学术投稿

肝尾叶切除术五例报告

王福顺;冷希圣

关键词:肝肿瘤, 肝切除术
摘要:目的总结肝尾叶癌切除经验,提高肝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5例肝尾叶癌切除术,从解剖、肝尾叶癌的生物学特性、术式、手术入路、肝门阻断等诸方面进行讨论。结果手术死亡1例,其余4例已分别随访5年、2年9个月、2年和1年半,均存活。结论肝尾叶切除已非外科“禁区”,清晰的解剖及充分的显露是关键。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碳链脂肪乳剂对肝脏外科患者脂肪及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碳链脂肪乳剂对肝脏外科患者术后脂肪及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肝脏外科患者25例,随机分为2组:给予肠外营养,长链脂肪乳剂组(LCT组)12例,中/长链脂肪乳剂组(MCT组)13例。LCT组脂肪乳剂为20%英脱利匹特(Intralipid),MCT组为20%力保肪宁(Lipofundin),连续观察1周。在术前,术后1d、7d作脂肪廓清实验(IVFTT),并测定血及尿液中肉毒碱(CNT)以及动脉血酮体浓度及比率(AKBR)的变化。结果 MCT组清除率为LCT组的1倍,半衰期为LCT组的1/2;术后血CNT明显升高,尿排出减少,术后7d时,LCT组血CNT高于MCT组,尿CNT低于MCT组,P<0.05;血AKBR术后1d明显下降,随后MCT组逐渐回升,在术后7d时,MCT组明显高于LCT组,P<0.01。结论 MCT组体内清除迅速,对CNT依赖较小,并对肝脏能量代谢有保护作用。提示MCT乳剂可能是肝脏外科患者更为理想的脂肪能源。

    作者:秦环龙;吴肇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科感染防治——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

    一、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 据解放军三零四医院新资料,外科感染常见的菌种依次是绿脓杆菌(19.9%)、大肠杆菌(19.4%)、金黄色葡萄球菌(19.1%)、沙雷菌属(9.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6%)、肠球菌(6.5%)、肠杆菌属(6.0%)、克雷伯菌属(5.6%)、变形杆菌(5.0%)和不动杆菌(2.4%);据湖北地区15所医院1999年报道(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231-233),顺序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8.4%)、绿脓杆菌(16.6%)、大肠杆菌(11.4%)、肠杆菌属(8.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3%)、克雷伯菌属(7.3%)、不动杆菌(4.6%)和肠球菌(3.7%)。头、颈、四肢创伤及手术后感染以葡萄球菌为主;烧伤创面感染是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胸、腹、盆腔感染几乎都是革兰阴性(G-)肠道杆菌和非发酵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也有厌氧菌(脆弱类杆菌)和肠球菌;外科患者肺部感染,75%是G-杆菌,25%是革兰阳性(G+)球菌;尿路感染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静脉导管感染(菌血症)是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时也有真菌。 二、细菌耐药现状 在我国大医院内,细菌对抗生素耐药问题已很突出。据近年多项调查,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率为: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84%~94%,对哌拉西林45%~74%,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头孢唑啉0.3%~2%,对亚胺培南0~0.7%,对庆大霉素10%~23%(北京)和1%~6%(湖北),对万古霉素0。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SRA和MRCNS)半数以上对绝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者也有10%~56%,只有对万古霉素仍全部敏感。肠球菌24%~29%对青霉素类耐药,对头孢菌素类75%以上耐药,对庆大霉素63%~92%耐药,对万古霉素耐药者也有2%~9.5%,而且这些耐万古菌株(主要是屎肠球菌)基本上对所有抗菌药耐药。在G-杆菌中,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属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0%~95%,对哌拉西林为28%~53%,对头孢他啶为2%~12%,对其他第三代头孢为11.5%~27%,对亚胺培南为0~2%,对庆大霉素为29%~42%,对阿米卡星为2.9%~17%,对环丙沙星分别为44%~60%和8.2%~22%。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沙雷菌和不动杆菌的耐药率还要高得多,据湖北地区1999年调查,它们对氨苄西林和第2代头孢的耐药率高达80%~100%,只有对亚胺培南仍保持在10%以下。绿脓杆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20%~36%,对头孢哌酮为16%~19.5%,对头孢他啶为2%~15%,对亚胺培南为4%~14%,对庆大霉素为35%~56%,对阿米卡星为10%~26.7%,对环丙沙星为5%~31%。连续监测发现,细菌耐药性仍在增长,只是各地增长速度不同,湖北地区11 家医院1999年和1996年相比,大肠杆菌、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和绿脓杆菌对常用多数抗菌药的耐药率又有了两位数字的增长。 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和滥用抗生素关系极大。据统计一般国家的约30%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美国为20%,而我国高达67%~80%,滥用严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过分。不滥用抗菌药的关键是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该用时坚决不用,杜绝保险药、保驾药、安慰药和挣钱药。

    作者:黎沾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0例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所1996年5月至1999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0例FNH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80%(16/20) FNH为45岁以下青壮年,70%(14/20)无症状,AFP均为阴性,15%有肝炎感染证据。85%(11/13)在彩色超声见到特征性的粗大中央血管(1~3mm);CT动态扫描75%(12/16)早期显著增强,MRI检查83%(10/12)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20例病人共28个FNH病灶,93%(26/28) 病灶小于5cm、无包膜,20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灶,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FNH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如能在术前获明确诊断则可密切随访、暂不手术。

    作者:叶青海;马曾辰;吴志全;汤钊猷;樊嘉;钦伦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尾叶切除术五例报告

    目的总结肝尾叶癌切除经验,提高肝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5例肝尾叶癌切除术,从解剖、肝尾叶癌的生物学特性、术式、手术入路、肝门阻断等诸方面进行讨论。结果手术死亡1例,其余4例已分别随访5年、2年9个月、2年和1年半,均存活。结论肝尾叶切除已非外科“禁区”,清晰的解剖及充分的显露是关键。

    作者:王福顺;冷希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硬化鼠肝移植后早期全身和内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目的观察正常鼠肝移植以及肝硬化鼠肝移植术后早期全身和内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鼠(NL,10只)、肝硬化鼠(IHPH,10只)、正常鼠肝移植(NL-OLT,9只)、肝硬化鼠肝移植(IHPH-OLT,16只)组。分别采用放射性微球法行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 NL-OLT鼠绝大多数血流动力学参数与NL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IHPH及IHPH-OLT 3d,7d 组心输出量和内脏血流量增加,平均动脉压、周围血管总阻力和内脏血管阻力降低。内脏血流动力学紊乱较全身明显。结论肝硬化鼠肝移植后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可能与移植前已存在的病理生理因素有关。

    作者:曹晖;吴志勇;张效杰;张海婴;陈治平;邝耀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脏结核手术治疗八例报告

    目的探讨肝脏结核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对肝脏结核8例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灶部位、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人术前均未做出明确诊断,手术方式以病灶切除(5例)及部分切除加开窗引流(3例)为主,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肝脏结核。结论手术切除及抗结核治疗是肝脏结核的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王锦波;汪中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细胞凋亡及其基因调控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和bcl-2及p53蛋白在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与MALT淋巴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1月~1998年12月胃肠道MALT淋巴瘤32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本组32例中凋亡细胞呈低密度9例、高密度23例;bcl-2蛋白表达阴性22例、阳性10例;p53蛋白表达阴性18例、阳性14例。细胞凋亡与bcl-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与p53蛋白表达无关。结论凋亡细胞密度和bcl-2蛋白表达对判断胃肠道MALT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均有帮助。

    作者:倪醒之;吴志勇;陈治平;殷晓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动脉血流灌注与门静脉逆流是肝癌肝内转移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检测肝癌肝内转移、单发肝癌、肝硬化、正常人等4组人群的肝动脉多普勒血流灌注指数(Doppler perfusion index,DPI)与门静脉逆流频率(portal vein countercurrent frequency,PVCF),证实二者是评价肝癌肝内转移的重要指标,并可划出肝癌肝内转移的高危人群,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本资料共检测186例患者,依其病情程度分为3组:(1)肝内转移组52例,男39例,女13例,年龄32~77岁,平均53.7岁,均经B型超声、CT、MRI、穿刺活组织检查及临床证实为肝癌伴肝内转移,均有乙型肝炎病史;(2)单发肝癌组74例,男53例,女21例,年龄26~79岁,平均52.9岁,B型超声、CT、MRI等证实肝内只有单一癌灶的肝癌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史;(3)肝硬化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26~75岁,平均为52.4岁,均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期住院治疗的患者,B型超声、CT、MRI、AFP及其他临床资料均无癌变表现。另选对照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5岁,均为健康体检者。 2.检测内容:DPI、PVCF、PVCC(门静脉逆流,portal vein countercurrent)。 3.检测方法:(1)DPI的获得:选肝固有动脉起始部、门静脉干中部为检测点,二维超声获得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管腔的截面积,Doppler检测获得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的时间平均速度,计算出各自的血流量,DPI=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2)PVCC的判定:门静脉腔内单一血流色彩某一时刻出现相反色彩,或者门静脉腔周边某一时刻出现与中心血流色彩相反的色彩,或者脉冲Doppler显示与主流相反的频谱;(3)PVCF的统计:彩色多普勒分别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的彩色血流信号,各连续观察1min,记录各自逆流次数;脉冲Doppler分别于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内各检测1min,其取样容积略小于受检管腔内径,记录各自逆流次数,将上述6次记录到的门静脉逆流次数相加除以6为PVCF。 4.统计学处理:本资料是前瞻性研究、析因设计,统计方法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的q检验、两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直线回归分析。 所用仪器为ATL公司超9、ACUSON公司ASPEN,探头频率2.5~4.0MHz。

    作者:董磊;李新民;刘兰芬;苗凤君;赵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评《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

    任何一种手术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常常和术中及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腹部外科手术是普通外科常做的手术,而且不少种手术甚为复杂或情况多变,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影响病人的康复,甚至危及生命,遗憾的是有关这方面的专著很少甚或缺如,一般均将有关内容纳入外科学或手术学之中,令人读后有余味未尽,求知不足之感,黄艹延庭教授主编的《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0年9月出版,作为一本专著,丰富了外科手术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本人读后也深感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愿向同道推荐。 1.主题鲜明,覆盖全面。本书以腹部手术并发症为主线,举凡腹部各种手术的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无不包罗在内,但又不忽略整体,将全身情况,各个系统,以及与腹部外科手术有关的腹部以外疾患等等和手术并发症互为因果的关系也加以阐述,并比较全面地概述了并发症的分类及病人的整体评估。章节编排合理,题示清晰,概念明确,读后对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可以有一相当完整的认识。 2.着重实用,兼顾理论。为了有助于临床的参考和应用,本书对腹部外科手术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从术前,术中到术后,从发现和诊断,到处理和解决,特别是防患于末然等各个方面的具体细节均详加叙述,以期指导实际,但又不就事论事,对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机制,产生的原因,包括解剖和生理,全身与局部,术式和操作,乃至主观和客观等诸多方面,均力求从理论上予以阐明,使读者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也不致手足无措,能够及时和妥善地予以处理。 3.介绍心得,传授经验。参与本书撰写的作者有三十几位,均为多年从事各该领域外科临床工作的专家,见多识广,功底深厚,拥有十分丰富的手术经验,以及自己可贵的心得体会,不少均不见于经传,由这些专家认真执笔,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乃至教训,结合文献,言之有据,内容翔实,观点明确,生动具体又联系实际,使读者读后受益匪浅。正如裘法祖院士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所指出的,这部著作不仅对从事腹部外科的年轻医生有指导作用,且对高年资医生的临床工作也是一本有价值的必备读物。 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本书也有其不足之处,有些章节文图并茂,便于读者理解,但有的章节如能添补一些必要的插图,则能生色不少,收效更好。对于附加必要的英文名词,各章节也不够一致,应有一统一规定。另外,器官移植已成为新世纪大有可为的手术,而相当一部分的器官移植属于腹部外科,故如本书有机会再版,以增加这方面内容为宜。

    作者:龚家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树突状细胞治疗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负载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治疗大鼠原发性肝癌(HCC)模型的实验,探讨其临床生物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用大鼠HCC细胞株CBRH-7919细胞匀浆粗提物,刺激Wistar大鼠骨髓衍化的DC,按不同途径(静脉、腹腔、癌内注射)、低中高不同剂量(106、107、108)静脉注射多次治疗CBRH-7919接种的大鼠HCC模型,并设预治疗组、细胞因子加CBRH-7919细胞匀浆粗提物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作对照,用χ2检验比较其疗效和生存期。结果比较各组获得长期生存(生存大于100d)的大鼠数,细胞因子加CBRH-7919细胞匀浆粗提物治疗组、腹腔治疗组及高剂量静脉治疗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中低剂量静脉治疗组、预治疗组及癌内注射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P<0.001、P<0.001和P<0.01;预治疗组成癌率与其余各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中、低剂量负载癌抗原DC经静脉和癌内多次注射,对大鼠HCC有一定的疗效,并能有效地抵抗HCC细胞的再接种,提示负载癌抗原的DC治疗HCC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庄志祥;刘根寿;周剑影;段莹莹;李军成;吴浩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癌深度冷冻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癌深度冷冻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应用LCS-2000型深度冷冻治癌机治疗肝癌患者65例,男性60例,女性5例,年龄26~72岁,中位年龄54.8岁,癌灶直径小于5cm 16例,5~10cm 24例,大于10cm 25例。其中原发性肝癌54例,国际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14例,Ⅳa期22例,Ⅳb期6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94%(51/54),甲胎球蛋白(AFP)阳性率70%(38/54)。继发性肝癌11例,原发癌为结肠癌4例、直肠癌2例、胆囊癌2例、胰腺癌1例、乳腺癌1例、后腹膜平滑肌肉瘤1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16个,并发症发生率20%(13/65)。包括术后腹内出血3例、肝功能衰竭3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感染4例。结论肝癌深度冷冻治疗为部分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少斌;芮静安;魏学;杨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切除治疗难切性肝癌178例报告

    目的总结难切性肝癌的肝切除方法。方法 1994年6月至1999年6月应用逆行肝切除术切除癌灶巨大、显露困难或紧密粘连甚至侵犯相邻器官和累及下腔静脉的难切性肝癌178例(甲组)。同期用常规方法切除类似难切性肝癌31例用作对照(乙组)。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甲组术中失血量为(1336±994)ml,乙组为(2286±1363)ml,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乙组(P<0.01) 。结论应用逆行肝切除术结合血管外科技术切除肝癌是安全和合适的。

    作者:吴志全;樊嘉;周俭;邱双健;马曾辰;汤钊猷;周信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拔“T”形管致胆汁性腹膜炎七例

    我院自1984~1995年共行胆管探查术189例,其中“T”形管拔除后致胆汁性腹膜炎7例,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男3例,女4例;年龄27~62岁。7例均存在胆总管结石,均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置“T”管引流,术后常规“T”管造影。“T”管长臂在腹腔内盘绕1例,显示正常胆道6例。本组7例分别在术后15~45d拔除“T”管,拔管后随即出现腹部疼痛,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经腹壁瘘口插管观察30min~2h后,腹痛不见好转。经插管造影,可见导管从壁层腹膜处的窦道破口间隙进入游离腹腔3例,造影剂流过窦道于胆总管造口部位处破口流入腹腔2例,右下腹诊断性穿刺抽出胆汁液2例。7例中,1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肝硬化,丙氨酸转氨酶(ACT)180U,总蛋白45g/L,白蛋白∶球蛋白为1.3∶1。本组7例明确诊断后,在24h内再次手术探查。术中见腹腔胆汁液800~1800ml, “T”管窦道与粘连壁层腹膜撕脱裂开3例;“T”管窦道与总胆管前壁切口粘连处瓣状裂开2例;“T”管周围窦道形成不良2例。7例中3例行窦道结扎,另4例行总胆管“T”管引流术,7例皆痊愈出院。

    作者:刘英民;孙同义;高文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供肝切取与保存16例体会

    目的探讨肝移植时快速切取供肝技术与保存方法。方法结合我肝移植中心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6例供肝切取和保存方法。结果 16例供肝热缺血时间为3~6min,冷缺血时间为7~11h,供肝血管、胆管均完好,13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能否快速切取供肝和妥善保存是肝移植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作者:栗光明;王东;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阿霉素磁液术前靶向治疗胃癌的临床应用

    我们应用抗癌药物磁性微球——阿霉素磁液,对进展期胃癌进行术前靶向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取1996年至1999年在我院住院的115例进展期胃癌,其中靶向组75例,男46例,女29例;胃底癌12例、胃体癌15例、胃窦癌42例、全胃癌6例。非靶向组40例,其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均与靶向组有可比性。 2.药物与仪器: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adriamycin-magnetic albumin microspheres, ADM-MAMs)由本课题组研制,盐酸阿霉素针剂(adriamycin,ADM)为意大利爱宝大药厂生产。自制可移动式体外双极磁场架(磁场强度为0.8特斯拉),日产 HFX-DX型荧光显微镜,冰冻切片机。 3.治疗方法:患者在治疗前禁饮食2~4h。靶向组患者平卧,于其左上腹部置0.8特斯拉的外磁场,磁场尽量贴近腹壁,籍内窥镜直视下灌注阿霉素磁液,调整外磁的方向及位置,可见磁微球吸附于癌灶部位及附近组织,标记此时磁场在体表的投影,供下次治疗时做参考。此后治疗时可经内窥镜或口服给药,每次治疗药物剂量为阿霉素磁液80ml(含ADM-MAMs 800mg,即ADM 40mg),外磁场固定2h,间隔1d治疗1次,术前平均治疗4次,治疗结束后1周左右手术。非靶向组术前经口服给予相同剂量的阿霉素。 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于给药后分别采取两组部分患者的手术标本,用高压液相摄谱测定癌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中药物浓度的分布[1],观察冰冻切片组织中的荧光反应。 5.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

    作者:陶凯雄;陈道达;田源;芦晓明;杨秀萍;吴在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癌伴肝硬化脾功能亢进20例体会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对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常规的Seldinger 法做脾动脉栓塞共20例,术前血小板计数:1.9×109/L~4.9×109/L。肝脾动脉同时栓塞10例,肝癌行无水酒精注射并脾动脉栓塞2例,肝癌切除术又行脾动脉栓塞7例,脾动脉栓塞后再行肝癌切除1例。行1次脾动脉栓塞15例,2次脾动脉栓塞4例,3次脾动脉栓塞1例。结果脾动脉栓塞后5d血小板计数上升近1倍,7d后恢复到正常范围。20例患者术后均有脾区疼痛,14例有发热,随访时间平均为9.6个月,目前均存活。其中5例血小板低于正常范围,但高于术前水平。结论脾动脉栓塞使患者免于手术切脾,可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又有效地缓解脾功能亢进。此法相对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对肝癌伴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李爱军;吴孟超;程红岩;陈栋;徐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网络版开通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在2001年3月开通网络版,届时通过网络版向读者介绍本刊编辑委员会、各编辑委员、各审稿人;介绍本刊编辑部;介绍各位编辑及职能范围;介绍友情链接杂志;介绍本刊自创刊起至2000年的目录;网络版主页还设编者作者交流。网络版在今后还要进一步开发功能,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30例

    联合用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以下简称两镜)能使多数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免于开腹手术之苦。我院自1994年12月至1999年5月用“两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35~76岁,平均55.7岁。术前B超证实胆囊胆总管内均有结石,且既往有右上腹痛、发热、黄疸病史。胆囊结石直径0.5~2.0cm,数目1~20块,胆总管直径1.5~2.5cm,胆总管结石直径0.6~2.5cm,数目1~4块。本组以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入院8例,其中重症胆管炎3例,择期手术22例。30例患者均无肝内胆管结石,无上腹部手术史。 用Olympus TJF-200型电子十二指肠镜(日本)为择期手术患者先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经内窥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和网篮取石术,次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本组2例胆囊萎缩和1例胆管变异只行ERCP+EST+网篮取石术,第二天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占10%,3/30)。如以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入院,则急诊行EST+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ENBD)或网篮取石术,8例急诊患者4例行ENBD,3例网篮取石;待术后1~2周,炎症控制及黄疸消退后,再行网篮取石术和LC,1例急诊病例因EST+ENBD未成功,改行开腹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占3%,1/30)。1例先做LC后出现黄疸、腹痛,1周后做ERCP+EST+网篮取石术成功(占3%,1/30)。另外,做ERCP时发现有2例伴有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3例乳头旁憩室,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除乳头旁憩室外均得到及时治疗,占26%(8/30)。本组以“两镜”联合治疗29例(占97%,29/30),无手术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择期手术患者住院5~7d,急诊手术患者住院10~17d。

    作者:陈进军;彭鹏;赵欣松;温占朝;秦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湖北地区外科感染常见致病菌1314株耐药性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外科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状况。方法将湖北地区15所医院所做20种抗菌药物对外科分离菌的抑菌圈直径输入计算机,采用WHONET-4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199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发布的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结果 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收集外科感染菌株13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常见。44.6%的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MRS);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为4.3%。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敏感率为84.4%~57.2%。结论在外科领域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随时掌握细菌耐药动态,对合理用药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作者:申正义;王洪波;孙自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直肠癌卵巢转移24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卵巢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93~1997年24例直肠癌卵巢转移临床资料。结果直肠癌卵巢转移好发于年青女性,以双侧多见,原发灶大多为低分化腺癌或粘液腺癌,多侵犯浆膜,临床分期多为Dukes C期以上,发生卵巢转移者预后较差。结论女性直肠癌患者应注意有无卵巢转移,对有卵巢转移者应在根治性切除原发灶的同时一并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并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无卵巢转移者是否预防性切除卵巢应采取个体化原则。

    作者:曹志新;杨传永;陈孝平;吴在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