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程;李哲毅;王玮;高智峰
目的:总结李金斯坦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治疗高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收治的高龄腹股沟疝患者332例,均采用Lichtenstein法,总结分析其手术时间、伤口疼痛、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本组332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35~75 min,平均(47±5)min,住院时间4~7 d,平均(5±1)d。术后出现尿潴留3例,伤口积液2例,慢性疼痛1例,补片感染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结论 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手术具有时间短、疼痛轻、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高龄腹股沟疝患者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刘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Chinese College of Surgeons,CCS )主办,《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协办的“第七届中国外科医师年会、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年会暨北京疝和腹壁外科手术演示会”将于2014年5月15~1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传统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巨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4例,根据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给予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镇痛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019、6.634、28.201,χ2=7.393,P=0.007、0.012、0.031、0.007)。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06、0.034,P=0.745、0.854)。结论与传统疝修补术比较,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具有手术时间短、镇痛患者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时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 DMax补片用于前入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的应用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23例腹股沟疝患者,均在连续性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下行前入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分析总结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随访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5~70 min,术后手术区域有轻微的坠胀感6例,未发生切口感染、血清肿、腹膜前间隙血肿等情况。随访1~13个月,未发生慢性疼痛及复发。结论3 DMax补片用于前入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周松阳;钱涛;李明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造口旁疝是指实施肠道造口手术后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腹腔内组织和/或器官突出于造口周围的人造通道中所形成的局部肿物,同时也是造口手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术后一旦发生造口旁疝往往会影响到造口的正常功能:患者不但会出现造口周围皮肤刺激、局部胀痛、消化不良、外观不对称等一系列不适症状,一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并发肠梗阻、肠嵌顿、肠管绞窄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然而,传统的造口术后1年内造口旁疝的发生率将近50%,并且发生率会随着随访期的延长而继续上升,其中大约有15%~20%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2-3]。因此,必要的手术对造口旁疝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造口旁疝的手术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洁(综述);熊国祚(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以期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临汾市尧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均行TAPP,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50~75 min,平均(65±6)min,术后住院时间2~6 d,平均(4±1)d 。术后发生血清肿8例,尿潴留6例,暂时性感觉神经异常5例。结论在经过专业、规范的学习后,熟悉肌耻骨孔和腹膜前间隙解剖结构,规范手术操作,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邓跃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儿童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多采用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创伤大,术后护理困难。近年来,为探讨更好的治疗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我们已开始逐渐舍弃创伤较大的传统手术方式,追求创伤更小、术后更为美观的腹腔镜辅助手术方式治疗。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蒙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儿童腹股沟疝患者98例,均采用全身麻醉下单孔腹腔镜经皮超高位疝囊缝扎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洪兴;江宏伟;肖本书;袁浩铮;白林刚;戴彦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膜前间隙前入路修补腹股沟区疝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采用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区疝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单侧手术时间(28±9)min;术后1~4 d出院,平均2.4 d;术后并发阴囊积液2例,无切口补片感染。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10个月,无复发、慢性疼痛及明显异物感。结论使用腹膜前间隙补片行局部麻醉下前入路腹股沟区疝修补,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孙平;程翔;胡青钢;宋自芳;熊俊;郑启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式手术治疗成人脐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1月,河南省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成人脐疝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腹腔镜手术35例,行开放式手术42例。比较二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疼痛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率等临床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疼痛时间均短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2.85、3.06,P=0.01、0.02、0.01);手术费用明显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1,P=0.00)。腹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组相比明显减少(χ2=5.704,P=0.017),二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内腹腔镜组无复发病例,而开放组有2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2,P=0.201)。结论对于成人脐疝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疗效显著,外科创伤相对较小,术后疼痛轻,不影响美观,有望成为成人脐疝修补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庆普;毛志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45岁,因腹部手术后腹壁肿物反复突出十余年于2012年4月16日入院。既往30年前开始,有多次腹部手术史。十多年前始,腹壁术后切口处开始出现可复性肿物并逐渐增大。半年前患者出现腹壁开裂并腹腔内肠管脱出,予行肠管回纳术+清创缝合术,术后腹部可复性肿物仍存在。在既往多次腹部手术病程中,腹壁各切口均出现过裂开、感染,均经反复换药后瘢痕形成愈合。查体:腹壁可见多处陈旧性手术切口伴有大量瘢痕组织,站立位或嘱咳嗽动作腹部均可见一巨大肿物突出,平卧位肿物可回纳,触诊可扪及巨大腹壁缺损,总缺损范围约20 cm ×18 cm(图1)。腹壁巨大切口疝诊断明确,予以行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POM),术中见肠管与腹壁广泛粘连,仔细分离粘连后,可见腹壁菲薄,部分腹壁菲薄透亮(图2),腹腔镜下的腹腔内操作于腹腔外清晰可见。应用泰科医疗器材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Parietex Composite 补片(25 cm ×20 cm)覆盖腹壁缺损,不可吸收线多点悬吊并全层缝合联合螺旋钉钉合固定补片。手术顺利,术后予以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术后左侧腹部陈旧瘢痕组织开始出现皮下积液,25 mm ×5 mm~31 mm ×7 mm,无菌操作下抽出积液,细菌培养提示未见细菌生长。随后左侧腹部表面瘢痕组织慢慢开始糜烂、坏死、破溃,补片暴露,经积极换药、清创缝合以及抗炎治疗,腹部伤口渐愈合,于术后2个月出院。出院后1个月复诊,见原破溃伤口感染,周边缺血坏死,创面逐渐扩大,再次入院,积极换药,见创口无肉芽组织生长,并逐渐伴有炎性渗出液增多,细菌培养提示多重耐药菌感染。术后4个月,左侧腹部伤口有肠液流出,肠道造影提示小肠瘘。随后小肠瘘口逐渐变大,呈唇状瘘,经清创缝合、持续负压引流、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处理,治疗效果欠佳,瘘口渐增大(图3)。经病例讨论,决定予以剖腹探查。术中确诊肠瘘位于回肠,瘘口周围肠管与补片粘连紧密并包裹小肠瘘口,其余部分补片腹壁组织长入良好,未见其余肠管与补片粘连。腹壁感染组织均为陈旧瘢痕组织,血供欠佳,生长不良,遂行小肠瘘小肠部分切除并消化道重建+补片部分取出并皮肤创面扩大清创+左大腿股外侧带血管蒂肌皮瓣转移修复+右大腿中厚皮片取皮并左大腿植皮术。术程顺利,术后患者各切口生长良好,腹部移植皮瓣组织成活,未见感染等并发症,顺利出院(图4)。
作者:戎祯祥;李盛海;管建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膜外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23例,均行腹腔镜腹膜外修补术。结果全组患者无伤口感染,无血管和器官损伤病例,无一例远期疼痛及再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膜外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效果良好,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郭志刚;周仕海;王尧;陈宏;余元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治疗腹股沟疝已广泛开展,从腹横筋膜深层修补的方法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1]。聚丙烯类修补材料是行腹膜前疝修补的理想选择。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咸阳市礼泉县医院应用聚丙烯腹膜前疝修补片修补腹股沟疝3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苟亚林;康晓东;韩爱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气囊分离技术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全身麻醉下,采用自制简易气囊分离技术建立腹膜前间隙行TEP手术42例(54侧),其中双侧腹股沟疝12例。腹股沟斜疝38侧,腹股沟直疝16侧。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单侧手术时间(28±10)min,双侧为(49±15)min。术中出血(4.3±1.8)ml,均无腹膜破裂。术后出现阴囊气肿3例,下腹壁腹膜外积液2例,经穿刺抽吸后痊愈。术后住院时间(2.4±1.2)d,恢复日常活动时间(5.2±1.7)d。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未见复发和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TEP手术中,采用自制简易气囊分离技术建立腹膜前间隙是安全可行和经济实用的,有利于初学者掌握和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李卫泊;周保军;段国强;李冬斌;邢莉;马少卫;宋伟庆;张玉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65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包块24年,包块增大伴不可回纳20年,于2013年9月8日以“腹股沟肿物”收入院。患者5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侧大腿根部发现一黄豆大小肿块,无不适,肿块间断破溃流脓3年,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腰椎X线检查,诊断为腰椎结核伴寒性脓肿形成,予链霉素、异烟肼等抗感染治疗,脓肿逐渐愈合。24年前,患者发现左腿根部约1 cm ×1 cm大小可复性包块,表面皮肤正常,无红肿及破溃,未予以重视。随后近20年包块逐渐增大并不可回纳。患者否认结核病接触史,否认腹部外伤史。入院查体:患者髋关节右凸畸形,左侧腹股沟区可见10 cm ×4 cm大小肿物,边界清、质软,平卧后肿物不能回纳,无压痛。辅助检查:髋关节CT提示左侧髋关节骨性融合,左侧腹股沟脂肪疝出,双侧骶髂关节退变。盆腔MRI检查示左侧下腹壁有缺损,左下腹前腹壁、左腹股沟区见不规则脂肪组织突出于腹腔之外皮下软组织内(图1~2),考虑左前下腹壁疝。入院诊断:①左侧腹股沟区腹壁疝;②腰椎结核(陈旧性)。经术前准备后于全身麻醉下行左侧腹股沟区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取左下腹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腔,术中探查腹股沟韧带中部前部分区域及韧带后方髂血管外侧局部腹壁缺损,直径5 cm,疝囊潜行于大腿肌间至近股骨,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因大网膜与疝囊粘连严重,无法回纳,遂于大腿外侧包块下做一弧形切口,游离切除粘连网膜。疝环缺损处置入修剪的疝修补网塞,将其与周围筋膜组织固定。用薇荞线连续缝合关闭疝环处腹膜,游离腹股沟区及盆壁处腹膜前间隙,在疝环处腹膜外间隙置入疝补平片(12 cm ×16 cm),覆盖缺损区域,与腹横筋膜组织固定。在大腿疝囊间隙置入引流管1根,关腹,缝合腹壁切口。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随访5个月,无复发。
作者:王莹;王亚军;康骅;海涛;荣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于腹膜缺损较大或部位张力较高的患者难免需行腹腔内网片植入术(IPOM)。目前文献中对于腹壁切口疝的缝合方法及缝合技巧报道较少。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间断U形缝合法行腹壁切口疝,术后随访2~25个月,未再发生切口疝和腹壁膨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雷;万圣云;喻宗繁;汪泳;程云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统计学符号不论用哪种字母,也不论大写或小写一律都用小写。要注意区分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例如均数的符号是字母(x珋),卡方的符号是希腊字母χ2,自由度的符号是希腊文“υ”,不是拉丁文“V”。样本的相关系数是英文“r”,不能误认为希腊文“γ”。化学元素及核素在医学写作时一般多采用符号,都是拉丁字母正体大写。离子态是在右上角用数字加“-”或“+”表示。例如Na+、Ca2+、P3-等等,不采用Ca++、P---、Al+3、O-2表示。核素的核子素(质量数)应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例如131 I、32P。表示激发状态的m写在右上角,例如99Tcm、133In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