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糖尿病平稳状态的标志

刘瑞明;张慧;王爽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血糖, 胰岛素, C-肽
摘要:目的:应用离子交换高压液相(HPLC)法检测糖尿病(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用于监测近期血糖控制水平的检测方法,为病人提供自我控制饮食用量和坚持药物治疗,延缓DM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干扰因素,获得准确检测值.方法:应用先进的灵敏度高的方法,易操作的全自动高效液相色谱仪(BIO Rad D-10,HPLC法),将红细胞裂解,释放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成分,此方法能满足临床快速检测的需要,可做为DM患者诊断与监测指标.是反映糖尿病稳定状态的标志.结果:观察715例DM患者,分为DM青年组、DM中年组、DM老年组,三组患者结果显示:血糖和HbAlc含量是正常对照组的2~3倍,尤以青年组、中年组升高为著,差异非常显著(P<0.01),高HbAlc量是因高血糖浓度的糖类物质直接作用于红细胞,促使血红蛋白发生“糖化”,在红细胞有效“寿命”生存期内一直被高浓度血糖“饱和”.检测HbAlc含量高值与低值直接反映病人近2~3个月血糖控制水平,抑或是近7~8周时的平稳趋势.因此,该方法是一个实用、灵敏和准确的理想检测法.同时应用酶法和免疫法排除干扰因素,使结果更加完善.结论:HPLC法既可以用于已诊断为DM病人控制水平的评估,还可以对未确诊的亚临床病人或一过性血糖升高者进行鉴别诊断或排除某些疾病.由于HbAlc的半衰期为39.6 d,可以将检测HbA1c法作为DM采血的选择时间,为临床和患者提供就诊与检测时间段.提示诠释实验结果避免“通用”现象,应结合糖尿病不同阶段与不同疾病科学解释至关重要.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4R随访的延续管理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危险因素控制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于4R随访的延续管理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危险因素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3例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并随机分2组,观察组52例实施基于4R随访的延续管理,对照组51例实施常规的延续性管理,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管理前,两组心脏康复知识评分、用药依从性评分、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施管理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PCI术后基于4R随访的延续管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认知水平及服药依从性,可有效控制冠心病PCI患者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晓;徐香荷;李小璋;薛伊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向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某医学院校2014级临床医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现场发放,共发放问卷169份,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该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意向占据32.50%,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学生个人方面、学校教育方面、卫生院方面以及国家政策方面.结论:要想提高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比例,就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到卫生院工作.

    作者:郝峰;李萍;王钰;范超;孙晓艺;王柳行;郑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丽水市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丽水市2012-2016年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概况,为丽水市感染性腹泻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丽水市2012-2016年疫情网络上报的所有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2016年丽水市共报告感染性腹泻病例25 974,年均发病率为195.79/10万,发病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次年1月份;发病率高为莲都区(379.89/10万),低为龙泉市(79.03/10万).患者主要以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0~3岁年龄组占43.37%,40~65岁年龄组占23.72%,男t女=1.29∶ 1.实验室诊断病例检出率为18.82%,轮状病毒感染占83.14%.结论:2012-2016年丽水市感染性腹泻发病主要以3岁以下的散居儿童为主,轮状病毒是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加强推广轮状病毒疫苗的预防接种,能有效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作者:应丽红;张德勇;吴振宇;舒雪伍;胡肖雄;应露瑶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江苏省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式签约服务的做法与特点

    在全国各地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势背景下,如何围绕和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这个中心目标,做实和做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江苏探索并选择确立“首诊式”签约服务模式,作为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体实施方向,并就如何保障和提高居民“首诊式”签约率,在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改善签约居民服务体验、增强签约双方获得感等方面采取系列综合配套举措.

    作者:汤苏川;姜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依托妈妈班开展人群营养教育效果评估研究

    目的:了解妈妈班成员婴幼儿喂养知识知晓情况,进一步探索人群营养教育的有效模式,提高营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方法:2016年8-9月,选取南湖区已设立免疫接种门诊的14家社区医疗机构的妈妈班成员,包括产后妇女及其亲属,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基线调查,开展专题讲座进行营养知识宣传.在讲座结束后,运用相同的问卷开展终末调查.共有223名成员参与了基线调查,对214名成员开展终末调查.结果:针对本次调查的15个核心知识点,基线调查的知晓率为26.91%(60/223),终末调查的知晓率为51.87%(111/214),核心知识点知晓率前后变化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x2 =28.57,P<0.05).结论:妈妈班成员婴幼儿喂养知识的知晓率相对偏低,开展营养教育活动是提升知晓率的有效形式.

    作者:孙炀明;林云;罗建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全面性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及乳汁分泌情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面性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及乳汁分泌情况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剖宫产术后产妇共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全面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SAS评分、SDS评分、产后母乳喂养情况、产后乳汁分泌情况及临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BESE评分和泌乳始动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乳汁分泌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临床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性护理干预用于剖宫产术后产妇可有效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母乳喂养率,增加乳汁分泌量,并有助于改善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作者:季庆华;叶张艳;章美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建湖县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实践与成效

    目的:总结建湖县滚动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4年来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方法:描述研究方法.结果:建立切合当地实际的运行模式,深入宣传发动、扎实开展培训、精心组织检查现场和强化质量控制是该项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检查区域覆盖面不足、后期随访工作不到位、县城总体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不强以及配套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项目成果的拓展.结论:坚持分类指导,加大薄弱地区工作力度,加强项目单位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实施项目全面质量控制,进一步提升项目工作绩效.

    作者:陆玉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2014-2016年温州市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与应对措施分析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4年-2016年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变化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患者的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温州市2014-2016年65 916例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分布、性别、年龄分布和呼救时间分布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院前急救患者65 916例,不同疾病构成比由高到低前五位依次为:意外伤害(外伤)35 176例(53.36%),脑血管疾病8 157例(12.37%),心血管系统疾病4 899例(7.43%),中毒4 349例(6.60%),消化系统疾病4 126例(6.26%);性别构成中,男性40 732例,占61.79%,女性25 184例,占38.21%,男女性别比为1.62∶1;院前急救患者疾病分类的年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0岁以上老年患者是主要的急救人群,以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高;不同时间段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类别构成中,18:00-22:00为急救的高峰期,各呼救时间段的疾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州市院前急救应根据在不同时间段内急救频次、疾病类型及人群的特点,科学分配急救资源及呼救高峰时段的医护人员排班,对呼救病人开展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提高患者生存率,提升院前急救水平.

    作者:徐恩利;夏蓓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儿肺炎患者的诊疗、肺功能状况及层级护理分析

    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患者的诊疗、肺功能状况及层级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70例,将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层级护理,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肺功能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比率(FEV1/FVC)、呼吸峰值流速(PEF)水平,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82.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肺功能水平FEV1 (3.58±1.24)L、FVC(3.61±1.26)L、FEV1/FVC(89±10)、PEF(3.52士0.36)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EV1 (2.35±0.21)L、FVC(2.42±1.05)L、FEV1/FVC(83士12)、PEF(2.31±0.25)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咳嗽消失时间(4.01土0.72)d、发热消失时间(2.35±0.55)d、心率恢复时间(3.01±0.32)d、气促消失时间(2.31±0.25)d以及O2饱和度恢复时间(4.10±0.7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咳嗽消失时间(4.95±1.68)d、发热消失时间(3.54±1.10)d、心率恢复时间(3.94±0.59)d、气促消失时间(3.52土0.36)d以及O2饱和度恢复时间(4.79±0.8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小儿肺炎患者层级护理可显著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促进肺功能水平的改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其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霞;宋元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宁波市某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健康管理人力资源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宁波市某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形式,对宁波市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5家社区医疗卫生机构42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人员开展现况调查,并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以中青年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平均工作年限4.7年,其中40人(95.24%)兼职从事精神卫生工作,平均工作时间占41%.各机构三年内均存在人员流动情况,普遍感觉从事精神卫生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有较大困难,工作成就感不高.结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存在人力不足,支持不够,队伍流动性大等问题,建议提高健康管理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增加专科及专职人员配比,保持岗位稳定性,加强专业培训,加大社会宣传,促进精神卫生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董芬;王勍;张维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分析

    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来舟山市幼保健院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治的患者48例,采用人性化护理的方式,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变化,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分值分别为(45.86±3.89)分和(46.54±5.19)分,均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患者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均明显好于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郑惠芳;王叶飞;沈军英;俞怡;蒋红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综合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及情绪功能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吴丽丽;丁洁蔚;陈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初产妇亲子相关知识知晓及需求状况调查与研究

    目的:探讨初产妇亲子相关知识知晓及需求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龙泉市中医院分娩的初产妇52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初产妇亲子相关知识知晓及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初产妇对于定期检查必要性、产后洗澡方式、孕期产检总次数、产后避孕方法、孕期小腿抽筋常见原因知晓率较高;对于早孕建册时间、含钙较多的食物、易致胎儿畸形时期知晓率较低;不同文化程度产妇在早孕建册时间、孕期产检总次数、含钙较多的食物、孕期小腿抽筋常见原因、易致胎儿畸形时期、产后洗澡方式知晓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定期检查必要性、产后避孕方法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家庭收入较高人群对亲子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低收入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对于孕前优生、孕期胎动监测、新生儿护理等方面需要较高.结论:应加强对初产妇亲子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产妇保健知识和保健意识,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钟伟文;张丽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2011-2015年嘉兴市某医院性病门诊VCT结果分析

    目的:对嘉兴市第一医院性病门诊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人群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为制定该地VCT的服务对策,有效预防HIV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嘉兴市第一院性病门诊的VCT人群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HIV初筛阳性率及暴露因素与HIV感染的关系.结果:共有1 440例.VCT求询者接受了HIV抗体检测,求询者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大多数从事商业服务职业,男性多于女性(男∶女-1.86∶1);其中1 149例为可能通过非婚异性性行为接触到HIV,占人群总数的79.8%;1 312例为第一次进行HIV咨询检测,占总人数的67.0%;经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者25例,阳性率1.73%,其中16例为通过异性性接触方式传播,9例为男男性行为(MSM)传播.结论:性病门诊开展VCT工作是有效预防HIV传播的一项重要措施,MSM人群中检出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对该类人群的教育和干预.

    作者:曹庆科;王飞;朱宇翔;陈怿;殷文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岗位需求视角下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

    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在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和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完成了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标准的编制工作.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为加强专业建设,实施专业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对今后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新;杨鑫;刘洋;杨智源;代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产后早期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早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160例确诊的P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产后康复治疗措施,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PFD发生率、盆底功能恢复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电压水平及盆底肌力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PFD总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 (P<0.01);而观察组的性生活满意度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P<0.01);观察组的盆底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 (P<0.01).结论:产后PFD患者早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可提高盆底肌力,降低PFD发生率,改善性生活满意度和盆底功能恢复效果.

    作者:叶黎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不同随访方式对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估不同随访方式对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服药依从性、复发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16例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话随访组和家庭随访组,每组72人.对照组出院后进行常规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组和家庭随访组分别进行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调查患者出院6个月和1年时三组的服药依从性和1年时的复发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三组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组间比较,患者服药依从性无论在6个月还是1年,均是家庭随访组>电话随访组>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出院6个月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出院1年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年复发率为27.78%,与电话随访组(8.33%)和家庭随访组(9.7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对精神分裂出院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地作用.

    作者:程建贞;祝云龙;陈奇文;兰智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神经松动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研究对象添加神经松动术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10 m大步行速度、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改良Ashworth量表和下肢关节活动度测量来评价下肢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10 m大步行速度改变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施行神经松动术的脑卒中患者在接受3个月、6个月和1年的康复训练后在10 m大步行速度改变、FMA评分变化、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提供神经松动术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作者:王明弘;李雨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医疗危机与绿色远程医学发展

    文章简要描述当今世界医疗危机的表现,介绍绿色远程医学的发展,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绿色远程医学发展及其对克服医疗危机的作用进行分析,对如何通过发展绿色远程医学应对医疗危机进行探讨,指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绿色远程医学对医疗危机的作用将是有限的.

    作者:黄雅;杨善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对心脏介入术患者负面情绪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对行心脏介入手术患者负面情绪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衢州市人民医院于2015年3月开始针对行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模式,以实施前后1年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A评分、HAMD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1年再住院率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随访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模式用于行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可有效缓解负面情绪,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和再住院风险,并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陈雪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