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膜肺切除术治疗结核性毁损肺99例分析

许建荣;韦鸣;廖勇;张爱平;何志健

关键词:胸膜粘连, 肺切除, 术治疗, 结核性毁损肺, 现报道如下, 术后并发症, 手术难度, 疗效满意, 应用
摘要:结核性毁损肺胸膜粘连紧密,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应用胸膜肺切除术治疗结核性毁损肺9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二尖瓣瘤

    二尖瓣瘤(mitral valve aneurysm,MVA)罕见,1729年 Morand首次描述了这种病变[1],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多为零星个例报道[1,2].MVA的病因和形成机制不明,常与累及主动脉瓣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出现,可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破裂后导致左心前负荷明显增加,甚至急性左心衰竭,多需手术治疗,但术前和术中有可能漏诊.

    作者:肖苍松;高长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

    随着小儿心导管技术迅速发展,先天性心脏病(CHD)已由单纯手术治疗转向手术和介入共同治疗,如在围手术期各个环节中应用介入治疗技术辅助和支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前、后采用手术又可为介入治疗提供条件、便利和保证[1,2].这种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治疗模式称为镶嵌治疗(hybrid therapy)[3].现就此方法的国外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祝忠群;苏肇伉;周爱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bFGF缓释微胶囊对移植静脉桥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移植静脉桥旁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微胶囊,观察其对移植静脉桥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I组),空白胶囊组(II组),1μg bFGF缓释微胶囊组(III组),每组8只,建立颈部动脉旁路移植术模型.II,III组分别于移植静脉桥旁埋藏空白微胶囊,bFGF缓释微胶囊各5只.术后5周,测定移植静脉桥新内膜面积/(新内膜面积+中膜面积)(I/M),内皮依赖性大舒张反应(Emax),免疫组化PCNA阳性细胞计数,移植静脉桥内皮面积.结果与I、II组相比,III组I/M(I组0.53±0.03,II组0.48±0.05,III组0.28±0.03,P<0.001)明显减小;Emax明显改善(I组0.13±0.03,II组0.12±0.02,III组0.36±0.04,P<0.001);PCNA阳性细胞计数减少(I组20.75±3.37,II组20.50±3.85,III组8.38±1.69,P<0.001);内皮面积明显增多[I组(4.08±1.61)mm2,II组(3.93±1.54)mm2,III组(12.93±2.03)mm2,P<0.001].结论 bFGF缓释微胶囊对移植静脉桥有明显的促进内皮修复,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恢复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内膜增生的作用.

    作者:朱洪生;连锋;郑家豪;吴学军;张谷兰;王小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心脏穿通伤2例

    例1 女,21岁.左前胸刀刺伤20d,活动后心悸.查体:一般情况可,平卧位颈静脉稍充盈.肝肋下1.0cm.心律齐,心率83次/min,血压94.5/22.5mmHg(12.6/3.0kPa),毛细血管波动征、股动脉枪击音阳性;第2~4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震颤;心电图示双心室负荷过重.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强,心影增大,心胸比率0.58;彩超示右瓦氏窦破入右室流出道.

    作者:陈忠堂;付庆林;周纯梅;郭洪山;马黎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主动脉灌注分流逆灌在心脏跳动心内直视术中的应用

    1996年2月以来,我们对心脏跳动中主动脉瓣置换术进行了一些改进,应用主动脉灌注分流逆灌在心脏跳动中施行切开升主动脉的手术,简化了操作,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巍;陈铭伍;覃家锦;罗玉忠;郑宝石;郭建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4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手术临床分析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是发病率较低的复杂心脏畸形.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CAVSD病人手术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进福;胡建国;尹邦良;刘锋;罗会昭;胡冬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右心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右心室双出口是少见而又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其解剖形态有较多的变异,因而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也因病理类型而异[1].现报道我们右心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及其效果.

    作者:贾兵;陈张根;张善通;王人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供肺保护的研究进展

    目前,肺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有效方法,但肺移植早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仍在15%~20%[1].这与供肺保护的效果直接相关.现就供肺损伤的原因及保护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陈新忠;孙宗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体外循环中白细胞滤除对心肌肌钙蛋白I释放量的影响

    临床上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不仅限于心肌保护液成分及心肌保护液灌注途径的选择,还要抑制或减轻CPB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我们的研究以心肌肌钙蛋白I(cTnI)作为心肌损伤的指标,观察体外循环(CPB)复温时滤除循环中的白细胞后,能否减轻CPB中心肌的损害.

    作者:姜晓芬;金烈烈;池胜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同种生物心脏组织工程瓣体外构建的初步研究

    目的在生物瓣支架上种植并静态培养自体内皮细胞(ECs),形成完整的内皮细胞单层,为下一步脉动流培养并终体外构建同种生物组织工程瓣(TEHV)提供材料基础.方法生物瓣支架选择经液氮保存的成人主动脉带瓣管道,用0.1% SDS脱去表面的ECs;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ECs作为种子细胞,高密度(>105 cell/cm2)种植于瓣膜支架上静态培养20d,扫描电镜观察、摄片,以确定再内皮化程度.结果同种生物瓣支架表面的ECs完全脱去,而细胞外基质成分保存良好;MSCs体外诱导分化的ECs与生物瓣支架复合体静态培养第7、14和20d,再内皮化程度分别为73%、85%和92%.结论静态培养条件下构建的TEHV基本上实现了体外再内皮化的预期目标.

    作者:刘迎龙;冯滨;谢宁;冯凯;宋来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主动脉-左室通道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主动脉-左室通道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986年10月至2003年2月收治的7例主动脉-左室通道病儿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分型和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儿无死亡,术后1~7年随访心功能良好,仅1例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结论婴幼儿期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症状是主动脉-左室通道特点,一经诊断即须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以补片关闭分流口为佳.

    作者:张海波;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心脏黏液瘤与IL-6

    心脏黏液瘤是心脏常见的原发肿瘤,多认为起源于原始的间充质细胞[1].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心脏黏液瘤与血清白介素6(IL-6)的关系.

    作者:阮昕华;李庆和;王联群;郭志刚;姜楠;戴继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纵隔、肺、胸膜多发性畸胎瘤1例

    病人女,38岁.胸闷2月余.查体示气管右移.左侧胸廓饱满,呼吸音减弱,心音听诊完全位于右胸.X线胸片示左前纵隔大小约12cm×10cm软组织块影,其内有骨影征,左肺外后基底段大小约3cm×3cm类圆形阴影,边缘光滑,无毛剌.CT示左前纵隔直径约12.5cm类圆形混杂密度影,上至主动脉弓水平,下至左心膈角,边界清晰.

    作者:王安;侯升帅;潘在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右心室-肺动脉人工心外通道在幼儿复杂心脏畸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1996年1月至2002年11月我们为2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CD)幼儿应用同种带瓣管道(VHG)移植重建右心室-肺动脉(RV-PA)外通道行外科治疗,为进一步改善婴幼儿CCCD手术疗效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李守军;杨斌;吴清玉;沈向东;阎军;刘迎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颈椎病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

    例1 男,43岁.吞咽不适感4个月.食管吞钡X线片显示距门齿约22cm处圆弧形充盈缺损,考虑食管平滑肌瘤可能性大.纤维胃镜检查示距门齿22cm处黏膜突起,表面光滑,色泽正常,提示食管平滑肌瘤.2000年9月手术.术中探查食管上段未发现肿瘤,胸2、3椎体间有一凸出物压迫食管.骨科会诊发现系胸2间盘和前纵韧带凸出压迫食管,切除前凸的间盘和前纵韧带,食管压迫解除.复习食管吞钡X线片及MRI发现确实胸2间盘前凸.

    作者:王晓东;黄波;王永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食管平滑肌瘤的外科治疗

    食管平滑肌瘤是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1].手术治疗效果肯定,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商榷.我们总结1976年4月至2003年4月收治的70例食管平滑肌瘤病人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王云杰;赵正源;谷仲平;韩勇;马群风;姜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纵隔巨大囊性淋巴管瘤1例

    病人男,26岁.胸闷、气促1个月.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气管明显右侧移位,左胸触及语颤消失,叩诊呈实音,未闻及呼吸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尖搏动右移至剑突附近,未闻及杂音.X线胸片示左胸腔巨大占位病变,气管及纵隔均明显右移.

    作者:柯海文;张清泉;沈文来;王毅;钱鼎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骨质溶解伴大量乳糜胸--Gorham病

    病儿男,16岁.8个月前开始出现间歇性腰背部疼痛,休息后缓解,伴盗汗、低热,无胸闷、气促,无咳痰、咯血.近1个月,腰痛症状加重.胸部X线及CT检查,发现右侧大量胸腔积液,T11-12肋骨、部分T12椎体、L1-2横突溶解消失(图1、2).

    作者:寿延宁;刘德若;张海涛;吴贵永;葛炳生;辛育龄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胸骨前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图1 镜下可见囊壁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HE×100 图2 术前CT片显示胸骨柄前方软组织影病人男,37岁.发现前胸壁肿块30余年.查体:胸骨柄前可触及一约2.0cm×3.0cm×4.0cm软组织肿块,质韧、固定、无触痛,与周围组织分界清.

    作者:胡汛;张志豪;杜开齐;朱进;李也梁;邬冬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肌桥的外科治疗

    回顾性分析我们收治的15例冠状动脉肌桥(myocardium bridging,MB)病人资料,总结外科手术治疗经验.

    作者:郭少先;吕小东;吴清玉;姜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