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业;梁法禹;秦太昌;李大奇
为了解前列腺素E1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对29例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H)病儿,用前列腺素E1(PGE1)进行治疗.用量为每分钟100~200ng/kg,每天持续治疗4~5小时,连续用药4~7天.结果:用药后肺内核素计数、动脉血氧饱和度、右心射血指数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CHD合并PH的病儿,其心(主要是右心)、肺功能皆有异常,应用PGE1治疗后可明显改善其心、肺功能,而且用药时间越长,这种改善就越明显.
作者:潘世伟;萧明弟;刘迎龙;张露沙;徐琼芝;赫晓丽 刊期: 1998年第03期
自1960年3月~1996年2月我们收治贲门失弛症病人142例,其中并发食管癌11例,发生率为7.7%.现对本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寇仁业;孙桂武;何凤秀;牟玉敏;李浩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我们用Cell Saver 5型自体血液回收装置(简称洗血细胞机)回收心脏手术病人术中所有的出血、渗血及体外循环(CPB)设备管路中剩余的机血,经处理后将浓缩的自体红细胞回输给病人,节约了库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庆成;高泉鑫;董培青;何美玲 刊期: 1998年第03期
1988年11月至1995年12月外科治疗1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病人,其中心上型7例,心内型4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10例生存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无远期吻合口狭窄和肺静脉梗阻发生.UCG检查发现右房、右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大(P<0.002),心脏指数和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01);左房内径略有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共同肺静脉干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TAPVC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术前左心室发育及其顺应性;手术吻合口通畅和无远期吻合口狭窄或肺静脉梗阻.
作者:张顺业;梁法禹;秦太昌;李大奇 刊期: 1998年第03期
5例急性肺动脉栓塞并发肺源性心脏病及呼吸功能衰竭病人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2例病人术后长期存活,心功能由Ⅳ级改善为Ⅰ级,并口服华法林治疗未发生再栓塞;2例病人术中死于右肺出血;1例病人手术成功,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亦行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但于术后第4天死于肺动脉再栓塞.结论:适时而恰当的手术决策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术后除抗凝治疗外,还需要在下腔静脉内置入滤网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再栓塞.
作者:甘辉立;周其文;张健群;顾承雄 刊期: 1998年第03期
利用猫体外循环模型观察含甘露醇的温血停搏液术终灌注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心肌缺血恢复正常血液灌注前,从主动脉根部以5~6kPa的压力注入37℃含甘露醇的低钾温血停搏液50ml.结果显示用含甘露醇的温血停搏液术终灌注可保护缺血后再灌注心肌的功能,提高心肌能量储备,降低线粒体丙二醛含量.结论:含甘露醇的温血停搏液术终灌注,可提高心肌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减轻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提高心肌能量储备,有利于再灌注后心肌功能的恢复.
作者:陈龙;张宝仁;胡寿鹏;朱家麟;陈克明;杨玲 刊期: 1998年第03期
1975年10月至1995年5月我科共收治胸膜间皮瘤病人2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雷隆祥;王芳泽;孙玉鹗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总结1984年9月至1995年10月应用复旦大学生产的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式氧合器(FDMO膜肺)为422例病儿行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422例中男265例,女157例;年龄1.5~14岁;体重9~30kg.体外循环采用中度低温(25~28℃),肝素化后ACT保持480~600秒,灌注流量为每分钟110~120ml/kg,心肺转流时间30~358分钟,平均96分钟.体外循环期间血气分析结果:PaO2 32.0±5.6kPa,SaO2 0.98~0.99,PaCO2 5.2±0.6kPa、pH 7.40±0.03,BE2.1±1.6,SB32.6±2.4,BB 49.0±2.6.术中测定游离血红蛋白82±20~140±34g/L.结论:FDMO是一种氧合性能良好的膜肺,不仅使用方便,且对血细胞破坏较少.
作者:徐新根;殷风珍;刁文瑜;顾金茂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病儿男,12岁.胸闷5个月,右胸痛、咳嗽、吐粘痰2个月.查体:轻度贫血,两肺有痰鸣音.血沉36mm/小时,OT试验阳性.X线胸部正侧位片均示右膈顶部密度不均、轮廓清楚、无毛刺的肿块.B超见右侧膈肌10cm×8cm肿块,内有液性暗区,肝右叶轻度受压.CT扫描示肿块位于右侧膈肌顶部,向肝右叶后方伸展.诊断:右膈肌肿瘤.
作者:刘炳学;李迎新;宋德玉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我们自1991年8月至1994年8月,收治了6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瓦氏窦瘤破裂的病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处理,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孙全胜;张孝轩;王国祥;张伟;王伟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提高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回顾性分析了54例肺动脉栓塞病例.重点分析常见病因、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本组54例病死率为37%,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动脉栓塞发生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为55%,细菌性心内膜炎、手术、外伤、肿瘤、活动量减少是常见诱因.结论:放射性核素肺灌注和通气扫描相结合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应做为必查项目;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作者:张维君;李志忠;温绍君;王金城;刘双;洪昭光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众所周知,人工血管置换病变的静脉和口径小于6mm的动脉,通畅率十分低下.这与人工血管的内表面难以自发形成抗血栓形成的内皮细胞衬里有关.理论上讲,使人工血管内表面形成内皮细胞衬里的途径有4条:(1)宿主血管内皮细胞从吻合口向人工血管的迁移.(2)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人工血管壁的长入.(3)循环内皮细胞在人工血管内表面的沉积.(4)人为地将新鲜获取或培养的内皮细胞直接种植于人工血管腔表面.现分述如下:
作者:潘明新;杨继震;何红兵 刊期: 1998年第03期
非支气管上皮来源的原发性肺肉瘤罕见,文献中偶有报告,因其发生率低,常误诊为肺癌.1975年1月至1995年1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原发性肺恶性肿瘤620例,其中原发性肺肉瘤7例,占同期肺恶性肿瘤的1.1%.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执敏;王天佑;佟玉筠 刊期: 1998年第03期
1980年1月至1995年1月我们收治贲门失弛症术后再狭窄病人24例,现将再手术方法的选择和预防再狭窄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谷文升;尹兴家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探讨心脏房室连接异常的病理解剖特点及手术技术,自1964年2月至1996年10月,手术治疗此类病人67例,SLL型48例,IDD型19例.纠正型大动脉转位63例,解剖右室双出口4例.主要合并畸形室间隔缺损62例、肺动脉狭窄57例、三尖瓣关闭不全9例.手术纠治心内畸形64例、Fontan手术2例、双向Glenn手术1例.结果住院总死亡率16.4%,1988年以来已降为9.1%,主要手术并发症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残余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正确处理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及三尖瓣关闭不全是外科纠治心脏房室连接异常畸形的关键.
作者:朱晓东;孙寒松;吴清玉;萧明弟;刘迎龙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病儿男,5岁.跌倒后突发气促伴呕吐3天.当地医院诊为左侧液气胸,但胸腔穿刺和插管抽液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查体:急性痛苦面容,精神萎靡,呼吸促,颈软,左胸稍膨隆,左胸腋中线第7肋间保留着夹闭的胸腔引流管,左肺呼吸音消失,未闻肠鸣音,右肺呼吸音稍粗.心率105次/分,律齐.
作者:张文;冼国杰;骆学全;黎小明 刊期: 1998年第03期
1985年12月至1994年12月,我们曾为3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叶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CBAVI)的病人进行了主动脉瓣成形手术治疗,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钢;魏荣;徐克劲;陈文庆 刊期: 1998年第03期
1990年5月至1996年7月我们用带蒂大网膜治疗肺切除后支气管胸膜瘘8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8例中男7例,女1例.年龄28~53岁.因中心型肺癌、多发型肺大皰、肺实变、慢性肺脓肿或结核性毁损肺等,7例行1侧全肺切除,1例行右中下叶肺切除.其中6例术后5天内发现支气管胸膜瘘合并脓胸,2例于术后6~10天发现.距用带蒂大网膜手术治疗时间2周~2个月不等.
作者:禹亮;王巨;祝玉成;王怀功;王胜发;禹志正 刊期: 1998年第03期
1990年4月至1995年10月我们应用纤维蛋白胶治疗自发性气胸复发者35例,均在短期内治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全亮;侯占军;徐昌富;石德光;朱世宏;王树信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报道常温下用利多氟嗪(lidoflazine)预处理加强间断主动脉阻断心停搏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16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结果发现,实验组心脏血流动力学的恢复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二组间心肌组织ATP、腺苷和肌苷以及冠脉回流液中CPK、CPK-MB、LDH、SOD和MDA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冠脉搭桥术中采用间断缺血心停搏时加用利多氟嗪有利于保存心肌能量,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和术后迅即恢复心脏功能.
作者:秦斌;颜江瑛;黄杰;杨淑红;程邦昌 刊期: 199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