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哲;谢宏彬;薛红宇;谢祥;李东
痤疮是一种多发于面颈和胸背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损呈针尖或米粒般大小的丘疹,或见黑头、脓疱、结节甚至囊肿,多见于青春期,具有一定的损容性.本病的中医学概念为“肺风粉刺”[1].
作者:曹洋;曲剑华;蔡念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经口内入路或口内外联合入路行下颌角肥大截骨矫治术,是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因切口在口内,手术视野狭隘,一旦出现大出血难以找到损伤血管进行针对性有效止血,若止血不及时甚至可危及生命,造成严重后果;此外,如因止血不彻底所导致的术后血肿,还易引发感染.我们采用下颌角弧形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共326例,术中大出血5例,采用碘仿纱条填塞结合弹力绷带包扎的内外联合加压止血方法,顺利渡过紧急情况,未影响手术效果.现将应对措施和治疗方案以及如何预防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张旭东;汪立川;徐永成;葛红;刘文阁;李敏;邵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面部除皱术又称面部皮肤提升术,经过国内外学者长期的探讨和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在多层次、多平面分离的术式,大大提高了手术效果.为了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远期效果,我院自1999年起,应用小切口颞部筋膜悬吊联合深部组织埋置串珠线的颞部及面颊部除皱术,以增强和延长除皱效果.
作者:蔡茂季;于加平;尹飞;王义;费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颞侧眼睑分裂痣Ⅰ期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术中先完全切除患侧浸及皮肤、睑缘及睑板的痣组织,并制作共蒂双斧状皮瓣.根据病变切除范围的大小及皮瓣转位后的张力,做相应睑缘缩短.通过睑板下移做睑缘重建.根据睑板切除的高度计算上睑提肌-Müller肌的延长量.皮瓣转位覆盖缺损的眼睑皮肤,在低张力下缝合.结果 8例8只眼均为单侧,术后经22个月至3年的随访,患眼脸缘位置正常,皮肤无明显色差,瘢痕不明显,患眼睑裂大小及上下睑活动良好,未见痣复发.结论 针对较大的颞侧眼睑分裂痣,治疗中除需考虑皮瓣修复的设计外,睑板缩短、睑缘重建和上睑提肌力量的均衡也同样不可忽视.
作者:周祁;胡向松;毕燕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我国美容医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医学美容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其发展的时间较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建设、“双师”队伍建设、教材和课程建设等,尚在研究、探索阶段.在卫生部和教育部专家反复调研、论证后,在2000年11月教育部主管的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上,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列入《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中.
作者:北辰;郭澍;郑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利用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partical hydroxylaptite artificial bone,HA)修复鞍鼻的可行性及规范的手术操作;以及隆鼻失误后如何适当取出.方法 用眼科剪或骨膜剥离器紧贴鼻骨,由鼻小柱旁切口进入,于鼻背筋膜深层分离隧道,在隧道内置人羟基磷灰石微粒,手法按摩塑形,缝合切口.结果 18年HA注入隆鼻15 000例,获随访6482例,优良率占94%,差和失败率占6%.结论 对于鞍鼻和鼻外形基本正常而苛求尽善尽美者,利用HA注入隆鼻法,可获得满意、长期、稳定的效果,不失为一种可供选用的隆鼻方法.
作者:吴自强;吴斌;李明;刘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多数人出于美容目的接受脱毛治疗,对某些人而言面部或体部过多的毛发会觉得难看或不自信,通过对152例脱毛者的治疗观察,高频率半导体激光在Ⅲ、Ⅳ型皮肤脱毛的疗效及安全性是肯定的.
作者:赵雪愔;耿广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为了避免传统的额颞部冠状除皱手术造成的瘢痕、脱发、头皮麻木、血肿等并发症,探讨和解决内镜下额颞部除皱手术的相关问题.方法 采用额颞部发际内3(或5)个小切口,额部在骨膜下或者帽状腱膜下以及颞部在颞深筋膜浅层剥离,额颞部剥离腔在颞嵴处贯通.在内镜下显露并处理皱眉肌、降眉肌、额肌以及眼轮匝肌.在眶周骨膜下充分剥离,游离并上提额颞部皮肤,在额部和颞部分别固定.结果 186例,除3例出现单侧面神经额支暂时性麻痹,5例出现眉间以及外侧眼角局部凹陷,经过注射脂肪处理以外,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内镜辅助下额颞部除皱手术具有微创、出血少、并发症少、手术效果稳定等优点,与传统冠状切口手术方法相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陈育哲;谢宏彬;薛红宇;谢祥;李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儿童整形外科疾病多属先天性畸形.不同类型、同类但不同程度的畸形,需要选择在不同时期进行整形治疗.儿童各器官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与成人相比具有许多特殊性.例如:新陈代谢旺盛,处于生长发育期间以及对周围环境反应强烈,组织脆弱不耐强力创伤,对失血的耐受力差,不适宜长时间麻醉,对周围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免疫力较低,生理代偿能力也低于成人.但是,由于很多先天性畸形影响患儿的发育及心理健康,有的甚至可危及生命,故综合婴幼儿的特点和病情的轻重缓急正确选择手术时机非常重要.
作者:张文显;曹利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应用削除或磨削法治疗成人体表先天性巨痣的操作与效果.方法 综合先期进行的病理学检查结果、病变具体位置及患者的治疗心理预期等相关因素后,使用滚轴取皮刀切取刃厚或中厚皮片,或者使用高速的“西瓜”磨头磨削肿物浅层病变的方法治疗巨痣,治疗区保持在湿润状态下愈合,治疗按部位分l~2次进行,共治疗10例.结果 10例中5例患者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肤色接近正常,病理学检查未发现痣细胞明显残留,4例明显改善,1例有所复发,多数治疗效果均达到患者的心理预期.结论 削除或磨削法对曾用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或须付出较大代价的体表先天性巨痣有明显的实用效果,特别是由于综合考虑了多种相关因素,有利于在治疗效果与治疗代价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作者:杨宇;郑清健;丁力;刘加宁;郑胜武;林根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强脉冲光优化脉冲技术(optimal pulse technology,OPT)对颜面各部位毛孔粗大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颜面毛孔粗大者,应用OPT治疗6次,治疗前后照相,应用“面部标准照片法”对治疗前后面颊、鼻翼、鼻尖部3个部位的毛孔粗大评级,比较治疗前后变化与各部位改善程度.结果 36例面颊、鼻翼、鼻尖部3个部位的毛孔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1).面颊部毛孔改善率高于鼻翼、鼻尖部(P<0.01),鼻翼与鼻尖改善率没有区别(P>0.05).结论 OPT治疗对面颊部毛孔粗大的改善较鼻翼与鼻尖部更为明显.
作者:李波;谭军;钟茜;罗明灿;刘东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医学美学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美容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也体现在其他临床医学各专科之中.各专科医师在治疗各自相关疾病,使患者恢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都在力求对人体外观形态的损伤小,尽量地维护人体正常肌肤的完整,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应用医学美学的理念于外科的技术操作之中[1].大隐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患病率为10%,传统手术方法是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特别是术后患肢遗留瘢痕累累,影响美观,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尤其是爱美的女性.
作者:胡文贤;姜桂喜;李强;张文夺;薛智军;张娟子;王晋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G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脂肪颗粒移植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AdGFP)、Ad-HGF转染雄性Wistar大鼠MSCs,测定转染效率与感染上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用雌性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A组)、Ad-HGF组(B组)、MSCs组(C组)、Ad-GFP感染MSCs组(D组)和Ad-HGF感染MSCs组(E组),每组30只.各组均匀振动5分钟,将颗粒脂肪移植于自体背部皮下;移植后3、5、7、14、28、60 d,每组各取5只大鼠脱颈处死,取出移植物;测体积、HE、Masson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中HGF表达和血管生成.结果 积分吸光度=100时,Ad-GFP转染MSCs效率可达89.6%;移植后3、5、7、14d,E组移植物中HGF的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5);移植后5、7、14、28、60 d,E组血管数量也多于其他各组(P<0.05);28 d和60 d时,E组脂肪颗粒体积保持率明显好于其他4组(P<0.05).结论 携带HGF基因的MSCs在移植物中能够持续表达HGF,有效地减少脂肪颗粒移植后的吸收,从而提高移植颗粒脂肪的存活率.
作者:刘毅;王有虎;哈小琴;刘婕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处理注射聚丙烯胺水凝胶(hydrophilic polyacrylamide gel,HPG)隆乳后慢性迁延性感染的佳途径,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注射HPG隆乳后慢性感染患者,结合腹腔镜反复多次手术取出注射材料,大面积彻底刮除残腔异物,灌洗清除感染坏死组织,连续多次进行局部创腔冲洗,负压引流等综合手段,彻底控制感染与炎症.结果 126例于治疗1~3周后,乳腺及胸腹壁内感染得到控制,全部清除残腔及坏死组织,创口愈合,乳房及胸腹壁无缺损出现.结论 注射HPG隆乳后慢性迁延性感染,手术加有效的药物控制的治疗方法,能在短期内有效消除感染,并保持乳房结构完整而治愈.
作者:王珍祥;李世荣;吴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额颞部除皱术对眉眼形态的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传统的额颞部小切口方法微创行内镜除皱术,并观察内镜除皱对眉眼形态的改变和影响.结果 60例术后眉眼间距较术前增大(5.0±1.2) mm,有效实现眉提升,改善下睑缘松弛下垂;内镜下额颞部除皱后眼周围皮肤紧致,长久去除外眼角鱼尾纹,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眉形进行调整.结论 额颞部内镜除皱术可以矫正眉下垂及双侧眉毛不对称,改善眉眼形态,达到年轻化的效果.
作者:毕洪森;李东;朱力;曹艳芬;杜姗姗;李健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眼睑分裂痣为先天性发生于上、下眼睑的色素痣,闭眼时合二为一宛如一块完整的病变,睁眼时则分为上、下两半,单侧发病,影响眼部功能和容貌[1].由于睑缘结构精细有睫毛,术后维持眼睑外形、睑缘弧度和睫毛方向的常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掌握眼睑分裂痣切除后缺损的修复技巧非常重要,如治疗不当可能造成眼睑缩窄、睑外翻或内翻倒脻,甚至危害视力和巩膜外露等并发症2.
作者:闫秀英;张汝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比较前牙反(牙合)和正常(牙合)在息止(牙合)位时舌的自然姿势特征,探讨前牙反(牙合)患者的舌位置是否有特征性变化.方法 征集正常(牙合)志愿者20名(男8名,女12名,正常(牙合)组),平均年龄23.8岁;反黯患者20名(男11名,女9名,前牙反(牙合)组),平均年龄24.6岁.问诊调查舌的习惯姿势位,并用硫酸钡标记舌背中线和腭黏膜中线.拍摄头颅侧位片和息止(牙合)位侧位片,用t检验比较两组息止(牙合)位的舌位置.结果 (1)正常(牙合)组整个舌背在硬腭、软腭处都与上腭完全贴合,舌尖置于上切牙舌隆突处;前牙反(牙合)组为舌背在软腭部有部分贴合,在部分软腭和硬腭区域远离上腭.舌体不易保持贴上腭位.(2)舌体的侧面轮廓在正常(牙合)组呈现向前上挺立,在前牙反(牙合)组表现为后下倾倒状.舌的高点位置:正常组在硬腭与软腭交界区域;前牙反(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向下向后移位,在软腭与悬雍垂交界区域.(3)前牙反(牙合)组舌体位置(LP)比正常(牙合)组低(P<0.01);两组的舌高和舌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息止(牙合)自然姿势位时前牙反(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的舌位置低.
作者:李若萱;吕亚林;殷戬;张伟;李国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原发性乳头内陷是一种常见的女性乳房畸形,系由于乳头及乳晕的平滑肌发育不良、乳头下缺乏支撑组织的撑托所致[1].乳头内陷的矫治,既往较常采用乳晕菱形皮肤切除加乳头颈“荷包”缝合法.虽有一定效果,但矫正严重型的乳头内陷却常不够满意或内陷重现[2].近3年来,我们采用新月形乳晕真皮皮下蒂瓣填充支撑法矫正先天性乳头内陷28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廖文伦;邱福奎;朱丽娟;黄斌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胰岛素及自体真皮颗粒对培养及移植的脂肪颗粒活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对培养中的幼鼠脂肪细胞,分别添加bFGF、VEGF、EGF、胰岛素及自体真皮颗粒,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各组脂肪细胞活性,分析其作用效果;通过对移植体的大体观察、质量测定、HE染色、微血管数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比较各组添加物对脂肪组织活性的影响.结果 除真皮颗粒组及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在不同时间点的佳脂肪细胞活性浓度基本一致,且其细胞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中对照组可见较大区域坏死灶、囊样脂肪池.实验组脂肪细胞大小不一,存在大量的小体积脂肪细胞;除胰岛素组外,各实验组移植物残余质量及各组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差异逐渐缩小.结论 bFGF、VEGF、EGF及胰岛素均能不同程度提高脂肪细胞活性,bFGF、VEGF、EGF及自体真皮颗粒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脂肪颗粒移植后的移植物质量,改善脂肪组织的血运重建.
作者:王少华;王勇;王燕华;吕建萍;李记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头面部病变组织切除后与外伤缺损的创面多数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利用邻位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是佳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10年9月,我们对26例因肿瘤、瘢痕、外伤形成的近似圆形中小面积的头面部皮肤缺损,应用局部旋转皮瓣进行Ⅰ期修复,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邹勃生;李波;朱轶;李高峰;吴东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