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患者皮肤感染中分离的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

王羿婷;尹晓晴;李道源;李冬颖

关键词: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基因分型, 毒力基因
摘要:目的 探究从皮肤感染患者中分离的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基因分型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6月于医院就诊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96例,收集患者分离出的78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进行耐药性检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分型,并对不同型别的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分析其耐药性、基因分型及其毒力基因分布特征.结果 耐药性检测显示,所有MSSA菌株中耐药率高的2种抗菌药物是红霉素(87.18%,68/78)、青霉素(92.31%,72/78),MSSA菌株对其他药物耐药率低于以上两种药物(P<0.05).基因分型结果显示,78株MSSA中分15型,其中Ⅰ型占28.21%(22/78)、H型占32.05%(25/78)为优势型别.78株菌株中杀白细胞毒素(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PVL)阳性率为75.64%(59/78),优势型别的毒力基因总携带率高于非优势型别(P<0.05).结论 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较强的耐药性,其基因型多样,Ⅰ型和H型为优势型别,且优势型别的毒力基因携带率高于非优势型别.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采取介入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并发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医院行介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感染的情况,对患者性别、年龄,术式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发生胆道感染患者33例,感染率为15.14%,20例患者的胆汁样本中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60.61%,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株占64.00%,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9株占36.00%,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支架植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术后胆道感染率分别为13.48%、15.85%和17.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9).胆道感染史、术前黄疸天数、术后胆汁引流是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 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术后胆道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有效地干预,以达到降低术后感染、确保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作者:黄继续;陈蓉蓉;翁溢鑫;吴聪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感染筛查与妊娠结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带菌检测情况及B族链球菌带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3月于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待产的500例妊娠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取孕妇肛周分泌物及阴道下三分之一分泌物实施B族链球菌检测,分析孕妇B族链球菌带菌情况与B族链球菌带菌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500例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阳性率为9.40%(47/500);B族链球菌阳性孕妇妊娠结局中宫内窘迫、宫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4.68%(21/47)、17.02%(8/47)高于B族链球菌阴性孕妇(P<0.05).B族链球菌阳性孕妇中新生儿B族链球菌阳性与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3.40%(11/47)与19.15%(9/47)及21.28%(10/47)高于B族链球菌阴性孕妇新生儿(P<0.001).结论 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感染会导致胎儿窘迫、宫内感染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的增加,影响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健康,因而在孕期需要对孕妇进行B族链球菌筛查,进而改善预后.

    作者:冯莹;许成芳;饶燕珍;邓小兰;孙珂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后血清胆碱酯酶和胱抑素C及炎症因子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胱抑素C(Cys C)、炎症因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8月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100例设为感染组,选取100例单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无感染组,入院后检测血清CHE、Cys C和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BNP)水平,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出院后3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 感染组患者Cys C、PCT、CRP、BNP分别为(1.98±1.62)mg/dl、(1.71±0.72)mg/ml、(34.89±11.27)、mg/L、(6 731.60±2 348.55) ng/L均高于无感染组,血清CHE为(3 833.81±2 155.23) U/L低于无感染组(P<0.001);感染组预后不良率为36.00%(36/100)高于无感染组(P=0.019);感染组预后良好患者Cys C、PCT、CRP、BNP分别为(1.32±1.03)mg/dl、(1.45±0.67)mg/ml、(24.62±10.41)mg/L、(5 742.57±2 056.14)ng/L低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HE为(5 234.33±2 345.67)高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无感染组预后良好患者CysC、PCT、CRP、BNP分别为(1.01±0.58)mg/dl、(0.35±0.17) mg/ml、(8.34±5.21)mg/L、(1 878.44±1 634.83)ng/L低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HE为(6 224.33±2 215.47)U/L高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血清CHE降低,Cys C与炎症指标升高,预后不良患者各指标变化更为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淑艳;申洁;赵文慧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PM2.5暴露对唾液链球菌K12增殖和拮抗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PM2.5暴露对唾液链球菌K12增殖和拮抗病原菌功能的影响,了解口腔益生菌在PM2.5环境中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通过检测暴露在不同浓度PM2.5的唾液链球菌K12的生长曲线,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观察暴露后细胞的形态特征改变;通过共絮凝和延迟拮抗实验确定唾液链球菌K12与病原菌的聚集黏附能力和细菌素样抑菌物质的产生状况.结果 通过生长曲线和菌落计数发现,PM2.5暴露小终浓度为10μg/ml时唾液链球菌K12增殖早期明显抑制,随着浓度增高并未表现更强的抑制效应.形态学检测表明,PM2.5处理4h后菌体膨胀变大;24 h后菌体形态无明显改变,但细胞表面颗粒状物质增多,并有异物黏附.与病原菌的共絮凝实验表明,10 μg/ml PM2.5刺激早期唾液链球菌K12黏附病原菌能力显著增强,50 μg/ml PM2.5刺激4h后则明显抑制与病原菌的黏附聚集.PM2.5暴露24 h后,与病原菌的黏附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延迟拮抗实验证实,PM2.5暴露24 h对于细菌素样抑菌物质的产生无影响.结论 PM2.5对口腔益生菌唾液链球菌K12的增殖早期产生影响,随着细菌分裂和数量增加,不再产生抑制效应.早期低浓度的PM2.5暴露,增强唾液链球菌K12与病原菌的聚集黏附能力;高浓度则抑制与病原菌的黏附.因此推测,当机体持续、足量服用唾液链球菌K12后,能抵抗PM2.5对于呼吸道菌群稳定的影响,并发挥益生作用.

    作者:海晓欧;李新鸣;孙冶;陈冬梅;肖纯凌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脐动脉血hs-CRP与sTNFRⅠ和TLR4水平对早产儿早期感染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脐动脉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sTNFR Ⅰ),Toll样受体4(TLR4)在早产儿早期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出生的早产儿218例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对早产儿早期感染情况,发生与未发生早期感染早产儿,早期不同类型感染早产儿,早期不同程度感染早产儿脐动脉血hs CRP、sTNFR Ⅰ和TLR4水平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218例早产儿早期感染67例,感染率为30.73%;其中细菌感染38例,病毒感染29例;轻度感染32例,重度感染35例.早期感染早产儿hs-CRP,sTNFRⅠ,TLR4分别为(46.83±5.79)mg/L,(52.59±6.36)ng/ml,(37.51±4.86)%高于未感染早产儿(P<0.001).细菌感染早产儿的hs-CRP,sTNFR Ⅰ,TLR4分别为(54.71±6.58) mg/L,(63.88±7.29) ng/ml,(42.93±5.41)%高于病毒感染早产儿(P<0.001).重度感染早产儿hs-CRP,sTNFR Ⅰ,TLR4分别为(52.24±6.35)mg/L,(60.62±7.17)ng/ml,(41.76±5.28)%高于轻度感染早产儿(P<0.001).结论 脐动脉血hs-CRP、sTNFR Ⅰ、TLR4均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早产儿早期感染的实际病情,尤其是在感染诊断,区分感染类型及判定感染程度等方面均表现出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张冬梅;尤小燕;周芹;陈淑梅;相元翠;王晓琼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和红细胞免疫状态与产妇产褥期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红细胞免疫状态变化与产妇产褥期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月医院产褥期感染产妇96例为试验组,产褥期未感染产妇9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产褥感染时、治疗24 h、72h、治疗结束时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红细胞免疫状态.采用Pearson分析产褥感染与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及红细胞免疫状态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产妇产褥感染时血清WBC计数、PCT、TNF-α、IL-6分别为(21.00±4.30)×109/L、(10.60±1.80) ng/ml、(218.00±53.00)pg/ml、(13.20±1.44) pg/ml,治疗24 h(22.50±3.80)×109/L、(12.00±4.50) ng/ml、(276.00±82.00)pg/ml、(14.00±1.68) pg/ml,72 h(15.50±2.40)×109/L、(7.10±3.30) ng/ml、(148.00±33.00) pg/ml、(11.20±1.34)pg/ml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产妇血清WBC计数、PCT、TNF-α、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褥感染、治疗24 h,试验组红细胞FEER为(23.50±3.10)%、(22.00±3.43)%低于对照组,FEIR、RBC-ICR为(35.20±3.20)%、(36.00±3.45)%和(11.40±1.52)%、(11.68±1.39)%高于对照组(P<0.05).TNF-α、IL-6水平、血清WBC计数、PCT水平互相呈正相关(P<0.05).FEER与FEIR、RBC-ICR水平、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性,FEIR、RBC-ICR与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产褥期感染产妇红细胞免疫状态较差且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升高,加强产褥期产妇红细胞免疫状态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监测,利于产褥感染早期识别、把握感染危险层级、指导临床,阻断病情演变、改善预后.

    作者:韩曼琳;周爱梅;符爱贞;程虹;邢娴静;高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感染性早产产妇血清MCP-1与sTNFR-Ⅰ和HMGB1及TNF-α的表达

    目的 探讨感染性早产产妇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 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I,sTNFR-Ⅰ)、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感染性早产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医院住院分娩的早产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并设为早产组,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足月产产妇100例设为足月组,检测两组产妇MCP-1、sTNFR-Ⅰ、HMGB1、TNF-α在胎盘分娩出后取胎盘组织标本检测绒毛膜羊膜炎情况.结果 两组共有52例检测提示绒毛膜羊膜炎,其中早产组绒毛膜羊膜炎检出率为44.00%(44/100)高于足月组8.00%(8/100)(P<0.001);早产组产妇血清MCP-1、sTNFR-Ⅰ、HMGB1、TNF-α分别为(17.83±3.63)pg/ml、(45.29±18.51)pg/ml、(6.63±0.49) mg/L、(64.19±24.66) pg/ml高于足月组(P<0.05);感染性早产产妇血清MCP-1、sTNFR-Ⅰ、HMGB1、TNF-α分别为(21.31±3.30)pg/ml、(50.65±16.66)pg/ml、(6.87±0.49) mg/L、(70.23±20.34) pg/ml高于非感染性早产产妇(P≤0.001).感染性足月产产妇血清MCP-1、sTNFR-Ⅰ、HMGB1、TNF-α水平分别为14.97(13.53,16.24)pg/ml、36.77(28.27,49.31)pg/ml、1.05(0.85,1.18)mg/L、54.48(40.97,67.03)pg/ml高于非感染性足月产产妇(P<0.05).结论 早产产妇存在血清MCP-1、sTNFR-Ⅰ、HMGB1、TNF-α表达上调,尤其是感染性早产产妇以上指标升高更为明显,以上指标可作为感染性早产的预测指标.

    作者:周静;陈萍;郑雅萍;苗艳艳;张娥;康宁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2004-2017年中国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估我国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为规范洗消流程及提升消毒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收集2004年4月-2017年12月关于我国各地区医院消化内镜洗消管理现状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0篇文献,共431家医院.Meta分析:进行医院级别亚组分析,单独内镜洗消间配置率2级医院0.858 (95%CI:0.751~0.965)高于3级医院0.783 (95%CI:0.619~0.948) (P<0.001);内镜洗消间通风良好3级医院0.917 (95%CI:0.862~0.972)高于2级医院0.875 (95%CI:0.806~0.944) (P<0.001);全自动内镜洗消机配置率3级医院0.364 (95%CI:0.179~0.549)高于2级医院0.054 (95%CI:0.011~0.097) (P<0.001,P=0.014).多酶洗液一镜一换3级医院0.729 (95%CI:0.528~0.930)高于2级医院0.551 (95%CI:0.339~0.763) (P<0.001);内镜储藏柜配置率3级医院0.968 (95%CI:0.923~1.012)高于2级医院0.950 (95%CI:0.900~0.999) (P<0.001);消毒剂浓度监测率3级医院0.733 (95%CI:0.396~1.071)高于2级医院0.604(95%CI:0.023~1.185) (P<0.001,P=0.041).结论 我国调查医院消化内镜的洗消过程基本符合规范,但仍存在全自动设备紧缺及感染控制不到位的问题,需建立内镜洗消效果的质量保证和监管体系.

    作者:郭玉婷;费春楠;刘军;纪学悦;刘贺;宋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细菌生物被膜对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对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4年5月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108株,经23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分离出多药耐药菌株63株,其中耐三类药物组10株、耐四类药物组26株、五类及以上耐药组27株.对各组菌株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银染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方法进行细菌生物被膜检测.SEM、银染法检测BBF面积,CLSM检测BBF厚度.对SEM和银染法结果进行组织化学评分(H-score).结果 SEM法与银染法耐三类药组、耐四类药组和耐五类及以上组BBF积分为(3.75±2.65)、(7.85±3.14)和(8.37±2.72)分与(4.13±3.60)、(7.61±2.94)和(8.13±3.07)分,三组两种方法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方法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CLSM法BBF厚度分别为(35.67±6.01)、(46.73±9.55)、(52.38±13.81)μm,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BF形成面积和厚度影响了细菌的多药耐药;随耐药种类的增多,耐药机制更为复杂,BBF影响力相对降低.

    作者:唐伟;程锦楠;余玥;刘鑫;黄璨;黄永茂;陈枫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依托咪酯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对感染性休克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医院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拟行病灶清除术的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tomidategroup,E组)和丙泊酚组(propofol group,P组),各4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即刻(T1)、术后1天(T2)、3天(T3)、7天(T4)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患者上述时间点CD3+、CD4+、CD8+及CD4+/CD8+.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CD3+、CD4+、CD8+及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T1、T2、T3、T4时点,E组患者CD3+、CD4+、CD8+高于P组患者(P<0.05);E组患者T1、T2、T3 CD4+/CD8+分别为(1.66±0.41)、(1.74±0.72)、(1.72±0.40)高于P组(P<0.05),而在T4时点,两组患者CD4 +/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4).E组术中出现低血压2例少于P组8例(P =0.043).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结论 与丙泊酚相比,依托咪酯对感染性休克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更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劲松;康瑜;周龙媛;吕培军;李晓华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与耐药性及多药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与耐药性及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对感染患者痰标本中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检测,并归纳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4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占77.08%,革兰阳性菌8株占16.67%,真菌3株占6.25%,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等的耐药率较高,均对多黏菌素B等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率,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较敏感.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为48.89%(22/45).APACHEⅡ、应用激素、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 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耐药性较强、多药耐药菌感染率较高,临床医务人员应全面识别、密切地监控和有效干预,从而减少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多药耐药菌感染现象.

    作者:杨艳飞;汤淑芹;陈中;姜枫;张延松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2015-2017年精神专科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精神专科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分析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变化趋势,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床旁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精神专科医院内各科室住院的精神病患者1 356例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患者41例,现患率为3.02%.男性与女性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84%(18/634)、3.19%(23/722);≥65岁,18~64岁,<18岁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12%(15/245)、2.54%(17/668)、2.03%(9/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老年病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25%(11/176)高于急病区和身心病区1.89%(8/424)、1.63% (4/246) (P=0.005、0.011);2015-2017年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97%(/12/404)、2.90%(13/448)、3.17%(16/504).医院感染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25例,下呼吸道感染8例,皮肤感染5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37%(127/1 356),各年龄段及病区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5年、2016年、2017年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0.64%、9.38%、8.33%.使用抗菌药物目的其中治疗88例,预防19例,治疗+预防20例;单一用药112例,联合用药15例.结论 2015-2017年精神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较低,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使用主要集中在老年及慢性病区,连续3年医院感染部位、抗菌药物使用目的及种类无明显变化.

    作者:杨蕉;李天萍;赖成美;刘光美;杨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肺部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耐药性与转归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耐药性与转归,为MDRO肺部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医院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痰液标本行细菌培养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同时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转归.结果 178例患者痰液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为89.00%,其中132例非MDRO感染、46例MDRO感染;46例MDRO患者中42例为单一病原菌感染,4例为多重病原菌感染.46例MDRO感染患者检出MDRO 5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82.00%,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9株占18.00%,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MDRO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唑林、苯唑青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红霉素完全耐药,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均>70%,对万古霉素敏感;MDRO革兰阴性菌对一代头孢和青霉素类药物多数完全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相对低;MDRO感染患者恶化率为15.22%(7/46)高于非MDRO感染患者(P=0.013).结论 肺部感染患者MDRO感染率较高,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抗菌药物广泛耐药,MDRO感染患者不良转归率明显增高.

    作者:赵建兰;许东风;徐慧;崔凌;赵登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microRNA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在全球内影响重大.结核病在早期诊断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微小RNA(microRNA,miRNA)参与结核病发病机制,与其发生发展存在一定关系.因此,本文就miRNA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结核病的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等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尚晓倩;赵慧;马秀敏;王亮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与药敏及炎性因子分析

    目的 探讨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与药敏及炎性因子分析.方法 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骨外科手术患者941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采集患者切口感染部位标本,分离培养病原菌及进行药敏试验.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采用Westergren试管测定法定量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含量,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降钙素原(PCT)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7.33%(69/941);关节骨科感染20例、脊柱骨科感染14例、创伤骨科感染35例.共培养分离病原菌7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1株占39.7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42株占53.85%,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5株占6.41%.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等的耐药性较强,对美罗培南和氨曲南较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性较强,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切口感染患者血清hs-CRP、ESR、PCT和TNF-α分别为(37.89±6.71)mg/L、(43.21±4.13) mm/h、(0.72±0.14) ng/mL和(19.48±4.31)ng/L高于未感染患者(P<0.001).结论 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严格按照耐药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感染患者炎性因子高于未感染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姚小荷;潘振宇;陈海霞;张可可;林佳怡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与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支持.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引流手术后发生胰腺感染的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腹腔引流物病原菌情况,并对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9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胰腺感染腹腔引流物,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3株占61.94%,以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9株占36.57%,以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1.49%;药敏结果显示,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革兰阳性菌中的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较敏感.结论 应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使用敏感性抗菌药物实施治疗,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虞信维;江唯波;陈淼;韩贤达;韩洁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2011-2016年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来源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11-2016年6年间耐药趋势变化,为控制肠球菌感染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160株粪肠球菌与210株屎肠球菌,回顾性分析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6年间,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无耐药菌株出现;粪肠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利奈唑胺、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6年整体耐药率较低,对亚胺培南、呋喃妥因、青霉素G的6年整体耐药率在8.00%~25.00%之间,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6年整体耐药率为15.00%~50.00%之间,屎肠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汀6年整体耐药率<10%,2011-2016年连续分离出的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临床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屎肠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红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青霉素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利福平、利奈唑胺的2011-2016年整体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P<0.001);屎肠球菌对氯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四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的2011-2016年整体耐药率低于粪肠球菌(P<0.05).结论 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表现为多药耐药,同一菌种对同一抗菌药物近6年的耐药率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仍是敏感药物.

    作者:马耀;孙建芳;张学军;牛海英;赵子龙;王晓媛;苏姗娜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2006-2017年天津市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年间天津市结核分枝杆菌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和部分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为结核病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7年12月于医院就诊的结核病患者77 739例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共20 212株,追踪其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链霉素(S)]及部分二线抗结核药物[氨基水杨酸(PAS)、丁胺卡那霉素(AK)、左氧氟沙星(V)、氧氟沙星(O)、卷曲霉素(Cm)、卡那霉素(Km)、环丙沙星、丙硫异烟胺(Pto)]的耐药结果,并分析其耐药性变化.结果 2006-2017年共检出结核分枝杆菌20 212株,单耐药、多耐药、耐多药分别占13.68%(2 765/20 212)、8.80%(1778/20 212)、12.29%(2 484/20 212).2013-2017年泛耐药共计74株,占同期总菌株数的0.53%(74/14 092).2006-2017各年间总体耐药率在31.00%~40.89%;12年间快培阳性结核分枝杆菌15 118株,耐单药次序为H>S>R>E;2013-2017年5年间慢培阳性结核分枝杆菌5 094株,耐药顺序为S>H>R>E>PAS,氧氟沙星耐药菌株占同期总菌株数的15.92%(690/4 334),卷曲霉素1.76%(73/4 155).结论 12年间总耐药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近两年有所回升;耐多药率偏高,广泛耐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12年间结核分枝杆菌对S、H、R、E四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在2008年达到低点,近三年较前有所回升.

    作者:白大鹏;孔伟利;张丽霞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影响因素,探究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3月于医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3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情况,比较患者感染前后血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收集患者性别、既往史、住院情况等临床资料,归纳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为9.41%(32/340);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0株占55.56%,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3株占36.11%,真菌3株占8.33%.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围手术期输血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感染后患者的WBC、NEUT%、CRP分别为(11.04±2.83)×109/L、(79.02±9.37)%、(50.01±54.28)mg/L高于感染前(P<0.05).结论 腹腔镜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菌,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输血与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肺部感染率.

    作者:赵金辉;谷顺通;田丽;张娅婷;张秀强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活动性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uberculosis T cell spot assay,T-SPOT.TB)对活动性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661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110名健康对照组人群.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活动性肺结核组51例,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TBP)组73例,非活动性结核组46例和非结核肺部疾病组491例.计算不同参比条件下外周血T-SPOT.TB对诊断活动性肺结核和TBP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和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分析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A抗原(ESAT-6)和B抗原(CFP-10)刺激产生的斑点形成细胞(SFCs)数目水平.结果 639例疑似活动性结核患者中外周血T-SPOT.TB阳性218例(34.12%),活动性结核(肺结核和TBP)患者T-SPOT.TB阳性率为87.10%(108/124)高于非活动性肺结核组58.70%(27/46)、非结核肺部疾病21.18%(104/491)和对照组14.55%(16/110)(P<0.001);活动性肺结核组阳性率为96.08%(49/51)高于活动性TBP组80.82%(59/73)(P=0.013);患者组和对照组CFP-10抗原刺激产生的SFCs(CFP10-SFCs)均高于ESAT-6抗原刺激产生的SFCs(ESAT6-SFCs);活动性肺结核组ESAT6-SFCs和CFP10-SFCs合并值高于活动性TBP组、非活动性肺结核组、非结核肺部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人群(P<0.001);30~39岁年龄组患者合并SFCs为[1.00(0,29.50)]低于≥80岁年龄组患者[3.00(0,26.00)](P =0.001);非结核肺部疾病各亚组和不同年龄组患者T-SPOT.TB阳性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非医护人员亚组和非结核肺部疾病组比较,外周血T-SPOT.TB对活动性肺结核和TBP的诊断特征性指标差异较大,非结核肺部疾病组NPV(99.49%,96.51%)高于对照组(97.92%,87.04%)和非医护人员亚组(96.00%,77.42%) (P<0.05).结论 潍坊地区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和医护人员中LTBI发生率较高;在结核高负担地区,外周血T-SPOT.TB诊断活动性结核感染受到一定限制,结果阳性应综合判断、慎重解释.

    作者:管立学;李海波;褚锦锦;张丽丽;盖林林;孙家梅;王乐强;谭薇 刊期: 2019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