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与药敏及炎性因子分析

姚小荷;潘振宇;陈海霞;张可可;林佳怡

关键词:骨外科, 切口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炎症标志物
摘要:目的 探讨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与药敏及炎性因子分析.方法 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骨外科手术患者941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采集患者切口感染部位标本,分离培养病原菌及进行药敏试验.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采用Westergren试管测定法定量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含量,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降钙素原(PCT)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7.33%(69/941);关节骨科感染20例、脊柱骨科感染14例、创伤骨科感染35例.共培养分离病原菌7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1株占39.7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42株占53.85%,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5株占6.41%.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等的耐药性较强,对美罗培南和氨曲南较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性较强,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切口感染患者血清hs-CRP、ESR、PCT和TNF-α分别为(37.89±6.71)mg/L、(43.21±4.13) mm/h、(0.72±0.14) ng/mL和(19.48±4.31)ng/L高于未感染患者(P<0.001).结论 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严格按照耐药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感染患者炎性因子高于未感染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感染筛查与妊娠结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带菌检测情况及B族链球菌带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3月于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待产的500例妊娠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取孕妇肛周分泌物及阴道下三分之一分泌物实施B族链球菌检测,分析孕妇B族链球菌带菌情况与B族链球菌带菌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500例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阳性率为9.40%(47/500);B族链球菌阳性孕妇妊娠结局中宫内窘迫、宫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4.68%(21/47)、17.02%(8/47)高于B族链球菌阴性孕妇(P<0.05).B族链球菌阳性孕妇中新生儿B族链球菌阳性与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3.40%(11/47)与19.15%(9/47)及21.28%(10/47)高于B族链球菌阴性孕妇新生儿(P<0.001).结论 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感染会导致胎儿窘迫、宫内感染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的增加,影响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健康,因而在孕期需要对孕妇进行B族链球菌筛查,进而改善预后.

    作者:冯莹;许成芳;饶燕珍;邓小兰;孙珂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不同预防措施的效果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不同预防措施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7 841例,随机分为A组3 938例与B组3 903例.A组采用局部用药,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次/h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1次/2 h或氯霉素滴眼液1次/2 h;B组采用全身静滴抗菌药物和激素:如万古霉素0.5h、2次/d,地塞米松10 mg/次、1次/d,可乐必妥0.3 g/次、1次/d.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病原菌及耐药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性眼内炎20例,发生率为0.26%.A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13%(5/3 938)低于B组0.38%(15/3 903)(P=0.015).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株,以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3株.主要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青霉素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两组患者术后7d泪液IL-6和TNF-α含量较术前增加(P<0.001);A组术后7d泪液1L-6和TNF-α分别为(18.97±4.16)μg/L和(97.41±16.78)μg/L低于B组(P<0.001).结论 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局部用药对炎症反应影响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尚懿;雷文生;赵月娥;李新;李颖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炎症因子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炎症因子,并分析临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7月于医院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1 4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筛选220例患者,根据术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145例与未感染组75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及不同感染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 145例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 6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20株占72.73%,革兰阳性菌40株占24.24%,真菌5株占3.03%;年龄、导管留置时间、侵入性操作、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及白细胞计数是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感染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分别为(83.06±9.28)%、(94.23±4.91)mm/h、(55.30±4.30)mg/L、(15.34±3.88)×109/L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 规范手术操作,对患者实行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预防和降低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风险.

    作者:陈莉华;宋雯;周进;陈芬;刘雪萍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和红细胞免疫状态与产妇产褥期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红细胞免疫状态变化与产妇产褥期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月医院产褥期感染产妇96例为试验组,产褥期未感染产妇9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产褥感染时、治疗24 h、72h、治疗结束时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红细胞免疫状态.采用Pearson分析产褥感染与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及红细胞免疫状态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产妇产褥感染时血清WBC计数、PCT、TNF-α、IL-6分别为(21.00±4.30)×109/L、(10.60±1.80) ng/ml、(218.00±53.00)pg/ml、(13.20±1.44) pg/ml,治疗24 h(22.50±3.80)×109/L、(12.00±4.50) ng/ml、(276.00±82.00)pg/ml、(14.00±1.68) pg/ml,72 h(15.50±2.40)×109/L、(7.10±3.30) ng/ml、(148.00±33.00) pg/ml、(11.20±1.34)pg/ml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产妇血清WBC计数、PCT、TNF-α、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褥感染、治疗24 h,试验组红细胞FEER为(23.50±3.10)%、(22.00±3.43)%低于对照组,FEIR、RBC-ICR为(35.20±3.20)%、(36.00±3.45)%和(11.40±1.52)%、(11.68±1.39)%高于对照组(P<0.05).TNF-α、IL-6水平、血清WBC计数、PCT水平互相呈正相关(P<0.05).FEER与FEIR、RBC-ICR水平、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性,FEIR、RBC-ICR与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产褥期感染产妇红细胞免疫状态较差且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升高,加强产褥期产妇红细胞免疫状态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监测,利于产褥感染早期识别、把握感染危险层级、指导临床,阻断病情演变、改善预后.

    作者:韩曼琳;周爱梅;符爱贞;程虹;邢娴静;高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血清炎症因子和25-羟维生素D3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血清炎症因子和25-羟维生素D3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51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与耐药情况;测定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25-羟维生素D3含量.结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40%(43/512),以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2株占56.14%,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1株占36.8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等较敏感,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血清CRP、PCT、IL-6和TNF-α分别为(16.58±2.46) mg/L、(1.48±0.23)ng/L、(25.41±3.26)ng/L、(48.97±5.67)ng/L均高于未感染患者(P<0.001),而血清25-羟维生素D3为(16.52±2.14)ng/ml低于未感染患者(P<0.001).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感染患者炎症因子CRP、PCT、IL-6和TNF-α升高,而25-羟维生素D3降低;临床上需严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率及延缓细菌耐药.

    作者:王姗姗;陈英刚;陈光明;徐晓东;朱以军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动态监测PCT对神经重症患者抗感染治疗与抗菌药物应用的分析

    目的 研究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神经重症患者抗感染治疗效果与炎症指标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ICU神经重症医院感染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类型、感染程度,参考早期抗菌药物使用经验,按照抗菌药物是否覆盖病原菌的原则,分为72例早期抗菌药物覆盖血培养结果中病原菌的患者为覆盖组,28例早期抗菌药物未完全覆盖血培养结果中病原菌的患者为未完全覆盖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经验使用抗菌药物前、使用第三天、第五天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比值(N)水平,计算下降率.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前,两组患者PCT、WBC、CR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第三天、第五天,覆盖组PCT分别为(5.33±2.30)ng/ml、(1.42±1.07)ng/ml低于未完全覆盖组(P<0.05),而两组WBC、CR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第三天、第五天,两组PCT、WBC、CRP、N均低于同组抗菌药物使用前(P<0.05).抗菌药物使用第三天、第五天,覆盖组PCT下降率为(78.24±8.00)%、(73.36±8.02)%高于未完全覆盖组(P<0.05),两组WBC、CRP、N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使用抗菌药物第三天、第五天,PCT下降率曲线下面积0.965、0.946,高于WBC、CRP、N下降率曲线下面积(P<0.05).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为100.00%.覆盖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5.60±1.20)d、抗感染总有效率为98.61%(71/72)、病死率为1.39%(1/72)与未完全覆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ICU神经重症患者血清PCT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风险和感染程度、评定早期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为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提供参考依据,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及耐药菌株产生.

    作者:荀凯;陈童恩;史笑笑;乐元吉;何盛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与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支持.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引流手术后发生胰腺感染的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腹腔引流物病原菌情况,并对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9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胰腺感染腹腔引流物,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3株占61.94%,以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9株占36.57%,以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1.49%;药敏结果显示,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革兰阳性菌中的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较敏感.结论 应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使用敏感性抗菌药物实施治疗,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虞信维;江唯波;陈淼;韩贤达;韩洁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CHB感染者耐核苷(酸)类似物种类与HBV基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 探讨唐山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HB)感染者的年龄、性别特征、耐药种类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4年4月医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467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毛细管电泳仪采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序技术对患者的血清进行HBV基因分型的检测,并分析HBV基因分型与耐药种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唐山地区CHB感染者的467份样本中未检出基因型22份,已检测出HBV基因型的445份样本中共检出B、C、D三种基因型,其中B基因型64例占14.38%,C基因型380例占85.39%,D基因型1例占0.22%,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P<0.001).已检测出B、C基因型的444例感染者中,<40岁和≥40岁分别占34.68%(154/444)和65.32%(290/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和女性感染者中,均以C基因型为主;男性感染者355例多于女性感染者89例(P<0.001);男性和女性CHB感染者不同基因分型间耐药种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5).结论 唐山地区CHB感染者主要耐药种类是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的同时耐药,其次是阿德福韦酯的耐药.

    作者:张宝;李世龙;刘永芳;吴丹;邸宝春;牛蕊;周静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影响因素,为医院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 800例进行研究,统计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分析患者性别、年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白细胞计数等临床资料,归纳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50%(45/1 80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占60.00%,革兰阳性菌8株占32.00%,真菌2株占8.00%.使用糖皮质激素、肛周疾病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而血小板计数和Hb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P<0.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可发生于多个部位,尤其是呼吸道;因此临床要针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并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以减少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作者:周淼;赖艳丽;赖斌斌;孙永城;严笑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2006-2017年天津市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年间天津市结核分枝杆菌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和部分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为结核病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7年12月于医院就诊的结核病患者77 739例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共20 212株,追踪其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链霉素(S)]及部分二线抗结核药物[氨基水杨酸(PAS)、丁胺卡那霉素(AK)、左氧氟沙星(V)、氧氟沙星(O)、卷曲霉素(Cm)、卡那霉素(Km)、环丙沙星、丙硫异烟胺(Pto)]的耐药结果,并分析其耐药性变化.结果 2006-2017年共检出结核分枝杆菌20 212株,单耐药、多耐药、耐多药分别占13.68%(2 765/20 212)、8.80%(1778/20 212)、12.29%(2 484/20 212).2013-2017年泛耐药共计74株,占同期总菌株数的0.53%(74/14 092).2006-2017各年间总体耐药率在31.00%~40.89%;12年间快培阳性结核分枝杆菌15 118株,耐单药次序为H>S>R>E;2013-2017年5年间慢培阳性结核分枝杆菌5 094株,耐药顺序为S>H>R>E>PAS,氧氟沙星耐药菌株占同期总菌株数的15.92%(690/4 334),卷曲霉素1.76%(73/4 155).结论 12年间总耐药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近两年有所回升;耐多药率偏高,广泛耐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12年间结核分枝杆菌对S、H、R、E四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在2008年达到低点,近三年较前有所回升.

    作者:白大鹏;孔伟利;张丽霞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2004-2017年中国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估我国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为规范洗消流程及提升消毒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收集2004年4月-2017年12月关于我国各地区医院消化内镜洗消管理现状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0篇文献,共431家医院.Meta分析:进行医院级别亚组分析,单独内镜洗消间配置率2级医院0.858 (95%CI:0.751~0.965)高于3级医院0.783 (95%CI:0.619~0.948) (P<0.001);内镜洗消间通风良好3级医院0.917 (95%CI:0.862~0.972)高于2级医院0.875 (95%CI:0.806~0.944) (P<0.001);全自动内镜洗消机配置率3级医院0.364 (95%CI:0.179~0.549)高于2级医院0.054 (95%CI:0.011~0.097) (P<0.001,P=0.014).多酶洗液一镜一换3级医院0.729 (95%CI:0.528~0.930)高于2级医院0.551 (95%CI:0.339~0.763) (P<0.001);内镜储藏柜配置率3级医院0.968 (95%CI:0.923~1.012)高于2级医院0.950 (95%CI:0.900~0.999) (P<0.001);消毒剂浓度监测率3级医院0.733 (95%CI:0.396~1.071)高于2级医院0.604(95%CI:0.023~1.185) (P<0.001,P=0.041).结论 我国调查医院消化内镜的洗消过程基本符合规范,但仍存在全自动设备紧缺及感染控制不到位的问题,需建立内镜洗消效果的质量保证和监管体系.

    作者:郭玉婷;费春楠;刘军;纪学悦;刘贺;宋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后血清胆碱酯酶和胱抑素C及炎症因子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胱抑素C(Cys C)、炎症因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8月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100例设为感染组,选取100例单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无感染组,入院后检测血清CHE、Cys C和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BNP)水平,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出院后3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 感染组患者Cys C、PCT、CRP、BNP分别为(1.98±1.62)mg/dl、(1.71±0.72)mg/ml、(34.89±11.27)、mg/L、(6 731.60±2 348.55) ng/L均高于无感染组,血清CHE为(3 833.81±2 155.23) U/L低于无感染组(P<0.001);感染组预后不良率为36.00%(36/100)高于无感染组(P=0.019);感染组预后良好患者Cys C、PCT、CRP、BNP分别为(1.32±1.03)mg/dl、(1.45±0.67)mg/ml、(24.62±10.41)mg/L、(5 742.57±2 056.14)ng/L低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HE为(5 234.33±2 345.67)高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无感染组预后良好患者CysC、PCT、CRP、BNP分别为(1.01±0.58)mg/dl、(0.35±0.17) mg/ml、(8.34±5.21)mg/L、(1 878.44±1 634.83)ng/L低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HE为(6 224.33±2 215.47)U/L高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血清CHE降低,Cys C与炎症指标升高,预后不良患者各指标变化更为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淑艳;申洁;赵文慧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心力衰竭患者合并COPD急性发作期肺部感染病原菌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发作期肺部感染病原菌特点与影响因素,以期对临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5月于医院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COPD 244例的临床资料,对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分析患者年龄、病程、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归纳心力衰竭患者合并COPD急性发作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24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导致急性发作24例,感染率9.84%;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占50.00%,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0株占35.7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占14.29%;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及哌拉西林等耐药性较强,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及氨苄西林等耐药性较强,对莫西沙星及万古霉素敏感.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合并糖尿病是心力衰竭患者合并COPD急性发作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合并COPD急性发作期肺部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临床应针对感染影响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

    作者:文国郦;苏春晓;魏丽莎;王玉;李冰丽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患者皮肤感染中分离的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

    目的 探究从皮肤感染患者中分离的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基因分型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6月于医院就诊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96例,收集患者分离出的78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进行耐药性检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分型,并对不同型别的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分析其耐药性、基因分型及其毒力基因分布特征.结果 耐药性检测显示,所有MSSA菌株中耐药率高的2种抗菌药物是红霉素(87.18%,68/78)、青霉素(92.31%,72/78),MSSA菌株对其他药物耐药率低于以上两种药物(P<0.05).基因分型结果显示,78株MSSA中分15型,其中Ⅰ型占28.21%(22/78)、H型占32.05%(25/78)为优势型别.78株菌株中杀白细胞毒素(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PVL)阳性率为75.64%(59/78),优势型别的毒力基因总携带率高于非优势型别(P<0.05).结论 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较强的耐药性,其基因型多样,Ⅰ型和H型为优势型别,且优势型别的毒力基因携带率高于非优势型别.

    作者:王羿婷;尹晓晴;李道源;李冬颖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microRNA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在全球内影响重大.结核病在早期诊断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微小RNA(microRNA,miRNA)参与结核病发病机制,与其发生发展存在一定关系.因此,本文就miRNA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结核病的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等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尚晓倩;赵慧;马秀敏;王亮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2015-2017年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预防研究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的情况,并提出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住院患者所有送检标本69 234份,进行病原菌鉴定、药敏试验和MDRO鉴别.整理MDRO感染的数据,分析MDRO的检出率及MDRO分布的科室、感染的部位.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等资料,归纳住院患者发生MDRO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三年间MDRO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5年MDRO检出率为30.99%(450/1 452)高于2016年25.67%(382/1 488)和2017年25.37%(390/1 537)(P<0.001);2016年和2017年MDRO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2015-2017年MDRO医院感染分布位居前三的科室均为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2015-2017年医院MDRO感染患者主要感染部位均为呼吸道,其次为泌尿系统.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动静脉置管、合并基础疾病是住院患者MDRO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15-2017年医院MDRO的检出率较高,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是感染的主要科室,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是主要的感染部位,临床应根据MDRO的监测情况和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降低MDRO医院感染.

    作者:刘华之;侯良;陈辉;周瑞芬;黄俊云;钟斌;廖一群;陈鑫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2011-2016年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来源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11-2016年6年间耐药趋势变化,为控制肠球菌感染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160株粪肠球菌与210株屎肠球菌,回顾性分析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6年间,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无耐药菌株出现;粪肠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利奈唑胺、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6年整体耐药率较低,对亚胺培南、呋喃妥因、青霉素G的6年整体耐药率在8.00%~25.00%之间,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6年整体耐药率为15.00%~50.00%之间,屎肠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汀6年整体耐药率<10%,2011-2016年连续分离出的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临床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屎肠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红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青霉素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利福平、利奈唑胺的2011-2016年整体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P<0.001);屎肠球菌对氯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四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的2011-2016年整体耐药率低于粪肠球菌(P<0.05).结论 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表现为多药耐药,同一菌种对同一抗菌药物近6年的耐药率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仍是敏感药物.

    作者:马耀;孙建芳;张学军;牛海英;赵子龙;王晓媛;苏姗娜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依托咪酯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对感染性休克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医院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拟行病灶清除术的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tomidategroup,E组)和丙泊酚组(propofol group,P组),各4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即刻(T1)、术后1天(T2)、3天(T3)、7天(T4)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患者上述时间点CD3+、CD4+、CD8+及CD4+/CD8+.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CD3+、CD4+、CD8+及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T1、T2、T3、T4时点,E组患者CD3+、CD4+、CD8+高于P组患者(P<0.05);E组患者T1、T2、T3 CD4+/CD8+分别为(1.66±0.41)、(1.74±0.72)、(1.72±0.40)高于P组(P<0.05),而在T4时点,两组患者CD4 +/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4).E组术中出现低血压2例少于P组8例(P =0.043).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结论 与丙泊酚相比,依托咪酯对感染性休克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更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劲松;康瑜;周龙媛;吕培军;李晓华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全身麻醉对骨科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及炎症因子分析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对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及炎症因子情况.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行全身麻醉骨科手术患者741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感染情况,并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及药敏分析;于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行全身麻醉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为4.05%(30/741);感染部位以切口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58.14%,以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8株占41.8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80%,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和亚胺培南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较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感染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血清CRP分别为(40.83±5.61)mg/L、(56.98±7.13)mg/L、(65.91±4.65)mg/L、PCT分别为(0.27±0.04)ng/ml、(0.49±0.07)ng/ml、(0.61±0.11)ng/ml、IL-6分别为(35.41±4.56)ng/L、(43.98±5.71)ng/L、(56.90±6.52)ng/L高于未感染患者(P<0.001).结论 行全身麻醉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建议临床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术后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升高,故早期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旭娟;魏凌云;蒋臻;叶妙满;徐小娟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与耐药性及多药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与耐药性及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对感染患者痰标本中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检测,并归纳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4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占77.08%,革兰阳性菌8株占16.67%,真菌3株占6.25%,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等的耐药率较高,均对多黏菌素B等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率,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较敏感.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为48.89%(22/45).APACHEⅡ、应用激素、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 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耐药性较强、多药耐药菌感染率较高,临床医务人员应全面识别、密切地监控和有效干预,从而减少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多药耐药菌感染现象.

    作者:杨艳飞;汤淑芹;陈中;姜枫;张延松 刊期: 2019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