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 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杨红霞;陈东;王琼

关键词:骨科, 下肢手术, 无菌台布局, T型连贯式
摘要:目的:探讨 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以减少随意放置无菌台带来的无菌物品污染现象,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环节控制;规范手术组人员站位提高术中配合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7-9月骨科下肢手术120例为常规组,术中无菌台的布局和人员站位未作规定,根据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在手术床靠尾端周围,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站在无菌台前,选取2013年10-12月骨科下肢手术122例为改进组,将手术床与无菌台放置成T型,规定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的站位在无菌台前,与手术医师面向同一方向,比较两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和手术医师对手术配合满意度。结果与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相比,T 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明显减少,常规组污染率为27.5%,改进组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下肢骨科手术采取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和规范手术人员站位,使器械传递过程中避免了触及和跨越非无菌区域,从而减少了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同时使洗手护士更直观观察到手术进程,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抗菌药物干预对跟腱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抗菌药物在跟腱术后感染并皮肤缺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3年3月骨科收治的跟腱术后感染伴皮肤缺损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将2010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VSD技术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优良率观察组为100.0%、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控制率、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率及首次植皮成功率均为100.0%,对照组分别为69.4%、61.1%和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跟腱术后感染,是治疗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有效手段,不仅操作简便、疗效好,还能有效清除创面的分泌物及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的增生,利于二期植皮成功,且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陈廷玉;何晓斌;管立;王春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4年1月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50份痰液标本,对其病原菌分布、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将3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无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50份痰液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3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28株占69.51%、革兰阳性菌31株占9.45%、真菌69株占21.04%;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较敏感,耐药率<30.00%,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仅对替考拉宁敏感,耐药率为0,真菌对伊曲康唑敏感;经 logistic回归性分析,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有创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滥用、营养不良是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较严重,临床应针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做好耐药菌的监测和预防控制。

    作者:宋昱晨;赵美芳;王月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品管圈在腔镜器械清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腔镜器械清洗管理中的应用,提高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方法消毒供应中心于2013年10月成立品管圈小组,回顾性调查改善前1311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拟定对策,采用PDC A循环法实施对策并进行清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调查改善后1437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与改善前进行比较并计算达标率,进行效果确认。结果改善前调查腔镜器械1311件,清洗合格847件,合格率64.61%;改善后调查1437件,合格1315件,合格率91.51%,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品管圈达标率为110.47%。结论品管圈的运用显著提高了腔镜器械的清洗合格率,促进了清洗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保建芳;何东平;江国芳;徐晓耘;朱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医院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临床分离各类标本中的鲍氏不动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CLSI推荐的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TE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5796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635株,检出率为11.0%,呼吸道痰标本占89.8%;主要集中在IC U、内科、外科等;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8.0%,其次为多黏菌素B、黏菌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25.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及针对性管理措施,减少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及扩散。

    作者:张姝潇;潘立东;张青锋;周华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围术期感染预防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感染在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13年2月105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20例,予常规的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观察组5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围术期感染预防的管理,观察治疗后在感染相关指标和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感染率2.50%,观察组感染率0.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白细胞计数(15.54±2.34)×109/L、C‐反应蛋白(63.44±21.58)mg/L、IL‐1(75.68±34.31) ng/ml ,观察组分别为(11.37±1.95)×109/L、(34.57±16.46)mg/L、(34.24±13.58)n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12.4±3.4)d、生活质量评分(78.5±12.5)分、视觉模拟评分(6.8±2.1)分、下床活动时间(9.7±2.1)周、渗液消失时间(6.7±1.5)d,观察组分别为(10.6±2.9)d、(89.4±14.6)分、(9.5±3.1)分、(8.4±1.9)周、(5.8±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注重预防感染有助于提高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新苏雅拉图;高晓宇;刘峰;韩景全;张虎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900例临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0例患者中有7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8.67%;IC 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普外科等科室的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意识障碍、应用机械通气、住院时间≥10 d、有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行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9)、意识障碍(OR=2.798)、机械通气(OR=2.074)、住院时间(OR=1.719)、侵入性操作(OR=4.218)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OR=1.842)均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年龄、意识障碍、机械通气、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加相关经费投入、提高人员预防控制意识,特别是充分发挥护理管理在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梁俊华;刘芬;王汉;王普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胫骨骨折双钢板固定术后感染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双钢板固定术后感染病原学特点以及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512例实施双钢板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并对骨折类型、手术时间等因素实施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512例患者中发生感染32例,感染率为6.25%;共分离出4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5株占59.5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7株占40.47%,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耐药率较低,其中对万古霉素无耐药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类型、侵入性操作、遗留死腔、基础疾病、抗菌药物联用、手术时间是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放性骨折、侵入性操作、高龄、遗留死腔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革兰阳性菌是胫骨骨折双钢板固定术后主要感染病原菌类型,开放性骨折、侵入性操作、高龄、遗留死腔是感染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和降低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建清;黄小敬;袁健东;林垂聪;陈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污染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

    目的:研究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对的预防策略,降低内镜使用引发的感染率。方法通过现场检查总结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随机抽检184件处于临用状态的内镜,通过内腔取样及外表面取样检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结果184份样本检查合格169份,合格率为91.85%;胃镜、支气管镜、肠镜、喉镜合格率分别为86.00%、95.56%、89.36%、97.62%;15份标本检验菌落数超标,共检测出26株病原菌,其中幽门螺杆菌14株、大肠埃希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各1株;15份标本检查不合格原因中,清洗不彻底占40.00%、消毒液使用不当占40.00%、个人防护不当占13.33%、特殊感染者内镜未特殊处理占6.67%。结论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临床应加强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建立科学化监测模式,杜绝医源性感染。

    作者:强明珠;陶爱女;周明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手术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乳腺癌术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34例感染者检出病原菌4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株占69.05%,革兰阴性菌13株占30.9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95.45%;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0%;患者合并糖尿病、体质量指数、接受辅助化疗、自然引流率、普通负压引流率、置管时间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原因复杂,术前应积极控制患者血糖及体质量,合理选择引流方式,积极预防感染。

    作者:魏春首;阮国栋;李志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手术麻醉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月手术麻醉患者570例,基于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320例和非感染组250例,对气管插管麻醉相关因素实施相关性分析,分析因素包括喉镜消毒方式、过滤器类型、抗菌药物使用、插管等;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结果盲深插管、拔管延迟且<3 h为感染非相关因素,OR值均<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相关性因素为喉镜消毒方式(OR=3.56,χ2=37.51)、过滤器类型(OR=4.21,χ2=44.58)、抗菌药物使用(OR=2.11,χ2=14.15)、插管过深(OR=2.14,χ2=13.73)、插管不熟练(OR=2.10,χ2=15.08)、拔管指征不完全(OR=2.21,χ2=24.97)、拔管延迟且>3 h(OR=3.41,χ2=34.8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共培养分离出39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8.61%。结论引发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注意,针对性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崔乃荣;贾珍;王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012年医院多药耐药菌监测与分析

    目的:探讨2012年临床多药耐药菌的分布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Walk Away40 SI细菌分析仪对2012年1-12月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 E 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从临床送检的10826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148株,其中多药耐药菌491株占15.60%,革兰阴性菌363株占73.93%,革兰阳性菌128株占26.07%,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33%、17.11%、16.50%、10.59%、8.56%;多药耐药菌在临床科室分布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神经外科、骨科和 IC U ,分别占26.68%、18.74%和10.39%。结论细菌的多药耐药性在临床分离菌株中非常普遍,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健莲;邱跃灵;江先海;肖斌龙;刘惠娜;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研究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有效途径,由置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问题也日益突出;该综述简述了CRBSI的定义、诊断方法及危险因素,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从规范教育培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手卫生规范、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导管、做好穿刺部位皮肤的准备、加强置管后导管护理、建立ICU‐CRBSI目标性监测、降低患者内在感染风险等多方面加以预防与控制,对于降低CRBSI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叶晓燕;金彩香;韩智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合并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急性农药中毒患者的抗感染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1例中毒合并医院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59例未合并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特点及其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多为急性有机磷中毒,占76.67%,医院感染率为34.44%,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多,占64.51%,其次为泌尿系统与胃肠道,各占16.13%;合并感染患者昏迷时间显著高于未感染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年龄、气管插管、昏迷、洗胃、留置胃管、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留置导管处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余凌云;吴志德;魏坦明;范广平;蔡美容;周慧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感染可能性评分预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通过感染可能性评分(IPS)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BSI)进行预测,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84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化学治疗前均进行一次感染可能性评分,对所有感染可能性评分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或者是出现死亡均进行血流感染率的监测,评价感染可能性评分诊断血流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感染可能性评分所有患者评价为(12.02±6.14)分,血流感染患者9例,发生率为11.54%;发生BSI患者的感染可能性评分为(14.08±6.96)分,未发生BSI患者的感染可能性评分为(10.98±6.1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可能性评分预测血流感染的佳值为12.98、灵敏度为78.69%、特异度为75.77%、曲线下面积为0.69、阳性预测值为66.14%、阴性预测值为92.35%。结论感染可能性评分作为筛选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一个有用工具,对患者的护理、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晓珍;江雅;陈景莲;凌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高原地区老年性白内障围术期用药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老年白内障围手术期内用药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防治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入院诊治的高原地区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1050例(眼),根据其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分为A组(仅术前用药)、B组(围手术期单纯结膜囊用药)和C组(围手术期结膜囊用药联合全身给药),各350例,观察3组患者术后眼内感染情况。结果1050例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者133例,阳性率为12.67%,其中革兰阳性菌128株,占96.24%,均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呋喃妥因、青霉素、氨苄西林、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等;1050例患者发生眼内感染52例,感染率为4.95%,A组感染45例,感染率为12.86%;B组感染5例,感染率为1.43%;C组感染2例,感染率为0.57%;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高原地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术前结膜囊内即存在致病菌,通过在围手术期全程眼内应用敏感药物可避免感染的发生,没有必要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索南措;王玉瑾;张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肛周感染性疾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接受超声检查,将超声诊断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64例患者均经手术确诊,其中单纯性肛周脓肿多,共34例占53.12%;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2.19%,其中单纯性肛周脓肿为94.12%、复合型肛周脓肿为78.57%、肛瘘为100.00%;肛周脓肿患者肛周软组织表现为回声增强,可见一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包块,包块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包块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肛瘘患者瘘道表现为管状低回声区,腔内可见液性暗区或不均质回声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符合率高,能够对肛周感染性疾病做出准确的分型,且能够提供脓肿大小和范围等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微珍;曾达开;刘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炎症性肠炎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菌株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采用SPSS17.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03株,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艰难梭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52.43%、21.36%、13.59%、6.80%、4.85%;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耐药率<10.00%,沙门菌属对庆大霉素敏感率达100.00%,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环丙沙星敏感率达100.00%,但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高度耐药,耐药率均>70.00%。结论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较广,耐药性逐年增加,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有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

    作者:刘英超;孙静;钟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尿路感染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中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0例医院尿路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粪肠球菌126株及屎肠球菌85株,分析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耐药性。结果粪肠球菌对四环素、红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7.78%、67.46%、37.30%、32.54%,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屎肠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G、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90.0%,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126株粪肠球菌中产酶6株,产酶率为4.76%;85株屎肠球菌中产酶11株,产酶率为12.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较大差异,多药耐药肠球菌的出现也为临床的治疗带来很大难度;对于肠球菌属感染患者的治疗需要重视对菌株的培养以及耐药性分析,减少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以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马媛;韦霖;周九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 AmpC 酶阴沟肠杆菌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骨科医院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临床细菌标本3749份,对阴沟肠杆菌进行检验,确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菌株,并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37株分离菌株中检出阴沟肠杆菌603株占14.6%,603株阴沟肠杆菌主要取自伤口分泌物及穿刺液,分别占72.5%和12.6%;3年间阴沟肠杆菌产ESBLs株占27.9%,产AmpC酶株占18.7%,同产两类酶的菌株占5.1%;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能的耐药性<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也相对敏感。结论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为敏感,其可用于临床中产ESBLs重症感染的治疗。

    作者:莫基浩;李少侠;任伟宏;李妙芳;尚秋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医院感染临床特点,以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医院感染率、好发部位、病原菌种类、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10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6.4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47.22%、35.19%、12.04%;共分离出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株占52.50%,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7株占39.1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0株占8.33%;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均显示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一般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达100.00%,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100.0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四环素、利福平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感染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医院感染率、感染病死率均相对较高,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以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华苏;孔成;戴红燕;蒋云芬;胡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