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麻醉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崔乃荣;贾珍;王建民

关键词:呼吸道, 感染, 麻醉, 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月手术麻醉患者570例,基于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320例和非感染组250例,对气管插管麻醉相关因素实施相关性分析,分析因素包括喉镜消毒方式、过滤器类型、抗菌药物使用、插管等;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结果盲深插管、拔管延迟且<3 h为感染非相关因素,OR值均<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相关性因素为喉镜消毒方式(OR=3.56,χ2=37.51)、过滤器类型(OR=4.21,χ2=44.58)、抗菌药物使用(OR=2.11,χ2=14.15)、插管过深(OR=2.14,χ2=13.73)、插管不熟练(OR=2.10,χ2=15.08)、拔管指征不完全(OR=2.21,χ2=24.97)、拔管延迟且>3 h(OR=3.41,χ2=34.8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共培养分离出39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8.61%。结论引发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注意,针对性预防,降低感染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育不孕症患者术前病毒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不育不孕症患者术前病毒感染状况,并探讨检测术前4项在不孕不育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进行侵入性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4935例,术前采用ELISA法对所有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抗体(抗 HIV Ⅰ/Ⅱ型)、丙型肝炎抗体(抗 HCV)以及梅毒抗体(TP‐AB)进行检测,并分析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结果不育不孕症患者中 HBsAg检测阳性率为8.67%,其中男性9.00%,女性8.33%;HC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26%,其中男性0.28%,女性0.25%;T P‐AB检测阳性率为2.94%,其中男性1.78%,女性4.16%;HIV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0;2010-2012年患者的 HBsAg、抗 HCV、抗HIVⅠ/Ⅱ型及T P‐A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 P‐AB的感染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结论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治疗前有效检测术前4项对其预防感染、及时治疗以及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荣香;付伟平;陶琪;熊景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为预防及控制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1-30日医院收治的300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采用相同手术方法切除阑尾缝合腹膜后,试验组使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切口进行清洗,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清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甲级愈合139例、乙级愈合9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1.33%;对照组甲级愈合110例、乙级愈合24例,感染16例,感染率10.67%。结论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鲤光;孙钦立;刘乃青;黄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参考指南。方法逐项查阅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医院感染的215例患者临床资料;感染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均依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规技术程序进行;药敏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抑菌圈测量及耐药性判断参照CLSI新折点;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继发医院感染部位以腹腔、下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29.3%、22.2%、15.6%和13.7%;215份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3株占67.0%,革兰阳性菌68株占23.6%,真菌27株占9.4%;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非常严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5.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8.6%;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4.4%、27.3%。结论医院感染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命已构成巨大威胁,临床应减少有创性医疗手段、实施综合性治疗与支持疗法,以提高肝病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延长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刘东华;胡艳华;王少敏;鲁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品管圈在腔镜器械清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腔镜器械清洗管理中的应用,提高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方法消毒供应中心于2013年10月成立品管圈小组,回顾性调查改善前1311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拟定对策,采用PDC A循环法实施对策并进行清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调查改善后1437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与改善前进行比较并计算达标率,进行效果确认。结果改善前调查腔镜器械1311件,清洗合格847件,合格率64.61%;改善后调查1437件,合格1315件,合格率91.51%,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品管圈达标率为110.47%。结论品管圈的运用显著提高了腔镜器械的清洗合格率,促进了清洗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保建芳;何东平;江国芳;徐晓耘;朱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内镜下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目的:研究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治疗肝胆胰疾病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为临床上治疗肝胆胰疾病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将1500例肝胆胰疾病患者实施ERCP行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对其中发生术后胆道感染的患者,根据就诊前和术后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发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制定预防措施。结果155例患者发生术后胆道感染,感染率为10.3%;肝功能分级、术前合并胆道感染、术中反复插管、注入造影剂过量、胆道狭窄、原发性硬化胆管炎、肝移植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是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治疗肝胆胰疾病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硬化胆管炎(OR=4.089)、术前合并胆道感染(OR=2.884)、胆道狭窄(OR=2.718)是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前3位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0.042)则可以降低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概率。结论使用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可引发胆道感染,了解胆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术前情况,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造影剂的用量等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金良;梁金荣;张玉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IC U 急诊开颅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行急诊开颅术后入住IC U监护治疗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285例急诊入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危重患者,对其术后在IC U监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并对医院感染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8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4.17%,其次为颅内感染,占14.58%;共检出病原菌59株,排前5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2.03%、16.95%、15.26%、15.26%和13.56%;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呼吸机使用、动静脉置管、ICU住院时间是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和ICU住院时间是急诊开颅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开颅术后ICU监护治疗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个危险因素相关,应加强医院监督管理及相关制度落实,有效控制感染率。

    作者:孙来芳;陈大庆;孔万权;王本极;金胜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真菌感染对降钙素原的差异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目的:观察不同真菌感染降钙素原的差异性,并对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IC U就诊的危重病患者54例,根据危险评分分组,非危重组24例、危重组25例、极危重组5例;研究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不同菌株感染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以及降钙素原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4例真菌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26例占48.15%、消化道感染12例占22.21%、泌尿道感染9例占16.67%、血流感染9例占12.96%;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较其他部位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5.81%,热带假丝酵母菌占37.21%,克柔假丝酵母菌占6.98%,降钙素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危重程度的不断升高,降钙素原水平逐渐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危重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降钙素原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有重大意义,但不同菌株间差异无显著性,其水平与疾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魏万昆;万程彬;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硬式内镜清洗效果监测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了解多酶加超声对硬式内镜的清洗效果,为内镜器械消毒清洗寻求佳的清洗方法,提高内镜清洗质量,保证灭菌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经杰力试纸检测为阳性的污染硬式内镜器械180件,根据不同清洗方法进行分组,以规范清洗作为对照组,多酶超声清洗根据清洗时间不同分为观察1组(超声时间8 min)与观察2组(超声时间4 min),每组各60件;通过3M Pro‐tect M 清洗测试棒与杰力试纸进行检测比较,并对3组阳性检出硬式内镜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3M清洗测试棒检测结果:对照组阳性率为46.67%、观察1组为11.67%、观察2组为13.33%;杰力试纸检测结果:对照组阳性率为45.00%、观察1组为15.00%、观察2组为16.67%,观察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且两个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式内镜阳性病原菌检测显示,对照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分别为10、14、10株;观察1组分别为4、4、3株;观察2组分别为5、5、2株,观察组病原菌的检出株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清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观察组间清洗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去除血液、有机物污染,显著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保证灭菌质量,规避清洗不彻底造成的灭菌失败,均可用于手术室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方法改进。

    作者:徐爱梅;钱小芳;邱华红;林萌红;叶宝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需氧菌性阴道炎混合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

    目的:探讨老年需氧菌性阴道炎及混合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老年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194例,年龄60~71岁;取其阴道侧壁及宫颈处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对于感染患者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94例老年需氧菌阴道炎患者中以单纯需氧菌性阴道炎为主,占70.10%,其次是合并细菌性阴道炎及合并阴道毛滴虫感染,分别占13.92%和11.34%,白色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少,仅占4.64%;194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07株,其中需氧菌183株、厌氧菌24株,需氧菌中以链球菌属为常见,76株占36.71%,其次是葡萄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1.26%和14.98%,在所有病原菌中除大肠埃希菌外均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6.25%、50.57%和50.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利奈唑胺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低,仅为1.14%和9.66%;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为87.10%,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结论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中无论是需氧菌还是厌氧菌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而革兰阴性菌较少;在治疗时应尽量选择耐药性较低的敏感抗菌药物,在病原菌不明时,可同时辅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或亚胺培南。

    作者:单珂;张雪华;王景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行中心静脉留置透析导管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透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置管种类及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病原菌培养结果。结果286例留置中心静脉透析导管患者,发生CRBSI 28例,发生率为9.79%;共分离出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占71.44%,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8株占28.56%,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褪色沙雷菌为主;年龄>60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导管留置时间>2周、行股静脉置管与CRBSI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RB‐SI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长、股静脉置管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春琴;黄敏;翁明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围术期感染预防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感染在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13年2月105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20例,予常规的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观察组5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围术期感染预防的管理,观察治疗后在感染相关指标和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感染率2.50%,观察组感染率0.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白细胞计数(15.54±2.34)×109/L、C‐反应蛋白(63.44±21.58)mg/L、IL‐1(75.68±34.31) ng/ml ,观察组分别为(11.37±1.95)×109/L、(34.57±16.46)mg/L、(34.24±13.58)n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12.4±3.4)d、生活质量评分(78.5±12.5)分、视觉模拟评分(6.8±2.1)分、下床活动时间(9.7±2.1)周、渗液消失时间(6.7±1.5)d,观察组分别为(10.6±2.9)d、(89.4±14.6)分、(9.5±3.1)分、(8.4±1.9)周、(5.8±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注重预防感染有助于提高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新苏雅拉图;高晓宇;刘峰;韩景全;张虎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分泌物标本,对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328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21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64.02%;检出革兰阳性菌98株,占46.67%,其中以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高,分别占16.19%、14.29%和11.43%;检出革兰阴性菌112株占53.33%,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高,分别占15.71%和13.81%;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结论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呈现多种条件致病菌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率有所上升,应严格控制患者并发感染的高危因素,做好围手术期的预防感染工作,促进伤口尽快愈合,要及早进行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陈文革;杨朝晖;黄高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方法,总结出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的治疗经验并进行推广应用。方法选取创伤外科2006-2014年行腹部创伤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对发生术后感染的23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进行研究,总结治疗经验及治疗效果,统计分析腹部创伤术后患者的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腹部创伤手术患者中发生感染23例,感染率为15.33%;感染部位以切口感染为主,占56.5%,其次为腹腔感染、腹膜后感染,分别占26.1%、17.4%;23例术后感染患者经治疗后,治愈22例,治愈率为95.7%,1例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结论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感染率较高,采用体格检查以及CT检查等方法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跟踪观察,尽早发现患者的感染部位以及感染程度,对于感染的治疗很有必要;采用穿刺引流术等方法治疗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建科;金平;李子龙;楼卫英;张德锋;朱建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mecA 基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检测mecA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中的分布,探讨mecA基因与SAU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用琼脂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12株SAU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 PCR方法检测SAU中的 mecA基因,并分析 mecA基因和SAU耐药性的关系。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9株占52.68%,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53株占47.32%;MRSA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100.00%,对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69.49%和47.46%,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MSSA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为88.68%,其次为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38%和28.30%,对苯唑西林、利福平、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SAU 耐药株主要从痰液中分离,神经外科分布多;mecA基因总阳性率为51.79%,其中M RSA 中阳性率为88.14%, MSSA中阳性率为11.32%,mecA 基因阳性的 MSSA 比 mecA 基因阴性有更高的耐药性。结论 MRSA 中mecA基因阳性率极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欢;沙栋杰;邱莲女;费鲜明;周永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IC U 长期住院患者发生二次医院感染的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IC U长期住院患者发生二次医院感染的特征,为预防IC U二次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IC U 98例长期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分析其二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并进行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长期住院患者发生二次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52.0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54.90%和27.45%;共检出病原菌68株,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0.88%和14.7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神志昏迷、呼吸机的使用、留置导尿管、动静脉置管、使用抗菌药物以及IC U住院时间与二次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志昏迷、呼吸机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及ICU住院时间是发生二次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 U长期住院患者二次医院感染率高,病原菌以非发酵菌为主,临床应针对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玉桃;王晓红;陈少敏;梁丽丹;周士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2月心内科139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96例住院患者中有4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40.48%、21.42%和14.29%;共分离出病原菌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63.93%,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8株占29.5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占6.56%,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53.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7.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54.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克肟、头孢哌酮和环丙沙星耐药率>55.00%,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耐药率<34.00%。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感染部位多见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并制定相应措施,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

    作者:余晗俏;俞章平;钟忆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合并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急性农药中毒患者的抗感染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1例中毒合并医院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59例未合并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特点及其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多为急性有机磷中毒,占76.67%,医院感染率为34.44%,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多,占64.51%,其次为泌尿系统与胃肠道,各占16.13%;合并感染患者昏迷时间显著高于未感染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年龄、气管插管、昏迷、洗胃、留置胃管、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留置导管处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余凌云;吴志德;魏坦明;范广平;蔡美容;周慧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围产期感染及分娩方式与胎龄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究新生儿免疫功能及围产期高危感染、分娩方式与胎龄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单胎分娩的孕产妇1600例,根据围产期是否有高危感染因素分为高危组和对照组,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和阴道产组,根据是否早产分为早产组和非早产组,测定并比较新生儿脐带血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和补体C3、C4的水平。结果高危组的IgA、IgM 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危组的IgG水平与非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补体C3、C4水平的比较,高危组的C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C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产组的新生儿IgG水平高于剖宫产组的新生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道产组的IgA、IgM及补体C3、C4和剖宫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产组与非早产组IgA、IgM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早产组IgG水平显著低于非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非早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感染高危因素与新生儿感染密切相关,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免疫功能基本无影响,胎龄不足的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不足。

    作者:施素娟;孙建利;祝志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收治的3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观察其发生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并制定相关防治措施。结果300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43例,感染率为14.3%;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P<0.05);43例肺部感染患者入院48 h呼吸系统特征分布显示,咳嗽、咳痰患者30例占69.8%,发热20例占46.5%,肺实变体征、啰音患者33例占76.7%,片状、斑状侵润性阴影或肺纹理增多等类圆形病灶患者38例占88.4%,血白细胞>10×109/L或中性粒细胞>70.0%患者23例占53.5%;43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培养分离病原菌阳性23例,阳性率为53.5%;23例阳性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株占65.52%,革兰阳性菌6株占20.69%,真菌4株占13.79%。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及时进行诊断治疗,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金红;康白;曲梅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胃癌患者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情况,以期更好治疗真菌感染。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4月105例胃癌化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出现侵入性真菌感染的37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常见咯血、咳嗽、咳痰;骨髓像增生活跃,真菌G试验阳性,影像学为肺部大片实变影,双肺感染;病原菌主要分布在痰液和尿液中,常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占63.27%;APACHⅡ评分≥20分、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时间≥2周、化疗和放疗、全胃肠外营养、基础疾病等是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为45.95%,病死率为32.43%。结论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较明显,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病原菌较为集中,采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刚;段玉霞;吴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