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昱晨;赵美芳;王月花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分布,并探讨相关易感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医院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15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7例患者继发真菌感染,采集感染患者相关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病原菌和易感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共收治1598例老年COPD患者,其中67例继发真菌感染,感染率为4.19%;共分离出病原菌84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烟曲霉菌分别占63.10%、13.10%、10.71%、5.95%、4.76%、2.38%;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激素使用时间和糖尿病史是真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真菌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检出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真菌感染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樊黎丽;孟泳;赵润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鞘内注射与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治疗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2013年巴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使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观察组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基础上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引流时间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控制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脑脊液成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降低,葡萄糖含量有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11%、对照组为76.32%,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感染症状,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森岗;赵建奇;敬谢攀;张珂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腹膜透析(PD)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RTI)的诱因,以降低呼吸道感染。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医院收治的PD发生RT I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实施标准 PD治疗方案,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对比PD发生RTI患者感染部位,分析PD发生RTI患者病原菌分布,并综合分析 PD发生RT I诱因。结果 PD发生RT I患者的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共分离出病原菌21株,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菌属,分别占33.33%、23.81%、9.52%、9.52%、9.52%;经 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后发现,年龄、蛋白尿程度、血清白蛋白及合并糖尿病等指标为 PD发生RTI的危险因素,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则是PD发生RT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并发RTI有较多诱因,临床治疗时应加以关注,为预防RTI ,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避免发生RTI。
作者:毛雅梅;许旭春;周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初步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严重脓毒血症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kg ,其余5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1 ml/kg (浓度为4×108集落形成单位/L )造成严重脓毒血症;分别于6、12、24、36、48 h各时间点采血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并观察大鼠肝、心、肺、肾等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结果各处理组血常规白细胞及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白细胞于6h开始逐渐降低,于24h时达低值,之后有所上升;谷草转氨酶6h开始升高,12 h升高明显,在24 h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尿素和肌酐在6、12 h变化不明显,在24 h及之后有大幅度上升,48 h达高峰,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动物多个器官明显受损。结论大鼠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可致大鼠体内广泛炎症反应,并伴有多器官损伤,其改变符合严重脓毒血症的标准和特征,该研究成功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脓毒症动物模型,为真菌脓毒血症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张继红;赵燕;李刚;范卫;史继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S A P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胰腺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38例,未感染组64例;对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胰腺感染率为37.25%;感染组共培养出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3.91%;革兰阳性菌占26.0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较敏感,敏感率为100.00%、92.11%;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00%;两组血钙(Ca2+)浓度、APACHEⅡ评分、糖尿病、低氧血症、胰腺坏死分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胃肠功能障碍、机械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Ca2+、合并糖尿病、MODS、Ⅲ期胰腺坏死、胃肠功能障碍≥7 d是SAP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对合并糖尿病、M ODS、胰腺坏死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降低胰腺感染风险。
作者:梁新文;徐星莉;徐星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感染及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的31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感染率,比较两组在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36例患者中感染5例,感染率为13.89%,其中呼吸道感染占60.00%,而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沉、白细胞、D二聚体以升高为主,其中急性脑梗死病情越重,则CRP含量越高;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在CRP、IL‐1、IL‐6、TNF‐α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补体C3、C4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是形成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而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作者:魏玲莉;张红;余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手术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乳腺癌术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34例感染者检出病原菌4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株占69.05%,革兰阴性菌13株占30.9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95.45%;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0%;患者合并糖尿病、体质量指数、接受辅助化疗、自然引流率、普通负压引流率、置管时间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原因复杂,术前应积极控制患者血糖及体质量,合理选择引流方式,积极预防感染。
作者:魏春首;阮国栋;李志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的药理特性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指导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6例,均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服药两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79%、7.55%,对照组分别为69.81%、15.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腹泻;治疗组服药两周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84.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主要通过抑制转肽作用和mRNA合成细菌蛋白质发挥抗菌活性,并且在患者体内2~3h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可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同时其胃肠道反应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吕永铭;冀晓庆;王淑亮;张惠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菌株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采用SPSS17.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03株,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艰难梭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52.43%、21.36%、13.59%、6.80%、4.85%;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耐药率<10.00%,沙门菌属对庆大霉素敏感率达100.00%,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环丙沙星敏感率达100.00%,但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高度耐药,耐药率均>70.00%。结论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较广,耐药性逐年增加,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有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
作者:刘英超;孙静;钟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 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以减少随意放置无菌台带来的无菌物品污染现象,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环节控制;规范手术组人员站位提高术中配合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7-9月骨科下肢手术120例为常规组,术中无菌台的布局和人员站位未作规定,根据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在手术床靠尾端周围,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站在无菌台前,选取2013年10-12月骨科下肢手术122例为改进组,将手术床与无菌台放置成T型,规定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的站位在无菌台前,与手术医师面向同一方向,比较两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和手术医师对手术配合满意度。结果与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相比,T 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明显减少,常规组污染率为27.5%,改进组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下肢骨科手术采取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和规范手术人员站位,使器械传递过程中避免了触及和跨越非无菌区域,从而减少了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同时使洗手护士更直观观察到手术进程,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
作者:杨红霞;陈东;王琼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利用亚甲蓝(M B )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过程后血浆中主要成分的变化,为临床上制备安全可靠的血浆提供指导方法。方法将随机采集的30份6 h内的新鲜血浆100 m l称重后留样,试验部分血浆加入MB ,并进行病毒灭活光照和过滤,病毒灭活过程完成后,比较实验血浆病毒灭活过程前后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凝血因子Ⅷ(FⅧ)、C级纤维蛋白原(Fib)、VWF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病毒灭活前凝血因子(FⅧ:C)为(113.44±22.4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为(225.67±48.32)mg/dl、凝血因子(FV :C)为(75.34±15.68)%、MB浓度为(1.14±0.22)μmol/L ,在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后FⅧ:C为(92.01±15.83)%、Fib(183.62±37.48)mg/dl、FV :C(58.99±14.43)%、MB浓度(0.27±0.14)μmol/L ,均较灭活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虽然也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 FⅧ:C、VWF、Fib、FV :C、血浆容量均有所影响,但还是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临床用血标准,所以采用病毒灭活可以在保留血浆基本成分的情况下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作者:宋飞峰;李竹兰;杨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900例临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0例患者中有7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8.67%;IC 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普外科等科室的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意识障碍、应用机械通气、住院时间≥10 d、有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行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9)、意识障碍(OR=2.798)、机械通气(OR=2.074)、住院时间(OR=1.719)、侵入性操作(OR=4.218)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OR=1.842)均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年龄、意识障碍、机械通气、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加相关经费投入、提高人员预防控制意识,特别是充分发挥护理管理在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梁俊华;刘芬;王汉;王普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3种不同抗菌药物联合方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的成本‐疗效进行分析对比,以选择优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96例并发腹腔感染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各32例;在应用甲硝唑注射液基础上,Ⅰ组给予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静脉滴注,Ⅱ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Ⅲ组给予去甲万古霉素静脉滴注,均连续治疗14 d ,用成本‐疗效分析法对3种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Ⅰ、Ⅱ、Ⅲ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81.3%和84.4%,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组的成本‐疗效比值分别为3972.7、1986.6和4185.1,其中Ⅱ组成本‐疗效比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假设药品费用降低10.0%,对敏感度进行分析,Ⅱ组成本‐疗效比仍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的优方案。
作者:陶福正;陈仁辉;陈英姿;王和浩;陈卫挺;柳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偏瘫患者256例,收集患者的尿液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256份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69株,两种细菌混合感染12例,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占60.4%,革兰阳性菌57株占33.7%,真菌10株占5.9%,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47.9%、18.9%和1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3.2%和40.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耐药率<30.0%;革兰阳性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结论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的敏感性高,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的敏感性高,真菌的检出率较低;尿路感染患者在用药前应留取中段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在细菌学及药敏试验结果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和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愈率。
作者:许晓枫;许尤佳;申俊;沈雪丹;耿先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骨科医院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临床细菌标本3749份,对阴沟肠杆菌进行检验,确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菌株,并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37株分离菌株中检出阴沟肠杆菌603株占14.6%,603株阴沟肠杆菌主要取自伤口分泌物及穿刺液,分别占72.5%和12.6%;3年间阴沟肠杆菌产ESBLs株占27.9%,产AmpC酶株占18.7%,同产两类酶的菌株占5.1%;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能的耐药性<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也相对敏感。结论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为敏感,其可用于临床中产ESBLs重症感染的治疗。
作者:莫基浩;李少侠;任伟宏;李妙芳;尚秋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控制VA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4月胸外科23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0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 P 46例,在分离出的58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5.52%,革兰阳性菌占24.14%,真菌占10.34%;VA P的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气囊内压力、床头抬高、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有关( P<0.05)。结论插管时间、气囊压力>20 cm H2 O、床头抬高≥30°、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是降低V A P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以降低VAP的发生。
作者:齐战;刘俊霞;张月花;杨大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建立全身感染性疾病小鼠模型,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在鉴别诊断革兰阳性菌感染和革兰阴性菌感染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16只IC R小鼠,每组8只,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建立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小鼠全身感染模型,分别在感染后1、3、6、12 h及1、2、3、5、7 d处死各组小鼠,检测其血清NGAL浓度。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的小鼠NGAL浓度在感染后3 h明显升高,为(926.84±245.76)ng/ml ,大肠埃希菌感染组的小鼠NGAL浓度在感染后1 h明显升高,为(554.34±47.63)ng/ml;ROC曲线分析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组 NGAL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8、0.9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GAL在感染早期即明显升高,但其变化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发的小鼠感染模型之间并无差异。
作者:谢尹晶;段晋燕;张洪瑞;刘一凡;吴小利;唐红卫;杨继勇;罗燕萍;王成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以期为临床防治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操作规程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00%、98.83%、80.00%、76.67%、76.67%、75.83%,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各耐药表型中,以Ⅵ型97.50%的耐药率高,其次分别为Ⅴ型(67.50%)、Ⅳ型(6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各耐药基因中,以 mecA 98.83%的耐药率高,且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的耐药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一致。结论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耐药表型以Ⅵ、Ⅴ、Ⅳ型为主,耐药基因以 tetK及mecA 为主。
作者:张志军;曹海燕;刘延媛;刘春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显效率95.0%,对照组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为(3.8±1.5)d、止咳时间(3.2±0.5)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5.6±2.3)d、不良反应发生率11.7%,对照组分别为(4.5±1.5)d、(4.5±1.0)d、(7.8±2.5)d、40.0%,观察组时间均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感染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菊花;柴红英;陶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2月心内科139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96例住院患者中有4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40.48%、21.42%和14.29%;共分离出病原菌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63.93%,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8株占29.5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占6.56%,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53.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7.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54.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克肟、头孢哌酮和环丙沙星耐药率>55.00%,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耐药率<34.00%。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感染部位多见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并制定相应措施,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
作者:余晗俏;俞章平;钟忆周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