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莉;张红;余雪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S A P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胰腺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38例,未感染组64例;对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胰腺感染率为37.25%;感染组共培养出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3.91%;革兰阳性菌占26.0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较敏感,敏感率为100.00%、92.11%;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00%;两组血钙(Ca2+)浓度、APACHEⅡ评分、糖尿病、低氧血症、胰腺坏死分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胃肠功能障碍、机械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Ca2+、合并糖尿病、MODS、Ⅲ期胰腺坏死、胃肠功能障碍≥7 d是SAP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对合并糖尿病、M ODS、胰腺坏死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降低胰腺感染风险。
作者:梁新文;徐星莉;徐星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骨科医院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临床细菌标本3749份,对阴沟肠杆菌进行检验,确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菌株,并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37株分离菌株中检出阴沟肠杆菌603株占14.6%,603株阴沟肠杆菌主要取自伤口分泌物及穿刺液,分别占72.5%和12.6%;3年间阴沟肠杆菌产ESBLs株占27.9%,产AmpC酶株占18.7%,同产两类酶的菌株占5.1%;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能的耐药性<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也相对敏感。结论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为敏感,其可用于临床中产ESBLs重症感染的治疗。
作者:莫基浩;李少侠;任伟宏;李妙芳;尚秋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900例临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0例患者中有7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8.67%;IC 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普外科等科室的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意识障碍、应用机械通气、住院时间≥10 d、有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行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9)、意识障碍(OR=2.798)、机械通气(OR=2.074)、住院时间(OR=1.719)、侵入性操作(OR=4.218)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OR=1.842)均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年龄、意识障碍、机械通气、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加相关经费投入、提高人员预防控制意识,特别是充分发挥护理管理在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梁俊华;刘芬;王汉;王普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方法,总结出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的治疗经验并进行推广应用。方法选取创伤外科2006-2014年行腹部创伤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对发生术后感染的23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进行研究,总结治疗经验及治疗效果,统计分析腹部创伤术后患者的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腹部创伤手术患者中发生感染23例,感染率为15.33%;感染部位以切口感染为主,占56.5%,其次为腹腔感染、腹膜后感染,分别占26.1%、17.4%;23例术后感染患者经治疗后,治愈22例,治愈率为95.7%,1例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结论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感染率较高,采用体格检查以及CT检查等方法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跟踪观察,尽早发现患者的感染部位以及感染程度,对于感染的治疗很有必要;采用穿刺引流术等方法治疗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建科;金平;李子龙;楼卫英;张德锋;朱建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初步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严重脓毒血症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kg ,其余5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1 ml/kg (浓度为4×108集落形成单位/L )造成严重脓毒血症;分别于6、12、24、36、48 h各时间点采血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并观察大鼠肝、心、肺、肾等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结果各处理组血常规白细胞及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白细胞于6h开始逐渐降低,于24h时达低值,之后有所上升;谷草转氨酶6h开始升高,12 h升高明显,在24 h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尿素和肌酐在6、12 h变化不明显,在24 h及之后有大幅度上升,48 h达高峰,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动物多个器官明显受损。结论大鼠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可致大鼠体内广泛炎症反应,并伴有多器官损伤,其改变符合严重脓毒血症的标准和特征,该研究成功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脓毒症动物模型,为真菌脓毒血症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张继红;赵燕;李刚;范卫;史继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偏瘫患者256例,收集患者的尿液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256份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69株,两种细菌混合感染12例,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占60.4%,革兰阳性菌57株占33.7%,真菌10株占5.9%,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47.9%、18.9%和1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3.2%和40.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耐药率<30.0%;革兰阳性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结论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的敏感性高,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的敏感性高,真菌的检出率较低;尿路感染患者在用药前应留取中段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在细菌学及药敏试验结果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和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愈率。
作者:许晓枫;许尤佳;申俊;沈雪丹;耿先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菌株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采用SPSS17.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03株,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艰难梭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52.43%、21.36%、13.59%、6.80%、4.85%;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耐药率<10.00%,沙门菌属对庆大霉素敏感率达100.00%,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环丙沙星敏感率达100.00%,但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高度耐药,耐药率均>70.00%。结论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较广,耐药性逐年增加,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有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
作者:刘英超;孙静;钟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为预防及控制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1-30日医院收治的300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采用相同手术方法切除阑尾缝合腹膜后,试验组使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切口进行清洗,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清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甲级愈合139例、乙级愈合9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1.33%;对照组甲级愈合110例、乙级愈合24例,感染16例,感染率10.67%。结论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鲤光;孙钦立;刘乃青;黄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2012年临床多药耐药菌的分布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Walk Away40 SI细菌分析仪对2012年1-12月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 E 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从临床送检的10826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148株,其中多药耐药菌491株占15.60%,革兰阴性菌363株占73.93%,革兰阳性菌128株占26.07%,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33%、17.11%、16.50%、10.59%、8.56%;多药耐药菌在临床科室分布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神经外科、骨科和 IC U ,分别占26.68%、18.74%和10.39%。结论细菌的多药耐药性在临床分离菌株中非常普遍,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健莲;邱跃灵;江先海;肖斌龙;刘惠娜;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收治的3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观察其发生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并制定相关防治措施。结果300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43例,感染率为14.3%;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P<0.05);43例肺部感染患者入院48 h呼吸系统特征分布显示,咳嗽、咳痰患者30例占69.8%,发热20例占46.5%,肺实变体征、啰音患者33例占76.7%,片状、斑状侵润性阴影或肺纹理增多等类圆形病灶患者38例占88.4%,血白细胞>10×109/L或中性粒细胞>70.0%患者23例占53.5%;43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培养分离病原菌阳性23例,阳性率为53.5%;23例阳性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株占65.52%,革兰阳性菌6株占20.69%,真菌4株占13.79%。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及时进行诊断治疗,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金红;康白;曲梅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IC U长期住院患者发生二次医院感染的特征,为预防IC U二次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IC U 98例长期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分析其二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并进行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长期住院患者发生二次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52.0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54.90%和27.45%;共检出病原菌68株,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0.88%和14.7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神志昏迷、呼吸机的使用、留置导尿管、动静脉置管、使用抗菌药物以及IC U住院时间与二次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志昏迷、呼吸机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及ICU住院时间是发生二次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 U长期住院患者二次医院感染率高,病原菌以非发酵菌为主,临床应针对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玉桃;王晓红;陈少敏;梁丽丹;周士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检测mecA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中的分布,探讨mecA基因与SAU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用琼脂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12株SAU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 PCR方法检测SAU中的 mecA基因,并分析 mecA基因和SAU耐药性的关系。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9株占52.68%,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53株占47.32%;MRSA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100.00%,对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69.49%和47.46%,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MSSA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为88.68%,其次为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38%和28.30%,对苯唑西林、利福平、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SAU 耐药株主要从痰液中分离,神经外科分布多;mecA基因总阳性率为51.79%,其中M RSA 中阳性率为88.14%, MSSA中阳性率为11.32%,mecA 基因阳性的 MSSA 比 mecA 基因阴性有更高的耐药性。结论 MRSA 中mecA基因阳性率极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欢;沙栋杰;邱莲女;费鲜明;周永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利用亚甲蓝(M B )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过程后血浆中主要成分的变化,为临床上制备安全可靠的血浆提供指导方法。方法将随机采集的30份6 h内的新鲜血浆100 m l称重后留样,试验部分血浆加入MB ,并进行病毒灭活光照和过滤,病毒灭活过程完成后,比较实验血浆病毒灭活过程前后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凝血因子Ⅷ(FⅧ)、C级纤维蛋白原(Fib)、VWF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病毒灭活前凝血因子(FⅧ:C)为(113.44±22.4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为(225.67±48.32)mg/dl、凝血因子(FV :C)为(75.34±15.68)%、MB浓度为(1.14±0.22)μmol/L ,在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后FⅧ:C为(92.01±15.83)%、Fib(183.62±37.48)mg/dl、FV :C(58.99±14.43)%、MB浓度(0.27±0.14)μmol/L ,均较灭活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虽然也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 FⅧ:C、VWF、Fib、FV :C、血浆容量均有所影响,但还是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临床用血标准,所以采用病毒灭活可以在保留血浆基本成分的情况下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作者:宋飞峰;李竹兰;杨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 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以减少随意放置无菌台带来的无菌物品污染现象,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环节控制;规范手术组人员站位提高术中配合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7-9月骨科下肢手术120例为常规组,术中无菌台的布局和人员站位未作规定,根据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在手术床靠尾端周围,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站在无菌台前,选取2013年10-12月骨科下肢手术122例为改进组,将手术床与无菌台放置成T型,规定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的站位在无菌台前,与手术医师面向同一方向,比较两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和手术医师对手术配合满意度。结果与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相比,T 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明显减少,常规组污染率为27.5%,改进组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下肢骨科手术采取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和规范手术人员站位,使器械传递过程中避免了触及和跨越非无菌区域,从而减少了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同时使洗手护士更直观观察到手术进程,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
作者:杨红霞;陈东;王琼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分布,并探讨相关易感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医院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15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7例患者继发真菌感染,采集感染患者相关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病原菌和易感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共收治1598例老年COPD患者,其中67例继发真菌感染,感染率为4.19%;共分离出病原菌84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烟曲霉菌分别占63.10%、13.10%、10.71%、5.95%、4.76%、2.38%;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激素使用时间和糖尿病史是真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真菌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检出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真菌感染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樊黎丽;孟泳;赵润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老年白内障围手术期内用药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防治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入院诊治的高原地区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1050例(眼),根据其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分为A组(仅术前用药)、B组(围手术期单纯结膜囊用药)和C组(围手术期结膜囊用药联合全身给药),各350例,观察3组患者术后眼内感染情况。结果1050例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者133例,阳性率为12.67%,其中革兰阳性菌128株,占96.24%,均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呋喃妥因、青霉素、氨苄西林、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等;1050例患者发生眼内感染52例,感染率为4.95%,A组感染45例,感染率为12.86%;B组感染5例,感染率为1.43%;C组感染2例,感染率为0.57%;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高原地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术前结膜囊内即存在致病菌,通过在围手术期全程眼内应用敏感药物可避免感染的发生,没有必要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索南措;王玉瑾;张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感染可能性评分(IPS)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BSI)进行预测,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84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化学治疗前均进行一次感染可能性评分,对所有感染可能性评分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或者是出现死亡均进行血流感染率的监测,评价感染可能性评分诊断血流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感染可能性评分所有患者评价为(12.02±6.14)分,血流感染患者9例,发生率为11.54%;发生BSI患者的感染可能性评分为(14.08±6.96)分,未发生BSI患者的感染可能性评分为(10.98±6.1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可能性评分预测血流感染的佳值为12.98、灵敏度为78.69%、特异度为75.77%、曲线下面积为0.69、阳性预测值为66.14%、阴性预测值为92.35%。结论感染可能性评分作为筛选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一个有用工具,对患者的护理、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晓珍;江雅;陈景莲;凌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合并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急性农药中毒患者的抗感染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1例中毒合并医院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59例未合并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特点及其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多为急性有机磷中毒,占76.67%,医院感染率为34.44%,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多,占64.51%,其次为泌尿系统与胃肠道,各占16.13%;合并感染患者昏迷时间显著高于未感染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年龄、气管插管、昏迷、洗胃、留置胃管、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留置导管处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余凌云;吴志德;魏坦明;范广平;蔡美容;周慧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行急诊开颅术后入住IC U监护治疗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285例急诊入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危重患者,对其术后在IC U监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并对医院感染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8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4.17%,其次为颅内感染,占14.58%;共检出病原菌59株,排前5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2.03%、16.95%、15.26%、15.26%和13.56%;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呼吸机使用、动静脉置管、ICU住院时间是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和ICU住院时间是急诊开颅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开颅术后ICU监护治疗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个危险因素相关,应加强医院监督管理及相关制度落实,有效控制感染率。
作者:孙来芳;陈大庆;孔万权;王本极;金胜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层流手术室术中手术器械在不同时间段的细菌污染状况,探讨手术器械污染与器械是否暴露在空气中的关联性,为降低术中手术器械不安全因素、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3-11月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40例,A组手术器械使用后直接放置在无菌台,完全暴露在空气中;B组手术器械使用后放置在无菌台并加以棉织布治疗巾覆盖;C组手术器械使用后放置在无菌台并加以无纺布治疗巾覆盖,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术中4、5、6、7 h5个时段对每台手术使用的手术器械取3个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B、C 3组手术器械被检测器械均为600件,合格率分别为91.00%、96.50%、99.33%,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各时段比较中,在手术开始至术中4 h内3组手术器械均未检测出有细菌生长,3组器械合格率均为100.0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5 h时A、B、C 3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95.00%、100.00%、100.00%,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6 h时A、B、C 3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81.67%、92.50%、99.17%,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7 h时A、B、C 3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78.33%、90.00%、97.50%,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两组间合格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结果表明,手术中无菌器械的污染与器械是否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有关,且呈正相关,器械表面的血迹也增加其污染率,因此术中对使用过的器械加以治疗巾覆盖可降低其污染率,同时器械护士也应注意及时擦净器械表面的血迹。
作者:周学颖;赵峰;王萃;李晓静;周乐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