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梁新文;徐星莉;徐星榕

关键词:胰腺感染, 重症急性胰腺炎, 危险因素, 预防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S A P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胰腺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38例,未感染组64例;对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胰腺感染率为37.25%;感染组共培养出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3.91%;革兰阳性菌占26.0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较敏感,敏感率为100.00%、92.11%;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00%;两组血钙(Ca2+)浓度、APACHEⅡ评分、糖尿病、低氧血症、胰腺坏死分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胃肠功能障碍、机械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Ca2+、合并糖尿病、MODS、Ⅲ期胰腺坏死、胃肠功能障碍≥7 d是SAP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对合并糖尿病、M ODS、胰腺坏死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降低胰腺感染风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污染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

    目的:研究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对的预防策略,降低内镜使用引发的感染率。方法通过现场检查总结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随机抽检184件处于临用状态的内镜,通过内腔取样及外表面取样检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结果184份样本检查合格169份,合格率为91.85%;胃镜、支气管镜、肠镜、喉镜合格率分别为86.00%、95.56%、89.36%、97.62%;15份标本检验菌落数超标,共检测出26株病原菌,其中幽门螺杆菌14株、大肠埃希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各1株;15份标本检查不合格原因中,清洗不彻底占40.00%、消毒液使用不当占40.00%、个人防护不当占13.33%、特殊感染者内镜未特殊处理占6.67%。结论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临床应加强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建立科学化监测模式,杜绝医源性感染。

    作者:强明珠;陶爱女;周明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阿利新兰刚果红染色法在烟曲霉菌生物膜胞外多糖染色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烟曲霉生物膜中胞外多糖染色的新方法,评价阿利新兰刚果红染色对烟曲霉胞外多糖染色的可靠性。方法将烟曲霉受试菌株的浓度为1×105孢子/m l的孢子悬液1ml ,加入到24孔的组织培养板中的无菌玻璃细胞爬片上,37℃孵育,分别在孵育的不同时间用阿利新兰刚果红复合染色染胞外多糖,在光镜下观察曲霉生物膜胞外多糖的变化,与电镜下观察到的生物膜胞外基质相比较。结果阿利新蓝刚果复合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发现,菌丝被染成蓝色,胞外多糖为深红色;第8小时孢子萌芽,第12小时菌丝延长,第16小时菌丝的周围开始出现深红色的胞外多糖,第20小时深红色的菌丝之间有深红色的胞外多糖,第24小时深红色的胞外多糖布满载体表面,第48小时菌丝基本完全被胞外多糖包裹;整个生长过程与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变化的结果完全相符。结论用阿利新兰刚果红染色观察烟曲霉生物膜胞外多糖简单、可靠、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检验和实验室研究。

    作者:黄宏;陈一强;孔晋亮;温汉春;侯长春;王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硬式内镜清洗效果监测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了解多酶加超声对硬式内镜的清洗效果,为内镜器械消毒清洗寻求佳的清洗方法,提高内镜清洗质量,保证灭菌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经杰力试纸检测为阳性的污染硬式内镜器械180件,根据不同清洗方法进行分组,以规范清洗作为对照组,多酶超声清洗根据清洗时间不同分为观察1组(超声时间8 min)与观察2组(超声时间4 min),每组各60件;通过3M Pro‐tect M 清洗测试棒与杰力试纸进行检测比较,并对3组阳性检出硬式内镜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3M清洗测试棒检测结果:对照组阳性率为46.67%、观察1组为11.67%、观察2组为13.33%;杰力试纸检测结果:对照组阳性率为45.00%、观察1组为15.00%、观察2组为16.67%,观察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且两个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式内镜阳性病原菌检测显示,对照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分别为10、14、10株;观察1组分别为4、4、3株;观察2组分别为5、5、2株,观察组病原菌的检出株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清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观察组间清洗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去除血液、有机物污染,显著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保证灭菌质量,规避清洗不彻底造成的灭菌失败,均可用于手术室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方法改进。

    作者:徐爱梅;钱小芳;邱华红;林萌红;叶宝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真菌感染对降钙素原的差异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目的:观察不同真菌感染降钙素原的差异性,并对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IC U就诊的危重病患者54例,根据危险评分分组,非危重组24例、危重组25例、极危重组5例;研究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不同菌株感染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以及降钙素原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4例真菌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26例占48.15%、消化道感染12例占22.21%、泌尿道感染9例占16.67%、血流感染9例占12.96%;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较其他部位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5.81%,热带假丝酵母菌占37.21%,克柔假丝酵母菌占6.98%,降钙素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危重程度的不断升高,降钙素原水平逐渐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危重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降钙素原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有重大意义,但不同菌株间差异无显著性,其水平与疾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魏万昆;万程彬;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为住院患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床旁与病历调查相结合,对2013年7月18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当日全院住院患者601例,实查601例,实查率为100.0%;医院感染20例、24例次,现患率3.33%、例次感染率3.9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8.33%;IC U是医院例次感染率高的科室,为33.33%;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66.67%,共检出病原菌1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占61.11%;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27%,治疗用药使用率为63.98%,预防用药使用率为36.02%,一联用药占72.88%,二联用药占25.85%,三联及以上用药占1.27%;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气管切开、泌尿道插管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通过现患率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监测,及时采取控制、预防措施,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可有效降低医院现患率。

    作者:陈苏红;丁自娟;葛巧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胃癌患者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情况,以期更好治疗真菌感染。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4月105例胃癌化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出现侵入性真菌感染的37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常见咯血、咳嗽、咳痰;骨髓像增生活跃,真菌G试验阳性,影像学为肺部大片实变影,双肺感染;病原菌主要分布在痰液和尿液中,常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占63.27%;APACHⅡ评分≥20分、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时间≥2周、化疗和放疗、全胃肠外营养、基础疾病等是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为45.95%,病死率为32.43%。结论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较明显,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病原菌较为集中,采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刚;段玉霞;吴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肛周感染性疾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接受超声检查,将超声诊断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64例患者均经手术确诊,其中单纯性肛周脓肿多,共34例占53.12%;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2.19%,其中单纯性肛周脓肿为94.12%、复合型肛周脓肿为78.57%、肛瘘为100.00%;肛周脓肿患者肛周软组织表现为回声增强,可见一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包块,包块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包块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肛瘘患者瘘道表现为管状低回声区,腔内可见液性暗区或不均质回声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符合率高,能够对肛周感染性疾病做出准确的分型,且能够提供脓肿大小和范围等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微珍;曾达开;刘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手足口病患儿复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SR‐HFMD)患儿二次复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为SR‐HFM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SR‐HFMD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的感染率,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SR‐HFMD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0例SR‐HFMD患儿中发生感染14例,感染率为28.00%;单因素分析显示,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与SR‐HFMD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以SR‐HFMD感染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为自变量,进一步行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为SR‐HFMD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R‐HFMD感染的危险因素是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临床上有必要为患儿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

    作者:徐武秀;郭君怡;徐武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置管感染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早期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乳腺癌术后进行化疗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接受内置管化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及总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早期感染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74.0%、总成功率91.0%,对照组分别为43.0%和69.0%,观察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3周创口感染率为1.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应用超声引导下置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静脉炎发生率及早期感染率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姜敏;张帆;李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克拉霉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的药理特性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指导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6例,均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服药两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79%、7.55%,对照组分别为69.81%、15.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腹泻;治疗组服药两周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84.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主要通过抑制转肽作用和mRNA合成细菌蛋白质发挥抗菌活性,并且在患者体内2~3h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可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同时其胃肠道反应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吕永铭;冀晓庆;王淑亮;张惠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品管圈在腔镜器械清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腔镜器械清洗管理中的应用,提高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方法消毒供应中心于2013年10月成立品管圈小组,回顾性调查改善前1311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拟定对策,采用PDC A循环法实施对策并进行清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调查改善后1437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与改善前进行比较并计算达标率,进行效果确认。结果改善前调查腔镜器械1311件,清洗合格847件,合格率64.61%;改善后调查1437件,合格1315件,合格率91.51%,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品管圈达标率为110.47%。结论品管圈的运用显著提高了腔镜器械的清洗合格率,促进了清洗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保建芳;何东平;江国芳;徐晓耘;朱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幽门螺杆菌与真菌感染在胃病患者中的病理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真菌及双菌种感染在胃癌、胃溃疡中的病理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胃癌、胃溃疡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经胃镜采集的胃黏膜标本,福尔马林固定,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HE染色及Giemsa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分别计算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在胃癌、胃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并将两组检出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68.0%、56.3%和51.2%,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60.4%、35.2%和34.4%;其中,胃癌患者真菌及双菌种检出率明显低于胃溃疡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胃溃疡患者经病理学研究发现,体内的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感染率较高,尤其是胃溃疡患者,此方法为今后诊断、治疗胃溃疡、胃癌提供准确的检测,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作者:张彪;张丹;王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围产期感染及分娩方式与胎龄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究新生儿免疫功能及围产期高危感染、分娩方式与胎龄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单胎分娩的孕产妇1600例,根据围产期是否有高危感染因素分为高危组和对照组,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和阴道产组,根据是否早产分为早产组和非早产组,测定并比较新生儿脐带血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和补体C3、C4的水平。结果高危组的IgA、IgM 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危组的IgG水平与非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补体C3、C4水平的比较,高危组的C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C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产组的新生儿IgG水平高于剖宫产组的新生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道产组的IgA、IgM及补体C3、C4和剖宫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产组与非早产组IgA、IgM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早产组IgG水平显著低于非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非早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感染高危因素与新生儿感染密切相关,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免疫功能基本无影响,胎龄不足的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不足。

    作者:施素娟;孙建利;祝志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致严重脓毒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初步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严重脓毒血症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kg ,其余5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1 ml/kg (浓度为4×108集落形成单位/L )造成严重脓毒血症;分别于6、12、24、36、48 h各时间点采血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并观察大鼠肝、心、肺、肾等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结果各处理组血常规白细胞及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白细胞于6h开始逐渐降低,于24h时达低值,之后有所上升;谷草转氨酶6h开始升高,12 h升高明显,在24 h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尿素和肌酐在6、12 h变化不明显,在24 h及之后有大幅度上升,48 h达高峰,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动物多个器官明显受损。结论大鼠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可致大鼠体内广泛炎症反应,并伴有多器官损伤,其改变符合严重脓毒血症的标准和特征,该研究成功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脓毒症动物模型,为真菌脓毒血症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张继红;赵燕;李刚;范卫;史继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继发癫痫的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50例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西药控制、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临床效果评定,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感染类型等方面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0%,观察组分别为72.0%、40.0%,上述指标比较,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优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显示,治疗有效患者的脑软化灶比例、海马硬化、大脑皮层萎缩、颅内占位性病变均明显低于治疗无效患者。结论手术治疗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继发难治性癫痫的预后,但其预后受到患者病情严重等影响性较大。

    作者:林力;彭小祥;邱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透出液癌胚抗原125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感染时的变化与病原菌分布

    目的:探讨透出液癌胚抗原125(CA125)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感染时的变化及病原菌分布,以期能为行腹膜透析的患者腹膜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行腹膜透析的230例患者,根据在腹膜透析期间是否发生腹膜感染进行分组,发生腹膜感染的26例患者为感染组,无腹膜感染的204例患者为非感染组,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透出液及血清中CA125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腹膜感染患者取透出液行细菌培养。结果腹膜感染组患者透出液CA125为(68.44±10.78)U/ml、血清CRP为(58.95±14.63)mg/L ,高于非感染组(29.09±9.77)U/ml、(1.12±0.57)mg/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感染组患者抗感染治疗前透出液CA125水平、血清CRP水平为(68.44±10.78)U/ml、(58.95±14.63)mg/L高于感染控制后(29.87±9.89)U/ml、(5.27±2.03)mg/L ,感染控制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腹膜感染患者腹膜透出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100.00%,检出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41.46%,革兰阳性菌24株占58.54%。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感染后透出液中CA125及血清CRP明显升高,在感染控制后下降,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检测透出液中CA125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腹膜感染严重程度。

    作者:申新宏;陶瑾;王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54例胆石症患者,采集发生胆道感染患者静脉血和胆汁,对其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筛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4例胆石症患者发生胆道感染164例,感染率为64.57%;血培养阳性90例,阳性率为35.43%,胆汁培养阳性164例,阳性率为64.57%,胆汁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胆汁培养出病原菌16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8株占41.46%,革兰阴性菌96株占58.54%;血液培养出病原菌9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40.00%,革兰阴性菌54例占60.0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粪肠球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舒巴坦、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85.00%,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耐药率为0;革兰阴性菌耐药性严重,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0%,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100.00%,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4.00%。结论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的阳性率较高,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赵欣;魏琳琳;董青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性,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5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为试验组,另选取12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酶法分别对两组进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测定,并通过ELISA法对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和IgA抗体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在幽门螺杆菌IgG抗体阳性的甲状腺炎患者中随机抽选50例患者并将其等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组不予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完成治疗5个月后,再测定其TGAb和TPOAb滴度并与其治疗前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Ig G阳性率、Ig A阳性率分别为78.4%、66.4%、69.6%,对照组分别为41.6%、32.8%、39.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其TGAb和TPOAb的滴度对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则保持不变。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汪茂荣;姚平;陈碧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为预防及控制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1-30日医院收治的300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采用相同手术方法切除阑尾缝合腹膜后,试验组使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切口进行清洗,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清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甲级愈合139例、乙级愈合9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1.33%;对照组甲级愈合110例、乙级愈合24例,感染16例,感染率10.67%。结论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鲤光;孙钦立;刘乃青;黄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感染与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感染及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的31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感染率,比较两组在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36例患者中感染5例,感染率为13.89%,其中呼吸道感染占60.00%,而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沉、白细胞、D二聚体以升高为主,其中急性脑梗死病情越重,则CRP含量越高;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在CRP、IL‐1、IL‐6、TNF‐α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补体C3、C4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是形成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而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作者:魏玲莉;张红;余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