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继发癫痫的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

林力;彭小祥;邱峥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 医院感染, 继发难治性癫痫, 手术, 预后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50例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西药控制、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临床效果评定,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感染类型等方面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0%,观察组分别为72.0%、40.0%,上述指标比较,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优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显示,治疗有效患者的脑软化灶比例、海马硬化、大脑皮层萎缩、颅内占位性病变均明显低于治疗无效患者。结论手术治疗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继发难治性癫痫的预后,但其预后受到患者病情严重等影响性较大。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为早期预防和控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12月在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992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感染的1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未发生感染的97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992例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共发生感染15例,感染率为1.51%;检出病原菌15株,排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3.33%、20.00%、20.00%、13.33%、6.67%;患者年龄、有基础疾病、合并糖尿病、有激素长期应用史、术前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低、手术时间及引流时间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原因较多,与患者高龄、激素的长期应用、合并多种内科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根据高危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杜英勋;吴汝平;闫青;周方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偏瘫患者256例,收集患者的尿液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256份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69株,两种细菌混合感染12例,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占60.4%,革兰阳性菌57株占33.7%,真菌10株占5.9%,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47.9%、18.9%和1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3.2%和40.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耐药率<30.0%;革兰阳性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结论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的敏感性高,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的敏感性高,真菌的检出率较低;尿路感染患者在用药前应留取中段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在细菌学及药敏试验结果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和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愈率。

    作者:许晓枫;许尤佳;申俊;沈雪丹;耿先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致严重脓毒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初步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严重脓毒血症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kg ,其余5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1 ml/kg (浓度为4×108集落形成单位/L )造成严重脓毒血症;分别于6、12、24、36、48 h各时间点采血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并观察大鼠肝、心、肺、肾等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结果各处理组血常规白细胞及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白细胞于6h开始逐渐降低,于24h时达低值,之后有所上升;谷草转氨酶6h开始升高,12 h升高明显,在24 h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尿素和肌酐在6、12 h变化不明显,在24 h及之后有大幅度上升,48 h达高峰,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动物多个器官明显受损。结论大鼠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可致大鼠体内广泛炎症反应,并伴有多器官损伤,其改变符合严重脓毒血症的标准和特征,该研究成功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脓毒症动物模型,为真菌脓毒血症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张继红;赵燕;李刚;范卫;史继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行中心静脉留置透析导管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透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置管种类及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病原菌培养结果。结果286例留置中心静脉透析导管患者,发生CRBSI 28例,发生率为9.79%;共分离出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占71.44%,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8株占28.56%,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褪色沙雷菌为主;年龄>60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导管留置时间>2周、行股静脉置管与CRBSI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RB‐SI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长、股静脉置管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春琴;黄敏;翁明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参考指南。方法逐项查阅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医院感染的215例患者临床资料;感染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均依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规技术程序进行;药敏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抑菌圈测量及耐药性判断参照CLSI新折点;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继发医院感染部位以腹腔、下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29.3%、22.2%、15.6%和13.7%;215份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3株占67.0%,革兰阳性菌68株占23.6%,真菌27株占9.4%;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非常严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5.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8.6%;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4.4%、27.3%。结论医院感染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命已构成巨大威胁,临床应减少有创性医疗手段、实施综合性治疗与支持疗法,以提高肝病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延长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刘东华;胡艳华;王少敏;鲁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102份样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0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0株占64.2%,革兰阳性菌26株占23.8%,真菌13株占12.0%;共分离出多药耐药菌36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5株占41.7%,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占30.6%,鲍氏不动杆菌8株占22.2%;多药耐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34.0%,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哌拉西林较敏感,耐药率<13.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细菌多药耐药现象严重,应引起临床人员重视。

    作者:李海燕;张艳艳;谢玉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控制VA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4月胸外科23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0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 P 46例,在分离出的58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5.52%,革兰阳性菌占24.14%,真菌占10.34%;VA P的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气囊内压力、床头抬高、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有关( P<0.05)。结论插管时间、气囊压力>20 cm H2 O、床头抬高≥30°、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是降低V A P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以降低VAP的发生。

    作者:齐战;刘俊霞;张月花;杨大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新生儿脐部感染细菌定植的临床分析研究

    目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细菌定植进行分析研究,以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接收的22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114例和对照组11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脐部护理,干预组则采用脐部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新生儿脐部细菌感染率及细菌定植率,并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225例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45例,感染率为20.0%;观察组感染率为10.5%,对照组为29.7%,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细菌定植率分别为95.6%和9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新生儿病原菌的感染率只有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原菌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脐部感染的原因以脐端消毒不严所致的感染率高,为55.0%;其次是脐带结扎位置及脐带修剪不净,感染率分别为22.6%和22.2%。结论新生儿脐部是细菌定植的好发部位,因此需要做好新生儿的脐部护理,减少脐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艳;张欢;李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液体流注效应在 CT 诊断感染性病变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液体流注效应在CT诊断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的作用,分析液体流注效应对CT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对患者先行常规腹腔至上而下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10mm,局部细节层厚为5mm,速率为1.5~2.0ml/s,然后在造影剂注入后的45s在进行扫描调整准直器宽度在5~10mm,观察使用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造影剂注入后检查结果显示,在腹膜腔、盆腔、体腔壁感染的CT影像学上表现均较明确,主要体现为梭状的线形影。结论运用液体流注效应能提高CT诊断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卫星;李卫青;戚绍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感染可能性评分预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通过感染可能性评分(IPS)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BSI)进行预测,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84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化学治疗前均进行一次感染可能性评分,对所有感染可能性评分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或者是出现死亡均进行血流感染率的监测,评价感染可能性评分诊断血流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感染可能性评分所有患者评价为(12.02±6.14)分,血流感染患者9例,发生率为11.54%;发生BSI患者的感染可能性评分为(14.08±6.96)分,未发生BSI患者的感染可能性评分为(10.98±6.1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可能性评分预测血流感染的佳值为12.98、灵敏度为78.69%、特异度为75.77%、曲线下面积为0.69、阳性预测值为66.14%、阴性预测值为92.35%。结论感染可能性评分作为筛选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一个有用工具,对患者的护理、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晓珍;江雅;陈景莲;凌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为预防及控制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1-30日医院收治的300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采用相同手术方法切除阑尾缝合腹膜后,试验组使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切口进行清洗,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清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甲级愈合139例、乙级愈合9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1.33%;对照组甲级愈合110例、乙级愈合24例,感染16例,感染率10.67%。结论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鲤光;孙钦立;刘乃青;黄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围产期感染及分娩方式与胎龄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究新生儿免疫功能及围产期高危感染、分娩方式与胎龄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单胎分娩的孕产妇1600例,根据围产期是否有高危感染因素分为高危组和对照组,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和阴道产组,根据是否早产分为早产组和非早产组,测定并比较新生儿脐带血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和补体C3、C4的水平。结果高危组的IgA、IgM 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危组的IgG水平与非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补体C3、C4水平的比较,高危组的C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C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产组的新生儿IgG水平高于剖宫产组的新生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道产组的IgA、IgM及补体C3、C4和剖宫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产组与非早产组IgA、IgM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早产组IgG水平显著低于非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非早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感染高危因素与新生儿感染密切相关,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免疫功能基本无影响,胎龄不足的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不足。

    作者:施素娟;孙建利;祝志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真菌感染对降钙素原的差异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目的:观察不同真菌感染降钙素原的差异性,并对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IC U就诊的危重病患者54例,根据危险评分分组,非危重组24例、危重组25例、极危重组5例;研究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不同菌株感染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以及降钙素原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4例真菌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26例占48.15%、消化道感染12例占22.21%、泌尿道感染9例占16.67%、血流感染9例占12.96%;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较其他部位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5.81%,热带假丝酵母菌占37.21%,克柔假丝酵母菌占6.98%,降钙素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危重程度的不断升高,降钙素原水平逐渐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危重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降钙素原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有重大意义,但不同菌株间差异无显著性,其水平与疾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魏万昆;万程彬;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围术期感染预防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感染在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13年2月105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20例,予常规的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观察组5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围术期感染预防的管理,观察治疗后在感染相关指标和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感染率2.50%,观察组感染率0.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白细胞计数(15.54±2.34)×109/L、C‐反应蛋白(63.44±21.58)mg/L、IL‐1(75.68±34.31) ng/ml ,观察组分别为(11.37±1.95)×109/L、(34.57±16.46)mg/L、(34.24±13.58)n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12.4±3.4)d、生活质量评分(78.5±12.5)分、视觉模拟评分(6.8±2.1)分、下床活动时间(9.7±2.1)周、渗液消失时间(6.7±1.5)d,观察组分别为(10.6±2.9)d、(89.4±14.6)分、(9.5±3.1)分、(8.4±1.9)周、(5.8±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注重预防感染有助于提高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新苏雅拉图;高晓宇;刘峰;韩景全;张虎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NICU 早产儿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早产儿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为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10月186例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对引发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6例早产患儿发生医院感染28例,感染率为15.05%;医院感染时间(15.5±10.8)d;早产儿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皮肤组织、胃肠道、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9.29%、21.43%、14.29%、10.71%;从血液、粪便和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占53.58%、革兰阳性菌10株占35.71%、真菌3株占10.71%;早产儿体质量、胎龄、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用等与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早产儿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低体质量、胎龄小、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用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作者:海燕;耿庆红;郭瑞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感染与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感染及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的31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感染率,比较两组在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36例患者中感染5例,感染率为13.89%,其中呼吸道感染占60.00%,而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沉、白细胞、D二聚体以升高为主,其中急性脑梗死病情越重,则CRP含量越高;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在CRP、IL‐1、IL‐6、TNF‐α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补体C3、C4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是形成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而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作者:魏玲莉;张红;余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Ⅳ期压疮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

    目的:研究Ⅳ期压疮(FSPU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为临床治疗该类患者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3年8月医院收治的Ⅳ期压疮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成感染组41例和未感染组50例,分别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导致FSPU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FSPU感染的干预对策。结果91例FSPU患者中压疮感染41例,感染率高达45.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卧床时间≥15 d、营养不良与FSPU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卧床时间≥15 d、营养不良为FSPU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SPU感染与年龄、卧床时间、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控制和降低 FSPU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秀丽;杜可爱;施晓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的生物学分型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的生物学分型及耐药性进行探究,为临床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27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集其呼吸道分泌物作为样本进行培养,并对其中的流感嗜血菌进行分离和分型鉴定;采用纸片法进行β‐内酰胺酶测定,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流感嗜血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276份标本中分离出流感嗜血菌89株,检出率为32.2%;检出菌株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分别占37.1%、40.4%,无Ⅰ、Ⅵ型和Ⅷ型,各型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为Ⅱ型40.0%、Ⅲ型42.4%、Ⅳ型36.1%、Ⅴ型28.6%和Ⅶ型25.0%;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各型流感嗜血菌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为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高,为41.6%。结论流感嗜血菌主要的是Ⅲ型和Ⅳ型,各型菌株的产β‐内酰胺酶率均较高,耐药性相比以往有所提高,防治形势严峻。

    作者:张大坤;刘芬;梁宁;焦应念;钟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降低手术室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鱼骨图与流程图应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鱼骨图和流程图在手术室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以降低手术时开放性创伤手术的医院感染率。方法2010年1月始医院对开放性创伤手术的感染因素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出流程图并实施;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医院收治的124例开放性创伤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鱼骨图和流程图实施前的138例开放性创伤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感染率、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7±1.8)h、手术出血量为(780±230)ml、住院时间为(24.7±4.5)d、伤口愈合时间为(17.3±5.6)d、术后感染率为30.43%,观察组分别为(2.5±1.3)h、(460±120)ml、(13.5±3.1)d、(8.6±2.6)d、4.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中应用感染因素鱼骨图和感染管理流程图,可以有效提高开放性创伤手术的护理质量,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钟宝英;杨玲燕;黄倩倩;沈立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 AmpC 酶阴沟肠杆菌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骨科医院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临床细菌标本3749份,对阴沟肠杆菌进行检验,确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菌株,并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37株分离菌株中检出阴沟肠杆菌603株占14.6%,603株阴沟肠杆菌主要取自伤口分泌物及穿刺液,分别占72.5%和12.6%;3年间阴沟肠杆菌产ESBLs株占27.9%,产AmpC酶株占18.7%,同产两类酶的菌株占5.1%;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能的耐药性<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也相对敏感。结论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为敏感,其可用于临床中产ESBLs重症感染的治疗。

    作者:莫基浩;李少侠;任伟宏;李妙芳;尚秋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