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Ⅳ期压疮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

董秀丽;杜可爱;施晓勤

关键词:Ⅳ期压疮, 感染, 危险因素, 干预对策
摘要:目的:研究Ⅳ期压疮(FSPU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为临床治疗该类患者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3年8月医院收治的Ⅳ期压疮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成感染组41例和未感染组50例,分别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导致FSPU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FSPU感染的干预对策。结果91例FSPU患者中压疮感染41例,感染率高达45.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卧床时间≥15 d、营养不良与FSPU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卧床时间≥15 d、营养不良为FSPU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SPU感染与年龄、卧床时间、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控制和降低 FSPU感染的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污染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

    目的:研究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对的预防策略,降低内镜使用引发的感染率。方法通过现场检查总结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随机抽检184件处于临用状态的内镜,通过内腔取样及外表面取样检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结果184份样本检查合格169份,合格率为91.85%;胃镜、支气管镜、肠镜、喉镜合格率分别为86.00%、95.56%、89.36%、97.62%;15份标本检验菌落数超标,共检测出26株病原菌,其中幽门螺杆菌14株、大肠埃希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各1株;15份标本检查不合格原因中,清洗不彻底占40.00%、消毒液使用不当占40.00%、个人防护不当占13.33%、特殊感染者内镜未特殊处理占6.67%。结论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临床应加强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建立科学化监测模式,杜绝医源性感染。

    作者:强明珠;陶爱女;周明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mecA 基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检测mecA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中的分布,探讨mecA基因与SAU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用琼脂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12株SAU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 PCR方法检测SAU中的 mecA基因,并分析 mecA基因和SAU耐药性的关系。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9株占52.68%,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53株占47.32%;MRSA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100.00%,对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69.49%和47.46%,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MSSA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为88.68%,其次为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38%和28.30%,对苯唑西林、利福平、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SAU 耐药株主要从痰液中分离,神经外科分布多;mecA基因总阳性率为51.79%,其中M RSA 中阳性率为88.14%, MSSA中阳性率为11.32%,mecA 基因阳性的 MSSA 比 mecA 基因阴性有更高的耐药性。结论 MRSA 中mecA基因阳性率极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欢;沙栋杰;邱莲女;费鲜明;周永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液体流注效应在 CT 诊断感染性病变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液体流注效应在CT诊断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的作用,分析液体流注效应对CT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对患者先行常规腹腔至上而下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10mm,局部细节层厚为5mm,速率为1.5~2.0ml/s,然后在造影剂注入后的45s在进行扫描调整准直器宽度在5~10mm,观察使用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造影剂注入后检查结果显示,在腹膜腔、盆腔、体腔壁感染的CT影像学上表现均较明确,主要体现为梭状的线形影。结论运用液体流注效应能提高CT诊断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卫星;李卫青;戚绍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继发癫痫的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50例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西药控制、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临床效果评定,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感染类型等方面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0%,观察组分别为72.0%、40.0%,上述指标比较,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优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显示,治疗有效患者的脑软化灶比例、海马硬化、大脑皮层萎缩、颅内占位性病变均明显低于治疗无效患者。结论手术治疗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继发难治性癫痫的预后,但其预后受到患者病情严重等影响性较大。

    作者:林力;彭小祥;邱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医院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临床分离各类标本中的鲍氏不动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CLSI推荐的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TE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5796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635株,检出率为11.0%,呼吸道痰标本占89.8%;主要集中在IC U、内科、外科等;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8.0%,其次为多黏菌素B、黏菌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25.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及针对性管理措施,减少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及扩散。

    作者:张姝潇;潘立东;张青锋;周华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创面分泌物与中段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9月临床创面分泌物与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的265株大肠埃希菌进行比较,采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 K‐B纸片法,应用 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IC U等科室;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哌酮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均>50.0%,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等耐药率较低,均<10.0%。结论耐药菌的产生与抗菌药物的代谢过程有明显相关性,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以细菌耐药监测结果为基础结合不同感染部位细菌耐药的差异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同时加强创面与泌尿道感染的管理,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谢朝云;熊芸;孙静;杨忠玲;胡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ICU 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IC U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0月IC U 收治的529例患者,对患者的痰液、尿液、胸腹腔积液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37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2株占22.11%,革兰阴性菌232株占62.53%,真菌57株占15.36%;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较高,鲍氏不动杆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敏感,耐药率<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美罗培南敏感,对阿米卡星100.00%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100.00%敏感;鲍氏不动杆菌对三代头孢的耐药率高达100.00%,对环丙沙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90.00%,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已>80.00%。结论 IC U病原菌感染主要分布在呼吸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率逐年上升,并呈现泛耐药性,临床诊疗中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检测。

    作者:徐亮;黄大伟;揭凤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手术麻醉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月手术麻醉患者570例,基于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320例和非感染组250例,对气管插管麻醉相关因素实施相关性分析,分析因素包括喉镜消毒方式、过滤器类型、抗菌药物使用、插管等;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结果盲深插管、拔管延迟且<3 h为感染非相关因素,OR值均<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相关性因素为喉镜消毒方式(OR=3.56,χ2=37.51)、过滤器类型(OR=4.21,χ2=44.58)、抗菌药物使用(OR=2.11,χ2=14.15)、插管过深(OR=2.14,χ2=13.73)、插管不熟练(OR=2.10,χ2=15.08)、拔管指征不完全(OR=2.21,χ2=24.97)、拔管延迟且>3 h(OR=3.41,χ2=34.8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共培养分离出39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8.61%。结论引发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注意,针对性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崔乃荣;贾珍;王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 AmpC 酶阴沟肠杆菌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骨科医院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临床细菌标本3749份,对阴沟肠杆菌进行检验,确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菌株,并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37株分离菌株中检出阴沟肠杆菌603株占14.6%,603株阴沟肠杆菌主要取自伤口分泌物及穿刺液,分别占72.5%和12.6%;3年间阴沟肠杆菌产ESBLs株占27.9%,产AmpC酶株占18.7%,同产两类酶的菌株占5.1%;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能的耐药性<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也相对敏感。结论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为敏感,其可用于临床中产ESBLs重症感染的治疗。

    作者:莫基浩;李少侠;任伟宏;李妙芳;尚秋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T 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 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以减少随意放置无菌台带来的无菌物品污染现象,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环节控制;规范手术组人员站位提高术中配合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7-9月骨科下肢手术120例为常规组,术中无菌台的布局和人员站位未作规定,根据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在手术床靠尾端周围,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站在无菌台前,选取2013年10-12月骨科下肢手术122例为改进组,将手术床与无菌台放置成T型,规定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的站位在无菌台前,与手术医师面向同一方向,比较两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和手术医师对手术配合满意度。结果与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相比,T 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明显减少,常规组污染率为27.5%,改进组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下肢骨科手术采取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和规范手术人员站位,使器械传递过程中避免了触及和跨越非无菌区域,从而减少了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同时使洗手护士更直观观察到手术进程,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

    作者:杨红霞;陈东;王琼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真菌感染对降钙素原的差异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目的:观察不同真菌感染降钙素原的差异性,并对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IC U就诊的危重病患者54例,根据危险评分分组,非危重组24例、危重组25例、极危重组5例;研究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不同菌株感染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以及降钙素原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4例真菌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26例占48.15%、消化道感染12例占22.21%、泌尿道感染9例占16.67%、血流感染9例占12.96%;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较其他部位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5.81%,热带假丝酵母菌占37.21%,克柔假丝酵母菌占6.98%,降钙素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危重程度的不断升高,降钙素原水平逐渐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危重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降钙素原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有重大意义,但不同菌株间差异无显著性,其水平与疾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魏万昆;万程彬;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PDCA 循环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循环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的效果,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5月-2013年5月医院接收治疗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72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各36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感染控制管理,管理组患者行 PDCA循环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室感染病原菌检出率、手术室消毒效果、患者切口感染率。结果对照组检出率高达18.33%而观察组仅为6.38%,对照组显著高于管理组(P<0.05);手术室消毒效果对照组均显著低于管理组(P<0.05);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用于预防手术室医院感染能够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构建手术室安全环境,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邹彦;陆雪飞;朱秀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102份样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0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0株占64.2%,革兰阳性菌26株占23.8%,真菌13株占12.0%;共分离出多药耐药菌36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5株占41.7%,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占30.6%,鲍氏不动杆菌8株占22.2%;多药耐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34.0%,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哌拉西林较敏感,耐药率<13.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细菌多药耐药现象严重,应引起临床人员重视。

    作者:李海燕;张艳艳;谢玉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合并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急性农药中毒患者的抗感染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1例中毒合并医院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59例未合并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特点及其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多为急性有机磷中毒,占76.67%,医院感染率为34.44%,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多,占64.51%,其次为泌尿系统与胃肠道,各占16.13%;合并感染患者昏迷时间显著高于未感染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年龄、气管插管、昏迷、洗胃、留置胃管、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留置导管处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余凌云;吴志德;魏坦明;范广平;蔡美容;周慧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了2011年5月-2013年3月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的324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回顾性分析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感染部位分布、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种类等。结果32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为16.05%;感染部位以肺部、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2.7%和23.1%,其次依次为血管通路、腹膜炎、肠道、皮肤;共分离出病原菌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占47.7%,革兰阳性菌15株占34.1%,真菌8株占18.2%;年龄>60岁、静脉置导管、血红蛋白≤90 g/L、血清白蛋白<30 g/L、伴有糖尿病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肾内科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对此需要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晏丽云;晏萍英;张竞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肺癌患者手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为降低肺癌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住院医院感染发生率,并对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按照患者术后是否采用镇痛,将患者分为术后镇痛组54例和非镇痛组32例,观察术后采用镇痛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结果8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例,发生率为13.95%,其中切口感染2例占16.67%、泌尿道感染1例占8.33%、下呼吸道感染9例占75.00%;术后非镇痛组患者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28.13%,镇痛组患者发生感染3例,发生率为5.56%,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术后采用镇痛泵后镇痛效果显著优于未使用镇痛泵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且与患者术后是否使用镇痛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周程;朱华东;马婷婷;陶红蕾;胡兵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2月心内科139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96例住院患者中有4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40.48%、21.42%和14.29%;共分离出病原菌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63.93%,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8株占29.5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占6.56%,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53.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7.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54.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克肟、头孢哌酮和环丙沙星耐药率>55.00%,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耐药率<34.00%。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感染部位多见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并制定相应措施,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

    作者:余晗俏;俞章平;钟忆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小儿外科患儿术后感染病原菌分析

    目的:对小儿外科患儿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进行调查,为临床预防小儿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8月-2013年8月小儿外科手术治疗并发术后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小儿外科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40株,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1.42%、20.00%、15.7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切口、尿道及消化道为主,分别占45.71%、34.29%、12.86%和7.14%;年龄≤3岁、Ⅱ型手术切口、手术时间>120 min、急诊手术与小儿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小儿外科手术后,应针对相关感染因素及易感部位做好预防工作,以利于患儿的康复。

    作者:郜向阳;侯广军;翟文龙;耿宪杰;张现伟;韦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性,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5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为试验组,另选取12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酶法分别对两组进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测定,并通过ELISA法对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和IgA抗体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在幽门螺杆菌IgG抗体阳性的甲状腺炎患者中随机抽选50例患者并将其等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组不予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完成治疗5个月后,再测定其TGAb和TPOAb滴度并与其治疗前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Ig G阳性率、Ig A阳性率分别为78.4%、66.4%、69.6%,对照组分别为41.6%、32.8%、39.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其TGAb和TPOAb的滴度对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则保持不变。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汪茂荣;姚平;陈碧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医院感染临床特点,以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医院感染率、好发部位、病原菌种类、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10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6.4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47.22%、35.19%、12.04%;共分离出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株占52.50%,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7株占39.1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0株占8.33%;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均显示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一般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达100.00%,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100.0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四环素、利福平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感染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医院感染率、感染病死率均相对较高,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以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华苏;孔成;戴红燕;蒋云芬;胡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