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朝云;熊芸;孙静;杨忠玲;胡阳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感染及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的31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感染率,比较两组在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36例患者中感染5例,感染率为13.89%,其中呼吸道感染占60.00%,而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沉、白细胞、D二聚体以升高为主,其中急性脑梗死病情越重,则CRP含量越高;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在CRP、IL‐1、IL‐6、TNF‐α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补体C3、C4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是形成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而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作者:魏玲莉;张红;余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以期为临床防治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操作规程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00%、98.83%、80.00%、76.67%、76.67%、75.83%,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各耐药表型中,以Ⅵ型97.50%的耐药率高,其次分别为Ⅴ型(67.50%)、Ⅳ型(6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各耐药基因中,以 mecA 98.83%的耐药率高,且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的耐药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一致。结论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耐药表型以Ⅵ、Ⅴ、Ⅳ型为主,耐药基因以 tetK及mecA 为主。
作者:张志军;曹海燕;刘延媛;刘春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了2011年5月-2013年3月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的324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回顾性分析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感染部位分布、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种类等。结果32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为16.05%;感染部位以肺部、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2.7%和23.1%,其次依次为血管通路、腹膜炎、肠道、皮肤;共分离出病原菌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占47.7%,革兰阳性菌15株占34.1%,真菌8株占18.2%;年龄>60岁、静脉置导管、血红蛋白≤90 g/L、血清白蛋白<30 g/L、伴有糖尿病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肾内科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对此需要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晏丽云;晏萍英;张竞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老年白内障围手术期内用药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防治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入院诊治的高原地区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1050例(眼),根据其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分为A组(仅术前用药)、B组(围手术期单纯结膜囊用药)和C组(围手术期结膜囊用药联合全身给药),各350例,观察3组患者术后眼内感染情况。结果1050例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者133例,阳性率为12.67%,其中革兰阳性菌128株,占96.24%,均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呋喃妥因、青霉素、氨苄西林、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等;1050例患者发生眼内感染52例,感染率为4.95%,A组感染45例,感染率为12.86%;B组感染5例,感染率为1.43%;C组感染2例,感染率为0.57%;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高原地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术前结膜囊内即存在致病菌,通过在围手术期全程眼内应用敏感药物可避免感染的发生,没有必要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索南措;王玉瑾;张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行急诊开颅术后入住IC U监护治疗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285例急诊入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危重患者,对其术后在IC U监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并对医院感染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8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4.17%,其次为颅内感染,占14.58%;共检出病原菌59株,排前5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2.03%、16.95%、15.26%、15.26%和13.56%;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呼吸机使用、动静脉置管、ICU住院时间是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和ICU住院时间是急诊开颅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开颅术后ICU监护治疗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个危险因素相关,应加强医院监督管理及相关制度落实,有效控制感染率。
作者:孙来芳;陈大庆;孔万权;王本极;金胜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鞘内注射与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治疗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2013年巴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使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观察组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基础上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引流时间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控制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脑脊液成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降低,葡萄糖含量有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11%、对照组为76.32%,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感染症状,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森岗;赵建奇;敬谢攀;张珂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显效率95.0%,对照组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为(3.8±1.5)d、止咳时间(3.2±0.5)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5.6±2.3)d、不良反应发生率11.7%,对照组分别为(4.5±1.5)d、(4.5±1.0)d、(7.8±2.5)d、40.0%,观察组时间均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感染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菊花;柴红英;陶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喉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预防喉癌患者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3月医院108例喉癌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感染部位、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占65.74%,其次为手术切口、泌尿道、消化道,分别占21.30%、10.18%、2.78%,不同部位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共分离出病原菌19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2株占31.96%,革兰阴性菌115株占59.28%,真菌17株占8.76%;患者年龄≥60岁、术中出血量>20 m l、营养状况(血浆白蛋白≤2.5 g )、合并基础疾病以及未进行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患者,其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较高(P<0.05)。结论喉癌围手术期应严格无菌操作,并及时对患者手术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检测,以指导临床用药,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慧;诸葛盼;尤慧华;王珊;朱艳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不育不孕症患者术前病毒感染状况,并探讨检测术前4项在不孕不育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进行侵入性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4935例,术前采用ELISA法对所有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抗体(抗 HIV Ⅰ/Ⅱ型)、丙型肝炎抗体(抗 HCV)以及梅毒抗体(TP‐AB)进行检测,并分析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结果不育不孕症患者中 HBsAg检测阳性率为8.67%,其中男性9.00%,女性8.33%;HC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26%,其中男性0.28%,女性0.25%;T P‐AB检测阳性率为2.94%,其中男性1.78%,女性4.16%;HIV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0;2010-2012年患者的 HBsAg、抗 HCV、抗HIVⅠ/Ⅱ型及T P‐A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 P‐AB的感染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结论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治疗前有效检测术前4项对其预防感染、及时治疗以及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荣香;付伟平;陶琪;熊景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新生儿免疫功能及围产期高危感染、分娩方式与胎龄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单胎分娩的孕产妇1600例,根据围产期是否有高危感染因素分为高危组和对照组,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和阴道产组,根据是否早产分为早产组和非早产组,测定并比较新生儿脐带血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和补体C3、C4的水平。结果高危组的IgA、IgM 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危组的IgG水平与非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补体C3、C4水平的比较,高危组的C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C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产组的新生儿IgG水平高于剖宫产组的新生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道产组的IgA、IgM及补体C3、C4和剖宫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产组与非早产组IgA、IgM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早产组IgG水平显著低于非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非早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感染高危因素与新生儿感染密切相关,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免疫功能基本无影响,胎龄不足的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不足。
作者:施素娟;孙建利;祝志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SR‐HFMD)患儿二次复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为SR‐HFM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SR‐HFMD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的感染率,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SR‐HFMD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0例SR‐HFMD患儿中发生感染14例,感染率为28.00%;单因素分析显示,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与SR‐HFMD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以SR‐HFMD感染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为自变量,进一步行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为SR‐HFMD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R‐HFMD感染的危险因素是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临床上有必要为患儿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
作者:徐武秀;郭君怡;徐武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早产儿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为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10月186例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对引发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6例早产患儿发生医院感染28例,感染率为15.05%;医院感染时间(15.5±10.8)d;早产儿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皮肤组织、胃肠道、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9.29%、21.43%、14.29%、10.71%;从血液、粪便和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占53.58%、革兰阳性菌10株占35.71%、真菌3株占10.71%;早产儿体质量、胎龄、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用等与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早产儿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低体质量、胎龄小、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用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作者:海燕;耿庆红;郭瑞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不同真菌感染降钙素原的差异性,并对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IC U就诊的危重病患者54例,根据危险评分分组,非危重组24例、危重组25例、极危重组5例;研究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不同菌株感染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以及降钙素原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4例真菌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26例占48.15%、消化道感染12例占22.21%、泌尿道感染9例占16.67%、血流感染9例占12.96%;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较其他部位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5.81%,热带假丝酵母菌占37.21%,克柔假丝酵母菌占6.98%,降钙素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危重程度的不断升高,降钙素原水平逐渐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危重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降钙素原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有重大意义,但不同菌株间差异无显著性,其水平与疾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魏万昆;万程彬;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建立全身感染性疾病小鼠模型,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在鉴别诊断革兰阳性菌感染和革兰阴性菌感染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16只IC R小鼠,每组8只,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建立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小鼠全身感染模型,分别在感染后1、3、6、12 h及1、2、3、5、7 d处死各组小鼠,检测其血清NGAL浓度。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的小鼠NGAL浓度在感染后3 h明显升高,为(926.84±245.76)ng/ml ,大肠埃希菌感染组的小鼠NGAL浓度在感染后1 h明显升高,为(554.34±47.63)ng/ml;ROC曲线分析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组 NGAL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8、0.9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GAL在感染早期即明显升高,但其变化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发的小鼠感染模型之间并无差异。
作者:谢尹晶;段晋燕;张洪瑞;刘一凡;吴小利;唐红卫;杨继勇;罗燕萍;王成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液体流注效应在CT诊断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的作用,分析液体流注效应对CT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对患者先行常规腹腔至上而下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10mm,局部细节层厚为5mm,速率为1.5~2.0ml/s,然后在造影剂注入后的45s在进行扫描调整准直器宽度在5~10mm,观察使用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造影剂注入后检查结果显示,在腹膜腔、盆腔、体腔壁感染的CT影像学上表现均较明确,主要体现为梭状的线形影。结论运用液体流注效应能提高CT诊断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卫星;李卫青;戚绍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参考指南。方法逐项查阅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医院感染的215例患者临床资料;感染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均依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规技术程序进行;药敏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抑菌圈测量及耐药性判断参照CLSI新折点;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继发医院感染部位以腹腔、下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29.3%、22.2%、15.6%和13.7%;215份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3株占67.0%,革兰阳性菌68株占23.6%,真菌27株占9.4%;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非常严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5.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8.6%;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4.4%、27.3%。结论医院感染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命已构成巨大威胁,临床应减少有创性医疗手段、实施综合性治疗与支持疗法,以提高肝病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延长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刘东华;胡艳华;王少敏;鲁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检测mecA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中的分布,探讨mecA基因与SAU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用琼脂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12株SAU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 PCR方法检测SAU中的 mecA基因,并分析 mecA基因和SAU耐药性的关系。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9株占52.68%,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53株占47.32%;MRSA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100.00%,对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69.49%和47.46%,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MSSA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为88.68%,其次为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38%和28.30%,对苯唑西林、利福平、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SAU 耐药株主要从痰液中分离,神经外科分布多;mecA基因总阳性率为51.79%,其中M RSA 中阳性率为88.14%, MSSA中阳性率为11.32%,mecA 基因阳性的 MSSA 比 mecA 基因阴性有更高的耐药性。结论 MRSA 中mecA基因阳性率极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欢;沙栋杰;邱莲女;费鲜明;周永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为降低肺癌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住院医院感染发生率,并对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按照患者术后是否采用镇痛,将患者分为术后镇痛组54例和非镇痛组32例,观察术后采用镇痛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结果8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例,发生率为13.95%,其中切口感染2例占16.67%、泌尿道感染1例占8.33%、下呼吸道感染9例占75.00%;术后非镇痛组患者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28.13%,镇痛组患者发生感染3例,发生率为5.56%,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术后采用镇痛泵后镇痛效果显著优于未使用镇痛泵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且与患者术后是否使用镇痛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周程;朱华东;马婷婷;陶红蕾;胡兵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治疗肝胆胰疾病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为临床上治疗肝胆胰疾病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将1500例肝胆胰疾病患者实施ERCP行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对其中发生术后胆道感染的患者,根据就诊前和术后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发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制定预防措施。结果155例患者发生术后胆道感染,感染率为10.3%;肝功能分级、术前合并胆道感染、术中反复插管、注入造影剂过量、胆道狭窄、原发性硬化胆管炎、肝移植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是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治疗肝胆胰疾病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硬化胆管炎(OR=4.089)、术前合并胆道感染(OR=2.884)、胆道狭窄(OR=2.718)是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前3位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0.042)则可以降低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概率。结论使用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可引发胆道感染,了解胆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术前情况,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造影剂的用量等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金良;梁金荣;张玉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50例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西药控制、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临床效果评定,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感染类型等方面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0%,观察组分别为72.0%、40.0%,上述指标比较,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优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显示,治疗有效患者的脑软化灶比例、海马硬化、大脑皮层萎缩、颅内占位性病变均明显低于治疗无效患者。结论手术治疗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继发难治性癫痫的预后,但其预后受到患者病情严重等影响性较大。
作者:林力;彭小祥;邱峥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