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向阳;侯广军;翟文龙;耿宪杰;张现伟;韦源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情况,以期更好治疗真菌感染。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4月105例胃癌化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出现侵入性真菌感染的37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常见咯血、咳嗽、咳痰;骨髓像增生活跃,真菌G试验阳性,影像学为肺部大片实变影,双肺感染;病原菌主要分布在痰液和尿液中,常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占63.27%;APACHⅡ评分≥20分、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时间≥2周、化疗和放疗、全胃肠外营养、基础疾病等是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为45.95%,病死率为32.43%。结论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较明显,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病原菌较为集中,采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刚;段玉霞;吴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的药理特性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指导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6例,均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服药两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79%、7.55%,对照组分别为69.81%、15.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腹泻;治疗组服药两周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84.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主要通过抑制转肽作用和mRNA合成细菌蛋白质发挥抗菌活性,并且在患者体内2~3h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可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同时其胃肠道反应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吕永铭;冀晓庆;王淑亮;张惠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为预防及控制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1-30日医院收治的300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采用相同手术方法切除阑尾缝合腹膜后,试验组使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切口进行清洗,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清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甲级愈合139例、乙级愈合9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1.33%;对照组甲级愈合110例、乙级愈合24例,感染16例,感染率10.67%。结论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鲤光;孙钦立;刘乃青;黄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治疗肝胆胰疾病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为临床上治疗肝胆胰疾病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将1500例肝胆胰疾病患者实施ERCP行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对其中发生术后胆道感染的患者,根据就诊前和术后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发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制定预防措施。结果155例患者发生术后胆道感染,感染率为10.3%;肝功能分级、术前合并胆道感染、术中反复插管、注入造影剂过量、胆道狭窄、原发性硬化胆管炎、肝移植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是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治疗肝胆胰疾病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硬化胆管炎(OR=4.089)、术前合并胆道感染(OR=2.884)、胆道狭窄(OR=2.718)是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前3位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0.042)则可以降低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概率。结论使用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可引发胆道感染,了解胆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术前情况,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造影剂的用量等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金良;梁金荣;张玉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对的预防策略,降低内镜使用引发的感染率。方法通过现场检查总结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随机抽检184件处于临用状态的内镜,通过内腔取样及外表面取样检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结果184份样本检查合格169份,合格率为91.85%;胃镜、支气管镜、肠镜、喉镜合格率分别为86.00%、95.56%、89.36%、97.62%;15份标本检验菌落数超标,共检测出26株病原菌,其中幽门螺杆菌14株、大肠埃希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各1株;15份标本检查不合格原因中,清洗不彻底占40.00%、消毒液使用不当占40.00%、个人防护不当占13.33%、特殊感染者内镜未特殊处理占6.67%。结论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临床应加强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建立科学化监测模式,杜绝医源性感染。
作者:强明珠;陶爱女;周明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比了解多酶加超声对硬式内镜的清洗效果,为内镜器械消毒清洗寻求佳的清洗方法,提高内镜清洗质量,保证灭菌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经杰力试纸检测为阳性的污染硬式内镜器械180件,根据不同清洗方法进行分组,以规范清洗作为对照组,多酶超声清洗根据清洗时间不同分为观察1组(超声时间8 min)与观察2组(超声时间4 min),每组各60件;通过3M Pro‐tect M 清洗测试棒与杰力试纸进行检测比较,并对3组阳性检出硬式内镜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3M清洗测试棒检测结果:对照组阳性率为46.67%、观察1组为11.67%、观察2组为13.33%;杰力试纸检测结果:对照组阳性率为45.00%、观察1组为15.00%、观察2组为16.67%,观察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且两个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式内镜阳性病原菌检测显示,对照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分别为10、14、10株;观察1组分别为4、4、3株;观察2组分别为5、5、2株,观察组病原菌的检出株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清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观察组间清洗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去除血液、有机物污染,显著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保证灭菌质量,规避清洗不彻底造成的灭菌失败,均可用于手术室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方法改进。
作者:徐爱梅;钱小芳;邱华红;林萌红;叶宝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IC U长期住院患者发生二次医院感染的特征,为预防IC U二次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IC U 98例长期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分析其二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并进行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长期住院患者发生二次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52.0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54.90%和27.45%;共检出病原菌68株,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0.88%和14.7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神志昏迷、呼吸机的使用、留置导尿管、动静脉置管、使用抗菌药物以及IC U住院时间与二次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志昏迷、呼吸机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及ICU住院时间是发生二次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 U长期住院患者二次医院感染率高,病原菌以非发酵菌为主,临床应针对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玉桃;王晓红;陈少敏;梁丽丹;周士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围术期感染在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13年2月105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20例,予常规的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观察组5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围术期感染预防的管理,观察治疗后在感染相关指标和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感染率2.50%,观察组感染率0.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白细胞计数(15.54±2.34)×109/L、C‐反应蛋白(63.44±21.58)mg/L、IL‐1(75.68±34.31) ng/ml ,观察组分别为(11.37±1.95)×109/L、(34.57±16.46)mg/L、(34.24±13.58)n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12.4±3.4)d、生活质量评分(78.5±12.5)分、视觉模拟评分(6.8±2.1)分、下床活动时间(9.7±2.1)周、渗液消失时间(6.7±1.5)d,观察组分别为(10.6±2.9)d、(89.4±14.6)分、(9.5±3.1)分、(8.4±1.9)周、(5.8±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注重预防感染有助于提高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新苏雅拉图;高晓宇;刘峰;韩景全;张虎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了2011年5月-2013年3月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的324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回顾性分析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感染部位分布、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种类等。结果32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为16.05%;感染部位以肺部、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2.7%和23.1%,其次依次为血管通路、腹膜炎、肠道、皮肤;共分离出病原菌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占47.7%,革兰阳性菌15株占34.1%,真菌8株占18.2%;年龄>60岁、静脉置导管、血红蛋白≤90 g/L、血清白蛋白<30 g/L、伴有糖尿病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肾内科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对此需要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晏丽云;晏萍英;张竞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真菌及双菌种感染在胃癌、胃溃疡中的病理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胃癌、胃溃疡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经胃镜采集的胃黏膜标本,福尔马林固定,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HE染色及Giemsa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分别计算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在胃癌、胃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并将两组检出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68.0%、56.3%和51.2%,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60.4%、35.2%和34.4%;其中,胃癌患者真菌及双菌种检出率明显低于胃溃疡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胃溃疡患者经病理学研究发现,体内的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感染率较高,尤其是胃溃疡患者,此方法为今后诊断、治疗胃溃疡、胃癌提供准确的检测,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作者:张彪;张丹;王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参考指南。方法逐项查阅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医院感染的215例患者临床资料;感染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均依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规技术程序进行;药敏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抑菌圈测量及耐药性判断参照CLSI新折点;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继发医院感染部位以腹腔、下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29.3%、22.2%、15.6%和13.7%;215份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3株占67.0%,革兰阳性菌68株占23.6%,真菌27株占9.4%;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非常严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5.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8.6%;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4.4%、27.3%。结论医院感染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命已构成巨大威胁,临床应减少有创性医疗手段、实施综合性治疗与支持疗法,以提高肝病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延长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刘东华;胡艳华;王少敏;鲁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鱼骨图和流程图在手术室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以降低手术时开放性创伤手术的医院感染率。方法2010年1月始医院对开放性创伤手术的感染因素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出流程图并实施;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医院收治的124例开放性创伤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鱼骨图和流程图实施前的138例开放性创伤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感染率、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7±1.8)h、手术出血量为(780±230)ml、住院时间为(24.7±4.5)d、伤口愈合时间为(17.3±5.6)d、术后感染率为30.43%,观察组分别为(2.5±1.3)h、(460±120)ml、(13.5±3.1)d、(8.6±2.6)d、4.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中应用感染因素鱼骨图和感染管理流程图,可以有效提高开放性创伤手术的护理质量,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钟宝英;杨玲燕;黄倩倩;沈立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液体流注效应在CT诊断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的作用,分析液体流注效应对CT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对患者先行常规腹腔至上而下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10mm,局部细节层厚为5mm,速率为1.5~2.0ml/s,然后在造影剂注入后的45s在进行扫描调整准直器宽度在5~10mm,观察使用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造影剂注入后检查结果显示,在腹膜腔、盆腔、体腔壁感染的CT影像学上表现均较明确,主要体现为梭状的线形影。结论运用液体流注效应能提高CT诊断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卫星;李卫青;戚绍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腔镜器械清洗管理中的应用,提高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方法消毒供应中心于2013年10月成立品管圈小组,回顾性调查改善前1311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拟定对策,采用PDC A循环法实施对策并进行清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调查改善后1437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与改善前进行比较并计算达标率,进行效果确认。结果改善前调查腔镜器械1311件,清洗合格847件,合格率64.61%;改善后调查1437件,合格1315件,合格率91.51%,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品管圈达标率为110.47%。结论品管圈的运用显著提高了腔镜器械的清洗合格率,促进了清洗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保建芳;何东平;江国芳;徐晓耘;朱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医院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中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0例医院尿路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粪肠球菌126株及屎肠球菌85株,分析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耐药性。结果粪肠球菌对四环素、红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7.78%、67.46%、37.30%、32.54%,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屎肠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G、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90.0%,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126株粪肠球菌中产酶6株,产酶率为4.76%;85株屎肠球菌中产酶11株,产酶率为12.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较大差异,多药耐药肠球菌的出现也为临床的治疗带来很大难度;对于肠球菌属感染患者的治疗需要重视对菌株的培养以及耐药性分析,减少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以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马媛;韦霖;周九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细菌定植进行分析研究,以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接收的22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114例和对照组11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脐部护理,干预组则采用脐部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新生儿脐部细菌感染率及细菌定植率,并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225例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45例,感染率为20.0%;观察组感染率为10.5%,对照组为29.7%,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细菌定植率分别为95.6%和9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新生儿病原菌的感染率只有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原菌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脐部感染的原因以脐端消毒不严所致的感染率高,为55.0%;其次是脐带结扎位置及脐带修剪不净,感染率分别为22.6%和22.2%。结论新生儿脐部是细菌定植的好发部位,因此需要做好新生儿的脐部护理,减少脐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艳;张欢;李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鞘内注射与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治疗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2013年巴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使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观察组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基础上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引流时间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控制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脑脊液成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降低,葡萄糖含量有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11%、对照组为76.32%,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感染症状,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森岗;赵建奇;敬谢攀;张珂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感染及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的31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感染率,比较两组在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36例患者中感染5例,感染率为13.89%,其中呼吸道感染占60.00%,而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沉、白细胞、D二聚体以升高为主,其中急性脑梗死病情越重,则CRP含量越高;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在CRP、IL‐1、IL‐6、TNF‐α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补体C3、C4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是形成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而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作者:魏玲莉;张红;余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骨科医院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临床细菌标本3749份,对阴沟肠杆菌进行检验,确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菌株,并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37株分离菌株中检出阴沟肠杆菌603株占14.6%,603株阴沟肠杆菌主要取自伤口分泌物及穿刺液,分别占72.5%和12.6%;3年间阴沟肠杆菌产ESBLs株占27.9%,产AmpC酶株占18.7%,同产两类酶的菌株占5.1%;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能的耐药性<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也相对敏感。结论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为敏感,其可用于临床中产ESBLs重症感染的治疗。
作者:莫基浩;李少侠;任伟宏;李妙芳;尚秋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分泌物标本,对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328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21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64.02%;检出革兰阳性菌98株,占46.67%,其中以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高,分别占16.19%、14.29%和11.43%;检出革兰阴性菌112株占53.33%,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高,分别占15.71%和13.81%;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结论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呈现多种条件致病菌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率有所上升,应严格控制患者并发感染的高危因素,做好围手术期的预防感染工作,促进伤口尽快愈合,要及早进行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陈文革;杨朝晖;黄高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