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螺杆菌与真菌感染在胃病患者中的病理诊断分析

张彪;张丹;王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真菌, 胃癌, 胃溃疡, 病理学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真菌及双菌种感染在胃癌、胃溃疡中的病理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胃癌、胃溃疡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经胃镜采集的胃黏膜标本,福尔马林固定,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HE染色及Giemsa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分别计算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在胃癌、胃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并将两组检出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68.0%、56.3%和51.2%,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60.4%、35.2%和34.4%;其中,胃癌患者真菌及双菌种检出率明显低于胃溃疡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胃溃疡患者经病理学研究发现,体内的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感染率较高,尤其是胃溃疡患者,此方法为今后诊断、治疗胃溃疡、胃癌提供准确的检测,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精神病患者呼吸道感染与牙菌斑定植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呼吸道感染与牙菌斑定植菌的相关性,分析常见牙菌斑定植菌的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193例,根据其口腔是否有牙菌斑定植及定植量将其分为A、B、C3组,分别为有1种牙菌斑定植、≥2种牙菌斑定植、无牙菌斑定植,使其有可比性。结果 A、B、C组患者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37.50%、58.00%和13.7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2株占58.67%,革兰阴性菌93株占41.3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氨苄西林敏感,敏感性分别为100.00%、100.00%和98.96%,而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性较低,仅为11.46%和21.88%,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舒巴坦敏感,对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较低。结论老年精神病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牙菌斑定植有着密切关系,定植菌越多越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感染发生,必要时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李宁;李璠;伍明超;万争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高原地区老年性白内障围术期用药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老年白内障围手术期内用药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防治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入院诊治的高原地区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1050例(眼),根据其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分为A组(仅术前用药)、B组(围手术期单纯结膜囊用药)和C组(围手术期结膜囊用药联合全身给药),各350例,观察3组患者术后眼内感染情况。结果1050例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者133例,阳性率为12.67%,其中革兰阳性菌128株,占96.24%,均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呋喃妥因、青霉素、氨苄西林、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等;1050例患者发生眼内感染52例,感染率为4.95%,A组感染45例,感染率为12.86%;B组感染5例,感染率为1.43%;C组感染2例,感染率为0.57%;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高原地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术前结膜囊内即存在致病菌,通过在围手术期全程眼内应用敏感药物可避免感染的发生,没有必要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索南措;王玉瑾;张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参考指南。方法逐项查阅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医院感染的215例患者临床资料;感染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均依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规技术程序进行;药敏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抑菌圈测量及耐药性判断参照CLSI新折点;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继发医院感染部位以腹腔、下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29.3%、22.2%、15.6%和13.7%;215份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3株占67.0%,革兰阳性菌68株占23.6%,真菌27株占9.4%;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非常严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5.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8.6%;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4.4%、27.3%。结论医院感染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命已构成巨大威胁,临床应减少有创性医疗手段、实施综合性治疗与支持疗法,以提高肝病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延长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刘东华;胡艳华;王少敏;鲁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感染与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感染及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的31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感染率,比较两组在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36例患者中感染5例,感染率为13.89%,其中呼吸道感染占60.00%,而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沉、白细胞、D二聚体以升高为主,其中急性脑梗死病情越重,则CRP含量越高;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在CRP、IL‐1、IL‐6、TNF‐α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补体C3、C4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是形成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而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作者:魏玲莉;张红;余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mecA 基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检测mecA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中的分布,探讨mecA基因与SAU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用琼脂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12株SAU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 PCR方法检测SAU中的 mecA基因,并分析 mecA基因和SAU耐药性的关系。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9株占52.68%,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53株占47.32%;MRSA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100.00%,对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69.49%和47.46%,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MSSA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为88.68%,其次为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38%和28.30%,对苯唑西林、利福平、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SAU 耐药株主要从痰液中分离,神经外科分布多;mecA基因总阳性率为51.79%,其中M RSA 中阳性率为88.14%, MSSA中阳性率为11.32%,mecA 基因阳性的 MSSA 比 mecA 基因阴性有更高的耐药性。结论 MRSA 中mecA基因阳性率极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欢;沙栋杰;邱莲女;费鲜明;周永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炎症性肠炎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菌株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采用SPSS17.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03株,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艰难梭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52.43%、21.36%、13.59%、6.80%、4.85%;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耐药率<10.00%,沙门菌属对庆大霉素敏感率达100.00%,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环丙沙星敏感率达100.00%,但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高度耐药,耐药率均>70.00%。结论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较广,耐药性逐年增加,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有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

    作者:刘英超;孙静;钟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的早期护理措施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实施早期护理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月呼吸科老年患者610例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3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诊疗护理;将2012年12月-2014年1月29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并对潜在感染患者实施病原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护理后肺部感染率、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0.31%和9.06%,观察组分别为6.66%和2.4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针对观察组感染患者实施病原菌检测,共培养出病原菌95株,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6.84%、31.58%、21.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9.6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降低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余惠霞;来桂英;陈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输液接头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 )治疗中应用不同输液接头对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实施PICC治疗患者339例,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机械阀组、肝素帽组、分隔膜组,每组各113例,3组患者分别实施对应输液接头治疗,对比3组患者感染率、发生时间、插管天数,并对感染患者实施病原菌检测。结果339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3例,感染率12.68%;分隔膜组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2.65%,机械阀组为18.58%,肝素帽组为16.81%,分隔膜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阀组与肝素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隔膜组感染患者平均插管天数为(10.47±0.79)d ,优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分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株占64.4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6株占35.56%,以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结论分隔膜类输液接头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明显较低,且导管使用时间长;同时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中革兰阳性菌是主要病原菌,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徐雪芳;赵晓华;吴利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以期为临床防治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操作规程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00%、98.83%、80.00%、76.67%、76.67%、75.83%,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各耐药表型中,以Ⅵ型97.50%的耐药率高,其次分别为Ⅴ型(67.50%)、Ⅳ型(6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各耐药基因中,以 mecA 98.83%的耐药率高,且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的耐药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一致。结论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耐药表型以Ⅵ、Ⅴ、Ⅳ型为主,耐药基因以 tetK及mecA 为主。

    作者:张志军;曹海燕;刘延媛;刘春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品管圈在腔镜器械清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腔镜器械清洗管理中的应用,提高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方法消毒供应中心于2013年10月成立品管圈小组,回顾性调查改善前1311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拟定对策,采用PDC A循环法实施对策并进行清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调查改善后1437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与改善前进行比较并计算达标率,进行效果确认。结果改善前调查腔镜器械1311件,清洗合格847件,合格率64.61%;改善后调查1437件,合格1315件,合格率91.51%,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品管圈达标率为110.47%。结论品管圈的运用显著提高了腔镜器械的清洗合格率,促进了清洗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保建芳;何东平;江国芳;徐晓耘;朱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需氧菌性阴道炎混合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

    目的:探讨老年需氧菌性阴道炎及混合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老年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194例,年龄60~71岁;取其阴道侧壁及宫颈处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对于感染患者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94例老年需氧菌阴道炎患者中以单纯需氧菌性阴道炎为主,占70.10%,其次是合并细菌性阴道炎及合并阴道毛滴虫感染,分别占13.92%和11.34%,白色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少,仅占4.64%;194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07株,其中需氧菌183株、厌氧菌24株,需氧菌中以链球菌属为常见,76株占36.71%,其次是葡萄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1.26%和14.98%,在所有病原菌中除大肠埃希菌外均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6.25%、50.57%和50.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利奈唑胺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低,仅为1.14%和9.66%;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为87.10%,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结论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中无论是需氧菌还是厌氧菌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而革兰阴性菌较少;在治疗时应尽量选择耐药性较低的敏感抗菌药物,在病原菌不明时,可同时辅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或亚胺培南。

    作者:单珂;张雪华;王景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创面分泌物与中段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9月临床创面分泌物与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的265株大肠埃希菌进行比较,采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 K‐B纸片法,应用 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IC U等科室;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哌酮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均>50.0%,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等耐药率较低,均<10.0%。结论耐药菌的产生与抗菌药物的代谢过程有明显相关性,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以细菌耐药监测结果为基础结合不同感染部位细菌耐药的差异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同时加强创面与泌尿道感染的管理,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谢朝云;熊芸;孙静;杨忠玲;胡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肛周感染性疾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接受超声检查,将超声诊断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64例患者均经手术确诊,其中单纯性肛周脓肿多,共34例占53.12%;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2.19%,其中单纯性肛周脓肿为94.12%、复合型肛周脓肿为78.57%、肛瘘为100.00%;肛周脓肿患者肛周软组织表现为回声增强,可见一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包块,包块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包块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肛瘘患者瘘道表现为管状低回声区,腔内可见液性暗区或不均质回声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符合率高,能够对肛周感染性疾病做出准确的分型,且能够提供脓肿大小和范围等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微珍;曾达开;刘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成分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亚甲蓝(M B )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过程后血浆中主要成分的变化,为临床上制备安全可靠的血浆提供指导方法。方法将随机采集的30份6 h内的新鲜血浆100 m l称重后留样,试验部分血浆加入MB ,并进行病毒灭活光照和过滤,病毒灭活过程完成后,比较实验血浆病毒灭活过程前后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凝血因子Ⅷ(FⅧ)、C级纤维蛋白原(Fib)、VWF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病毒灭活前凝血因子(FⅧ:C)为(113.44±22.4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为(225.67±48.32)mg/dl、凝血因子(FV :C)为(75.34±15.68)%、MB浓度为(1.14±0.22)μmol/L ,在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后FⅧ:C为(92.01±15.83)%、Fib(183.62±37.48)mg/dl、FV :C(58.99±14.43)%、MB浓度(0.27±0.14)μmol/L ,均较灭活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虽然也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 FⅧ:C、VWF、Fib、FV :C、血浆容量均有所影响,但还是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临床用血标准,所以采用病毒灭活可以在保留血浆基本成分的情况下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作者:宋飞峰;李竹兰;杨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分泌物标本,对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328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21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64.02%;检出革兰阳性菌98株,占46.67%,其中以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高,分别占16.19%、14.29%和11.43%;检出革兰阴性菌112株占53.33%,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高,分别占15.71%和13.81%;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结论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呈现多种条件致病菌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率有所上升,应严格控制患者并发感染的高危因素,做好围手术期的预防感染工作,促进伤口尽快愈合,要及早进行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陈文革;杨朝晖;黄高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医院感染临床特点,以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医院感染率、好发部位、病原菌种类、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10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6.4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47.22%、35.19%、12.04%;共分离出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株占52.50%,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7株占39.1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0株占8.33%;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均显示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一般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达100.00%,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100.0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四环素、利福平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感染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医院感染率、感染病死率均相对较高,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以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华苏;孔成;戴红燕;蒋云芬;胡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54例胆石症患者,采集发生胆道感染患者静脉血和胆汁,对其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筛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4例胆石症患者发生胆道感染164例,感染率为64.57%;血培养阳性90例,阳性率为35.43%,胆汁培养阳性164例,阳性率为64.57%,胆汁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胆汁培养出病原菌16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8株占41.46%,革兰阴性菌96株占58.54%;血液培养出病原菌9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40.00%,革兰阴性菌54例占60.0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粪肠球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舒巴坦、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85.00%,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耐药率为0;革兰阴性菌耐药性严重,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0%,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100.00%,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4.00%。结论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的阳性率较高,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赵欣;魏琳琳;董青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小儿外科患儿术后感染病原菌分析

    目的:对小儿外科患儿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进行调查,为临床预防小儿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8月-2013年8月小儿外科手术治疗并发术后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小儿外科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40株,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1.42%、20.00%、15.7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切口、尿道及消化道为主,分别占45.71%、34.29%、12.86%和7.14%;年龄≤3岁、Ⅱ型手术切口、手术时间>120 min、急诊手术与小儿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小儿外科手术后,应针对相关感染因素及易感部位做好预防工作,以利于患儿的康复。

    作者:郜向阳;侯广军;翟文龙;耿宪杰;张现伟;韦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胃癌患者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情况,以期更好治疗真菌感染。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4月105例胃癌化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出现侵入性真菌感染的37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常见咯血、咳嗽、咳痰;骨髓像增生活跃,真菌G试验阳性,影像学为肺部大片实变影,双肺感染;病原菌主要分布在痰液和尿液中,常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占63.27%;APACHⅡ评分≥20分、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时间≥2周、化疗和放疗、全胃肠外营养、基础疾病等是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为45.95%,病死率为32.43%。结论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较明显,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病原菌较为集中,采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刚;段玉霞;吴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手足口病患儿复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SR‐HFMD)患儿二次复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为SR‐HFM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SR‐HFMD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的感染率,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SR‐HFMD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0例SR‐HFMD患儿中发生感染14例,感染率为28.00%;单因素分析显示,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与SR‐HFMD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以SR‐HFMD感染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为自变量,进一步行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为SR‐HFMD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R‐HFMD感染的危险因素是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临床上有必要为患儿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

    作者:徐武秀;郭君怡;徐武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