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

许晓枫;许尤佳;申俊;沈雪丹;耿先龙

关键词:中老年偏瘫, 尿路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偏瘫患者256例,收集患者的尿液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256份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69株,两种细菌混合感染12例,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占60.4%,革兰阳性菌57株占33.7%,真菌10株占5.9%,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47.9%、18.9%和1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3.2%和40.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耐药率<30.0%;革兰阳性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结论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的敏感性高,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的敏感性高,真菌的检出率较低;尿路感染患者在用药前应留取中段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在细菌学及药敏试验结果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和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愈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合并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急性农药中毒患者的抗感染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1例中毒合并医院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59例未合并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特点及其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多为急性有机磷中毒,占76.67%,医院感染率为34.44%,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多,占64.51%,其次为泌尿系统与胃肠道,各占16.13%;合并感染患者昏迷时间显著高于未感染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年龄、气管插管、昏迷、洗胃、留置胃管、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留置导管处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余凌云;吴志德;魏坦明;范广平;蔡美容;周慧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了2011年5月-2013年3月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的324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回顾性分析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感染部位分布、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种类等。结果32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为16.05%;感染部位以肺部、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2.7%和23.1%,其次依次为血管通路、腹膜炎、肠道、皮肤;共分离出病原菌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占47.7%,革兰阳性菌15株占34.1%,真菌8株占18.2%;年龄>60岁、静脉置导管、血红蛋白≤90 g/L、血清白蛋白<30 g/L、伴有糖尿病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肾内科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对此需要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晏丽云;晏萍英;张竞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012年医院多药耐药菌监测与分析

    目的:探讨2012年临床多药耐药菌的分布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Walk Away40 SI细菌分析仪对2012年1-12月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 E 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从临床送检的10826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148株,其中多药耐药菌491株占15.60%,革兰阴性菌363株占73.93%,革兰阳性菌128株占26.07%,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33%、17.11%、16.50%、10.59%、8.56%;多药耐药菌在临床科室分布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神经外科、骨科和 IC U ,分别占26.68%、18.74%和10.39%。结论细菌的多药耐药性在临床分离菌株中非常普遍,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健莲;邱跃灵;江先海;肖斌龙;刘惠娜;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腹膜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腹膜透析(PD)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RTI)的诱因,以降低呼吸道感染。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医院收治的PD发生RT I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实施标准 PD治疗方案,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对比PD发生RTI患者感染部位,分析PD发生RTI患者病原菌分布,并综合分析 PD发生RT I诱因。结果 PD发生RT I患者的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共分离出病原菌21株,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菌属,分别占33.33%、23.81%、9.52%、9.52%、9.52%;经 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后发现,年龄、蛋白尿程度、血清白蛋白及合并糖尿病等指标为 PD发生RTI的危险因素,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则是PD发生RT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并发RTI有较多诱因,临床治疗时应加以关注,为预防RTI ,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避免发生RTI。

    作者:毛雅梅;许旭春;周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鉴别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全身感染性疾病小鼠模型,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在鉴别诊断革兰阳性菌感染和革兰阴性菌感染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16只IC R小鼠,每组8只,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建立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小鼠全身感染模型,分别在感染后1、3、6、12 h及1、2、3、5、7 d处死各组小鼠,检测其血清NGAL浓度。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的小鼠NGAL浓度在感染后3 h明显升高,为(926.84±245.76)ng/ml ,大肠埃希菌感染组的小鼠NGAL浓度在感染后1 h明显升高,为(554.34±47.63)ng/ml;ROC曲线分析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组 NGAL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8、0.9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GAL在感染早期即明显升高,但其变化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发的小鼠感染模型之间并无差异。

    作者:谢尹晶;段晋燕;张洪瑞;刘一凡;吴小利;唐红卫;杨继勇;罗燕萍;王成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炎症性肠炎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菌株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采用SPSS17.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03株,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艰难梭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52.43%、21.36%、13.59%、6.80%、4.85%;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耐药率<10.00%,沙门菌属对庆大霉素敏感率达100.00%,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环丙沙星敏感率达100.00%,但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高度耐药,耐药率均>70.00%。结论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较广,耐药性逐年增加,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有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

    作者:刘英超;孙静;钟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研究分析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分布,并探讨相关易感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医院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15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7例患者继发真菌感染,采集感染患者相关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病原菌和易感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共收治1598例老年COPD患者,其中67例继发真菌感染,感染率为4.19%;共分离出病原菌84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烟曲霉菌分别占63.10%、13.10%、10.71%、5.95%、4.76%、2.38%;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激素使用时间和糖尿病史是真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真菌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检出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真菌感染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樊黎丽;孟泳;赵润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手足口病患儿复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SR‐HFMD)患儿二次复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为SR‐HFM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SR‐HFMD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的感染率,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SR‐HFMD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0例SR‐HFMD患儿中发生感染14例,感染率为28.00%;单因素分析显示,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与SR‐HFMD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以SR‐HFMD感染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为自变量,进一步行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为SR‐HFMD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R‐HFMD感染的危险因素是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临床上有必要为患儿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

    作者:徐武秀;郭君怡;徐武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医院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临床分离各类标本中的鲍氏不动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CLSI推荐的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TE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5796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635株,检出率为11.0%,呼吸道痰标本占89.8%;主要集中在IC U、内科、外科等;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8.0%,其次为多黏菌素B、黏菌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25.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及针对性管理措施,减少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及扩散。

    作者:张姝潇;潘立东;张青锋;周华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继发癫痫的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50例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西药控制、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临床效果评定,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感染类型等方面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0%,观察组分别为72.0%、40.0%,上述指标比较,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优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显示,治疗有效患者的脑软化灶比例、海马硬化、大脑皮层萎缩、颅内占位性病变均明显低于治疗无效患者。结论手术治疗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继发难治性癫痫的预后,但其预后受到患者病情严重等影响性较大。

    作者:林力;彭小祥;邱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900例临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0例患者中有7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8.67%;IC 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普外科等科室的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意识障碍、应用机械通气、住院时间≥10 d、有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行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9)、意识障碍(OR=2.798)、机械通气(OR=2.074)、住院时间(OR=1.719)、侵入性操作(OR=4.218)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OR=1.842)均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年龄、意识障碍、机械通气、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加相关经费投入、提高人员预防控制意识,特别是充分发挥护理管理在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梁俊华;刘芬;王汉;王普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置管感染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早期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乳腺癌术后进行化疗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接受内置管化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及总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早期感染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74.0%、总成功率91.0%,对照组分别为43.0%和69.0%,观察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3周创口感染率为1.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应用超声引导下置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静脉炎发生率及早期感染率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姜敏;张帆;李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 AmpC 酶阴沟肠杆菌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骨科医院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临床细菌标本3749份,对阴沟肠杆菌进行检验,确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菌株,并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37株分离菌株中检出阴沟肠杆菌603株占14.6%,603株阴沟肠杆菌主要取自伤口分泌物及穿刺液,分别占72.5%和12.6%;3年间阴沟肠杆菌产ESBLs株占27.9%,产AmpC酶株占18.7%,同产两类酶的菌株占5.1%;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能的耐药性<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也相对敏感。结论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为敏感,其可用于临床中产ESBLs重症感染的治疗。

    作者:莫基浩;李少侠;任伟宏;李妙芳;尚秋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育不孕症患者术前病毒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不育不孕症患者术前病毒感染状况,并探讨检测术前4项在不孕不育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进行侵入性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4935例,术前采用ELISA法对所有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抗体(抗 HIV Ⅰ/Ⅱ型)、丙型肝炎抗体(抗 HCV)以及梅毒抗体(TP‐AB)进行检测,并分析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结果不育不孕症患者中 HBsAg检测阳性率为8.67%,其中男性9.00%,女性8.33%;HC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26%,其中男性0.28%,女性0.25%;T P‐AB检测阳性率为2.94%,其中男性1.78%,女性4.16%;HIV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0;2010-2012年患者的 HBsAg、抗 HCV、抗HIVⅠ/Ⅱ型及T P‐A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 P‐AB的感染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结论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治疗前有效检测术前4项对其预防感染、及时治疗以及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荣香;付伟平;陶琪;熊景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T 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 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以减少随意放置无菌台带来的无菌物品污染现象,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环节控制;规范手术组人员站位提高术中配合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7-9月骨科下肢手术120例为常规组,术中无菌台的布局和人员站位未作规定,根据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在手术床靠尾端周围,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站在无菌台前,选取2013年10-12月骨科下肢手术122例为改进组,将手术床与无菌台放置成T型,规定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的站位在无菌台前,与手术医师面向同一方向,比较两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和手术医师对手术配合满意度。结果与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相比,T 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明显减少,常规组污染率为27.5%,改进组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下肢骨科手术采取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和规范手术人员站位,使器械传递过程中避免了触及和跨越非无菌区域,从而减少了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同时使洗手护士更直观观察到手术进程,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

    作者:杨红霞;陈东;王琼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层流手术室术中手术器械细菌学动态监测

    目的:研究层流手术室术中手术器械在不同时间段的细菌污染状况,探讨手术器械污染与器械是否暴露在空气中的关联性,为降低术中手术器械不安全因素、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3-11月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40例,A组手术器械使用后直接放置在无菌台,完全暴露在空气中;B组手术器械使用后放置在无菌台并加以棉织布治疗巾覆盖;C组手术器械使用后放置在无菌台并加以无纺布治疗巾覆盖,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术中4、5、6、7 h5个时段对每台手术使用的手术器械取3个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B、C 3组手术器械被检测器械均为600件,合格率分别为91.00%、96.50%、99.33%,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各时段比较中,在手术开始至术中4 h内3组手术器械均未检测出有细菌生长,3组器械合格率均为100.0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5 h时A、B、C 3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95.00%、100.00%、100.00%,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6 h时A、B、C 3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81.67%、92.50%、99.17%,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7 h时A、B、C 3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78.33%、90.00%、97.50%,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两组间合格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结果表明,手术中无菌器械的污染与器械是否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有关,且呈正相关,器械表面的血迹也增加其污染率,因此术中对使用过的器械加以治疗巾覆盖可降低其污染率,同时器械护士也应注意及时擦净器械表面的血迹。

    作者:周学颖;赵峰;王萃;李晓静;周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手术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乳腺癌术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34例感染者检出病原菌4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株占69.05%,革兰阴性菌13株占30.9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95.45%;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0%;患者合并糖尿病、体质量指数、接受辅助化疗、自然引流率、普通负压引流率、置管时间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原因复杂,术前应积极控制患者血糖及体质量,合理选择引流方式,积极预防感染。

    作者:魏春首;阮国栋;李志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以降低直结肠癌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196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30例、开腹手术166例,对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的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196例患者中有38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39%;共检出病原菌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8株占58.33%,革兰阳性球菌18株占37.50%,真菌2株占4.17%;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0%;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率均为100.00%;真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为100.00%;回归分析显示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50 min、术前抗菌药物使用>3 d、合并糖尿病及体质量指数>23 kg/m2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复杂,临床应规范操作,减少开腹手术例数,缩短手术时间,术前1~3d预防性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改善饮食并积极控制患者体质量指数及血糖,以预防切口感染。

    作者:朱建明;王文强;钱小毛;崔戈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为早期预防和控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12月在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992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感染的1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未发生感染的97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992例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共发生感染15例,感染率为1.51%;检出病原菌15株,排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3.33%、20.00%、20.00%、13.33%、6.67%;患者年龄、有基础疾病、合并糖尿病、有激素长期应用史、术前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低、手术时间及引流时间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原因较多,与患者高龄、激素的长期应用、合并多种内科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根据高危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杜英勋;吴汝平;闫青;周方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手术麻醉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月手术麻醉患者570例,基于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320例和非感染组250例,对气管插管麻醉相关因素实施相关性分析,分析因素包括喉镜消毒方式、过滤器类型、抗菌药物使用、插管等;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结果盲深插管、拔管延迟且<3 h为感染非相关因素,OR值均<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相关性因素为喉镜消毒方式(OR=3.56,χ2=37.51)、过滤器类型(OR=4.21,χ2=44.58)、抗菌药物使用(OR=2.11,χ2=14.15)、插管过深(OR=2.14,χ2=13.73)、插管不熟练(OR=2.10,χ2=15.08)、拔管指征不完全(OR=2.21,χ2=24.97)、拔管延迟且>3 h(OR=3.41,χ2=34.8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共培养分离出39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8.61%。结论引发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注意,针对性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崔乃荣;贾珍;王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