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西萍;薛卫宁;庄贵华;魏晨波;陈蕾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成人细菌性肺炎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评价,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6月进行治疗的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各60例,分别对其进行PCT和CRP联合的检测,将60例细菌性肺炎患者按病情轻重程度分组,统计各组PCT和CRP含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肺炎患者PCT水平细菌性肺炎组为(9.31±4.76)μg/L、病毒性肺炎组(1.30±0.68)μg/L、支原体肺炎组(1.45±0.87)μg/L ;CRP水平细菌性肺炎组为(64.21±16.97)mmol/L 、支原体肺炎组(30.05±10.02)mmol/L、病毒性肺炎组(4.79±1.22)mmol/L ,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患者病情越重,PCT 与CRP的水平也越高。结论 PCT 及CRP的水平与细菌性肺炎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成人细菌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曹校校;李强;陈荣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为可行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心内科进行治疗的1365例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性别、心功能、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等,对可能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心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结果心内科1365例老年患者中10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7.91%;感染患者心功能减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非单间病房是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降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做好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作者:刘志远;李玉东;李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真菌类型和定植状况,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住IC U的81例中段尿培养真菌阳性患者进行分析,并根据真菌菌落计数将其分为定植组和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真菌类型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81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为58.02%,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9.62%、8.64%;感染组中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4.84%,而定植组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2.00%;两组患者尿潜血阳性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64.52%、62.00%;在并发尿路细菌及其他部位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并发多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较高,感染组达90.32%、定植组达82.00%;感染组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率高于定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真菌类型与感染状态有关,真菌性尿路感染往往与细菌感染并存,在致病状态下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概率更高,积极预防及治疗,有利于患者全身感染的控制。
作者:叶宁;骆雪萍;黄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开放性损伤出血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诊治的968例开放性损伤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968例开放性损伤出血患者发生感染116例,感染率为12.0%;共检出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3株占35.83%、革兰阴性菌72株占60.00%、真菌5株占4.17%;患者住院时间长、合并有其他疾病、导尿管留置时间长、进行侵入性操作、应用呼吸机以及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是开放性损伤出血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开放性损伤出血患者感染的发生率高,临床医护工作人员应根据开放性损伤出血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控制医院出血患者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忠鸣;朱静静;钟梅芳;夏正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调查分析康复科患者的医院感染临床资料,旨在寻找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以期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4月医院康复科入住患者52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月份、年龄发生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菌群分布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5240例康复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25例,感染率6.2%;年龄≤10岁及≥70岁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均为7.9%;共分离出病原菌8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占20.0%,革兰阴性菌50株占62.4%,真菌14株占17.6%,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多,分别占18.7%、13.7%。结论康复科患者存在医院感染发生因素,采取必要的对策可以预防或降低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徐云霞;周泉;朱静芳;欧阳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实施后,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变化趋势,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1-4月及2013年1-4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比分析Ⅰ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各类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医院2013年1-4月较2011年同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86%下降至21.91%;选用品种由10种下降至3种;2011年的186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用在术前30 min~2 h的135例,占72.58%;2013年同期的178例首剂用在术前30 min~2 h的176例,占98.87%;用药持续时间<48 h的比率由14.20%提高至87.20%;合理使用率由41.94%上升至94.94%。结论2013年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有明显提高,说明法律法规的实施能有效地改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
作者:邵鹏群;李永胜;孟芹芹;杨秀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研究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4)3种炎症细胞因子和血钾浓度以及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的改变,对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为S T EM 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月随机入选行冠脉造影患者120例,其中STEMI患者3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42例、正常冠脉对照组患者40例,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CRF、TNF-α、IL-4以及常规检测血液血钾浓度及观察白细胞计数,对STEMI患者均于12 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并观察治疗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 STEMI患者血 CRF、TNF-α、IL-4水平显著高于SA及正常对照组患者;且入院时STEMI患者白细胞显著升高、血钾浓度显著降低,与SA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入院时炎症因子和白细胞水平升高,血钾浓度降低可能表明STEMI的发生,对于早期STEMI的辅助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作者:刘晓晨;刘东升;姜立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临床医护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为有效控制幽门螺杆菌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医院2012年采用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1250名体检人员血清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统计不同组别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250名体检人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62.16%,按性别分组,男性阳性率为64.88%、女性为60.73%,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组,青年组感染阳性率为61.17%、中年组为63.66%、老年组为58.73%,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不同岗位分组,医疗组阳性率为63.81%、护理组为62.15%、后勤组为26.31%,医疗组和护理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医护组和后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罹患不同上消化道疾病医护人员 Hp感染阳性率为72.88%,3种疾病间H 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罹患上消化道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作者:李航;马春燕;李相磊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20株耐碳青霉烯类与喹诺酮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方法20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自2012年1-6月医院住院患者的痰液样本,采用改良的 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活性,再用PCR法检测A~D类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结果20株肺炎克雷伯菌经改良的Hodge试验检测均有碳青霉烯酶活性,均检出 TEM-1和 K PC-2型β-内酰胺酶基因,出现 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 TCC→ATC突变(氨基酸序列S→I),第87位密码子GAC→GGC突变(氨基酸序列D→G )。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携带 K PC-2型β-内酰胺酶基因和存在 gyrA基因QRDR区突变,其是碳青霉烯类与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相同疑似医院感染。
作者:郑红波;黄东标;王祥德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PDCA法在控制手术室感染方面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推广PDCA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1年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进行手术的4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1-2012年采用 PDCA管理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的49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室空气菌落数研究组为(17.24±10.53)CFU/m3,对照组为(73.17±16.34)CFU/m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研究组为2.22%、对照组为5.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竟( P<0.05);Ⅰ、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研究组分别为0.90%、2.15%、9.76%;对照组为3.76%、6.31%、10.53%,两组Ⅰ、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室采用PDC A管理法,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翠荣;李晓东;于玲;陈强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变化趋势,为临床经验性治疗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美国德灵Autoscan4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对细菌作鉴定和药敏分析,药敏试验判断标准和结果解释参照CLSI标准,使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009-2012年共分离病原菌80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882株占73.3%,革兰阳性菌2147株占26.7%;2009-2012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47.8%、56.9%、59.5%、55.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35.4%、41.0%、36.7%、41.8%;M RS A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34.6%、34.3%、35.3%、40.8%,M RC N S的检出率分别为80.9%、83.9%、84.6%、79.8%;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2.0%。结论医院临床检出的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株的检出率虽较2012年Mohnarin报告的数据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趋势明显,应加以重视。
作者:罗柳荣;韦柳华;周定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和胎膜早破并发羊膜腔感染的关系,从而为诊断羊膜腔感染以及预测早产儿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的胎膜早破(PROM )孕妇70例为研究组,正常孕妇50名为对照组,分别行FFN定性检测、CRP检测和胎盘胎膜病理检查,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RP>10 mg/L、FFN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对照组分别为2.00%、4.00%、0,研究组分别为60.00%、71.43%、47.14%,研究组CRP>10 mg/L、FFN阳性和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例PROM 患者中绒毛膜羊膜炎45例,占64.29%;研究组共发生早产儿并发症26例,发生率为37.14%,其中确诊绒毛羊膜炎的45例患者中25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5.55%。结论 CRP和FFN与PROM孕妇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RP和FFN可以提高诊断绒毛羊膜炎和预测早产儿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李喜梅;徐峰;冯泽蛟;赵静;林丽;毛郁蕾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分析引发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与控制感染措施,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肺部感染的35例患者为感染组,余75例为未感染组,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35例,感染率为31.8%;35例感染患者中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咳嗽、咳痰的阳性率分别为57.1%、51.4%、48.6%;共培养出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4%,革兰阳性菌占21.1%,真菌占10.5%;肺部感染的发生与年龄、住院时间、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合并基础疾病有关(P<0.05),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采用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发现,年龄(OR=5.791,95% C I=1.704~19.681)、住院时间(OR=4.335,95% C I=1.341~14.017)、肝衰竭(OR=4.338,95% CI=1.012~19.198)、消化道出血(OR=6.909,95% CI=1.643~29.053)、细菌性腹膜炎(OR=5.593,95% CI=1.189~26.311)、肝性脑病(OR=3.939,95% CI=1.162~13.424)、合并基础性疾病(OR=5.259,95% CI=1.602~17.072)是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其危险因素,以预防和控制其发生。
作者:杨明;李晓波;马歌;饶慧瑛;魏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E)在骨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中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与控制骨伤科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各科室住院患者的各类细菌培养标本17109份,病原菌培养鉴定依据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使用美国BD-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的试剂盒进行常规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 )法,结果判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执行,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以百分率表示。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1153株,革兰阳性球菌3773株占33.8%,革兰阴性菌7380株占66.2%;检出PA E 2239株,检出率为20.1%,占革兰阴性菌的30.3%;PAE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3%、15.3%、17.4%、17.6%、27.6%,耐药率为30.0%~40.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达85.0%。结论 PAE是骨伤科患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5年间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应根据PAE的生物学特性和骨伤科患者感染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的耐药性变迁,有效地控制骨伤科患者 PA E感染的发生。
作者:薛彩霞;李少侠;任宏伟;赵俊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洁净手术室保洁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职业暴露危害认知率、职业防护合格率,以便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减少保洁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16名洁净手术室保洁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职业暴露危害的认知、保洁人员职业防护的调查。结果16名保洁员对保洁工具分区使用和终末处置、消毒剂正确配置和使用、医疗废物收集及保存要求的认知率较高,分别为93.75%、87.50%、81.25%;手术室保洁员对锐器刺伤可导致血源性传染病、医疗废物具有危险性的认知率较高,分别为56.25%、43.75%,对锐器刺伤后伤口正确处理方法的认知率为0;对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防护合格率低。结论手术室管理者有必要对保洁员采取培训、教育、监督、指导等干预对策,提高保洁员医院感染知识及职业防护认知水平。
作者:张红梅;柴艳红;薛海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1236例产妇临床资料,对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2年1236例产妇中9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93%;感染部位主要包括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手术切口部位、胃肠道,分别占27.45%、22.45%、16.33%、14.29%、11.22%;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长、行剖宫产及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结论产妇医院感染率高,且感染部位成多样性,临床应采取措施控制产妇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沁松;李丽珍;刘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7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染控制、血清中相关炎症介质变化以及超声赘生物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CRP和IL-6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50%和住院时间(11.3±2.7)d,均低于对照组7.89%和(16.8±3.2)d ,且超声检查赘生物缩小率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1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治疗,显著提高疗效,且降低了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减少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作者:卢永艳;陈力;郭莉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2月-2012年12月158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试验菌株均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58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检出14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占70.83%,革兰阳性菌40株占27.78%,真菌2株占1.3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率低为1.96%,其次为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3.92%、13.73%,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7.50%、80.00%、77.50%。结论及时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有利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制定有效治疗方案,不仅可降低老年患者感染的发生及病死率,而且能够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周云芳;丁汀;王双虎;叶菊芬;邹晓华;吴明东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脉动真空蒸汽灭菌湿包的成因,寻找改善湿包的方法,以减少湿包率。方法采用不同的承载方式、不同的包装材料将器械、器具进行打包,灭菌前称重,装载上、中、下3层灭菌架,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灭菌后冷却,结合目测法和称重法共同判断湿包率。结果通过称重法判定为湿包的现象仅带棉布的包装材料存在,目测观察判定湿包的为使用双层无纺布、一层SMMMS无纺布和一层湿法无纺布,其比使用棉布为包装材料的数量多;包裹重量为2600~2900g的湿包率高为28.3%;双层SMMMS无纺布采用方盘作为器械承载托盘的方式湿包率高,为88.9%,而采用篮筐+吸水纸的承载方式产生的湿包率低,为20.0%,湿包与灭菌时的装载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置于底层(排气口)容易产生湿包,中间层次之,顶层不容易湿包。结论更换无纺布可能并不是造成湿包的成因,它可能只是使湿包问题暴露出来;使用篮筐加吸水纸的承载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湿包。
作者:袁园;巢晓萍;孙学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多药耐药菌(MDROs)的分布及耐药性,初步探讨MDROs易感因素,为临床有效控制MDRMs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57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菌分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MDROs易感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结果118例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患者足分泌物共分离出146株病原菌,其中MDROs检出78株,检出率为53.4%;居前3位的MDROs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肠杆菌属13株、铜绿假单胞菌12株,分别占16.7%、16.7%、15.3%;MDROs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和氟喹诺酮类敏感,对三代头孢耐药率为23.0%~50.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5.4%,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为8.3%,革兰阳性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均>70.0%,对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耐药率为57.0%~100.0%,多药耐药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28.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糖尿病足溃疡中MDROs耐药性较严重,及时进行正确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播散。
作者:冀笑燕;王鹏华;褚月颉;金鹏;冯书红;焦娇;李喜文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