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进;马晓蓉;张振宁;许亚丽;王亚梅;王勇
目的:探讨分析尿细菌培养与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筛查泌尿系统感染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效果,分析两种方法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医院收入的25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中段尿,使用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及尿细菌培养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检测,以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50例患者尿标本采用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测定阳性160例,阳性率64.0%,尿细菌培养阳性158例,阳性率63.2%,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细菌培养结果作为检验标准,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标本符合率为96.3%,阴性标本符合率为97.8%,两种方法符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沉渣定量分析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一致性高,表明尿沉渣定量分析技术准确性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尿沉渣定量分析筛查速度快,可作为尿路感染的筛查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邓金平;谢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比较传染病隔离常规和标准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提高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的自觉性。方法通过中、外文网络、教科书、专著、法规等途径搜集医院隔离预防措施的相关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比较传染病隔离常规和标准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结果传染病隔离常规属于传染病学研究范畴,是依赖诊断的隔离措施,有明确的传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隔离传染,预防的第1层次为基础护理,第2层次为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是现症患者,隔离传染源为切断传染链的主要环节;标准预防措施超出了医院感染学的研究范畴,是不依赖诊断的预防措施,无明确的感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预防感染,预防的第1层次为标准预防,第2层次为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感染源是所有患者,阻断感染途径为切断感染链的主要环节,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性感染,实现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结论标准预防措施和传染病隔离常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隔离预防系统,其在生物环境、防护理念、适用范围、实施方法和防护效果等方面均不相同;了解两种隔离预防措施之间的差异,对于正确的理解和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元元;冯卫忠;李健;刘芳;刘瑜;杨双旺;姜旻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患者血脂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6月90例 H p感染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根除组和降脂组各45例,根除组采用奥美拉唑20 m g+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4g,每天2次,治疗两周后序贯奥美拉唑2周,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血脂检测;降脂组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 ,每天1次,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时进行血脂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除组 Hp根除率为77.78%;根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根除前分别下降1.17 mmol/L、0.67 mmol/L、0.62 m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脂组TC、TG、LDL-C分别下降1.09 mmol/L、0.62mmol/L、0.74 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除组的TC、TG、LDL-C降脂有效率分别为75.56%、64.44%、62.22%,降脂组分别为77.78%、57.78%、55.56%;而两组 HDL-L升高有效率分别为51.11%和53.33%,根除组具有改善血脂代谢作用。结论根除 Hp感染能有效地降低 Hp感染患者的血脂水平,可作为临床病因治疗。
作者:刘学功;赖人旭;李振东;袁君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2种基因(dicB、kilR),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2种基因(ho f Q、omp T)。结果20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6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2种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2种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20株大肠埃希菌全部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示,1、4、9、10号株为一簇,其余为另一簇。结论对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 rRN A甲基化酶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检测与分析,国内为首次,从样本聚类分析图可见,虽无克隆传播,但6、12号株与7、18号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蒋立新;翁幸鐾;许联红;黄桂芬;沈佳丽;王永仿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与方案。结果目前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尚不够完善,在控制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面向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病房人员流动控制、病房消毒工作的执行、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手卫生依从性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仍需加强。结论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需要规范化、病房消毒工作应更加彻底,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更好地达到预防与控制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目的。
作者:王新刚;张新;杨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达到合理使用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的目的。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12月医院呼吸内科重症肺炎应用利奈唑胺初始经验治疗的5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初始应用时间、联合用药、肺C T特征、治疗48 h后病原学结果,观察各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差异性比较和原因分析。结果52例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经验治疗后,总有效率82.69%、治愈率38.46%、病死率17.31%;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发生率,分别为19.23%、19.23%、10.15%,血尿发生率为7.69%,随着肝损伤程度加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结论采用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提高其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可能与肝功能的基础状态有关。
作者:车春莉;张一梅;鲁犇;董福实;张利娟;张春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8347份,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间、用药时机合理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0.36%降至23.9%,呈不断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用药时间合理率由7.9%升至43.12%,用药时机合理率由0升至94.42%呈不断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显著。
作者:宋志香;徐建立;张能为;刘东国;薛文英;胡凤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表达,为临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 )2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下呼吸道痰液标本,通过药敏试验检测耐药率,PCR法及基因测序检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的表达。结果共2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西丁耐药率分别为100.0%、95.0%、70.0%、70.0%、55.0%、30.0%;共检出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分别为A 类 SHV、TEM、CTX-M-1、LA P ,C类 DHA-1和D类 OXA-1,ompK35膜孔蛋白基因检测10株为基因缺失和8株为基因突变,ompK36膜孔蛋白基因7株缺失和2株突变;6株非产 ESBLs株均同时存在om p K35/36的突变或缺失,且伴有β-内酰胺酶基因的表达。结论20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检出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om p K35/36膜孔蛋白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几乎均有缺陷;提示该组耐β-内酰胺类药物为产β-内酰胺酶和ompK膜孔蛋白缺陷的双重作用,特别是非产ESBLs菌株。
作者:吴水燕;丁云芳;陶云珍;华军;谢敏慧;李莺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小儿内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小儿内科3063例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小儿内科3063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1021例,感染率3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儿内科患儿住院时间>14 d、有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恶性肿瘤等的感染率,分别为57.37%、96.43%、76.12%、58.17%、49.34%、42.60%,其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及恶性肿瘤是小儿内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儿内科患儿感染与住院时间、白血病及侵入性操作等相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感染率。
作者:王莎莎;陈会波;尚积玉;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贾宁;高岩;任世旺;刘伯伟;谢丽君;刘运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调查分析行侵入性超声检查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探讨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相关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接受腔内超声或超声导向穿刺抽吸、引流、治疗的489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标本进行接种培养,ATB系列半自动细菌鉴定仪及仪器原装配套试剂对细菌进行鉴定,并观察统计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的分布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4890例行侵入性超声检查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1.04%,阴道B超、宫腔镜、腹腔镜检查感染率,分别为1.28%、1.07%、0.35%,行阴道B超及宫腔镜检查的医院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行腹腔镜检查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株占61.70%、革兰阳性菌18株占38.30%;医务人员对相关感染管理制度的依从性为70.31%。结论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做好对超声器械、超声探头及科室环境等消毒工作,从而有效地预防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翠荣;王花珍;李晓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多巴胺(DA )和去甲肾上腺素(NA)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7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别应用D A和N A进行干预治疗,比较药物应用后不同时点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指数( 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 )变化和6 h乳酸清除率、28 d生存率。结果治疗6 h后平均早期乳酸清除率DA 组患者为22.3%,明显低于 NA 组患者的59.0%, SVO2≥65%的患者分别占30.9%和64.0%,DA组高乳酸清除和SVO2≥65%的患者均明显少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值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效应差异,NA 组1~48 h时 HR均较DA 组低,24~48 h时MAP较D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I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A 组SVRI值在1~48 h时均较D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A较DA能更好的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增加脏器灌注,并能有效清除血乳酸,NA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孙先义;赵修敏;李丕宝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调查糖尿病足患者的病原菌的变迁趋势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糖尿病足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病原菌变化及其耐药性。结果医院2009-2013年从937例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中共分离病原菌452株,阳性率48.2%,检出率第1位的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共124株,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83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比例由2009年的9.1%升至2013年的33.9%,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由27.3%降至16.7%;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66.7%和65.4%,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5.0%;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M RSA29株,未检测出耐万古霉素菌株,临床用药与药敏试验相符的有效率为97.8%。结论医院临床医师用药基本合理,加强对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性监测,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和扩散。
作者:吴镝;吴晨;张虎;刘芳;马文杰;曹文莉;曹晋桂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预防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时肺部感染的效果,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医院收治的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80例患者为干预组,采取集束化管理进行干预,另选择2011年1-12月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6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干预组肺部感染率及持续时间分别为60.00%及(10.55±5.54)d ,均低于对照组的75.00%及(12.11±5.35)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管理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时肺部感染率,缩短肺部感染的持续时间。
作者:梅卫玲;岳丽;傅政;毛斐冰;毛垚良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引起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有效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3年7月妇产科经阴道行会阴侧切分娩的1968例产妇资料,按照感染与未感染,选择切口感染的101例产妇与同时期行侧切切口未感染的100例产妇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968例经阴道分娩行侧切切口产妇发生切口感染101例,感染率为5.13%;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感染组产妇,分别为(27.1±1.3)kg/m2、(13.6±5.7) d、(5697.78±1548.62)元,对照组分别为(24.1±1.4)kg/m2、(5.1±1.5)d、(2896.55±648.97)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妊娠并发症、生殖道感染多、产程较长、阴道检查次数过多、胎膜早破、阴道助产血肿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消除影响因素,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孟公平;范伟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军地两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临床医疗护理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为医院决策部门合理确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某三级甲等军队医院出院患者4293例,军队患者478例、地方患者3815例,发生医院感染为感染组,同期出院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按条件1∶1配比,军队患者成功配对24对,地方患者53对,共计77对,统计分析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感染组每例患者住院平均总费用为105341.99元,对照组为15950.50元,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军队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更为突出,是地方患者的1.11倍,多支出的费用主要是药费和治疗费;感染组每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36d,对照组为1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军队患者医院感染对住院时间的延长更为显著,每例延长35 d ,是地方患者的1.54倍。结论呼吸内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医院感染给患者、医院及军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将经济学有关理论和方法与医院感染控制实践有机结合,做好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终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作者:黄慧敏;徐晓莉;尹湘毅;方红梅;聂牛燕;蒋才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环氧乙烷灭菌与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对含银敷料白度及抗菌活性的影响,以确保含银敷料灭菌后可以保持其正常的白度及抗菌活性。方法将20份含银敷料分为环氧乙烷灭菌前后组和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前后组,每组各5份;利用测色配色仪测试敷料白度变化;采用平皿扩散法观察经过两种灭菌方法的含银辅料各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活性,通过测量抑菌带宽度,评价含银敷料的抗菌能力。结果含银敷料经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后白度从58.34下降至-64.17,环氧乙烷灭菌前敷料的白度值为58.34,灭菌后为57.35,白度基本不变;抗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灭菌方法不影响含银敷料的抗菌活性;环氧乙烷灭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带宽分别为2.0、0.9mm,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抑菌带宽分别为1.9、0.5mm。结论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法对含银敷料灭菌能够更好地保持敷料原有的白度和抗菌功能。
作者:邸欣;程彬;吴浩昕;张力;生晶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范围40~100U/L献血者再次ALT检测结果,探讨适合献血者再次招募的ALT范围和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中心血站202名ALT初次检测结果40~100U/L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间隔1个月后再次检测其ALT。结果202名献血者,ALT检测结果均<40U/L的有132名,ALT检测合格率为65.4%;ALT初次检测结果为40~50U/L的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率为100.0%;≥2次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率为70.5%,高于首次献血者41.7%;不同原因会引起ALT水平升高,并且会影响ALT再次检测合格率;132名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其中120名献血者参加了无偿献血,献血率为90.9%。结论献血者初次ALT检测结果在40~70U/L范围内,可以作为再次献血招募对象,在多次献血者中招募,注意排除影响ALT水平因素,可以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大限度地降低所采集血液的不合格率,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作者:王丽;赵向东;朱阳泉;马敏;孙伟萍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妇科患者发生的龟分枝杆菌医院感染暴发进行调查,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5月11日-7月22日通过查阅病历资料,了解患者感染状况;调查、记录腹腔镜专用低温灭菌器灭菌处理的全过程;现场采集腹腔镜、低温灭菌器、科室环境及感染患者手术切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和鉴定。结果36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中1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6.11%;其中有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龟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占61.54%;8份低温灭菌器的采样标本中7份培养有龟分枝杆菌生长,阳性率为87.50%。结论该次医院感染暴发是由腹腔镜专用低温灭菌器灭菌无效,引起的腹腔镜术后切口龟分枝杆菌感染。
作者:李海峰;郑东春;段利平;白晓忠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通过探讨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对手术外来器械的处理流程的质量控制,达到高效、安全的保障环节质量和控制。方法规范化的接收、清洗、包装、灭菌效果监测过程,各环节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严格地贯彻落实,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结果实施手术外来器械的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手术室外来器械的质量,外来器械供应合格率达100.0%,并无感染病例发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通过外来器械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了的供应质量,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
作者:董薪;龚珊;武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的有效时间,并分析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危险因素,为医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11月医院Ohmeda麻醉机90台,分为对照组30台和处理组60台,消毒麻醉机后,处理组临床正常使用7 d ,每天对内部7个部位进行采样并细菌培养;对照组不使用连续15 d每天采样,使用生存分析探讨麻醉机消毒有效时间,收集904例手术患者信息,分析麻醉机污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呼气口端单向阀污染严重,占29.39%;共检测出病原菌287株,革兰阴性菌152株占52.96%;革兰阴性菌93株占32.41%;真菌42株占14.63%;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后,共有33台污染,应用生存分析,处理组内部回路污染为7d,对照组内部回路污染天数为15d;年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俯卧位、侧卧位是污染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机内部回路细菌污染严重,应高度重视麻醉机消毒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相关制度,特别对手术时间长、腔镜手术、手术体位更换频繁、老年、危重患者等手术,及时对内部回路进行清洁或消毒,减少麻醉机污染概率。
作者:杨凡;李武平;王宇;杜白茹;袁展望;杨璐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