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747
  • 国内刊号:1005-4529
  • 影响因子:1.88
  • 创刊:199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47
  • 全年订价:5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年20期文献
  • 中、英文摘要的书写方法

    1.英文文题下应有全部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不同单位作者全称、城市和邮政编码及国名加括号置于作者姓名之后。例:OU Long ,LIU Hong-wei(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China)。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青海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及耐药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 TB)的相关基因型特点,为开展耐药结核病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西宁市区、农村和农牧区结核病患者的M T B标本各300份,采用M T B微量低抑菌浓度(M IC )法对耐药结核病进行快速诊断,同时用传统的罗氏药敏法作为对照,采用测序方法分析耐药M TB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率,了解青海地区M TB耐药的基因突变特征,基因突变分布和主要流行突变位点。结果西宁市区与农牧区单一耐药及多耐药M TB耐药率比较,牧区明显高于西宁市区和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oB、katG、gyrA突变率西宁市区分别为52.83%、52.83%、37.74%,农村分别为70.97%、62.90%、45.16%,牧区分别为92.55%、86.17%、81.91%,牧区的基因突变率与西宁市区、农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福平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drpoB(531)占43.66%,异烟肼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katG (315),占61.27%;氧氟沙星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gy rA占59.52%。结论对青海地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临床医师治疗结核病合理选药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芝;王馨;常凤霞;郝娟;王玉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探讨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肿瘤化疗后预防感染对策,控制肿瘤化疗后患者的感染。方法选择2011-2013年肿瘤化疗患者768例,利用BACTECTM9000全自动培养系统分离培养病原菌,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研究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768例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6例,感染率为11.20%;感染患者病原菌检出革兰阳性菌36株占39.13%,革兰阴性菌56株占60.87%;年龄大、住院时间长、进行手术、合并有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以及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是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医护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祺;李朝霞;徐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试剂检测样本的结果评定与分析

    目的:对国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试剂低检测限样本进行结果评定与分析,评估国产定量试剂的临床应用性能。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应用国产HBV-DNA检测试剂检测2061份临床样本、12份灵敏度试验稀释血清、10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标准品中 HBV-DNA含量,结合实时荧光定量曲线和DNA凝胶电泳对小于低检测限样本进行结果评定,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低病毒载量患者血清学指标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对FX试剂定量结果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2061份样本中小于低检测限的样本1233份占59.9%,其中<1000 IU/ml的低载量阳性样本393份占19.1%;393份低病毒载量样本中有193份样本检出有至少1项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的有332份占84.48%, HBsAg、HBeAg、抗-HBc阳性26份占6.62%;10份标准品经检测均能正确检出,其实测值和理论靶值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942,P<0.01);国产试剂检测灵敏度试验稀释血清,检出稀释度样本低浓度为57.8 IU/ml。结论国产HBV-DNA定量试剂结果为小于低检测限的样本中存在一定比例低病毒载量 HBV感染者,建议对小于低检测限样本采用进口试剂检测确认以避免漏检。

    作者:吴为民;李另另;常青;谢平;乔伟振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基因及膜孔蛋白突变检测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表达,为临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 )2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下呼吸道痰液标本,通过药敏试验检测耐药率,PCR法及基因测序检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的表达。结果共2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西丁耐药率分别为100.0%、95.0%、70.0%、70.0%、55.0%、30.0%;共检出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分别为A 类 SHV、TEM、CTX-M-1、LA P ,C类 DHA-1和D类 OXA-1,ompK35膜孔蛋白基因检测10株为基因缺失和8株为基因突变,ompK36膜孔蛋白基因7株缺失和2株突变;6株非产 ESBLs株均同时存在om p K35/36的突变或缺失,且伴有β-内酰胺酶基因的表达。结论20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检出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om p K35/36膜孔蛋白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几乎均有缺陷;提示该组耐β-内酰胺类药物为产β-内酰胺酶和ompK膜孔蛋白缺陷的双重作用,特别是非产ESBLs菌株。

    作者:吴水燕;丁云芳;陶云珍;华军;谢敏慧;李莺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移植病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3年血液科移植病房290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细菌鉴定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用ATB fungs 3检测假丝酵母菌属的药物敏感性,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9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35例,感染率为12.07%;共分离出35株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多15株占42.86%,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1株占31.43%;标本来源以口腔拭子为主占31.42%,其次为血液、眼拭子、痰液,分别占17.14%、14.29%、14.29%;白色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均≥80.00%。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刘芳;何晓峰;张虎;马文杰;吴镝;杨得明;焦立群;曹晋桂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P区基因突变模式与基因型的关系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发生耐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 )P区基因突变模式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2012年9月采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对97例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耐药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P区及基因分型测定,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7例患者的基因突变模式为9种,其中单个位点突变37例占38.1%,联合位点突变为60例占61.8%;B基因型22例占22.7%,C基因型74例占76.3%,B和C混合基因型有1例占1.0%,C基因以rtM204I+ rtL180M 突变为主,占32.4%,B基因以rtM204I突变模式为主,占54.6%;以rtM204I和 rtM204I+ rtL180M 突变模式的B和C基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引起的HBV P区基因突变,不同的基因型决定了与耐药相关变异出现模式。

    作者:张炳权;陈占国;方伟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和防止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临床分离的184株屎肠球菌和147株粪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菌株经WalkAway 96 PLUS自动化微生物鉴定仪 PC20复合板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12年1-12月临床共分离5813株病原菌,其中分离出屎肠球菌184株占3.2%,粪肠球菌147株占2.5%;尿液中粪肠球菌检出75株占51.0%,屎肠球菌检出101株占54.9%;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利福平、链霉素、氯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依次为95.1%、94%、94%、93.5%、88.6%、80.4%、72.8%、69.6%、65.8%、40.8%、38%、35.9%、1.6%和0.5%;粪肠球菌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 G、呋喃妥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依次为90.2%、87.1%、78.2%、55.8%、53.1%、52.4%、50.3%、46.9%、39.5%、17%、16.3%、15%、1.4%和0.7%。结论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临床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差很大,主要引起泌尿道感染,临床必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魏绪廷;卢会青;高静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与噬菌体原遗传标记研究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2种基因(dicB、kilR),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2种基因(ho f Q、omp T)。结果20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6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2种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2种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20株大肠埃希菌全部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示,1、4、9、10号株为一簇,其余为另一簇。结论对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 rRN A甲基化酶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检测与分析,国内为首次,从样本聚类分析图可见,虽无克隆传播,但6、12号株与7、18号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蒋立新;翁幸鐾;许联红;黄桂芬;沈佳丽;王永仿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片段克隆的测序与应用

    目的:为了获得A型产气荚膜梭菌C57株α毒素基因片段克隆质粒,作为实时定量PCR检测标本产气荚膜梭菌标准,以备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两轮高保真 PCR扩增 A 型产气荚膜梭菌 C57株α毒素基因片段(Cpa900),经EcoRⅠ酶切后插入质粒pUC19并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UC19-Cpa900,转化大肠埃希菌Top10感受态菌株并予以增菌后测序,并提取质粒进行实时定量PCR测试。结果 pUC19下游引物匹配Cpa900上、下游引物双PCR筛选电泳结果表明,116-2株中含单拷贝、反向插入pUC19的Cpa900,并为测序结果所证实;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片段与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标准株ATCC 13124的全基因序列CP000246.1中的磷脂酶C(PLC)基因(CPF_0042)相应序列相比,符合率高达99.8%;变异位点不在两实时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区,经实时定量PCR实测对扩增效率无影响,完全可用作实时定量PCR检测标准。结论 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克隆片段序列高度保守,作为模板具有高扩增效率,可作为标准品用于实时定量PCR检测 A型产气荚膜梭菌,质粒引物匹配插入片段双引物双PCR筛选转化菌株,不但可鉴定阳性克隆,还能确定重组质粒中插入基因拷贝数量和插入方向、有效避免假阳性,不失为很好的筛选方法。

    作者:刘颖;王健;张会英;赵艳;王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 HBV-DNA、HBeAg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5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中 HBV-LP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HBV DNA载量,比较分析三者间的阳性率及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6例慢性 HBV感染者中,HBV-LP阳性率为84.36%,较 HBV-DNA阳性率72.01%与HBeAg阳性率54.44%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LP与 HBV-DNA和 HBeAg的总符合率分别为78.19%、64.48%,HBV-LP与 HBV-DNA和 HBeAg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3.43%、94.86%;HBV-LP表达与HBV-DNA和HBeAg之间均显著关联(χ2=101.67,χ2=6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LP是反映HBV感染者体内复制程度的良好血清免疫学指标,血清中 HBV-LP与 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可作为 HBeAg阴性患者检测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的指标。

    作者:李彩东;吴斌;段正军;田鹏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元件检测及样本聚类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20株鲍氏不动杆菌(ABA )耐药性,研究其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耐药元件的携带特点,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株ABA分离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药敏试验采用K-B法;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耐药元件的遗传标记均采用PCR法;样本聚类分析采用UPGMA法。结果20株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80.0%;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耐药与携带 blaT EM、blaA DC、blaOX A-23群、bla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携带 aph(3′)-Ⅰ、aac(6′)-Ⅰ b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相关;并在国内首次检出 blaA DC-17型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显示,1~19、7~10~20、2~6~8~9~12~14~15~17~18号株分别携带完全相同的耐药基因,具有亲缘性,该3个克隆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结论 ABA的多药耐药性与其携带多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有关,研究医院流行细菌的同源性和启动预防控制机制很有必要。

    作者:蒋海平;向华珍;吴艳涛;江玮;田琼书;刘堂江;胡锦娟;张旭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儿童分离株功能基因分型

    目的:调查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 A-M RS A )分离株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的分型情况。方法20株C A-M RS A分离自2010年1-12月儿童专科医院门诊因皮肤软组织感染就诊者,为病灶部拭子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菌株进行了6种真性毒力基因(sasX、pvl、psm-mec、tst、hla、hlg)、4种黏附毒力基因(fnbA、clfA、clfB、icaA)和8种耐药相关基因(mecA、aac(6′)/aph(2″)、aph(3′)-Ⅲ、ant(4′)、er-mA/B/C、tetM、qacA/B、nes)检测,并进行毒力与耐药功能基因分型。结果20株CA-M RSA对苯唑西林、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100.0%;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合并检出18株,阳性率90.0%,20株C A-M RS A毒力与耐药功能基因分型可分13种类型,其中11和19号菌无毒力基因检出率为10.0%。结论对CA-MRSA进行毒力与耐药基因分型尝试国内鲜有报道,MRSA毒力基因的高检出率和菌株致病性高度相关,耐药基因的高检出率和菌株多药耐药表型一致,但未检出 sasX与hlg。

    作者:程运涛;吴为民;常青;朱健铭;翁幸鐾;欧阳冰;李琴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揭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MRSA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临床常用消毒剂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进行诱导,对比诱导前后的药敏结果并检测其耐药基因。结果8株MSSA和实验室标准菌株ATCC 25923共9株菌中,经消毒剂诱导后有5株变为耐药,其中4株在临床常用消毒剂的持续加量作用下,其抑菌环内出现了有细菌生长或抑菌环直径变为零的现象,且均获得了 mecA基因变成了MRSA ,个别的还获得了smr基因,有的丢失了 norA基因。结论 MSSA潜在耐药趋势,经小剂量临床常用消毒剂诱导可以发生基因突变而获得新的耐药基因变身为M RS A ,提示消毒剂不合理使用是M RS A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医疗机构急需强化消毒剂合理使用管理,以便遏止M RS A的产生,防止M RS A暴发流行。

    作者:张新玲;向大伟;谢文龙;张汝学;李晓云;李菊莲;姜东红;牛晓红;樊玉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升压药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多巴胺(DA )和去甲肾上腺素(NA)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7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别应用D A和N A进行干预治疗,比较药物应用后不同时点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指数( 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 )变化和6 h乳酸清除率、28 d生存率。结果治疗6 h后平均早期乳酸清除率DA 组患者为22.3%,明显低于 NA 组患者的59.0%, SVO2≥65%的患者分别占30.9%和64.0%,DA组高乳酸清除和SVO2≥65%的患者均明显少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值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效应差异,NA 组1~48 h时 HR均较DA 组低,24~48 h时MAP较D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I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A 组SVRI值在1~48 h时均较D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A较DA能更好的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增加脏器灌注,并能有效清除血乳酸,NA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孙先义;赵修敏;李丕宝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医院感染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2012-2013年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耐药性及其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研究分析,应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3年临床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阳性菌728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643株,占8.8%,64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413株,检出率为64.2%;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伤口分泌物、血液,分别占76.5%、7.5%、6.0%;主要科室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分泌科、呼吸内科,分布率分别为9.2%、4.1%、12.6%;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88.6%、96.1%、92.3%、1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多的科室为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科、血液内科等。结论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易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临床应积极主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文杰;吴镝;刘芳;张虎;何晓锋;曹晋桂;董彦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患者和科学选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3月神经内科患者送检的痰标本,对其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分析,病原体分离与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纸片法。结果神经内科患者送检的痰标本共检出病原体307株,其中真菌148株占48.21%,革兰阴性菌100株占32.57%,革兰阳性菌58株占18.89%,支原体属1株占0.33%;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83.04%,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80.00%,革兰阳性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噻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耐药率>80.00%,但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以真菌感染为主,临床医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脑卒中患者经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3~7d后,患者仍持续发热且原因不明者,应考虑真菌感染,并立即送检患者痰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和药敏监测,及时根据病原体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薛菊兰;王向荣;艾彪;朱丽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老年患者感染的控制和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感染的773例老年患者临床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合格标本进行接种、培养、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73例老年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393例、泌尿道138例、上呼吸道106例,分别占50.8%、17.9%、13.7%;培养出病原菌508株,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5.8%、18.1%、11.6%、11.6%、5.9%和5.3%;125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环丙沙星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2%、86.4%、84.8%、81.6%和75.2%,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8%、8.0%、13.6%及19.2%,369株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3%、88.6%、83.7%、81.0%和50.9%,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5%和5.4%。结论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耐药率高,且多为多药耐药,除亚胺培南外,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敏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老年患者感染。

    作者:吴明德;叶霞;邹艳;王祎;蒋新文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产K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流行。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感染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检测出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的科室和月份分布与其他感染K PC酶细菌患者的接触史、检测出KPC酶细菌之前1个月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等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61例产K PC酶细菌感染患者中住IC U和神经外科的患者占63.9%;在7~12月份产K PC酶细菌感染的患者占82.0%;55.7%的患者与感染或曾经感染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的患者同时住在同一病区,患者在检测出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前1个月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率分别为55.7%和27.9%。结论入住IC U和神经外科、与感染产K PC酶细菌的患者入住同一病区及7~12月为产K PC酶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早期监测、隔离、控制、加强手卫生等措施,防止K PC碳青霉烯酶流行。

    作者:季丽杭;丁卉;朱延焱;华俊彦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艾滋病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配体表达变化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配体(PD-L1/B7-H1)的表达水平,分析B7-H1/PD-1表达水平与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探讨其在HIV/AI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传染科、艾滋病门诊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 HIV、AIDS患者,依据CD4+ T 细胞数减少<50 copies/μl的患者为疾病稳定组,≥50 copies/μl的患者为疾病进展组,将15例AIDS患者和21例 HIV感染者分为疾病稳定组和疾病进展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CD4+ T细胞上的B7-H1/PD-1的表达频率,并与21名健康对照组比较,所有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D-1与 B7-H1的表达率 AIDS 患者为(1.21±0.25)%与(0.57±0.20)%,显著高于HIV患者的(1.08±0.17)%与(0.4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V患者PD-1和B7-H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的(0.57±0.14)%与(0.19±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外周血中PD-1表达频率疾病进展组患者为(1.17±0.25)%,疾病稳定组为(0.94±0.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B7-H1在疾病进展组和稳定组中的表达频率分别为(0.51±0.20)%和(0.37±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HIV/AIDS患者CD4+ T细胞数与PD-1和B7-H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病毒载量与PD-1和B7-H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不同疾病进展阶段的HIV/AIDS患者B7-H1和PD-1表达水平显著不同,随着疾病的进展,B7-H1和PD-1的表达水平升高。

    作者:许文芳;吴勇;潘国绍;钟建平;吕秋琼;周亚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七叶皂苷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核因子-κB 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24只,经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七叶皂苷钠组,每组各8只,雌雄各50%,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术后6h和12h分别于光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和IL-6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NF-κB的表达,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12h七叶皂苷钠组病理评分分别为(6.40±1.20)、(9.90±2.10)分,与模型组的(8.80±1.70)、(15.50±2.00)分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F-κB阳性细胞IOD值分别为38.00±6.17、47.93±9.65,均低于模型组的49.93±10.66、61.24±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血清TNF-α、IL-1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通过抑制胰腺组织NF-κB的激活,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对SAP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红果;吕娟丽;孙慧萍;李冬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脏病理变化及丙氨基酸转移酶与病毒学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脏丙氨基酸转移酶(ALT)和病理变化与病毒学关系,为疾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5月医院肝脏病科收治的40例慢性 HBV感染者作研究对象,对其血清ALT、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进行检测,并完成肝活检病理检查,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随肝脏炎症活动度、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HBV-DN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而ALT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 HBV 感染和 HBsAg 携带者 ALT 水平为(29.7±9.7)U/L、(25.4±7.8)U/L ,而 HBeAg 阴性和 HBeAg 阳性者 ALT 水平较高,分别为(151.5±138.8)U/L、(226.1±248.6)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 HBsAg携带者、HBeAg阴性、HBeAg阳性、慢性 HBV感染排列为顺序,HBV-DNA水平有升高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ALT 有明显相关性,但在对其他引起ALT 轻微升高的病因进行排除的基础上,应行肝穿刺病理检查,为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可更为合理、准确地实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

    作者:邵建平;李迪华;汪闰月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糖尿病足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调查糖尿病足患者的病原菌的变迁趋势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糖尿病足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病原菌变化及其耐药性。结果医院2009-2013年从937例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中共分离病原菌452株,阳性率48.2%,检出率第1位的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共124株,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83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比例由2009年的9.1%升至2013年的33.9%,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由27.3%降至16.7%;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66.7%和65.4%,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5.0%;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M RSA29株,未检测出耐万古霉素菌株,临床用药与药敏试验相符的有效率为97.8%。结论医院临床医师用药基本合理,加强对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性监测,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和扩散。

    作者:吴镝;吴晨;张虎;刘芳;马文杰;曹文莉;曹晋桂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血脂的影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患者血脂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6月90例 H p感染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根除组和降脂组各45例,根除组采用奥美拉唑20 m g+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4g,每天2次,治疗两周后序贯奥美拉唑2周,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血脂检测;降脂组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 ,每天1次,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时进行血脂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除组 Hp根除率为77.78%;根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根除前分别下降1.17 mmol/L、0.67 mmol/L、0.62 m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脂组TC、TG、LDL-C分别下降1.09 mmol/L、0.62mmol/L、0.74 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除组的TC、TG、LDL-C降脂有效率分别为75.56%、64.44%、62.22%,降脂组分别为77.78%、57.78%、55.56%;而两组 HDL-L升高有效率分别为51.11%和53.33%,根除组具有改善血脂代谢作用。结论根除 Hp感染能有效地降低 Hp感染患者的血脂水平,可作为临床病因治疗。

    作者:刘学功;赖人旭;李振东;袁君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472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部位、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及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分析。结果472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13.3%;呼吸系统发生医院感染多,占66.9%,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占15.37%;住院时间长、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卧床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较易发生医院感染,控制住院时间、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加强营养,有利于降低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实施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姜永梅;邱霞;宋秀红;王淑云;陈强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综合干预对肿瘤患者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预防作用

    目的:研究分析综合干预对肿瘤患者Ⅳ度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预防作用,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84例肿瘤Ⅳ度骨髓抑制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组)42例和观察组(综合干预组)42例,对两组患者不同骨髓抑制时间及各部位感染率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总感染率观察组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1%,且其中不同抑制时间及各部位感染率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可有效预防控制肿瘤Ⅳ度骨髓抑制期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对于该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余玲玲;李文华;黄黎黎;王思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临床特点变化,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监护经验。方法选择2009-2013年治疗的167例IE患者,将2009-2010年治疗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2013年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病原体分布、超声心电图、基础心脏病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无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患者分别占20.35%、13.92%,观察组分别占9.09%、39.7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常见,占37.50,其次为贫血占12.50%,对照组发热、贫血患者分别占15.19%、16.46%;两组患者病原体分布均以链球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32.91%、52.27%及18.99%、20.45%;4年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率明显升高( P<0.05)。结论 IE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基础心脏病为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属,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上对基础心脏病患者应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对患者采取有效的监护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桑文凤;桑桂梅;赵习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神经内科2096例脑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64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7.8%,感染331例次,例次感染率15.8%;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占41.4%;检出病原菌14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1.8%,革兰阳性菌占20.6%,真菌占27.6%;年龄>70岁、入住IC U、手术、意识模糊、营养状态差、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脑出血、气管切开等因素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很高,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尚;刘洪庆;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贾宁;高岩;任世旺;刘伯伟;谢丽君;刘运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2013年1-12月的1122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分析,应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危险因素与医院感染关系。结果2013年1-12月全院出院患者29150例,发生医院感染1122例,医院感染率为3.85%;发生医院感染1326例次,例次感染率4.55%;医院感染率前3位的科室是军人病房、神经外科、肿瘤科,分别为19.06%、11.04%、7.6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5.75%,其次为上呼吸道和泌尿系统,分别占19.61%和12.52%;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中心静脉插管天数、泌尿道插管天数及气管切开或插管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P<0.001)。结论监测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规律,保护易感人群,缩短住院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器械相关感染的监测,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彦;李岩;张建勇;陈同利;时利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肺炎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与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及与脓毒症、炎症指标的相关性,以期通过干预手段降低老年C A P患者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方法选择2013年1-10月住院确诊的141例老年CAP患者为肺炎组,同期选择90例非肺炎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浆SOD、降钙素原(PCT )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依据脓毒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98例和非脓毒症组43例。结果肺炎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SOD水平分别为(103.41±25.30)、(124.30±28.20)U/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与非脓毒症组患者血浆SOD水平分别为(99.24±23.40)、(112.91±27.20)U/ml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分别为(2.05±7.70)、(0.20±0.50)ng/ml ,CRP水平分别为(76.05±70.00)、(33.39±43.50)mg/L ,PCT 和CRP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血浆SOD水平与PCT、CRP呈负相关(r=-0.199、-0.232, P<0.05)。结论老年CAP患者血浆SOD水平降低,并随炎症程度进展及合并脓毒症,下降更为显著,反映老年肺炎患者尤其合并脓毒症时抗自由基氧化能力减低。

    作者:钱进;马晓蓉;张振宁;许亚丽;王亚梅;王勇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集束化管理预防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肺部感染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预防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时肺部感染的效果,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医院收治的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80例患者为干预组,采取集束化管理进行干预,另选择2011年1-12月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6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干预组肺部感染率及持续时间分别为60.00%及(10.55±5.54)d ,均低于对照组的75.00%及(12.11±5.35)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管理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时肺部感染率,缩短肺部感染的持续时间。

    作者:梅卫玲;岳丽;傅政;毛斐冰;毛垚良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声门下积液清除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声门下积液清除方法对下呼吸道细菌数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M V )时间、IC U入住时间、病死率的影响,为临床预防V A P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1-12月入住综合IC U行机械通气>48 h的57例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27例,A组在常规气道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声门下冲洗;B组在常规气道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分别于M V<48 h、4、7 d收集气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观察MV患者VAP发生率、MV时间、ICU入住时间、病死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V<5 d VAP发生率A组为46.67%、B为1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 V≥5 dV A P发生率A组为70.00%、B为5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M V时间、IC U入住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生与未发生VAP患者的MV时间、ICU入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与未发生VAP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比单纯声门下冲洗能更有效地降低早发性VAP的发生率;VAP的发生可使重症患者的MV时间、ICU入住时间明显延长。

    作者:权明桃;曾慧;胡龙凤;陈伟;刘黄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病原菌分布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住院康复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耐药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月368例老年脑卒中住院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42例尿路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368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42例,感染率为11.4%;其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高龄(>70岁)、留置导尿、糖尿病、Brunstrom功能分期(4~6级)、低蛋白血症、康复时间长、出血性脑卒中、病程长(>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病原菌4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1.2%、革兰阳性菌占27.6%、真菌占21.2%;革兰阴性菌仅对亚胺培南、头孢噻肟、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高,而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高。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应重视老年脑卒中患者感染菌的监测,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对症治疗。

    作者:唐福爱;贺树凤;王红英;刘志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患者不同时机肠内营养的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肠内营养(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源性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80例S A P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60例,分别在入院第2、4、6天实施肠内营养,比较3组患者各时期生理指标变化、肠源性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出现2例肠源性感染,感染率3.3%,B、C组各出现5例、9例肠源性感染,感染率分别为8.3%、15.0%;A组入院第5天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内毒素含量下降,于第9天时分别降至(54.9±13.9) mg/L、(10.2±1.1)×109/L及(0.29±0.07)EU/L ,下降程度显著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出现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7%,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P患者入院第2天内给予肠内营养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程度,预防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发展,是一种高效、可靠的SAP治疗手段。

    作者:王勇;马英杰;冯素萍;韩际奥;秦宝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状况,以预防与降低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7月14741例肺部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感染例次率、感染部位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4741例肺部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65例、292例次,感染率1.80%、例次感染率1.98%,各年度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前5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留置尿管相关、血液、器官腔隙,分别占59.93%、21.92%、6.17%、3.77%、3.43%;肺部肿瘤患者留置尿管使用率0.77%,各年度留置尿管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肺部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预防与控制,减少留置尿管等有创操作,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高红军;冯其梅;汤传昊;曹艳艳;翟红岩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2013年三甲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状分析

    目的:通过对三甲综合医院2013年1-12月医院感染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干预措施,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2013年1-12月由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对全部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与临床医师主动诊断报告相结合,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病例调查登记表》,整理相关数据,并对各科室患者发生感染例数、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013年1-12月共调查住院患者27315例,发生医院感染529例,感染率为1.94%;内科系统感染前3位科室分别为血液移植科、重症医学科和呼吸内科,感染率依次为13.68%、8.48%、3.90%;外科系统感染前3位科室分别为烧伤科、心胸外科、血管外科,感染率依次为5.30%、3.04%、2.78%;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血液系统为主要感染部位,分别占35.16%、23.25%、19.85%;检出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45.77%、革兰阴性菌占31.51%、真菌占22.72%。结论应有效落实感染控制措施,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监管,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多角度、多要素、多环节控制,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程文琴;李婧;张如;邱少富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膀胱冲洗频率与导尿管更换时间对导尿管内腔生物膜的影响

    目的:探讨膀胱冲洗、导尿管更换周期对导尿管内腔生物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3-12月对IC U 157例危重患者尿液及导尿管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菌落计数,并采用电镜扫描观察,根据是否进行膀胱冲洗与更换导尿管,分为冲洗组76例,未冲洗组81例;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膀胱冲洗组患者尿培养阳性26例,阳性率34.21%,未冲洗组尿培养阳性27例,阳性率33.33%;导尿管1周更换阳性23例阳性率31.08%、两周更换阳性30例阳性率36.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尿管内腔共培养8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居多,占26.83%;革兰阳性球菌以粪肠球菌居多,占24.39%;当细菌定量≥10000/μl时,导尿管内腔均形成成熟的生物膜。结论膀胱冲洗不能抑制导尿管内腔细菌定植和预防生物膜的形成;危重患者两周内可不更换导尿管,但当尿沉渣尿细菌定量≥10000/μl时需更换导尿管。

    作者:袁展望;李武平;史皆然;付菊芳;刘冰;孙惠英;白艳玲;杨凡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白血病患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的预防

    目的:分析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白细胞相关感染的预防对策,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8月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2例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其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102例白血病患者在移植后发生感染38例,感染率37.25%,血液标本培养出病原体79株,其中细菌43株占54.43%,真菌19株占24.05%,病毒17株占21.52%;通过 logistic分析,影响患者移植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有年龄≥45岁、移植前感染、移植前未缓解、无关供者、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发生≥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移植前感染和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影响因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移植前感染和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相关感染的独立因素,临床要保持病房的无菌,改善环境,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术后监测的频次等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胡桂芳;符祥俊;林荟;宋荣燕;杜丽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呼吸内科军地患者医院感染经济学损失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军地两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临床医疗护理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为医院决策部门合理确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某三级甲等军队医院出院患者4293例,军队患者478例、地方患者3815例,发生医院感染为感染组,同期出院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按条件1∶1配比,军队患者成功配对24对,地方患者53对,共计77对,统计分析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感染组每例患者住院平均总费用为105341.99元,对照组为15950.50元,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军队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更为突出,是地方患者的1.11倍,多支出的费用主要是药费和治疗费;感染组每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36d,对照组为1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军队患者医院感染对住院时间的延长更为显著,每例延长35 d ,是地方患者的1.54倍。结论呼吸内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医院感染给患者、医院及军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将经济学有关理论和方法与医院感染控制实践有机结合,做好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终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作者:黄慧敏;徐晓莉;尹湘毅;方红梅;聂牛燕;蒋才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

    目的:调查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危险因素,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2012年对全院行气管切开术56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特殊菌群分布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56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例、18例次,感染率23.21%、例次感染率32.14%;病原菌检出排前3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分别占23.08%、14.70%、6.41%;气管切开>18 d ,4个月内留置气管套管、无菌技术操作、内套管处置、伤口敷料保持干燥及手卫生依从性是气管切开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实行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措施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气管切开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夏静;夏晴;许朝晖;胡丹丹;郭爽;杨洋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有效时间研究及污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的有效时间,并分析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危险因素,为医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11月医院Ohmeda麻醉机90台,分为对照组30台和处理组60台,消毒麻醉机后,处理组临床正常使用7 d ,每天对内部7个部位进行采样并细菌培养;对照组不使用连续15 d每天采样,使用生存分析探讨麻醉机消毒有效时间,收集904例手术患者信息,分析麻醉机污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呼气口端单向阀污染严重,占29.39%;共检测出病原菌287株,革兰阴性菌152株占52.96%;革兰阴性菌93株占32.41%;真菌42株占14.63%;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后,共有33台污染,应用生存分析,处理组内部回路污染为7d,对照组内部回路污染天数为15d;年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俯卧位、侧卧位是污染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机内部回路细菌污染严重,应高度重视麻醉机消毒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相关制度,特别对手术时间长、腔镜手术、手术体位更换频繁、老年、危重患者等手术,及时对内部回路进行清洁或消毒,减少麻醉机污染概率。

    作者:杨凡;李武平;王宇;杜白茹;袁展望;杨璐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口腔种植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监控与管理措施,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提高种植手术成功率。方法根据种植手术室的工作特点,采取完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并监督落实,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手术人员培训和管理,加强手术室环境和物品管理,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等措施,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结果完善了口腔种植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和各项监控措施,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降低了种植术后感染发生率,保障了患者安全。结论对口腔种植手术室采取严格消毒灭菌、加强感染监控和科学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种植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燕华;李钧;谭包生;耿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两种银制剂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烧伤抑菌霜和纳米银抗菌凝胶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为门诊确定换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用54只SD雄性大鼠,在SD大鼠背部建立两个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后,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采用烧伤抑菌霜、B组采用纳米银抗菌凝胶和C组采用空白无菌纱布进行换药,记录换药后创面组织细菌含量的降低值和创面愈合过程中收缩率、上皮化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换药前后3组SD大鼠创面的细菌定量差值差异明显,A组创面换药前后差值大为(1.67±0.294)×108 CFU/g ,抑菌率高为(83.4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早期两组创面的收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换药次数的增加,两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在创面愈合后期,创面收缩率之间的差异又逐渐缩小;在烫伤第16天B组创面的上皮化率(94.84±3.34)%,明显快于A组(78.99±6.56)%和C组(64.88±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上皮化率快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创面愈合时间短(16.88±0.834)d ,A组次之(20.50±1.195)d ,C组时间长(25.88±2.100)d ,3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这两种新型银制剂在抗菌能力和促进创面愈合上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效果各有差异,为较好的管理烧伤创面,可推荐联合使用,早期使用烧伤抑菌霜预防治疗创面感染可达到较好的抗菌效果,中后期为促进创面上皮化改用纳米银抗菌凝胶的效果更好。

    作者:丁敬美;李武平;钱皎月;白晓智;胡大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骨科住院患者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控制研究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阴沟肠杆菌感染危险因素,总结干预对策,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102例骨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予以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102例骨科住院患者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11例,感染率10.78%;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无菌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皮肤或黏膜溃烂、侵入性操作、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骨科住院患者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单危险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临床治疗后治愈率为45.46%、无效率为27.27%、总有效率为72.73%,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T N F-α)、白介素-6(IL-6)在治疗3、7 d后各项指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应用抗菌药物,结合对症处理,阴沟肠杆感染预后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魏淑菊;冯阳;周晓铭;李士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急诊开胸手术患者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干预对策

    目的:调查并分析急诊开胸手术患者感染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对策进行探讨,以降低术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4月124例急诊开胸手术患者,对手术后患者的胸腔或者胸水引流管前端约2 cm进行细菌培养,并回顾性分析所实施的干预措施,总结行之有效的预防干预对策。结果124例急诊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16例,感染率12.90%;其术后发生感染与性别、年龄、胸管类型因素无关,而术后污染、呼吸道感染、胸管留置时间和手术时间等因素与术后感染具有相关性,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开胸手术后发生感染率更高,为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患者标本中共检测出病原菌21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5株,分别占28.57%、23.81%。结论术后污染、呼吸道感染、胸管留置时间及手术时间因素是急性开胸手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采取行之有效地干预措施,使开胸手术后患者的感染率降到低,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作者:张艳;王珂;吴光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手术室内备皮对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研究

    目的:研究手术室内备皮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进行手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术前30 min~2 h ,由科室人员在手术室半限制区内备皮间进行术前备皮;对照组患者则在术前1 d在病房内备皮,对两组患者备皮后手术消毒前进行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皮肤菌落数、手术时间、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术后切口愈合。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使用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肤菌落数<10 CFU/cm2的试验组有81例、对照组有54例,皮肤菌落数>100 CFU/cm2的患者对照组有15例、试验组无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为2.22%,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5.56%。结论术前30 min~2 h在手术室内备皮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皮肤的细菌残留。

    作者:张兆慧;孙晓芹;彭延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酸性氧化电位水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EOW)用于冲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为医护人员合理选择液体进行创面冲洗与消毒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用SD雄性大鼠54只,在SD大鼠背部建立两个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醋酸氯己定溶液冲洗、B组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冲洗、C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擦干后,3组均用斯丽凯纳米银抗菌凝胶进行换药,记录换药后创面组织细菌含量的降低值和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创面收缩率、上皮化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换药前后3组创面的细菌定量的差值差异明显,B组创面换药前后差值大为(1.21±0.51)×108 CFU/g ,抑菌率为(52.4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早期两组创面的收缩率无明显差异,随着换药次数的增加,两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在烫伤第16天B组创面的上皮化率(89.79±5.43)%明显快于A组(62.35±9.65)%和C组(72.92±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为(17.75±1.49)d ,C组次之(22.00±2.20)d ,A组时间长(24.25±2.12)d ,3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EOW的杀菌能力和促进创面愈合能力明显优于醋酸氯己定溶液和生理盐水,是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丁敬美;李武平;钱皎月;白晓智;胡大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颅脑手术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颅脑手术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7年2月-2013年2月674例颅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受伤方式、手术时机、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和术后是否出现脑脊液漏等差异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674例颅脑手术患者中有125例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为1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 h、手术部位为后颅凹、有脑脊液漏及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9.3%、22.1%、24.0%、2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手术部位、脑脊液漏和受伤方式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脑脊液漏和受伤方式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相关预防治疗措施,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军华;雷清桃;赵建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普外科1207例腹部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207例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81例,感染率为6.71%;原发基础疾病、切口类型、手术性质、年龄、手术时间长、营养状况、术前吸烟、住院时间长及术后未早进食时间等均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率高,分别为16.67%及9.1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腹股沟疝修补术无切口感染。结论增强预防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纠正营养不良、术后早期进食、避免术后剧烈咳嗽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是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朱晓全;章来长;叶高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研究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控制和预防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发生感染。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进行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878例,用BACTECTM9000全自动培养系统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并利用 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8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感染76例,感染率为8.66%;其中微创部位、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染分别占38.16%、23.68%、15.79%、10.53%;共培养出病原菌8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占38.56%,革兰阴性菌51株占61.44%;革兰阳性菌对乙酰唑胺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均<6.00%,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结论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感染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及时的治疗。

    作者:马成果;王金梅;张哲浩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用于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热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3年1-4月240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热(中医风热夹滞证)的病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53例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对照组87例给予利巴韦林颗粒治疗,给药每日3次,疗程3 d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总体疗效、开始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结果患儿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77%、对照组为8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开始退热时间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完全退热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热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丁樱;闫永彬;吴力群;杨燕;王俊红;张葆青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小儿内科患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

    目的:研究小儿内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小儿内科3063例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小儿内科3063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1021例,感染率3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儿内科患儿住院时间>14 d、有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恶性肿瘤等的感染率,分别为57.37%、96.43%、76.12%、58.17%、49.34%、42.60%,其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及恶性肿瘤是小儿内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儿内科患儿感染与住院时间、白血病及侵入性操作等相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感染率。

    作者:王莎莎;陈会波;尚积玉;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贾宁;高岩;任世旺;刘伯伟;谢丽君;刘运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新生儿病区2161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单因素卡方、多因素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70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24%,主要病原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株、屎肠球菌6株、酿脓链球菌4株,分别占34.4%、10.9%、7.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新生儿、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早产、低体质量儿、性别、总住院天数、新生儿病区住院天数、中心静脉置管、使用呼吸机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早产、总住院天数多、新生儿病区住院天数长、使用呼吸机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针对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早产、住院时间长的患儿加强关注,控制呼吸机的使用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莎莎;陈会波;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贾宁;高岩;任世旺;刘伯伟;谢丽君;刘运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妇科患者腹腔镜术后切口龟分枝杆菌感染暴发调查

    目的:对妇科患者发生的龟分枝杆菌医院感染暴发进行调查,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5月11日-7月22日通过查阅病历资料,了解患者感染状况;调查、记录腹腔镜专用低温灭菌器灭菌处理的全过程;现场采集腹腔镜、低温灭菌器、科室环境及感染患者手术切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和鉴定。结果36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中1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6.11%;其中有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龟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占61.54%;8份低温灭菌器的采样标本中7份培养有龟分枝杆菌生长,阳性率为87.50%。结论该次医院感染暴发是由腹腔镜专用低温灭菌器灭菌无效,引起的腹腔镜术后切口龟分枝杆菌感染。

    作者:李海峰;郑东春;段利平;白晓忠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因素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探讨引起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有效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3年7月妇产科经阴道行会阴侧切分娩的1968例产妇资料,按照感染与未感染,选择切口感染的101例产妇与同时期行侧切切口未感染的100例产妇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968例经阴道分娩行侧切切口产妇发生切口感染101例,感染率为5.13%;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感染组产妇,分别为(27.1±1.3)kg/m2、(13.6±5.7) d、(5697.78±1548.62)元,对照组分别为(24.1±1.4)kg/m2、(5.1±1.5)d、(2896.55±648.97)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妊娠并发症、生殖道感染多、产程较长、阴道检查次数过多、胎膜早破、阴道助产血肿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消除影响因素,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孟公平;范伟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12月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各类送检标本进行培养,统计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5884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812株,阳性率为13.8%;其中革兰阴性菌552株,占67.98%,革兰阳性菌259株,占32.02%;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菌,检出率分别为20.81%、16.87%、14.29%、11.33%和7.1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 ESBLs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6.44%和23.64%,未检出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少量肺炎克雷伯菌显示对碳青霉烯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 RS A的检出率为13.9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患儿检出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周凤玲;靳桂明;董玉梅;张帆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目的:对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与方案。结果目前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尚不够完善,在控制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面向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病房人员流动控制、病房消毒工作的执行、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手卫生依从性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仍需加强。结论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需要规范化、病房消毒工作应更加彻底,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更好地达到预防与控制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目的。

    作者:王新刚;张新;杨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监测分析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2年7月儿科收治的82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痰液进行培养和细菌鉴定,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然后对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出革兰阴性菌452株占54.9%,革兰阳性菌347株占42.1%,真菌25株占3.0%,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0.0%、90.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8.0%、88.0%和78.0%、98.0%。结论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检测中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玲玲;俞秀英;邹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环氧乙烷灭菌与压力蒸汽灭菌对含银敷料白度及抗菌活性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环氧乙烷灭菌与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对含银敷料白度及抗菌活性的影响,以确保含银敷料灭菌后可以保持其正常的白度及抗菌活性。方法将20份含银敷料分为环氧乙烷灭菌前后组和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前后组,每组各5份;利用测色配色仪测试敷料白度变化;采用平皿扩散法观察经过两种灭菌方法的含银辅料各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活性,通过测量抑菌带宽度,评价含银敷料的抗菌能力。结果含银敷料经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后白度从58.34下降至-64.17,环氧乙烷灭菌前敷料的白度值为58.34,灭菌后为57.35,白度基本不变;抗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灭菌方法不影响含银敷料的抗菌活性;环氧乙烷灭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带宽分别为2.0、0.9mm,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抑菌带宽分别为1.9、0.5mm。结论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法对含银敷料灭菌能够更好地保持敷料原有的白度和抗菌功能。

    作者:邸欣;程彬;吴浩昕;张力;生晶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标准预防措施与传染病隔离常规的特点比较

    目的:比较传染病隔离常规和标准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提高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的自觉性。方法通过中、外文网络、教科书、专著、法规等途径搜集医院隔离预防措施的相关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比较传染病隔离常规和标准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结果传染病隔离常规属于传染病学研究范畴,是依赖诊断的隔离措施,有明确的传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隔离传染,预防的第1层次为基础护理,第2层次为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是现症患者,隔离传染源为切断传染链的主要环节;标准预防措施超出了医院感染学的研究范畴,是不依赖诊断的预防措施,无明确的感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预防感染,预防的第1层次为标准预防,第2层次为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感染源是所有患者,阻断感染途径为切断感染链的主要环节,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性感染,实现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结论标准预防措施和传染病隔离常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隔离预防系统,其在生物环境、防护理念、适用范围、实施方法和防护效果等方面均不相同;了解两种隔离预防措施之间的差异,对于正确的理解和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元元;冯卫忠;李健;刘芳;刘瑜;杨双旺;姜旻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品管圈在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增加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再生无菌器械包质量进行分析,探讨品管圈在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管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质量管理工作中成立“品管圈”小组,实施“品管圈”,活动中采用 PDCA循环的过程方法与新的统计技术工具,使活动的全过程在PDC A循环中得到优化。结果再生无菌器械包缺陷发生率由改进前的1.26%降低至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临床科室满意度由84.78%提高至97.8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推动了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质量持续改进,有效降低了无菌物品不合格率,临床满意度明显提升,同时提高了员工的质量意识、工作现场管理水平以及团队的凝聚力。

    作者:陈洁;谈夏阳;刘云娥;檀丽冰;卢敬钗;宋卜;董海铰;郭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健康体检中心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体检中心医疗废物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CQI实施前(2009年4月-2011年3月)健康体检中心医疗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落实C Q I策略,对比分析C Q I实施后(2011年4月-2013年3月)医疗废物管理合格率及医护人员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数据采用SPSS l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CQI实施后各项医疗废物检查合格率显著提高,其中医疗废物与生活废物合格率从62.50%提升至94.02%,医疗废物分类与收集合格率从42.83%提升至92.57%,运送与转运合格率从50.00%提升至88.59%,个人防护从46.38%提升至90.76%,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医务人员医疗废物管理知识掌握合格率由改进前的78.00%提升至9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QI管理模式能有效优化体检中心医疗废物管理流程,增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达到消除隐患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作者:谢桃;林伟庭;汪渊;孙巧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标准化流程在外来器械质量控制中的管理

    目的:通过探讨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对手术外来器械的处理流程的质量控制,达到高效、安全的保障环节质量和控制。方法规范化的接收、清洗、包装、灭菌效果监测过程,各环节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严格地贯彻落实,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结果实施手术外来器械的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手术室外来器械的质量,外来器械供应合格率达100.0%,并无感染病例发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通过外来器械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了的供应质量,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

    作者:董薪;龚珊;武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招募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的范围与方法探讨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范围40~100U/L献血者再次ALT检测结果,探讨适合献血者再次招募的ALT范围和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中心血站202名ALT初次检测结果40~100U/L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间隔1个月后再次检测其ALT。结果202名献血者,ALT检测结果均<40U/L的有132名,ALT检测合格率为65.4%;ALT初次检测结果为40~50U/L的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率为100.0%;≥2次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率为70.5%,高于首次献血者41.7%;不同原因会引起ALT水平升高,并且会影响ALT再次检测合格率;132名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其中120名献血者参加了无偿献血,献血率为90.9%。结论献血者初次ALT检测结果在40~70U/L范围内,可以作为再次献血招募对象,在多次献血者中招募,注意排除影响ALT水平因素,可以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大限度地降低所采集血液的不合格率,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作者:王丽;赵向东;朱阳泉;马敏;孙伟萍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流程优化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质量管理中的成效

    目的:探讨流程优化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去污区质量管理中的成效,使清洗消毒、灭菌物品的质量得到持续提高,达到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方法收集2012年6-12月实施前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监测18455件,2013年1-6月实施后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监测18665件,采用SPSS13.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流程优化。结果流程优化实施前钳类、窥器类、管腔类、腔镜类和湿化瓶合格率分别为94.67%、79.98%、82.67%、85.50%和98.98%;流程优化实施后合格率分别为97.73%、85.22%、90.00%、94.10%和9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评分、满意度、设备使用率等得到明显提高;环境湿度达到卫生行业标准要求,进一步证明优化流程在去污区质量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通过流程优化对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进行质量管理,可达到质量的持续提高及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徐文娟;朱玉叶;张建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现状的调查

    目的:了解贵州省102所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现状。方法设计调查表对贵州省102所二级以上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加调查102所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职业以护师为主,占60.85%;学历以大专为主,占39.15%;43.40%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时间<3年;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中中级职称者占61.73%。结论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偏低、人员素质不强、稳定性不够,必须给予专业队伍建设足够的重视,使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状况更加完善。

    作者:牟霞;徐艳;刘玮;王翀;张骥;陈京;杨怀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策略的研究

    目的:针对目前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策略,提高管理水平。方法分析医院感染管理职能、管理模式、管理手段、梯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感染管理向主动管理、循证管理、激励式管理转变的方法,充分发挥各级感染管理梯队的作用。结果感染管理的多元化形式可以丰富医院感染管理的内容和手段,加强医院感染循证管理的科学性,激发临床医务人员感染控制的能动性,强化专兼职感染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和职能发挥,提高三级感染管理的执行力和管理效能。结论通过感染管理理念的转变,感染管理平台建设的完善,感染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感染管理模式和手段的改变,培训方式多样化的运行,从多维的角度进行感染管理,综合感染管控策略的应用,对管理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徐晓莉;黄慧敏;尹湘毅;方红梅;聂牛燕;袁波;史兆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ICU长效复合季铵盐消毒前后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复合季铵盐消毒剂对感染预防控制的作用,为复合季铵盐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IC U采用不同消毒方式,平行对多点位置进行空气采集,培养自然菌并分析其数量。结果常规消毒、空气净化器消毒、空气净化器结合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消毒结果分别为5.6、6.0、6.6,更换为复合季铵盐消毒剂后结果为0.8,结果达标;对病房内病床床旁桌、床尾桌、床档、监护仪及输液泵的固定部位表面消毒,长效复合季铵盐消毒后达标(<1),且发现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可持续3周。结论在做好日常监测的同时,需做好通风过滤设施及消毒设备的定期检修,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采用复合季铵盐在IC U物体表面有长效消毒效果,对病房空气消毒均达标。

    作者:祝丙华;林虎;邢玉斌;马劲夫;丁慧芳;陈倩;曹晋桂;吴登山;李丁川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应用便携式治疗车预防医院感染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便携式治疗车在防止操作中交叉感染环节临床效果,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2012年5月起对同一组护理人员分别使用便携式治疗车(40次)和治疗盘(40次)的临床应用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护理人员分别使用自行设计便携式治疗车和治疗盘进行操作时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废物分类执行、节力度、方便度、护士的满意度等,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描述统计。结果护理人员使用自行设计便携式治疗车在节力度、操作方便度、出入处置室次数、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护士的满意度得分为(2.92±0.28)、(2.69±0.63)、(2.77±0.60)、(2.85±0.38)、(2.88±0.35)、(2.92±0.28)分,明显高于治疗盘使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行设计便携式治疗车的使用,在临床治疗密集的时间段,为能够及时规范的完成治疗项目提供保障。

    作者:芦芳;李江华;朱焕改;杜晓霞;许艳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洁净手术器械打包前放置时间的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器械清洗合格后包装前的放置时间,以确保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选择医院手术室重复使用的止血钳、持针钳、肠钳、剪刀共4类手术器械,每种60件,随机分为6组,暴露在消毒供应中心器械包装间空气中,分别在清洁后,放置30 m in、1、2、3、4、5 h ,采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测定其相对荧光强度(RLU),采用SPSS13.0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类手术器械在空气中暴露30 min、1 h合格率分别为100.0%、90.0%~100.0%,与即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空气中暴露2、3、4、5 h合格率分别为70.0%~90.0%、70.0%~80.0%、50.0%~60.0%、20.0%~40.0%,与即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器械清洗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包装灭菌,在清洗后2 h内完成包装效果好,放置时间不宜超过3h。

    作者:陈东方;汤莉;王丽芹;曹海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调查及控制措施研究

    目的:调查分析行侵入性超声检查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探讨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相关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接受腔内超声或超声导向穿刺抽吸、引流、治疗的489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标本进行接种培养,ATB系列半自动细菌鉴定仪及仪器原装配套试剂对细菌进行鉴定,并观察统计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的分布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4890例行侵入性超声检查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1.04%,阴道B超、宫腔镜、腹腔镜检查感染率,分别为1.28%、1.07%、0.35%,行阴道B超及宫腔镜检查的医院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行腹腔镜检查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株占61.70%、革兰阳性菌18株占38.30%;医务人员对相关感染管理制度的依从性为70.31%。结论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做好对超声器械、超声探头及科室环境等消毒工作,从而有效地预防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翠荣;王花珍;李晓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Getinge系列清洗消毒器对集中式床单位分级消毒效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调查Getinge系列清洗消毒器对集中式床单位消毒灭菌的效果,并比较3种分级消毒灭菌法的效果,细菌数量明显下降,达到满意的消毒效果。方法用Getinge9100系列清洗消毒器对床体进行清洗和消毒,用Getinge111226压力蒸汽消毒器对床垫、被褥、枕芯进行消毒,在清洗消毒前后对床单位采样,做细菌定性、定量检测,并设计了3种清洗消毒程序(超短、快速、一般),分3个阶段进行,后做清洗消毒效果的统计分析。结果床体、床垫、被褥、枕芯在清洗消毒前细菌超标率为16.7%~75.7%,清洗消毒后的超标率为3.3%;在清洗消毒前,97张床体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假单胞菌属共52株、床垫检出病原菌51株、被褥检出病原菌40株、枕芯检出共39株,清洗消毒后,床体、床垫、被褥、枕芯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单胞菌属;3个程序对床体、床垫、被褥、枕芯的消毒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床单位经Getinge系列清洗消毒器集中式消毒后,细菌数量明显下降,致病力强的细菌杀灭效果明显,3种消毒程序消毒床单位均可,用超短程序亦能达到满意的消毒效果。

    作者:张勤;范培红;史煜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清洗消毒机消毒失败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达到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能佳化。方法2013-2014年按国家规范对内镜内腔面采样,针对7例阳性标本进行细菌学鉴定,从内镜预处理、设备维护管理、消毒剂管理、人员培训4个方面查找失败原因,分别从管理、培训、标准流程的制定、设备清洗保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结果通过根因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人员对设备过度依赖、未实施有效预清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自身清洁消毒不到位、未建立标准化操作及维护保养流程等;通过建立内镜首洗负责制、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标准化操作及管理流程、强化人员培训4项改进措施,进行针对性管理,纤维支气管内镜清洗消毒后期采样合格率达标。结论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运用过程必须加强预处理、设备的维护保养、注重人员的培训和标准化流程的建立,才能确保清洗消毒效果。

    作者:张勤;凡兰桂;杨伟霞;张亿琴;王中亮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及抗菌药物应用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医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4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未发生肺部感染的45例受试者为对照组,对患者血清样本进行免疫学指标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样本的免疫指标差异,对所有患者的感染样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IgA、IgG、IgM、CD3+、CD4+、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CD8+、IL-6、IL-8、IL-10和T N F-α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离培养鉴定的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分别占33.87%、24.19%、19.35%;头孢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有较强的耐药性,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43例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控制,预后良好。结论治疗时应根据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有针对性的敏感抗菌药物,以控制患者体内感染症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利娟;张红巧;巴楠;郑晓珂;吴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及干预前后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干预前后病区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与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7-12月及2012年1-6月每月各30份出院病历,以前者为干预前组,后者为干预后组,围手术期干预前组患者71例和干预后组64例;非手术干预前组患者109例和干预后组116例,分别对围手术期和非手术干预前后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采用 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手术期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给药时机及术后用药时间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药物选择、联合用药不适宜率、分别由32.39%、21.13%下降至17.19%、6.25%;术前未给药、切皮后或术后给药从76.06%下降至48.44%;术后用药24~48 h从13.51%增加至40.63%;术后用药>72 h从54.93%下降至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手术联合用药较干预前明显改善,联合用药不适宜率由66.67%下降至2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菌药物平均用药/病例数、细化指标较干预前无明显改善。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有效,因此如何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熊汉申;张兆利;俞斐;张引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70例老年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35例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5.72%、82.86%,观察组分别为62.86%、9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改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能改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疗程。

    作者:韩芳;张伟东;安学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血液病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依据分析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前后对真菌检验的送检率,探讨真菌检验对抗真菌药物治疗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12月血液科和移植科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500例,对其是否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肺部影像学检查、血液真菌培养、血浆真菌1,3-β-D-葡聚糖检验(G试验)、血清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验(GM 试验)、卡氏肺孢子菌检验等进行统计,并分析抗真菌药物治疗送检阳性率,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0例患者均进行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检查;301例进行了血液真菌培养,送检率为60.2%,各有196例进行了G试验和G M试验,送检率分别为39.2%,18例进行了卡氏肺孢子菌检验,送检率为3.6%,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3%、26.5%、6.6%、5.6%;477例患者进行了肺部影像学检查,检查率为95.4%,阳性率为86.6%;301例血液标本真菌培养的同时,均进行了细菌培养,有16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出细菌20株。结论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影像学检查率较高;G试验和G M 试验具有较高的送检阳性率,但送检率较低;大部分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缺乏后续抗真菌治疗的相关依据。

    作者:翟红岩;冯其梅;王玮;贺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及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成人及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明确M P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3月129例C A P患者取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 R )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 IC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株进行23S rRNA 基因测序,并与标准菌株MPFH (ATCC 15531)基因序列对比分析。结果129例CAP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肺炎支原体20株,分离率15.50%;对四环素类及氟喹诺酮类敏感性较好,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机制均为23S rRNA基因2063位点由A突变为G。结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形式严峻,23S rRNA基因位点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作者:赵茂茂;宋波;蒲增惠;于红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经验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达到合理使用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的目的。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12月医院呼吸内科重症肺炎应用利奈唑胺初始经验治疗的5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初始应用时间、联合用药、肺C T特征、治疗48 h后病原学结果,观察各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差异性比较和原因分析。结果52例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经验治疗后,总有效率82.69%、治愈率38.46%、病死率17.31%;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发生率,分别为19.23%、19.23%、10.15%,血尿发生率为7.69%,随着肝损伤程度加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结论采用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提高其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可能与肝功能的基础状态有关。

    作者:车春莉;张一梅;鲁犇;董福实;张利娟;张春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

    目的:调查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的现状和耐药性变迁,探讨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以半年为统计时间段,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别统计医院2009-2011年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和471株PAE的耐药率,采用SPSS18.0软件对 PAE的耐药率和抗菌药物DDD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亚胺培南及头孢唑林DDDs逐年上升,而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DDDs逐年下降;PAE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始终处于>95.0%的高耐药状态,2009年1-6月PAE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从26.9%、34.6%、23.1%、25.6%、34.6%,下降至2011年7-12月的6.6%、8.1%、5.9%、8.8%、8.8%。结论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存在相关性,提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展冠军;詹莹;邵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8347份,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间、用药时机合理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0.36%降至23.9%,呈不断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用药时间合理率由7.9%升至43.12%,用药时机合理率由0升至94.42%呈不断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显著。

    作者:宋志香;徐建立;张能为;刘东国;薛文英;胡凤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医院感染老年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医院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2年1-11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8例医院感染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名称、使用天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结果108例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3例次,其中发生肺部感染多40例次占35.4%,其次为呼吸道及泌尿道,分别占31.0%及21.2%;101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93.5%,抗菌药物使用231例次,联合应用52例次,占47.2%,静脉给药221例次,占95.7%,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药物利用指数(DUI)为1.8,其他均<1;发生不良反应27例发生率为24.1%。结论医院感染老年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还存在抗菌药物使用率高、档次高、给药剂量不当等问题,应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领弟;苏银法;胡国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与使用安全性。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机械通气后发生迟发型V A P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的患者42例,对其细菌分布、临床疗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迟发型V A P患者经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痊愈19例、显效12例、进步5例、无效6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3.81%;共检出细菌61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9.51%、21.31%、18.03%,经治疗后细菌清除率为68.8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迟发型VAP有效且安全,可作为治疗迟发型VAP患者的经验用药。

    作者:林孟相;程碧环;陈如杰;金胜威;庄荣;王本极;应斌宇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葡萄球菌属的鉴定能力

    目的: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在临床鉴定常见葡萄球菌属的能力。方法采用MALDI-TOF MS对2011-2013年收集的151株葡萄球菌属进行分析比较;对鉴定结果不一致的菌株,用16S rRNA测序方法进行后鉴定,评价 MALDI-TOF MS的鉴定能力。结果151株葡萄球菌属用MALDI-TOF MS与VITEK-2鉴定结果一致的有135株,符合率为89.4%,两种鉴定方法对3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4株表皮葡萄球菌及1株施氏葡萄球菌的鉴定符合率为100.0%;对16株结果不一致的随即用16S rRN A作进一步分析,其中15株鉴定结果与MALDI-TOF MS结果一致,MALDI-TOF MS与16S rRNA测序法对葡萄球菌属的鉴定能力符合率更高。结论与传统的VITEK-2鉴定方法比较,MALOT-TOF MS具有简便、快速、敏感、准确等优点,可用于葡萄球菌属的鉴定。

    作者:肖莎丽;李硕;何文秀;彭志宏;于学军;周忠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管碟法在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抗性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管碟法在监测临床病原菌对消毒剂抗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管碟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苯扎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抑菌环直径;采用管碟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苯扎溴铵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苯扎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抑菌环直径与苯扎溴铵浓度呈对数关系,对数方程为D=6.64 lgC+4.18,相关系数 R=0.971;管碟法检测出的临床病原菌的抑菌环直径与肉汤稀释法检测出的M IC值结果经Pearson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相关系数 r=-0.739。结论管碟法是一种适合在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开展、适用于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抗性的试验方法,为监测临床病原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何晓锋;曹晋桂;刘芳;贾恒明;吴镝;张虎;焦力群;马文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尿细菌培养与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筛查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尿细菌培养与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筛查泌尿系统感染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效果,分析两种方法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医院收入的25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中段尿,使用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及尿细菌培养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检测,以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50例患者尿标本采用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测定阳性160例,阳性率64.0%,尿细菌培养阳性158例,阳性率63.2%,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细菌培养结果作为检验标准,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标本符合率为96.3%,阴性标本符合率为97.8%,两种方法符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沉渣定量分析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一致性高,表明尿沉渣定量分析技术准确性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尿沉渣定量分析筛查速度快,可作为尿路感染的筛查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邓金平;谢波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