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研究

李彩东;吴斌;段正军;田鹏飞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 HBV-DNA, 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 HBV-DNA、HBeAg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5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中 HBV-LP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HBV DNA载量,比较分析三者间的阳性率及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6例慢性 HBV感染者中,HBV-LP阳性率为84.36%,较 HBV-DNA阳性率72.01%与HBeAg阳性率54.44%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LP与 HBV-DNA和 HBeAg的总符合率分别为78.19%、64.48%,HBV-LP与 HBV-DNA和 HBeAg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3.43%、94.86%;HBV-LP表达与HBV-DNA和HBeAg之间均显著关联(χ2=101.67,χ2=6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LP是反映HBV感染者体内复制程度的良好血清免疫学指标,血清中 HBV-LP与 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可作为 HBeAg阴性患者检测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的指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70例老年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35例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5.72%、82.86%,观察组分别为62.86%、9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改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能改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疗程。

    作者:韩芳;张伟东;安学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品管圈在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增加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再生无菌器械包质量进行分析,探讨品管圈在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管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质量管理工作中成立“品管圈”小组,实施“品管圈”,活动中采用 PDCA循环的过程方法与新的统计技术工具,使活动的全过程在PDC A循环中得到优化。结果再生无菌器械包缺陷发生率由改进前的1.26%降低至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临床科室满意度由84.78%提高至97.8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推动了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质量持续改进,有效降低了无菌物品不合格率,临床满意度明显提升,同时提高了员工的质量意识、工作现场管理水平以及团队的凝聚力。

    作者:陈洁;谈夏阳;刘云娥;檀丽冰;卢敬钗;宋卜;董海铰;郭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标准预防措施与传染病隔离常规的特点比较

    目的:比较传染病隔离常规和标准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提高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的自觉性。方法通过中、外文网络、教科书、专著、法规等途径搜集医院隔离预防措施的相关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比较传染病隔离常规和标准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结果传染病隔离常规属于传染病学研究范畴,是依赖诊断的隔离措施,有明确的传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隔离传染,预防的第1层次为基础护理,第2层次为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是现症患者,隔离传染源为切断传染链的主要环节;标准预防措施超出了医院感染学的研究范畴,是不依赖诊断的预防措施,无明确的感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预防感染,预防的第1层次为标准预防,第2层次为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感染源是所有患者,阻断感染途径为切断感染链的主要环节,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性感染,实现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结论标准预防措施和传染病隔离常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隔离预防系统,其在生物环境、防护理念、适用范围、实施方法和防护效果等方面均不相同;了解两种隔离预防措施之间的差异,对于正确的理解和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元元;冯卫忠;李健;刘芳;刘瑜;杨双旺;姜旻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清洗消毒机消毒失败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达到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能佳化。方法2013-2014年按国家规范对内镜内腔面采样,针对7例阳性标本进行细菌学鉴定,从内镜预处理、设备维护管理、消毒剂管理、人员培训4个方面查找失败原因,分别从管理、培训、标准流程的制定、设备清洗保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结果通过根因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人员对设备过度依赖、未实施有效预清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自身清洁消毒不到位、未建立标准化操作及维护保养流程等;通过建立内镜首洗负责制、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标准化操作及管理流程、强化人员培训4项改进措施,进行针对性管理,纤维支气管内镜清洗消毒后期采样合格率达标。结论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运用过程必须加强预处理、设备的维护保养、注重人员的培训和标准化流程的建立,才能确保清洗消毒效果。

    作者:张勤;凡兰桂;杨伟霞;张亿琴;王中亮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健康体检中心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体检中心医疗废物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CQI实施前(2009年4月-2011年3月)健康体检中心医疗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落实C Q I策略,对比分析C Q I实施后(2011年4月-2013年3月)医疗废物管理合格率及医护人员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数据采用SPSS l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CQI实施后各项医疗废物检查合格率显著提高,其中医疗废物与生活废物合格率从62.50%提升至94.02%,医疗废物分类与收集合格率从42.83%提升至92.57%,运送与转运合格率从50.00%提升至88.59%,个人防护从46.38%提升至90.76%,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医务人员医疗废物管理知识掌握合格率由改进前的78.00%提升至9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QI管理模式能有效优化体检中心医疗废物管理流程,增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达到消除隐患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作者:谢桃;林伟庭;汪渊;孙巧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骨科住院患者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控制研究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阴沟肠杆菌感染危险因素,总结干预对策,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102例骨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予以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102例骨科住院患者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11例,感染率10.78%;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无菌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皮肤或黏膜溃烂、侵入性操作、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骨科住院患者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单危险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临床治疗后治愈率为45.46%、无效率为27.27%、总有效率为72.73%,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T N F-α)、白介素-6(IL-6)在治疗3、7 d后各项指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应用抗菌药物,结合对症处理,阴沟肠杆感染预后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魏淑菊;冯阳;周晓铭;李士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标准化流程在外来器械质量控制中的管理

    目的:通过探讨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对手术外来器械的处理流程的质量控制,达到高效、安全的保障环节质量和控制。方法规范化的接收、清洗、包装、灭菌效果监测过程,各环节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严格地贯彻落实,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结果实施手术外来器械的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手术室外来器械的质量,外来器械供应合格率达100.0%,并无感染病例发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通过外来器械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了的供应质量,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

    作者:董薪;龚珊;武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病原菌分布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住院康复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耐药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月368例老年脑卒中住院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42例尿路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368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42例,感染率为11.4%;其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高龄(>70岁)、留置导尿、糖尿病、Brunstrom功能分期(4~6级)、低蛋白血症、康复时间长、出血性脑卒中、病程长(>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病原菌4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1.2%、革兰阳性菌占27.6%、真菌占21.2%;革兰阴性菌仅对亚胺培南、头孢噻肟、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高,而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高。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应重视老年脑卒中患者感染菌的监测,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对症治疗。

    作者:唐福爱;贺树凤;王红英;刘志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老年患者感染的控制和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感染的773例老年患者临床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合格标本进行接种、培养、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73例老年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393例、泌尿道138例、上呼吸道106例,分别占50.8%、17.9%、13.7%;培养出病原菌508株,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5.8%、18.1%、11.6%、11.6%、5.9%和5.3%;125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环丙沙星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2%、86.4%、84.8%、81.6%和75.2%,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8%、8.0%、13.6%及19.2%,369株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3%、88.6%、83.7%、81.0%和50.9%,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5%和5.4%。结论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耐药率高,且多为多药耐药,除亚胺培南外,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敏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老年患者感染。

    作者:吴明德;叶霞;邹艳;王祎;蒋新文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酸性氧化电位水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EOW)用于冲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为医护人员合理选择液体进行创面冲洗与消毒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用SD雄性大鼠54只,在SD大鼠背部建立两个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醋酸氯己定溶液冲洗、B组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冲洗、C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擦干后,3组均用斯丽凯纳米银抗菌凝胶进行换药,记录换药后创面组织细菌含量的降低值和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创面收缩率、上皮化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换药前后3组创面的细菌定量的差值差异明显,B组创面换药前后差值大为(1.21±0.51)×108 CFU/g ,抑菌率为(52.4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早期两组创面的收缩率无明显差异,随着换药次数的增加,两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在烫伤第16天B组创面的上皮化率(89.79±5.43)%明显快于A组(62.35±9.65)%和C组(72.92±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为(17.75±1.49)d ,C组次之(22.00±2.20)d ,A组时间长(24.25±2.12)d ,3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EOW的杀菌能力和促进创面愈合能力明显优于醋酸氯己定溶液和生理盐水,是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丁敬美;李武平;钱皎月;白晓智;胡大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膀胱冲洗频率与导尿管更换时间对导尿管内腔生物膜的影响

    目的:探讨膀胱冲洗、导尿管更换周期对导尿管内腔生物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3-12月对IC U 157例危重患者尿液及导尿管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菌落计数,并采用电镜扫描观察,根据是否进行膀胱冲洗与更换导尿管,分为冲洗组76例,未冲洗组81例;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膀胱冲洗组患者尿培养阳性26例,阳性率34.21%,未冲洗组尿培养阳性27例,阳性率33.33%;导尿管1周更换阳性23例阳性率31.08%、两周更换阳性30例阳性率36.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尿管内腔共培养8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居多,占26.83%;革兰阳性球菌以粪肠球菌居多,占24.39%;当细菌定量≥10000/μl时,导尿管内腔均形成成熟的生物膜。结论膀胱冲洗不能抑制导尿管内腔细菌定植和预防生物膜的形成;危重患者两周内可不更换导尿管,但当尿沉渣尿细菌定量≥10000/μl时需更换导尿管。

    作者:袁展望;李武平;史皆然;付菊芳;刘冰;孙惠英;白艳玲;杨凡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呼吸内科军地患者医院感染经济学损失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军地两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临床医疗护理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为医院决策部门合理确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某三级甲等军队医院出院患者4293例,军队患者478例、地方患者3815例,发生医院感染为感染组,同期出院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按条件1∶1配比,军队患者成功配对24对,地方患者53对,共计77对,统计分析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感染组每例患者住院平均总费用为105341.99元,对照组为15950.50元,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军队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更为突出,是地方患者的1.11倍,多支出的费用主要是药费和治疗费;感染组每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36d,对照组为1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军队患者医院感染对住院时间的延长更为显著,每例延长35 d ,是地方患者的1.54倍。结论呼吸内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医院感染给患者、医院及军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将经济学有关理论和方法与医院感染控制实践有机结合,做好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终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作者:黄慧敏;徐晓莉;尹湘毅;方红梅;聂牛燕;蒋才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青海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及耐药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 TB)的相关基因型特点,为开展耐药结核病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西宁市区、农村和农牧区结核病患者的M T B标本各300份,采用M T B微量低抑菌浓度(M IC )法对耐药结核病进行快速诊断,同时用传统的罗氏药敏法作为对照,采用测序方法分析耐药M TB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率,了解青海地区M TB耐药的基因突变特征,基因突变分布和主要流行突变位点。结果西宁市区与农牧区单一耐药及多耐药M TB耐药率比较,牧区明显高于西宁市区和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oB、katG、gyrA突变率西宁市区分别为52.83%、52.83%、37.74%,农村分别为70.97%、62.90%、45.16%,牧区分别为92.55%、86.17%、81.91%,牧区的基因突变率与西宁市区、农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福平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drpoB(531)占43.66%,异烟肼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katG (315),占61.27%;氧氟沙星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gy rA占59.52%。结论对青海地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临床医师治疗结核病合理选药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芝;王馨;常凤霞;郝娟;王玉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探讨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肿瘤化疗后预防感染对策,控制肿瘤化疗后患者的感染。方法选择2011-2013年肿瘤化疗患者768例,利用BACTECTM9000全自动培养系统分离培养病原菌,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研究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768例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6例,感染率为11.20%;感染患者病原菌检出革兰阳性菌36株占39.13%,革兰阴性菌56株占60.87%;年龄大、住院时间长、进行手术、合并有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以及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是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医护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祺;李朝霞;徐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

    目的:调查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危险因素,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2012年对全院行气管切开术56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特殊菌群分布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56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例、18例次,感染率23.21%、例次感染率32.14%;病原菌检出排前3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分别占23.08%、14.70%、6.41%;气管切开>18 d ,4个月内留置气管套管、无菌技术操作、内套管处置、伤口敷料保持干燥及手卫生依从性是气管切开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实行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措施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气管切开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夏静;夏晴;许朝晖;胡丹丹;郭爽;杨洋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颅脑手术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颅脑手术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7年2月-2013年2月674例颅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受伤方式、手术时机、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和术后是否出现脑脊液漏等差异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674例颅脑手术患者中有125例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为1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 h、手术部位为后颅凹、有脑脊液漏及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9.3%、22.1%、24.0%、2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手术部位、脑脊液漏和受伤方式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脑脊液漏和受伤方式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相关预防治疗措施,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军华;雷清桃;赵建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招募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的范围与方法探讨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范围40~100U/L献血者再次ALT检测结果,探讨适合献血者再次招募的ALT范围和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中心血站202名ALT初次检测结果40~100U/L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间隔1个月后再次检测其ALT。结果202名献血者,ALT检测结果均<40U/L的有132名,ALT检测合格率为65.4%;ALT初次检测结果为40~50U/L的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率为100.0%;≥2次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率为70.5%,高于首次献血者41.7%;不同原因会引起ALT水平升高,并且会影响ALT再次检测合格率;132名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其中120名献血者参加了无偿献血,献血率为90.9%。结论献血者初次ALT检测结果在40~70U/L范围内,可以作为再次献血招募对象,在多次献血者中招募,注意排除影响ALT水平因素,可以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大限度地降低所采集血液的不合格率,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作者:王丽;赵向东;朱阳泉;马敏;孙伟萍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472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部位、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及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分析。结果472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13.3%;呼吸系统发生医院感染多,占66.9%,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占15.37%;住院时间长、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卧床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较易发生医院感染,控制住院时间、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加强营养,有利于降低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实施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姜永梅;邱霞;宋秀红;王淑云;陈强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片段克隆的测序与应用

    目的:为了获得A型产气荚膜梭菌C57株α毒素基因片段克隆质粒,作为实时定量PCR检测标本产气荚膜梭菌标准,以备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两轮高保真 PCR扩增 A 型产气荚膜梭菌 C57株α毒素基因片段(Cpa900),经EcoRⅠ酶切后插入质粒pUC19并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UC19-Cpa900,转化大肠埃希菌Top10感受态菌株并予以增菌后测序,并提取质粒进行实时定量PCR测试。结果 pUC19下游引物匹配Cpa900上、下游引物双PCR筛选电泳结果表明,116-2株中含单拷贝、反向插入pUC19的Cpa900,并为测序结果所证实;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片段与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标准株ATCC 13124的全基因序列CP000246.1中的磷脂酶C(PLC)基因(CPF_0042)相应序列相比,符合率高达99.8%;变异位点不在两实时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区,经实时定量PCR实测对扩增效率无影响,完全可用作实时定量PCR检测标准。结论 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克隆片段序列高度保守,作为模板具有高扩增效率,可作为标准品用于实时定量PCR检测 A型产气荚膜梭菌,质粒引物匹配插入片段双引物双PCR筛选转化菌株,不但可鉴定阳性克隆,还能确定重组质粒中插入基因拷贝数量和插入方向、有效避免假阳性,不失为很好的筛选方法。

    作者:刘颖;王健;张会英;赵艳;王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P区基因突变模式与基因型的关系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发生耐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 )P区基因突变模式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2012年9月采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对97例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耐药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P区及基因分型测定,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7例患者的基因突变模式为9种,其中单个位点突变37例占38.1%,联合位点突变为60例占61.8%;B基因型22例占22.7%,C基因型74例占76.3%,B和C混合基因型有1例占1.0%,C基因以rtM204I+ rtL180M 突变为主,占32.4%,B基因以rtM204I突变模式为主,占54.6%;以rtM204I和 rtM204I+ rtL180M 突变模式的B和C基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引起的HBV P区基因突变,不同的基因型决定了与耐药相关变异出现模式。

    作者:张炳权;陈占国;方伟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