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调查分析

高红军;冯其梅;汤传昊;曹艳艳;翟红岩

关键词:肺部肿瘤, 医院感染, 感染部位
摘要:目的:了解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状况,以预防与降低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7月14741例肺部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感染例次率、感染部位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4741例肺部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65例、292例次,感染率1.80%、例次感染率1.98%,各年度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前5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留置尿管相关、血液、器官腔隙,分别占59.93%、21.92%、6.17%、3.77%、3.43%;肺部肿瘤患者留置尿管使用率0.77%,各年度留置尿管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肺部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预防与控制,减少留置尿管等有创操作,降低医院感染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感染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2012-2013年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耐药性及其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研究分析,应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3年临床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阳性菌728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643株,占8.8%,64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413株,检出率为64.2%;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伤口分泌物、血液,分别占76.5%、7.5%、6.0%;主要科室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分泌科、呼吸内科,分布率分别为9.2%、4.1%、12.6%;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88.6%、96.1%、92.3%、1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多的科室为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科、血液内科等。结论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易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临床应积极主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文杰;吴镝;刘芳;张虎;何晓锋;曹晋桂;董彦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招募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的范围与方法探讨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范围40~100U/L献血者再次ALT检测结果,探讨适合献血者再次招募的ALT范围和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中心血站202名ALT初次检测结果40~100U/L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间隔1个月后再次检测其ALT。结果202名献血者,ALT检测结果均<40U/L的有132名,ALT检测合格率为65.4%;ALT初次检测结果为40~50U/L的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率为100.0%;≥2次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率为70.5%,高于首次献血者41.7%;不同原因会引起ALT水平升高,并且会影响ALT再次检测合格率;132名献血者ALT再次检测合格,其中120名献血者参加了无偿献血,献血率为90.9%。结论献血者初次ALT检测结果在40~70U/L范围内,可以作为再次献血招募对象,在多次献血者中招募,注意排除影响ALT水平因素,可以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大限度地降低所采集血液的不合格率,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作者:王丽;赵向东;朱阳泉;马敏;孙伟萍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标准预防措施与传染病隔离常规的特点比较

    目的:比较传染病隔离常规和标准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提高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的自觉性。方法通过中、外文网络、教科书、专著、法规等途径搜集医院隔离预防措施的相关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比较传染病隔离常规和标准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结果传染病隔离常规属于传染病学研究范畴,是依赖诊断的隔离措施,有明确的传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隔离传染,预防的第1层次为基础护理,第2层次为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是现症患者,隔离传染源为切断传染链的主要环节;标准预防措施超出了医院感染学的研究范畴,是不依赖诊断的预防措施,无明确的感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预防感染,预防的第1层次为标准预防,第2层次为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感染源是所有患者,阻断感染途径为切断感染链的主要环节,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性感染,实现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结论标准预防措施和传染病隔离常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隔离预防系统,其在生物环境、防护理念、适用范围、实施方法和防护效果等方面均不相同;了解两种隔离预防措施之间的差异,对于正确的理解和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元元;冯卫忠;李健;刘芳;刘瑜;杨双旺;姜旻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片段克隆的测序与应用

    目的:为了获得A型产气荚膜梭菌C57株α毒素基因片段克隆质粒,作为实时定量PCR检测标本产气荚膜梭菌标准,以备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两轮高保真 PCR扩增 A 型产气荚膜梭菌 C57株α毒素基因片段(Cpa900),经EcoRⅠ酶切后插入质粒pUC19并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UC19-Cpa900,转化大肠埃希菌Top10感受态菌株并予以增菌后测序,并提取质粒进行实时定量PCR测试。结果 pUC19下游引物匹配Cpa900上、下游引物双PCR筛选电泳结果表明,116-2株中含单拷贝、反向插入pUC19的Cpa900,并为测序结果所证实;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片段与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标准株ATCC 13124的全基因序列CP000246.1中的磷脂酶C(PLC)基因(CPF_0042)相应序列相比,符合率高达99.8%;变异位点不在两实时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区,经实时定量PCR实测对扩增效率无影响,完全可用作实时定量PCR检测标准。结论 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克隆片段序列高度保守,作为模板具有高扩增效率,可作为标准品用于实时定量PCR检测 A型产气荚膜梭菌,质粒引物匹配插入片段双引物双PCR筛选转化菌株,不但可鉴定阳性克隆,还能确定重组质粒中插入基因拷贝数量和插入方向、有效避免假阳性,不失为很好的筛选方法。

    作者:刘颖;王健;张会英;赵艳;王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患者不同时机肠内营养的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肠内营养(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源性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80例S A P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60例,分别在入院第2、4、6天实施肠内营养,比较3组患者各时期生理指标变化、肠源性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出现2例肠源性感染,感染率3.3%,B、C组各出现5例、9例肠源性感染,感染率分别为8.3%、15.0%;A组入院第5天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内毒素含量下降,于第9天时分别降至(54.9±13.9) mg/L、(10.2±1.1)×109/L及(0.29±0.07)EU/L ,下降程度显著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出现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7%,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P患者入院第2天内给予肠内营养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程度,预防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发展,是一种高效、可靠的SAP治疗手段。

    作者:王勇;马英杰;冯素萍;韩际奥;秦宝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状况,以预防与降低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7月14741例肺部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感染例次率、感染部位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4741例肺部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65例、292例次,感染率1.80%、例次感染率1.98%,各年度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前5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留置尿管相关、血液、器官腔隙,分别占59.93%、21.92%、6.17%、3.77%、3.43%;肺部肿瘤患者留置尿管使用率0.77%,各年度留置尿管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肺部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预防与控制,减少留置尿管等有创操作,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高红军;冯其梅;汤传昊;曹艳艳;翟红岩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病原菌分布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住院康复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耐药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月368例老年脑卒中住院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42例尿路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368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42例,感染率为11.4%;其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高龄(>70岁)、留置导尿、糖尿病、Brunstrom功能分期(4~6级)、低蛋白血症、康复时间长、出血性脑卒中、病程长(>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病原菌4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1.2%、革兰阳性菌占27.6%、真菌占21.2%;革兰阴性菌仅对亚胺培南、头孢噻肟、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高,而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高。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应重视老年脑卒中患者感染菌的监测,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对症治疗。

    作者:唐福爱;贺树凤;王红英;刘志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经验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达到合理使用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的目的。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12月医院呼吸内科重症肺炎应用利奈唑胺初始经验治疗的5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初始应用时间、联合用药、肺C T特征、治疗48 h后病原学结果,观察各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差异性比较和原因分析。结果52例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经验治疗后,总有效率82.69%、治愈率38.46%、病死率17.31%;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发生率,分别为19.23%、19.23%、10.15%,血尿发生率为7.69%,随着肝损伤程度加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结论采用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提高其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可能与肝功能的基础状态有关。

    作者:车春莉;张一梅;鲁犇;董福实;张利娟;张春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与使用安全性。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机械通气后发生迟发型V A P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的患者42例,对其细菌分布、临床疗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迟发型V A P患者经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痊愈19例、显效12例、进步5例、无效6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3.81%;共检出细菌61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9.51%、21.31%、18.03%,经治疗后细菌清除率为68.8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迟发型VAP有效且安全,可作为治疗迟发型VAP患者的经验用药。

    作者:林孟相;程碧环;陈如杰;金胜威;庄荣;王本极;应斌宇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声门下积液清除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声门下积液清除方法对下呼吸道细菌数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M V )时间、IC U入住时间、病死率的影响,为临床预防V A P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1-12月入住综合IC U行机械通气>48 h的57例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27例,A组在常规气道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声门下冲洗;B组在常规气道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分别于M V<48 h、4、7 d收集气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观察MV患者VAP发生率、MV时间、ICU入住时间、病死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V<5 d VAP发生率A组为46.67%、B为1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 V≥5 dV A P发生率A组为70.00%、B为5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M V时间、IC U入住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生与未发生VAP患者的MV时间、ICU入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与未发生VAP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比单纯声门下冲洗能更有效地降低早发性VAP的发生率;VAP的发生可使重症患者的MV时间、ICU入住时间明显延长。

    作者:权明桃;曾慧;胡龙凤;陈伟;刘黄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清洗消毒机消毒失败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达到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能佳化。方法2013-2014年按国家规范对内镜内腔面采样,针对7例阳性标本进行细菌学鉴定,从内镜预处理、设备维护管理、消毒剂管理、人员培训4个方面查找失败原因,分别从管理、培训、标准流程的制定、设备清洗保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结果通过根因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人员对设备过度依赖、未实施有效预清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自身清洁消毒不到位、未建立标准化操作及维护保养流程等;通过建立内镜首洗负责制、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标准化操作及管理流程、强化人员培训4项改进措施,进行针对性管理,纤维支气管内镜清洗消毒后期采样合格率达标。结论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运用过程必须加强预处理、设备的维护保养、注重人员的培训和标准化流程的建立,才能确保清洗消毒效果。

    作者:张勤;凡兰桂;杨伟霞;张亿琴;王中亮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研究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控制和预防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发生感染。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进行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878例,用BACTECTM9000全自动培养系统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并利用 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8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感染76例,感染率为8.66%;其中微创部位、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染分别占38.16%、23.68%、15.79%、10.53%;共培养出病原菌8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占38.56%,革兰阴性菌51株占61.44%;革兰阳性菌对乙酰唑胺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均<6.00%,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结论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感染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及时的治疗。

    作者:马成果;王金梅;张哲浩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七叶皂苷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核因子-κB 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24只,经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七叶皂苷钠组,每组各8只,雌雄各50%,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术后6h和12h分别于光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和IL-6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NF-κB的表达,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12h七叶皂苷钠组病理评分分别为(6.40±1.20)、(9.90±2.10)分,与模型组的(8.80±1.70)、(15.50±2.00)分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F-κB阳性细胞IOD值分别为38.00±6.17、47.93±9.65,均低于模型组的49.93±10.66、61.24±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血清TNF-α、IL-1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通过抑制胰腺组织NF-κB的激活,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对SAP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红果;吕娟丽;孙慧萍;李冬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2013年三甲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状分析

    目的:通过对三甲综合医院2013年1-12月医院感染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干预措施,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2013年1-12月由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对全部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与临床医师主动诊断报告相结合,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病例调查登记表》,整理相关数据,并对各科室患者发生感染例数、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013年1-12月共调查住院患者27315例,发生医院感染529例,感染率为1.94%;内科系统感染前3位科室分别为血液移植科、重症医学科和呼吸内科,感染率依次为13.68%、8.48%、3.90%;外科系统感染前3位科室分别为烧伤科、心胸外科、血管外科,感染率依次为5.30%、3.04%、2.78%;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血液系统为主要感染部位,分别占35.16%、23.25%、19.85%;检出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45.77%、革兰阴性菌占31.51%、真菌占22.72%。结论应有效落实感染控制措施,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监管,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多角度、多要素、多环节控制,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程文琴;李婧;张如;邱少富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急诊开胸手术患者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干预对策

    目的:调查并分析急诊开胸手术患者感染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对策进行探讨,以降低术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4月124例急诊开胸手术患者,对手术后患者的胸腔或者胸水引流管前端约2 cm进行细菌培养,并回顾性分析所实施的干预措施,总结行之有效的预防干预对策。结果124例急诊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16例,感染率12.90%;其术后发生感染与性别、年龄、胸管类型因素无关,而术后污染、呼吸道感染、胸管留置时间和手术时间等因素与术后感染具有相关性,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开胸手术后发生感染率更高,为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患者标本中共检测出病原菌21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5株,分别占28.57%、23.81%。结论术后污染、呼吸道感染、胸管留置时间及手术时间因素是急性开胸手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采取行之有效地干预措施,使开胸手术后患者的感染率降到低,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作者:张艳;王珂;吴光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中、英文摘要的书写方法

    1.英文文题下应有全部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不同单位作者全称、城市和邮政编码及国名加括号置于作者姓名之后。例:OU Long ,LIU Hong-wei(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China)。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移植病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3年血液科移植病房290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细菌鉴定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用ATB fungs 3检测假丝酵母菌属的药物敏感性,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9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35例,感染率为12.07%;共分离出35株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多15株占42.86%,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1株占31.43%;标本来源以口腔拭子为主占31.42%,其次为血液、眼拭子、痰液,分别占17.14%、14.29%、14.29%;白色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均≥80.00%。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刘芳;何晓峰;张虎;马文杰;吴镝;杨得明;焦立群;曹晋桂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糖尿病足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调查糖尿病足患者的病原菌的变迁趋势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糖尿病足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病原菌变化及其耐药性。结果医院2009-2013年从937例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中共分离病原菌452株,阳性率48.2%,检出率第1位的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共124株,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83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比例由2009年的9.1%升至2013年的33.9%,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由27.3%降至16.7%;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66.7%和65.4%,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5.0%;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M RSA29株,未检测出耐万古霉素菌株,临床用药与药敏试验相符的有效率为97.8%。结论医院临床医师用药基本合理,加强对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性监测,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和扩散。

    作者:吴镝;吴晨;张虎;刘芳;马文杰;曹文莉;曹晋桂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元件检测及样本聚类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20株鲍氏不动杆菌(ABA )耐药性,研究其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耐药元件的携带特点,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株ABA分离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药敏试验采用K-B法;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耐药元件的遗传标记均采用PCR法;样本聚类分析采用UPGMA法。结果20株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80.0%;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耐药与携带 blaT EM、blaA DC、blaOX A-23群、bla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携带 aph(3′)-Ⅰ、aac(6′)-Ⅰ b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相关;并在国内首次检出 blaA DC-17型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显示,1~19、7~10~20、2~6~8~9~12~14~15~17~18号株分别携带完全相同的耐药基因,具有亲缘性,该3个克隆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结论 ABA的多药耐药性与其携带多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有关,研究医院流行细菌的同源性和启动预防控制机制很有必要。

    作者:蒋海平;向华珍;吴艳涛;江玮;田琼书;刘堂江;胡锦娟;张旭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老年患者感染的控制和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感染的773例老年患者临床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合格标本进行接种、培养、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73例老年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393例、泌尿道138例、上呼吸道106例,分别占50.8%、17.9%、13.7%;培养出病原菌508株,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5.8%、18.1%、11.6%、11.6%、5.9%和5.3%;125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环丙沙星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2%、86.4%、84.8%、81.6%和75.2%,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8%、8.0%、13.6%及19.2%,369株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3%、88.6%、83.7%、81.0%和50.9%,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5%和5.4%。结论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耐药率高,且多为多药耐药,除亚胺培南外,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敏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老年患者感染。

    作者:吴明德;叶霞;邹艳;王祎;蒋新文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