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杰;吴镝;刘芳;张虎;何晓锋;曹晋桂;董彦芳
目的:评价管碟法在监测临床病原菌对消毒剂抗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管碟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苯扎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抑菌环直径;采用管碟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苯扎溴铵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苯扎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抑菌环直径与苯扎溴铵浓度呈对数关系,对数方程为D=6.64 lgC+4.18,相关系数 R=0.971;管碟法检测出的临床病原菌的抑菌环直径与肉汤稀释法检测出的M IC值结果经Pearson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相关系数 r=-0.739。结论管碟法是一种适合在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开展、适用于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抗性的试验方法,为监测临床病原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何晓锋;曹晋桂;刘芳;贾恒明;吴镝;张虎;焦力群;马文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发生耐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 )P区基因突变模式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2012年9月采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对97例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耐药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P区及基因分型测定,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7例患者的基因突变模式为9种,其中单个位点突变37例占38.1%,联合位点突变为60例占61.8%;B基因型22例占22.7%,C基因型74例占76.3%,B和C混合基因型有1例占1.0%,C基因以rtM204I+ rtL180M 突变为主,占32.4%,B基因以rtM204I突变模式为主,占54.6%;以rtM204I和 rtM204I+ rtL180M 突变模式的B和C基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引起的HBV P区基因突变,不同的基因型决定了与耐药相关变异出现模式。
作者:张炳权;陈占国;方伟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调查分析行侵入性超声检查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探讨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相关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接受腔内超声或超声导向穿刺抽吸、引流、治疗的489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标本进行接种培养,ATB系列半自动细菌鉴定仪及仪器原装配套试剂对细菌进行鉴定,并观察统计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的分布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4890例行侵入性超声检查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1.04%,阴道B超、宫腔镜、腹腔镜检查感染率,分别为1.28%、1.07%、0.35%,行阴道B超及宫腔镜检查的医院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行腹腔镜检查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株占61.70%、革兰阳性菌18株占38.30%;医务人员对相关感染管理制度的依从性为70.31%。结论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做好对超声器械、超声探头及科室环境等消毒工作,从而有效地预防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翠荣;王花珍;李晓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肠内营养(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源性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80例S A P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60例,分别在入院第2、4、6天实施肠内营养,比较3组患者各时期生理指标变化、肠源性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出现2例肠源性感染,感染率3.3%,B、C组各出现5例、9例肠源性感染,感染率分别为8.3%、15.0%;A组入院第5天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内毒素含量下降,于第9天时分别降至(54.9±13.9) mg/L、(10.2±1.1)×109/L及(0.29±0.07)EU/L ,下降程度显著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出现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7%,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P患者入院第2天内给予肠内营养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程度,预防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发展,是一种高效、可靠的SAP治疗手段。
作者:王勇;马英杰;冯素萍;韩际奥;秦宝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12月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各类送检标本进行培养,统计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5884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812株,阳性率为13.8%;其中革兰阴性菌552株,占67.98%,革兰阳性菌259株,占32.02%;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菌,检出率分别为20.81%、16.87%、14.29%、11.33%和7.1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 ESBLs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6.44%和23.64%,未检出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少量肺炎克雷伯菌显示对碳青霉烯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 RS A的检出率为13.9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患儿检出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周凤玲;靳桂明;董玉梅;张帆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军地两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临床医疗护理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为医院决策部门合理确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某三级甲等军队医院出院患者4293例,军队患者478例、地方患者3815例,发生医院感染为感染组,同期出院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按条件1∶1配比,军队患者成功配对24对,地方患者53对,共计77对,统计分析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感染组每例患者住院平均总费用为105341.99元,对照组为15950.50元,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军队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更为突出,是地方患者的1.11倍,多支出的费用主要是药费和治疗费;感染组每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36d,对照组为1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军队患者医院感染对住院时间的延长更为显著,每例延长35 d ,是地方患者的1.54倍。结论呼吸内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医院感染给患者、医院及军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将经济学有关理论和方法与医院感染控制实践有机结合,做好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终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作者:黄慧敏;徐晓莉;尹湘毅;方红梅;聂牛燕;蒋才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EOW)用于冲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为医护人员合理选择液体进行创面冲洗与消毒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用SD雄性大鼠54只,在SD大鼠背部建立两个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醋酸氯己定溶液冲洗、B组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冲洗、C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擦干后,3组均用斯丽凯纳米银抗菌凝胶进行换药,记录换药后创面组织细菌含量的降低值和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创面收缩率、上皮化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换药前后3组创面的细菌定量的差值差异明显,B组创面换药前后差值大为(1.21±0.51)×108 CFU/g ,抑菌率为(52.4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早期两组创面的收缩率无明显差异,随着换药次数的增加,两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在烫伤第16天B组创面的上皮化率(89.79±5.43)%明显快于A组(62.35±9.65)%和C组(72.92±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为(17.75±1.49)d ,C组次之(22.00±2.20)d ,A组时间长(24.25±2.12)d ,3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EOW的杀菌能力和促进创面愈合能力明显优于醋酸氯己定溶液和生理盐水,是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丁敬美;李武平;钱皎月;白晓智;胡大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烧伤抑菌霜和纳米银抗菌凝胶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为门诊确定换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用54只SD雄性大鼠,在SD大鼠背部建立两个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后,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采用烧伤抑菌霜、B组采用纳米银抗菌凝胶和C组采用空白无菌纱布进行换药,记录换药后创面组织细菌含量的降低值和创面愈合过程中收缩率、上皮化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换药前后3组SD大鼠创面的细菌定量差值差异明显,A组创面换药前后差值大为(1.67±0.294)×108 CFU/g ,抑菌率高为(83.4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早期两组创面的收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换药次数的增加,两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在创面愈合后期,创面收缩率之间的差异又逐渐缩小;在烫伤第16天B组创面的上皮化率(94.84±3.34)%,明显快于A组(78.99±6.56)%和C组(64.88±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上皮化率快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创面愈合时间短(16.88±0.834)d ,A组次之(20.50±1.195)d ,C组时间长(25.88±2.100)d ,3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这两种新型银制剂在抗菌能力和促进创面愈合上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效果各有差异,为较好的管理烧伤创面,可推荐联合使用,早期使用烧伤抑菌霜预防治疗创面感染可达到较好的抗菌效果,中后期为促进创面上皮化改用纳米银抗菌凝胶的效果更好。
作者:丁敬美;李武平;钱皎月;白晓智;胡大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探讨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肿瘤化疗后预防感染对策,控制肿瘤化疗后患者的感染。方法选择2011-2013年肿瘤化疗患者768例,利用BACTECTM9000全自动培养系统分离培养病原菌,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研究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768例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6例,感染率为11.20%;感染患者病原菌检出革兰阳性菌36株占39.13%,革兰阴性菌56株占60.87%;年龄大、住院时间长、进行手术、合并有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以及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是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医护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祺;李朝霞;徐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流程优化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去污区质量管理中的成效,使清洗消毒、灭菌物品的质量得到持续提高,达到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方法收集2012年6-12月实施前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监测18455件,2013年1-6月实施后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监测18665件,采用SPSS13.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流程优化。结果流程优化实施前钳类、窥器类、管腔类、腔镜类和湿化瓶合格率分别为94.67%、79.98%、82.67%、85.50%和98.98%;流程优化实施后合格率分别为97.73%、85.22%、90.00%、94.10%和9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评分、满意度、设备使用率等得到明显提高;环境湿度达到卫生行业标准要求,进一步证明优化流程在去污区质量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通过流程优化对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进行质量管理,可达到质量的持续提高及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徐文娟;朱玉叶;张建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分析综合干预对肿瘤患者Ⅳ度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预防作用,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84例肿瘤Ⅳ度骨髓抑制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组)42例和观察组(综合干预组)42例,对两组患者不同骨髓抑制时间及各部位感染率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总感染率观察组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1%,且其中不同抑制时间及各部位感染率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可有效预防控制肿瘤Ⅳ度骨髓抑制期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对于该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余玲玲;李文华;黄黎黎;王思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了解医院移植病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3年血液科移植病房290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细菌鉴定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用ATB fungs 3检测假丝酵母菌属的药物敏感性,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9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35例,感染率为12.07%;共分离出35株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多15株占42.86%,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1株占31.43%;标本来源以口腔拭子为主占31.42%,其次为血液、眼拭子、痰液,分别占17.14%、14.29%、14.29%;白色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均≥80.00%。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刘芳;何晓峰;张虎;马文杰;吴镝;杨得明;焦立群;曹晋桂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达到合理使用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的目的。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12月医院呼吸内科重症肺炎应用利奈唑胺初始经验治疗的5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初始应用时间、联合用药、肺C T特征、治疗48 h后病原学结果,观察各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差异性比较和原因分析。结果52例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经验治疗后,总有效率82.69%、治愈率38.46%、病死率17.31%;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发生率,分别为19.23%、19.23%、10.15%,血尿发生率为7.69%,随着肝损伤程度加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结论采用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提高其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可能与肝功能的基础状态有关。
作者:车春莉;张一梅;鲁犇;董福实;张利娟;张春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了解贵州省102所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现状。方法设计调查表对贵州省102所二级以上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加调查102所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职业以护师为主,占60.85%;学历以大专为主,占39.15%;43.40%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时间<3年;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中中级职称者占61.73%。结论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偏低、人员素质不强、稳定性不够,必须给予专业队伍建设足够的重视,使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状况更加完善。
作者:牟霞;徐艳;刘玮;王翀;张骥;陈京;杨怀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国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试剂低检测限样本进行结果评定与分析,评估国产定量试剂的临床应用性能。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应用国产HBV-DNA检测试剂检测2061份临床样本、12份灵敏度试验稀释血清、10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标准品中 HBV-DNA含量,结合实时荧光定量曲线和DNA凝胶电泳对小于低检测限样本进行结果评定,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低病毒载量患者血清学指标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对FX试剂定量结果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2061份样本中小于低检测限的样本1233份占59.9%,其中<1000 IU/ml的低载量阳性样本393份占19.1%;393份低病毒载量样本中有193份样本检出有至少1项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的有332份占84.48%, HBsAg、HBeAg、抗-HBc阳性26份占6.62%;10份标准品经检测均能正确检出,其实测值和理论靶值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942,P<0.01);国产试剂检测灵敏度试验稀释血清,检出稀释度样本低浓度为57.8 IU/ml。结论国产HBV-DNA定量试剂结果为小于低检测限的样本中存在一定比例低病毒载量 HBV感染者,建议对小于低检测限样本采用进口试剂检测确认以避免漏检。
作者:吴为民;李另另;常青;谢平;乔伟振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通过对三甲综合医院2013年1-12月医院感染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干预措施,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2013年1-12月由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对全部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与临床医师主动诊断报告相结合,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病例调查登记表》,整理相关数据,并对各科室患者发生感染例数、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013年1-12月共调查住院患者27315例,发生医院感染529例,感染率为1.94%;内科系统感染前3位科室分别为血液移植科、重症医学科和呼吸内科,感染率依次为13.68%、8.48%、3.90%;外科系统感染前3位科室分别为烧伤科、心胸外科、血管外科,感染率依次为5.30%、3.04%、2.78%;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血液系统为主要感染部位,分别占35.16%、23.25%、19.85%;检出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45.77%、革兰阴性菌占31.51%、真菌占22.72%。结论应有效落实感染控制措施,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监管,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多角度、多要素、多环节控制,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程文琴;李婧;张如;邱少富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8347份,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间、用药时机合理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0.36%降至23.9%,呈不断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用药时间合理率由7.9%升至43.12%,用药时机合理率由0升至94.42%呈不断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显著。
作者:宋志香;徐建立;张能为;刘东国;薛文英;胡凤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472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部位、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及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分析。结果472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13.3%;呼吸系统发生医院感染多,占66.9%,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占15.37%;住院时间长、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卧床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较易发生医院感染,控制住院时间、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加强营养,有利于降低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实施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姜永梅;邱霞;宋秀红;王淑云;陈强 刊期: 2014年第20期
1.英文文题下应有全部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不同单位作者全称、城市和邮政编码及国名加括号置于作者姓名之后。例:OU Long ,LIU Hong-wei(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China)。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医院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2年1-11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8例医院感染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名称、使用天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结果108例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3例次,其中发生肺部感染多40例次占35.4%,其次为呼吸道及泌尿道,分别占31.0%及21.2%;101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93.5%,抗菌药物使用231例次,联合应用52例次,占47.2%,静脉给药221例次,占95.7%,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药物利用指数(DUI)为1.8,其他均<1;发生不良反应27例发生率为24.1%。结论医院感染老年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还存在抗菌药物使用率高、档次高、给药剂量不当等问题,应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领弟;苏银法;胡国新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