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全;章来长;叶高峰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阴沟肠杆菌感染危险因素,总结干预对策,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102例骨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予以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102例骨科住院患者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11例,感染率10.78%;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无菌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皮肤或黏膜溃烂、侵入性操作、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骨科住院患者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单危险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临床治疗后治愈率为45.46%、无效率为27.27%、总有效率为72.73%,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T N F-α)、白介素-6(IL-6)在治疗3、7 d后各项指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应用抗菌药物,结合对症处理,阴沟肠杆感染预后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魏淑菊;冯阳;周晓铭;李士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手术室内备皮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进行手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术前30 min~2 h ,由科室人员在手术室半限制区内备皮间进行术前备皮;对照组患者则在术前1 d在病房内备皮,对两组患者备皮后手术消毒前进行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皮肤菌落数、手术时间、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术后切口愈合。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使用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肤菌落数<10 CFU/cm2的试验组有81例、对照组有54例,皮肤菌落数>100 CFU/cm2的患者对照组有15例、试验组无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为2.22%,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5.56%。结论术前30 min~2 h在手术室内备皮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皮肤的细菌残留。
作者:张兆慧;孙晓芹;彭延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调查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危险因素,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2012年对全院行气管切开术56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特殊菌群分布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56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例、18例次,感染率23.21%、例次感染率32.14%;病原菌检出排前3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分别占23.08%、14.70%、6.41%;气管切开>18 d ,4个月内留置气管套管、无菌技术操作、内套管处置、伤口敷料保持干燥及手卫生依从性是气管切开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实行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措施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气管切开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夏静;夏晴;许朝晖;胡丹丹;郭爽;杨洋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揭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MRSA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临床常用消毒剂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进行诱导,对比诱导前后的药敏结果并检测其耐药基因。结果8株MSSA和实验室标准菌株ATCC 25923共9株菌中,经消毒剂诱导后有5株变为耐药,其中4株在临床常用消毒剂的持续加量作用下,其抑菌环内出现了有细菌生长或抑菌环直径变为零的现象,且均获得了 mecA基因变成了MRSA ,个别的还获得了smr基因,有的丢失了 norA基因。结论 MSSA潜在耐药趋势,经小剂量临床常用消毒剂诱导可以发生基因突变而获得新的耐药基因变身为M RS A ,提示消毒剂不合理使用是M RS A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医疗机构急需强化消毒剂合理使用管理,以便遏止M RS A的产生,防止M RS A暴发流行。
作者:张新玲;向大伟;谢文龙;张汝学;李晓云;李菊莲;姜东红;牛晓红;樊玉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多巴胺(DA )和去甲肾上腺素(NA)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7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别应用D A和N A进行干预治疗,比较药物应用后不同时点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指数( 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 )变化和6 h乳酸清除率、28 d生存率。结果治疗6 h后平均早期乳酸清除率DA 组患者为22.3%,明显低于 NA 组患者的59.0%, SVO2≥65%的患者分别占30.9%和64.0%,DA组高乳酸清除和SVO2≥65%的患者均明显少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值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效应差异,NA 组1~48 h时 HR均较DA 组低,24~48 h时MAP较D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I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A 组SVRI值在1~48 h时均较D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A较DA能更好的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增加脏器灌注,并能有效清除血乳酸,NA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孙先义;赵修敏;李丕宝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24只,经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七叶皂苷钠组,每组各8只,雌雄各50%,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术后6h和12h分别于光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和IL-6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NF-κB的表达,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12h七叶皂苷钠组病理评分分别为(6.40±1.20)、(9.90±2.10)分,与模型组的(8.80±1.70)、(15.50±2.00)分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F-κB阳性细胞IOD值分别为38.00±6.17、47.93±9.65,均低于模型组的49.93±10.66、61.24±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血清TNF-α、IL-1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通过抑制胰腺组织NF-κB的激活,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对SAP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红果;吕娟丽;孙慧萍;李冬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国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试剂低检测限样本进行结果评定与分析,评估国产定量试剂的临床应用性能。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应用国产HBV-DNA检测试剂检测2061份临床样本、12份灵敏度试验稀释血清、10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标准品中 HBV-DNA含量,结合实时荧光定量曲线和DNA凝胶电泳对小于低检测限样本进行结果评定,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低病毒载量患者血清学指标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对FX试剂定量结果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2061份样本中小于低检测限的样本1233份占59.9%,其中<1000 IU/ml的低载量阳性样本393份占19.1%;393份低病毒载量样本中有193份样本检出有至少1项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的有332份占84.48%, HBsAg、HBeAg、抗-HBc阳性26份占6.62%;10份标准品经检测均能正确检出,其实测值和理论靶值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942,P<0.01);国产试剂检测灵敏度试验稀释血清,检出稀释度样本低浓度为57.8 IU/ml。结论国产HBV-DNA定量试剂结果为小于低检测限的样本中存在一定比例低病毒载量 HBV感染者,建议对小于低检测限样本采用进口试剂检测确认以避免漏检。
作者:吴为民;李另另;常青;谢平;乔伟振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了解医院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2012-2013年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耐药性及其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研究分析,应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3年临床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阳性菌728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643株,占8.8%,64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413株,检出率为64.2%;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伤口分泌物、血液,分别占76.5%、7.5%、6.0%;主要科室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分泌科、呼吸内科,分布率分别为9.2%、4.1%、12.6%;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88.6%、96.1%、92.3%、1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多的科室为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科、血液内科等。结论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易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临床应积极主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文杰;吴镝;刘芳;张虎;何晓锋;曹晋桂;董彦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环氧乙烷灭菌与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对含银敷料白度及抗菌活性的影响,以确保含银敷料灭菌后可以保持其正常的白度及抗菌活性。方法将20份含银敷料分为环氧乙烷灭菌前后组和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前后组,每组各5份;利用测色配色仪测试敷料白度变化;采用平皿扩散法观察经过两种灭菌方法的含银辅料各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活性,通过测量抑菌带宽度,评价含银敷料的抗菌能力。结果含银敷料经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后白度从58.34下降至-64.17,环氧乙烷灭菌前敷料的白度值为58.34,灭菌后为57.35,白度基本不变;抗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灭菌方法不影响含银敷料的抗菌活性;环氧乙烷灭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带宽分别为2.0、0.9mm,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抑菌带宽分别为1.9、0.5mm。结论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法对含银敷料灭菌能够更好地保持敷料原有的白度和抗菌功能。
作者:邸欣;程彬;吴浩昕;张力;生晶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前后对真菌检验的送检率,探讨真菌检验对抗真菌药物治疗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12月血液科和移植科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500例,对其是否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肺部影像学检查、血液真菌培养、血浆真菌1,3-β-D-葡聚糖检验(G试验)、血清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验(GM 试验)、卡氏肺孢子菌检验等进行统计,并分析抗真菌药物治疗送检阳性率,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0例患者均进行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检查;301例进行了血液真菌培养,送检率为60.2%,各有196例进行了G试验和G M试验,送检率分别为39.2%,18例进行了卡氏肺孢子菌检验,送检率为3.6%,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3%、26.5%、6.6%、5.6%;477例患者进行了肺部影像学检查,检查率为95.4%,阳性率为86.6%;301例血液标本真菌培养的同时,均进行了细菌培养,有16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出细菌20株。结论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影像学检查率较高;G试验和G M 试验具有较高的送检阳性率,但送检率较低;大部分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缺乏后续抗真菌治疗的相关依据。
作者:翟红岩;冯其梅;王玮;贺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清洗消毒机消毒失败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达到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能佳化。方法2013-2014年按国家规范对内镜内腔面采样,针对7例阳性标本进行细菌学鉴定,从内镜预处理、设备维护管理、消毒剂管理、人员培训4个方面查找失败原因,分别从管理、培训、标准流程的制定、设备清洗保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结果通过根因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人员对设备过度依赖、未实施有效预清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自身清洁消毒不到位、未建立标准化操作及维护保养流程等;通过建立内镜首洗负责制、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标准化操作及管理流程、强化人员培训4项改进措施,进行针对性管理,纤维支气管内镜清洗消毒后期采样合格率达标。结论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运用过程必须加强预处理、设备的维护保养、注重人员的培训和标准化流程的建立,才能确保清洗消毒效果。
作者:张勤;凡兰桂;杨伟霞;张亿琴;王中亮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2种基因(dicB、kilR),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2种基因(ho f Q、omp T)。结果20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6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2种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2种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20株大肠埃希菌全部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示,1、4、9、10号株为一簇,其余为另一簇。结论对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 rRN A甲基化酶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检测与分析,国内为首次,从样本聚类分析图可见,虽无克隆传播,但6、12号株与7、18号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蒋立新;翁幸鐾;许联红;黄桂芬;沈佳丽;王永仿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的有效时间,并分析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危险因素,为医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11月医院Ohmeda麻醉机90台,分为对照组30台和处理组60台,消毒麻醉机后,处理组临床正常使用7 d ,每天对内部7个部位进行采样并细菌培养;对照组不使用连续15 d每天采样,使用生存分析探讨麻醉机消毒有效时间,收集904例手术患者信息,分析麻醉机污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呼气口端单向阀污染严重,占29.39%;共检测出病原菌287株,革兰阴性菌152株占52.96%;革兰阴性菌93株占32.41%;真菌42株占14.63%;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后,共有33台污染,应用生存分析,处理组内部回路污染为7d,对照组内部回路污染天数为15d;年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俯卧位、侧卧位是污染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机内部回路细菌污染严重,应高度重视麻醉机消毒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相关制度,特别对手术时间长、腔镜手术、手术体位更换频繁、老年、危重患者等手术,及时对内部回路进行清洁或消毒,减少麻醉机污染概率。
作者:杨凡;李武平;王宇;杜白茹;袁展望;杨璐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探讨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肿瘤化疗后预防感染对策,控制肿瘤化疗后患者的感染。方法选择2011-2013年肿瘤化疗患者768例,利用BACTECTM9000全自动培养系统分离培养病原菌,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研究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768例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6例,感染率为11.20%;感染患者病原菌检出革兰阳性菌36株占39.13%,革兰阴性菌56株占60.87%;年龄大、住院时间长、进行手术、合并有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以及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是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医护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祺;李朝霞;徐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评价管碟法在监测临床病原菌对消毒剂抗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管碟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苯扎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抑菌环直径;采用管碟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苯扎溴铵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苯扎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抑菌环直径与苯扎溴铵浓度呈对数关系,对数方程为D=6.64 lgC+4.18,相关系数 R=0.971;管碟法检测出的临床病原菌的抑菌环直径与肉汤稀释法检测出的M IC值结果经Pearson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相关系数 r=-0.739。结论管碟法是一种适合在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开展、适用于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抗性的试验方法,为监测临床病原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何晓锋;曹晋桂;刘芳;贾恒明;吴镝;张虎;焦力群;马文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调查分析行侵入性超声检查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探讨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相关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接受腔内超声或超声导向穿刺抽吸、引流、治疗的489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标本进行接种培养,ATB系列半自动细菌鉴定仪及仪器原装配套试剂对细菌进行鉴定,并观察统计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的分布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4890例行侵入性超声检查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1.04%,阴道B超、宫腔镜、腹腔镜检查感染率,分别为1.28%、1.07%、0.35%,行阴道B超及宫腔镜检查的医院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行腹腔镜检查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株占61.70%、革兰阳性菌18株占38.30%;医务人员对相关感染管理制度的依从性为70.31%。结论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做好对超声器械、超声探头及科室环境等消毒工作,从而有效地预防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翠荣;王花珍;李晓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妇科患者发生的龟分枝杆菌医院感染暴发进行调查,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5月11日-7月22日通过查阅病历资料,了解患者感染状况;调查、记录腹腔镜专用低温灭菌器灭菌处理的全过程;现场采集腹腔镜、低温灭菌器、科室环境及感染患者手术切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和鉴定。结果36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中1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6.11%;其中有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龟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占61.54%;8份低温灭菌器的采样标本中7份培养有龟分枝杆菌生长,阳性率为87.50%。结论该次医院感染暴发是由腹腔镜专用低温灭菌器灭菌无效,引起的腹腔镜术后切口龟分枝杆菌感染。
作者:李海峰;郑东春;段利平;白晓忠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颅脑手术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7年2月-2013年2月674例颅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受伤方式、手术时机、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和术后是否出现脑脊液漏等差异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674例颅脑手术患者中有125例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为1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 h、手术部位为后颅凹、有脑脊液漏及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9.3%、22.1%、24.0%、2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手术部位、脑脊液漏和受伤方式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脑脊液漏和受伤方式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相关预防治疗措施,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军华;雷清桃;赵建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比较传染病隔离常规和标准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提高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的自觉性。方法通过中、外文网络、教科书、专著、法规等途径搜集医院隔离预防措施的相关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比较传染病隔离常规和标准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结果传染病隔离常规属于传染病学研究范畴,是依赖诊断的隔离措施,有明确的传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隔离传染,预防的第1层次为基础护理,第2层次为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是现症患者,隔离传染源为切断传染链的主要环节;标准预防措施超出了医院感染学的研究范畴,是不依赖诊断的预防措施,无明确的感染源,防护的核心是预防感染,预防的第1层次为标准预防,第2层次为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感染源是所有患者,阻断感染途径为切断感染链的主要环节,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性感染,实现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结论标准预防措施和传染病隔离常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隔离预防系统,其在生物环境、防护理念、适用范围、实施方法和防护效果等方面均不相同;了解两种隔离预防措施之间的差异,对于正确的理解和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元元;冯卫忠;李健;刘芳;刘瑜;杨双旺;姜旻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 HBV-DNA、HBeAg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5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中 HBV-LP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HBV DNA载量,比较分析三者间的阳性率及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6例慢性 HBV感染者中,HBV-LP阳性率为84.36%,较 HBV-DNA阳性率72.01%与HBeAg阳性率54.44%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LP与 HBV-DNA和 HBeAg的总符合率分别为78.19%、64.48%,HBV-LP与 HBV-DNA和 HBeAg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3.43%、94.86%;HBV-LP表达与HBV-DNA和HBeAg之间均显著关联(χ2=101.67,χ2=6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LP是反映HBV感染者体内复制程度的良好血清免疫学指标,血清中 HBV-LP与 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可作为 HBeAg阴性患者检测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的指标。
作者:李彩东;吴斌;段正军;田鹏飞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