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氧乙烷灭菌与压力蒸汽灭菌对含银敷料白度及抗菌活性影响研究

邸欣;程彬;吴浩昕;张力;生晶辉

关键词:含银敷料, 灭菌方法, 抗菌活性, 白度
摘要:目的:探讨环氧乙烷灭菌与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对含银敷料白度及抗菌活性的影响,以确保含银敷料灭菌后可以保持其正常的白度及抗菌活性。方法将20份含银敷料分为环氧乙烷灭菌前后组和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前后组,每组各5份;利用测色配色仪测试敷料白度变化;采用平皿扩散法观察经过两种灭菌方法的含银辅料各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活性,通过测量抑菌带宽度,评价含银敷料的抗菌能力。结果含银敷料经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后白度从58.34下降至-64.17,环氧乙烷灭菌前敷料的白度值为58.34,灭菌后为57.35,白度基本不变;抗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灭菌方法不影响含银敷料的抗菌活性;环氧乙烷灭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带宽分别为2.0、0.9mm,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抑菌带宽分别为1.9、0.5mm。结论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法对含银敷料灭菌能够更好地保持敷料原有的白度和抗菌功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472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部位、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及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分析。结果472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13.3%;呼吸系统发生医院感染多,占66.9%,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占15.37%;住院时间长、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卧床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较易发生医院感染,控制住院时间、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加强营养,有利于降低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实施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姜永梅;邱霞;宋秀红;王淑云;陈强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P区基因突变模式与基因型的关系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发生耐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 )P区基因突变模式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2012年9月采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对97例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耐药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P区及基因分型测定,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7例患者的基因突变模式为9种,其中单个位点突变37例占38.1%,联合位点突变为60例占61.8%;B基因型22例占22.7%,C基因型74例占76.3%,B和C混合基因型有1例占1.0%,C基因以rtM204I+ rtL180M 突变为主,占32.4%,B基因以rtM204I突变模式为主,占54.6%;以rtM204I和 rtM204I+ rtL180M 突变模式的B和C基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引起的HBV P区基因突变,不同的基因型决定了与耐药相关变异出现模式。

    作者:张炳权;陈占国;方伟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中、英文摘要的书写方法

    1.英文文题下应有全部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不同单位作者全称、城市和邮政编码及国名加括号置于作者姓名之后。例:OU Long ,LIU Hong-wei(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China)。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流程优化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质量管理中的成效

    目的:探讨流程优化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去污区质量管理中的成效,使清洗消毒、灭菌物品的质量得到持续提高,达到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方法收集2012年6-12月实施前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监测18455件,2013年1-6月实施后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监测18665件,采用SPSS13.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流程优化。结果流程优化实施前钳类、窥器类、管腔类、腔镜类和湿化瓶合格率分别为94.67%、79.98%、82.67%、85.50%和98.98%;流程优化实施后合格率分别为97.73%、85.22%、90.00%、94.10%和9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评分、满意度、设备使用率等得到明显提高;环境湿度达到卫生行业标准要求,进一步证明优化流程在去污区质量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通过流程优化对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进行质量管理,可达到质量的持续提高及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徐文娟;朱玉叶;张建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监测分析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2年7月儿科收治的82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痰液进行培养和细菌鉴定,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然后对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出革兰阴性菌452株占54.9%,革兰阳性菌347株占42.1%,真菌25株占3.0%,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0.0%、90.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8.0%、88.0%和78.0%、98.0%。结论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检测中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玲玲;俞秀英;邹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

    目的:调查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的现状和耐药性变迁,探讨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以半年为统计时间段,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别统计医院2009-2011年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和471株PAE的耐药率,采用SPSS18.0软件对 PAE的耐药率和抗菌药物DDD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亚胺培南及头孢唑林DDDs逐年上升,而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DDDs逐年下降;PAE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始终处于>95.0%的高耐药状态,2009年1-6月PAE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从26.9%、34.6%、23.1%、25.6%、34.6%,下降至2011年7-12月的6.6%、8.1%、5.9%、8.8%、8.8%。结论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存在相关性,提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展冠军;詹莹;邵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新生儿病区2161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单因素卡方、多因素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70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24%,主要病原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株、屎肠球菌6株、酿脓链球菌4株,分别占34.4%、10.9%、7.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新生儿、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早产、低体质量儿、性别、总住院天数、新生儿病区住院天数、中心静脉置管、使用呼吸机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早产、总住院天数多、新生儿病区住院天数长、使用呼吸机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针对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早产、住院时间长的患儿加强关注,控制呼吸机的使用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莎莎;陈会波;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贾宁;高岩;任世旺;刘伯伟;谢丽君;刘运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ICU长效复合季铵盐消毒前后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复合季铵盐消毒剂对感染预防控制的作用,为复合季铵盐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IC U采用不同消毒方式,平行对多点位置进行空气采集,培养自然菌并分析其数量。结果常规消毒、空气净化器消毒、空气净化器结合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消毒结果分别为5.6、6.0、6.6,更换为复合季铵盐消毒剂后结果为0.8,结果达标;对病房内病床床旁桌、床尾桌、床档、监护仪及输液泵的固定部位表面消毒,长效复合季铵盐消毒后达标(<1),且发现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可持续3周。结论在做好日常监测的同时,需做好通风过滤设施及消毒设备的定期检修,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采用复合季铵盐在IC U物体表面有长效消毒效果,对病房空气消毒均达标。

    作者:祝丙华;林虎;邢玉斌;马劲夫;丁慧芳;陈倩;曹晋桂;吴登山;李丁川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洁净手术器械打包前放置时间的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器械清洗合格后包装前的放置时间,以确保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选择医院手术室重复使用的止血钳、持针钳、肠钳、剪刀共4类手术器械,每种60件,随机分为6组,暴露在消毒供应中心器械包装间空气中,分别在清洁后,放置30 m in、1、2、3、4、5 h ,采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测定其相对荧光强度(RLU),采用SPSS13.0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类手术器械在空气中暴露30 min、1 h合格率分别为100.0%、90.0%~100.0%,与即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空气中暴露2、3、4、5 h合格率分别为70.0%~90.0%、70.0%~80.0%、50.0%~60.0%、20.0%~40.0%,与即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器械清洗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包装灭菌,在清洗后2 h内完成包装效果好,放置时间不宜超过3h。

    作者:陈东方;汤莉;王丽芹;曹海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管碟法在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抗性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管碟法在监测临床病原菌对消毒剂抗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管碟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苯扎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抑菌环直径;采用管碟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苯扎溴铵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苯扎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抑菌环直径与苯扎溴铵浓度呈对数关系,对数方程为D=6.64 lgC+4.18,相关系数 R=0.971;管碟法检测出的临床病原菌的抑菌环直径与肉汤稀释法检测出的M IC值结果经Pearson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相关系数 r=-0.739。结论管碟法是一种适合在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开展、适用于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抗性的试验方法,为监测临床病原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何晓锋;曹晋桂;刘芳;贾恒明;吴镝;张虎;焦力群;马文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脏病理变化及丙氨基酸转移酶与病毒学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脏丙氨基酸转移酶(ALT)和病理变化与病毒学关系,为疾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5月医院肝脏病科收治的40例慢性 HBV感染者作研究对象,对其血清ALT、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进行检测,并完成肝活检病理检查,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随肝脏炎症活动度、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HBV-DN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而ALT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 HBV 感染和 HBsAg 携带者 ALT 水平为(29.7±9.7)U/L、(25.4±7.8)U/L ,而 HBeAg 阴性和 HBeAg 阳性者 ALT 水平较高,分别为(151.5±138.8)U/L、(226.1±248.6)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 HBsAg携带者、HBeAg阴性、HBeAg阳性、慢性 HBV感染排列为顺序,HBV-DNA水平有升高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ALT 有明显相关性,但在对其他引起ALT 轻微升高的病因进行排除的基础上,应行肝穿刺病理检查,为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可更为合理、准确地实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

    作者:邵建平;李迪华;汪闰月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青海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及耐药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 TB)的相关基因型特点,为开展耐药结核病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西宁市区、农村和农牧区结核病患者的M T B标本各300份,采用M T B微量低抑菌浓度(M IC )法对耐药结核病进行快速诊断,同时用传统的罗氏药敏法作为对照,采用测序方法分析耐药M TB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率,了解青海地区M TB耐药的基因突变特征,基因突变分布和主要流行突变位点。结果西宁市区与农牧区单一耐药及多耐药M TB耐药率比较,牧区明显高于西宁市区和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oB、katG、gyrA突变率西宁市区分别为52.83%、52.83%、37.74%,农村分别为70.97%、62.90%、45.16%,牧区分别为92.55%、86.17%、81.91%,牧区的基因突变率与西宁市区、农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福平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drpoB(531)占43.66%,异烟肼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katG (315),占61.27%;氧氟沙星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gy rA占59.52%。结论对青海地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临床医师治疗结核病合理选药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芝;王馨;常凤霞;郝娟;王玉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及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成人及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明确M P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3月129例C A P患者取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 R )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 IC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株进行23S rRNA 基因测序,并与标准菌株MPFH (ATCC 15531)基因序列对比分析。结果129例CAP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肺炎支原体20株,分离率15.50%;对四环素类及氟喹诺酮类敏感性较好,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机制均为23S rRNA基因2063位点由A突变为G。结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形式严峻,23S rRNA基因位点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作者:赵茂茂;宋波;蒲增惠;于红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清洗消毒机消毒失败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达到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能佳化。方法2013-2014年按国家规范对内镜内腔面采样,针对7例阳性标本进行细菌学鉴定,从内镜预处理、设备维护管理、消毒剂管理、人员培训4个方面查找失败原因,分别从管理、培训、标准流程的制定、设备清洗保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结果通过根因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人员对设备过度依赖、未实施有效预清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自身清洁消毒不到位、未建立标准化操作及维护保养流程等;通过建立内镜首洗负责制、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标准化操作及管理流程、强化人员培训4项改进措施,进行针对性管理,纤维支气管内镜清洗消毒后期采样合格率达标。结论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运用过程必须加强预处理、设备的维护保养、注重人员的培训和标准化流程的建立,才能确保清洗消毒效果。

    作者:张勤;凡兰桂;杨伟霞;张亿琴;王中亮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血脂的影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患者血脂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6月90例 H p感染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根除组和降脂组各45例,根除组采用奥美拉唑20 m g+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4g,每天2次,治疗两周后序贯奥美拉唑2周,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血脂检测;降脂组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 ,每天1次,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时进行血脂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除组 Hp根除率为77.78%;根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根除前分别下降1.17 mmol/L、0.67 mmol/L、0.62 m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脂组TC、TG、LDL-C分别下降1.09 mmol/L、0.62mmol/L、0.74 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除组的TC、TG、LDL-C降脂有效率分别为75.56%、64.44%、62.22%,降脂组分别为77.78%、57.78%、55.56%;而两组 HDL-L升高有效率分别为51.11%和53.33%,根除组具有改善血脂代谢作用。结论根除 Hp感染能有效地降低 Hp感染患者的血脂水平,可作为临床病因治疗。

    作者:刘学功;赖人旭;李振东;袁君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8347份,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间、用药时机合理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0.36%降至23.9%,呈不断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用药时间合理率由7.9%升至43.12%,用药时机合理率由0升至94.42%呈不断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显著。

    作者:宋志香;徐建立;张能为;刘东国;薛文英;胡凤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骨科住院患者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控制研究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阴沟肠杆菌感染危险因素,总结干预对策,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102例骨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予以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102例骨科住院患者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11例,感染率10.78%;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无菌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皮肤或黏膜溃烂、侵入性操作、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骨科住院患者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单危险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临床治疗后治愈率为45.46%、无效率为27.27%、总有效率为72.73%,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T N F-α)、白介素-6(IL-6)在治疗3、7 d后各项指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应用抗菌药物,结合对症处理,阴沟肠杆感染预后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魏淑菊;冯阳;周晓铭;李士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艾滋病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配体表达变化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配体(PD-L1/B7-H1)的表达水平,分析B7-H1/PD-1表达水平与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探讨其在HIV/AI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传染科、艾滋病门诊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 HIV、AIDS患者,依据CD4+ T 细胞数减少<50 copies/μl的患者为疾病稳定组,≥50 copies/μl的患者为疾病进展组,将15例AIDS患者和21例 HIV感染者分为疾病稳定组和疾病进展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CD4+ T细胞上的B7-H1/PD-1的表达频率,并与21名健康对照组比较,所有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D-1与 B7-H1的表达率 AIDS 患者为(1.21±0.25)%与(0.57±0.20)%,显著高于HIV患者的(1.08±0.17)%与(0.4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V患者PD-1和B7-H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的(0.57±0.14)%与(0.19±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外周血中PD-1表达频率疾病进展组患者为(1.17±0.25)%,疾病稳定组为(0.94±0.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B7-H1在疾病进展组和稳定组中的表达频率分别为(0.51±0.20)%和(0.37±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HIV/AIDS患者CD4+ T细胞数与PD-1和B7-H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病毒载量与PD-1和B7-H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不同疾病进展阶段的HIV/AIDS患者B7-H1和PD-1表达水平显著不同,随着疾病的进展,B7-H1和PD-1的表达水平升高。

    作者:许文芳;吴勇;潘国绍;钟建平;吕秋琼;周亚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呼吸内科军地患者医院感染经济学损失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军地两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临床医疗护理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为医院决策部门合理确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某三级甲等军队医院出院患者4293例,军队患者478例、地方患者3815例,发生医院感染为感染组,同期出院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按条件1∶1配比,军队患者成功配对24对,地方患者53对,共计77对,统计分析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感染组每例患者住院平均总费用为105341.99元,对照组为15950.50元,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军队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更为突出,是地方患者的1.11倍,多支出的费用主要是药费和治疗费;感染组每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36d,对照组为1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军队患者医院感染对住院时间的延长更为显著,每例延长35 d ,是地方患者的1.54倍。结论呼吸内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医院感染给患者、医院及军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将经济学有关理论和方法与医院感染控制实践有机结合,做好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终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作者:黄慧敏;徐晓莉;尹湘毅;方红梅;聂牛燕;蒋才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2013年三甲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状分析

    目的:通过对三甲综合医院2013年1-12月医院感染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干预措施,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2013年1-12月由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对全部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与临床医师主动诊断报告相结合,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病例调查登记表》,整理相关数据,并对各科室患者发生感染例数、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013年1-12月共调查住院患者27315例,发生医院感染529例,感染率为1.94%;内科系统感染前3位科室分别为血液移植科、重症医学科和呼吸内科,感染率依次为13.68%、8.48%、3.90%;外科系统感染前3位科室分别为烧伤科、心胸外科、血管外科,感染率依次为5.30%、3.04%、2.78%;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血液系统为主要感染部位,分别占35.16%、23.25%、19.85%;检出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45.77%、革兰阴性菌占31.51%、真菌占22.72%。结论应有效落实感染控制措施,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监管,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多角度、多要素、多环节控制,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程文琴;李婧;张如;邱少富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