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滋病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配体表达变化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许文芳;吴勇;潘国绍;钟建平;吕秋琼;周亚娣

关键词: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感染,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疾病进展
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配体(PD-L1/B7-H1)的表达水平,分析B7-H1/PD-1表达水平与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探讨其在HIV/AI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传染科、艾滋病门诊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 HIV、AIDS患者,依据CD4+ T 细胞数减少<50 copies/μl的患者为疾病稳定组,≥50 copies/μl的患者为疾病进展组,将15例AIDS患者和21例 HIV感染者分为疾病稳定组和疾病进展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CD4+ T细胞上的B7-H1/PD-1的表达频率,并与21名健康对照组比较,所有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D-1与 B7-H1的表达率 AIDS 患者为(1.21±0.25)%与(0.57±0.20)%,显著高于HIV患者的(1.08±0.17)%与(0.4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V患者PD-1和B7-H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的(0.57±0.14)%与(0.19±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外周血中PD-1表达频率疾病进展组患者为(1.17±0.25)%,疾病稳定组为(0.94±0.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B7-H1在疾病进展组和稳定组中的表达频率分别为(0.51±0.20)%和(0.37±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HIV/AIDS患者CD4+ T细胞数与PD-1和B7-H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病毒载量与PD-1和B7-H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不同疾病进展阶段的HIV/AIDS患者B7-H1和PD-1表达水平显著不同,随着疾病的进展,B7-H1和PD-1的表达水平升高。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试剂检测样本的结果评定与分析

    目的:对国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试剂低检测限样本进行结果评定与分析,评估国产定量试剂的临床应用性能。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应用国产HBV-DNA检测试剂检测2061份临床样本、12份灵敏度试验稀释血清、10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标准品中 HBV-DNA含量,结合实时荧光定量曲线和DNA凝胶电泳对小于低检测限样本进行结果评定,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低病毒载量患者血清学指标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对FX试剂定量结果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2061份样本中小于低检测限的样本1233份占59.9%,其中<1000 IU/ml的低载量阳性样本393份占19.1%;393份低病毒载量样本中有193份样本检出有至少1项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的有332份占84.48%, HBsAg、HBeAg、抗-HBc阳性26份占6.62%;10份标准品经检测均能正确检出,其实测值和理论靶值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942,P<0.01);国产试剂检测灵敏度试验稀释血清,检出稀释度样本低浓度为57.8 IU/ml。结论国产HBV-DNA定量试剂结果为小于低检测限的样本中存在一定比例低病毒载量 HBV感染者,建议对小于低检测限样本采用进口试剂检测确认以避免漏检。

    作者:吴为民;李另另;常青;谢平;乔伟振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监测分析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2年7月儿科收治的82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痰液进行培养和细菌鉴定,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然后对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出革兰阴性菌452株占54.9%,革兰阳性菌347株占42.1%,真菌25株占3.0%,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0.0%、90.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8.0%、88.0%和78.0%、98.0%。结论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检测中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玲玲;俞秀英;邹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策略的研究

    目的:针对目前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策略,提高管理水平。方法分析医院感染管理职能、管理模式、管理手段、梯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感染管理向主动管理、循证管理、激励式管理转变的方法,充分发挥各级感染管理梯队的作用。结果感染管理的多元化形式可以丰富医院感染管理的内容和手段,加强医院感染循证管理的科学性,激发临床医务人员感染控制的能动性,强化专兼职感染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和职能发挥,提高三级感染管理的执行力和管理效能。结论通过感染管理理念的转变,感染管理平台建设的完善,感染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感染管理模式和手段的改变,培训方式多样化的运行,从多维的角度进行感染管理,综合感染管控策略的应用,对管理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徐晓莉;黄慧敏;尹湘毅;方红梅;聂牛燕;袁波;史兆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小儿内科患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

    目的:研究小儿内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小儿内科3063例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小儿内科3063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1021例,感染率3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儿内科患儿住院时间>14 d、有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恶性肿瘤等的感染率,分别为57.37%、96.43%、76.12%、58.17%、49.34%、42.60%,其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及恶性肿瘤是小儿内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儿内科患儿感染与住院时间、白血病及侵入性操作等相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感染率。

    作者:王莎莎;陈会波;尚积玉;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贾宁;高岩;任世旺;刘伯伟;谢丽君;刘运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8347份,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间、用药时机合理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0.36%降至23.9%,呈不断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用药时间合理率由7.9%升至43.12%,用药时机合理率由0升至94.42%呈不断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显著。

    作者:宋志香;徐建立;张能为;刘东国;薛文英;胡凤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移植病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3年血液科移植病房290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细菌鉴定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用ATB fungs 3检测假丝酵母菌属的药物敏感性,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9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35例,感染率为12.07%;共分离出35株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多15株占42.86%,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1株占31.43%;标本来源以口腔拭子为主占31.42%,其次为血液、眼拭子、痰液,分别占17.14%、14.29%、14.29%;白色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均≥80.00%。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刘芳;何晓峰;张虎;马文杰;吴镝;杨得明;焦立群;曹晋桂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及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成人及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明确M P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3月129例C A P患者取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 R )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 IC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株进行23S rRNA 基因测序,并与标准菌株MPFH (ATCC 15531)基因序列对比分析。结果129例CAP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肺炎支原体20株,分离率15.50%;对四环素类及氟喹诺酮类敏感性较好,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机制均为23S rRNA基因2063位点由A突变为G。结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形式严峻,23S rRNA基因位点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作者:赵茂茂;宋波;蒲增惠;于红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两种银制剂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烧伤抑菌霜和纳米银抗菌凝胶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为门诊确定换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用54只SD雄性大鼠,在SD大鼠背部建立两个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后,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采用烧伤抑菌霜、B组采用纳米银抗菌凝胶和C组采用空白无菌纱布进行换药,记录换药后创面组织细菌含量的降低值和创面愈合过程中收缩率、上皮化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换药前后3组SD大鼠创面的细菌定量差值差异明显,A组创面换药前后差值大为(1.67±0.294)×108 CFU/g ,抑菌率高为(83.4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早期两组创面的收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换药次数的增加,两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在创面愈合后期,创面收缩率之间的差异又逐渐缩小;在烫伤第16天B组创面的上皮化率(94.84±3.34)%,明显快于A组(78.99±6.56)%和C组(64.88±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上皮化率快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创面愈合时间短(16.88±0.834)d ,A组次之(20.50±1.195)d ,C组时间长(25.88±2.100)d ,3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这两种新型银制剂在抗菌能力和促进创面愈合上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效果各有差异,为较好的管理烧伤创面,可推荐联合使用,早期使用烧伤抑菌霜预防治疗创面感染可达到较好的抗菌效果,中后期为促进创面上皮化改用纳米银抗菌凝胶的效果更好。

    作者:丁敬美;李武平;钱皎月;白晓智;胡大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膀胱冲洗频率与导尿管更换时间对导尿管内腔生物膜的影响

    目的:探讨膀胱冲洗、导尿管更换周期对导尿管内腔生物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3-12月对IC U 157例危重患者尿液及导尿管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菌落计数,并采用电镜扫描观察,根据是否进行膀胱冲洗与更换导尿管,分为冲洗组76例,未冲洗组81例;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膀胱冲洗组患者尿培养阳性26例,阳性率34.21%,未冲洗组尿培养阳性27例,阳性率33.33%;导尿管1周更换阳性23例阳性率31.08%、两周更换阳性30例阳性率36.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尿管内腔共培养8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居多,占26.83%;革兰阳性球菌以粪肠球菌居多,占24.39%;当细菌定量≥10000/μl时,导尿管内腔均形成成熟的生物膜。结论膀胱冲洗不能抑制导尿管内腔细菌定植和预防生物膜的形成;危重患者两周内可不更换导尿管,但当尿沉渣尿细菌定量≥10000/μl时需更换导尿管。

    作者:袁展望;李武平;史皆然;付菊芳;刘冰;孙惠英;白艳玲;杨凡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与噬菌体原遗传标记研究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2种基因(dicB、kilR),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2种基因(ho f Q、omp T)。结果20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6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2种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2种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20株大肠埃希菌全部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示,1、4、9、10号株为一簇,其余为另一簇。结论对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 rRN A甲基化酶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检测与分析,国内为首次,从样本聚类分析图可见,虽无克隆传播,但6、12号株与7、18号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蒋立新;翁幸鐾;许联红;黄桂芬;沈佳丽;王永仿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清洗消毒机消毒失败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达到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能佳化。方法2013-2014年按国家规范对内镜内腔面采样,针对7例阳性标本进行细菌学鉴定,从内镜预处理、设备维护管理、消毒剂管理、人员培训4个方面查找失败原因,分别从管理、培训、标准流程的制定、设备清洗保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结果通过根因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人员对设备过度依赖、未实施有效预清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自身清洁消毒不到位、未建立标准化操作及维护保养流程等;通过建立内镜首洗负责制、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标准化操作及管理流程、强化人员培训4项改进措施,进行针对性管理,纤维支气管内镜清洗消毒后期采样合格率达标。结论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运用过程必须加强预处理、设备的维护保养、注重人员的培训和标准化流程的建立,才能确保清洗消毒效果。

    作者:张勤;凡兰桂;杨伟霞;张亿琴;王中亮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2013年1-12月的1122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分析,应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危险因素与医院感染关系。结果2013年1-12月全院出院患者29150例,发生医院感染1122例,医院感染率为3.85%;发生医院感染1326例次,例次感染率4.55%;医院感染率前3位的科室是军人病房、神经外科、肿瘤科,分别为19.06%、11.04%、7.6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5.75%,其次为上呼吸道和泌尿系统,分别占19.61%和12.52%;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中心静脉插管天数、泌尿道插管天数及气管切开或插管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P<0.001)。结论监测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规律,保护易感人群,缩短住院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器械相关感染的监测,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彦;李岩;张建勇;陈同利;时利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临床特点变化,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监护经验。方法选择2009-2013年治疗的167例IE患者,将2009-2010年治疗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2013年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病原体分布、超声心电图、基础心脏病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无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患者分别占20.35%、13.92%,观察组分别占9.09%、39.7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常见,占37.50,其次为贫血占12.50%,对照组发热、贫血患者分别占15.19%、16.46%;两组患者病原体分布均以链球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32.91%、52.27%及18.99%、20.45%;4年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率明显升高( P<0.05)。结论 IE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基础心脏病为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属,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上对基础心脏病患者应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对患者采取有效的监护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桑文凤;桑桂梅;赵习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及抗菌药物应用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医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4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未发生肺部感染的45例受试者为对照组,对患者血清样本进行免疫学指标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样本的免疫指标差异,对所有患者的感染样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IgA、IgG、IgM、CD3+、CD4+、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CD8+、IL-6、IL-8、IL-10和T N F-α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离培养鉴定的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分别占33.87%、24.19%、19.35%;头孢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有较强的耐药性,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43例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控制,预后良好。结论治疗时应根据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有针对性的敏感抗菌药物,以控制患者体内感染症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利娟;张红巧;巴楠;郑晓珂;吴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标准化流程在外来器械质量控制中的管理

    目的:通过探讨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对手术外来器械的处理流程的质量控制,达到高效、安全的保障环节质量和控制。方法规范化的接收、清洗、包装、灭菌效果监测过程,各环节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严格地贯彻落实,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结果实施手术外来器械的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手术室外来器械的质量,外来器械供应合格率达100.0%,并无感染病例发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通过外来器械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了的供应质量,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

    作者:董薪;龚珊;武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状况,以预防与降低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7月14741例肺部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感染例次率、感染部位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4741例肺部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65例、292例次,感染率1.80%、例次感染率1.98%,各年度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前5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留置尿管相关、血液、器官腔隙,分别占59.93%、21.92%、6.17%、3.77%、3.43%;肺部肿瘤患者留置尿管使用率0.77%,各年度留置尿管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肺部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预防与控制,减少留置尿管等有创操作,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高红军;冯其梅;汤传昊;曹艳艳;翟红岩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现状的调查

    目的:了解贵州省102所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现状。方法设计调查表对贵州省102所二级以上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加调查102所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职业以护师为主,占60.85%;学历以大专为主,占39.15%;43.40%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时间<3年;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中中级职称者占61.73%。结论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偏低、人员素质不强、稳定性不够,必须给予专业队伍建设足够的重视,使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状况更加完善。

    作者:牟霞;徐艳;刘玮;王翀;张骥;陈京;杨怀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妇科患者腹腔镜术后切口龟分枝杆菌感染暴发调查

    目的:对妇科患者发生的龟分枝杆菌医院感染暴发进行调查,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5月11日-7月22日通过查阅病历资料,了解患者感染状况;调查、记录腹腔镜专用低温灭菌器灭菌处理的全过程;现场采集腹腔镜、低温灭菌器、科室环境及感染患者手术切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和鉴定。结果36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中1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6.11%;其中有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龟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占61.54%;8份低温灭菌器的采样标本中7份培养有龟分枝杆菌生长,阳性率为87.50%。结论该次医院感染暴发是由腹腔镜专用低温灭菌器灭菌无效,引起的腹腔镜术后切口龟分枝杆菌感染。

    作者:李海峰;郑东春;段利平;白晓忠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青海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及耐药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 TB)的相关基因型特点,为开展耐药结核病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西宁市区、农村和农牧区结核病患者的M T B标本各300份,采用M T B微量低抑菌浓度(M IC )法对耐药结核病进行快速诊断,同时用传统的罗氏药敏法作为对照,采用测序方法分析耐药M TB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率,了解青海地区M TB耐药的基因突变特征,基因突变分布和主要流行突变位点。结果西宁市区与农牧区单一耐药及多耐药M TB耐药率比较,牧区明显高于西宁市区和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oB、katG、gyrA突变率西宁市区分别为52.83%、52.83%、37.74%,农村分别为70.97%、62.90%、45.16%,牧区分别为92.55%、86.17%、81.91%,牧区的基因突变率与西宁市区、农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福平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drpoB(531)占43.66%,异烟肼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katG (315),占61.27%;氧氟沙星常见的突变位点为 gy rA占59.52%。结论对青海地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临床医师治疗结核病合理选药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芝;王馨;常凤霞;郝娟;王玉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揭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MRSA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临床常用消毒剂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进行诱导,对比诱导前后的药敏结果并检测其耐药基因。结果8株MSSA和实验室标准菌株ATCC 25923共9株菌中,经消毒剂诱导后有5株变为耐药,其中4株在临床常用消毒剂的持续加量作用下,其抑菌环内出现了有细菌生长或抑菌环直径变为零的现象,且均获得了 mecA基因变成了MRSA ,个别的还获得了smr基因,有的丢失了 norA基因。结论 MSSA潜在耐药趋势,经小剂量临床常用消毒剂诱导可以发生基因突变而获得新的耐药基因变身为M RS A ,提示消毒剂不合理使用是M RS A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医疗机构急需强化消毒剂合理使用管理,以便遏止M RS A的产生,防止M RS A暴发流行。

    作者:张新玲;向大伟;谢文龙;张汝学;李晓云;李菊莲;姜东红;牛晓红;樊玉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