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王玲玲;俞秀英;邹艳

关键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分布, 药敏试验
摘要:目的:监测分析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2年7月儿科收治的82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痰液进行培养和细菌鉴定,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然后对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出革兰阴性菌452株占54.9%,革兰阳性菌347株占42.1%,真菌25株占3.0%,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0.0%、90.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8.0%、88.0%和78.0%、98.0%。结论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检测中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有效时间研究及污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的有效时间,并分析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危险因素,为医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11月医院Ohmeda麻醉机90台,分为对照组30台和处理组60台,消毒麻醉机后,处理组临床正常使用7 d ,每天对内部7个部位进行采样并细菌培养;对照组不使用连续15 d每天采样,使用生存分析探讨麻醉机消毒有效时间,收集904例手术患者信息,分析麻醉机污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呼气口端单向阀污染严重,占29.39%;共检测出病原菌287株,革兰阴性菌152株占52.96%;革兰阴性菌93株占32.41%;真菌42株占14.63%;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后,共有33台污染,应用生存分析,处理组内部回路污染为7d,对照组内部回路污染天数为15d;年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俯卧位、侧卧位是污染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机内部回路细菌污染严重,应高度重视麻醉机消毒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相关制度,特别对手术时间长、腔镜手术、手术体位更换频繁、老年、危重患者等手术,及时对内部回路进行清洁或消毒,减少麻醉机污染概率。

    作者:杨凡;李武平;王宇;杜白茹;袁展望;杨璐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移植病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3年血液科移植病房290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细菌鉴定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用ATB fungs 3检测假丝酵母菌属的药物敏感性,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9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35例,感染率为12.07%;共分离出35株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多15株占42.86%,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1株占31.43%;标本来源以口腔拭子为主占31.42%,其次为血液、眼拭子、痰液,分别占17.14%、14.29%、14.29%;白色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均≥80.00%。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刘芳;何晓峰;张虎;马文杰;吴镝;杨得明;焦立群;曹晋桂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糖尿病足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调查糖尿病足患者的病原菌的变迁趋势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糖尿病足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病原菌变化及其耐药性。结果医院2009-2013年从937例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中共分离病原菌452株,阳性率48.2%,检出率第1位的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共124株,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83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比例由2009年的9.1%升至2013年的33.9%,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由27.3%降至16.7%;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66.7%和65.4%,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5.0%;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M RSA29株,未检测出耐万古霉素菌株,临床用药与药敏试验相符的有效率为97.8%。结论医院临床医师用药基本合理,加强对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性监测,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和扩散。

    作者:吴镝;吴晨;张虎;刘芳;马文杰;曹文莉;曹晋桂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血液病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依据分析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前后对真菌检验的送检率,探讨真菌检验对抗真菌药物治疗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12月血液科和移植科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500例,对其是否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肺部影像学检查、血液真菌培养、血浆真菌1,3-β-D-葡聚糖检验(G试验)、血清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验(GM 试验)、卡氏肺孢子菌检验等进行统计,并分析抗真菌药物治疗送检阳性率,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0例患者均进行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检查;301例进行了血液真菌培养,送检率为60.2%,各有196例进行了G试验和G M试验,送检率分别为39.2%,18例进行了卡氏肺孢子菌检验,送检率为3.6%,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3%、26.5%、6.6%、5.6%;477例患者进行了肺部影像学检查,检查率为95.4%,阳性率为86.6%;301例血液标本真菌培养的同时,均进行了细菌培养,有16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出细菌20株。结论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影像学检查率较高;G试验和G M 试验具有较高的送检阳性率,但送检率较低;大部分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缺乏后续抗真菌治疗的相关依据。

    作者:翟红岩;冯其梅;王玮;贺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尿细菌培养与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筛查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尿细菌培养与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筛查泌尿系统感染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效果,分析两种方法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医院收入的25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中段尿,使用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及尿细菌培养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检测,以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50例患者尿标本采用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测定阳性160例,阳性率64.0%,尿细菌培养阳性158例,阳性率63.2%,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细菌培养结果作为检验标准,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标本符合率为96.3%,阴性标本符合率为97.8%,两种方法符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沉渣定量分析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一致性高,表明尿沉渣定量分析技术准确性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尿沉渣定量分析筛查速度快,可作为尿路感染的筛查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邓金平;谢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两种银制剂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烧伤抑菌霜和纳米银抗菌凝胶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为门诊确定换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用54只SD雄性大鼠,在SD大鼠背部建立两个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后,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采用烧伤抑菌霜、B组采用纳米银抗菌凝胶和C组采用空白无菌纱布进行换药,记录换药后创面组织细菌含量的降低值和创面愈合过程中收缩率、上皮化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换药前后3组SD大鼠创面的细菌定量差值差异明显,A组创面换药前后差值大为(1.67±0.294)×108 CFU/g ,抑菌率高为(83.4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早期两组创面的收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换药次数的增加,两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在创面愈合后期,创面收缩率之间的差异又逐渐缩小;在烫伤第16天B组创面的上皮化率(94.84±3.34)%,明显快于A组(78.99±6.56)%和C组(64.88±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上皮化率快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创面愈合时间短(16.88±0.834)d ,A组次之(20.50±1.195)d ,C组时间长(25.88±2.100)d ,3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这两种新型银制剂在抗菌能力和促进创面愈合上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效果各有差异,为较好的管理烧伤创面,可推荐联合使用,早期使用烧伤抑菌霜预防治疗创面感染可达到较好的抗菌效果,中后期为促进创面上皮化改用纳米银抗菌凝胶的效果更好。

    作者:丁敬美;李武平;钱皎月;白晓智;胡大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目的:对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与方案。结果目前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尚不够完善,在控制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面向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病房人员流动控制、病房消毒工作的执行、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手卫生依从性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仍需加强。结论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需要规范化、病房消毒工作应更加彻底,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更好地达到预防与控制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目的。

    作者:王新刚;张新;杨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环氧乙烷灭菌与压力蒸汽灭菌对含银敷料白度及抗菌活性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环氧乙烷灭菌与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对含银敷料白度及抗菌活性的影响,以确保含银敷料灭菌后可以保持其正常的白度及抗菌活性。方法将20份含银敷料分为环氧乙烷灭菌前后组和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前后组,每组各5份;利用测色配色仪测试敷料白度变化;采用平皿扩散法观察经过两种灭菌方法的含银辅料各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活性,通过测量抑菌带宽度,评价含银敷料的抗菌能力。结果含银敷料经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后白度从58.34下降至-64.17,环氧乙烷灭菌前敷料的白度值为58.34,灭菌后为57.35,白度基本不变;抗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灭菌方法不影响含银敷料的抗菌活性;环氧乙烷灭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带宽分别为2.0、0.9mm,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抑菌带宽分别为1.9、0.5mm。结论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法对含银敷料灭菌能够更好地保持敷料原有的白度和抗菌功能。

    作者:邸欣;程彬;吴浩昕;张力;生晶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酸性氧化电位水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EOW)用于冲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为医护人员合理选择液体进行创面冲洗与消毒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用SD雄性大鼠54只,在SD大鼠背部建立两个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烧伤创面,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醋酸氯己定溶液冲洗、B组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冲洗、C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擦干后,3组均用斯丽凯纳米银抗菌凝胶进行换药,记录换药后创面组织细菌含量的降低值和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创面收缩率、上皮化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换药前后3组创面的细菌定量的差值差异明显,B组创面换药前后差值大为(1.21±0.51)×108 CFU/g ,抑菌率为(52.4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早期两组创面的收缩率无明显差异,随着换药次数的增加,两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在烫伤第16天B组创面的上皮化率(89.79±5.43)%明显快于A组(62.35±9.65)%和C组(72.92±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为(17.75±1.49)d ,C组次之(22.00±2.20)d ,A组时间长(24.25±2.12)d ,3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EOW的杀菌能力和促进创面愈合能力明显优于醋酸氯己定溶液和生理盐水,是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丁敬美;李武平;钱皎月;白晓智;胡大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血脂的影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患者血脂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6月90例 H p感染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根除组和降脂组各45例,根除组采用奥美拉唑20 m g+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4g,每天2次,治疗两周后序贯奥美拉唑2周,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血脂检测;降脂组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 ,每天1次,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时进行血脂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除组 Hp根除率为77.78%;根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根除前分别下降1.17 mmol/L、0.67 mmol/L、0.62 m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脂组TC、TG、LDL-C分别下降1.09 mmol/L、0.62mmol/L、0.74 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除组的TC、TG、LDL-C降脂有效率分别为75.56%、64.44%、62.22%,降脂组分别为77.78%、57.78%、55.56%;而两组 HDL-L升高有效率分别为51.11%和53.33%,根除组具有改善血脂代谢作用。结论根除 Hp感染能有效地降低 Hp感染患者的血脂水平,可作为临床病因治疗。

    作者:刘学功;赖人旭;李振东;袁君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因素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探讨引起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有效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3年7月妇产科经阴道行会阴侧切分娩的1968例产妇资料,按照感染与未感染,选择切口感染的101例产妇与同时期行侧切切口未感染的100例产妇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968例经阴道分娩行侧切切口产妇发生切口感染101例,感染率为5.13%;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感染组产妇,分别为(27.1±1.3)kg/m2、(13.6±5.7) d、(5697.78±1548.62)元,对照组分别为(24.1±1.4)kg/m2、(5.1±1.5)d、(2896.55±648.97)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妊娠并发症、生殖道感染多、产程较长、阴道检查次数过多、胎膜早破、阴道助产血肿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消除影响因素,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孟公平;范伟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小儿内科患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

    目的:研究小儿内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小儿内科3063例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小儿内科3063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1021例,感染率3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儿内科患儿住院时间>14 d、有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恶性肿瘤等的感染率,分别为57.37%、96.43%、76.12%、58.17%、49.34%、42.60%,其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及恶性肿瘤是小儿内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儿内科患儿感染与住院时间、白血病及侵入性操作等相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感染率。

    作者:王莎莎;陈会波;尚积玉;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贾宁;高岩;任世旺;刘伯伟;谢丽君;刘运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探讨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肿瘤化疗后预防感染对策,控制肿瘤化疗后患者的感染。方法选择2011-2013年肿瘤化疗患者768例,利用BACTECTM9000全自动培养系统分离培养病原菌,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研究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768例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6例,感染率为11.20%;感染患者病原菌检出革兰阳性菌36株占39.13%,革兰阴性菌56株占60.87%;年龄大、住院时间长、进行手术、合并有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以及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是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医护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祺;李朝霞;徐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病原菌分布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住院康复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耐药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月368例老年脑卒中住院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42例尿路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368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42例,感染率为11.4%;其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高龄(>70岁)、留置导尿、糖尿病、Brunstrom功能分期(4~6级)、低蛋白血症、康复时间长、出血性脑卒中、病程长(>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病原菌4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1.2%、革兰阳性菌占27.6%、真菌占21.2%;革兰阴性菌仅对亚胺培南、头孢噻肟、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高,而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高。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应重视老年脑卒中患者感染菌的监测,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对症治疗。

    作者:唐福爱;贺树凤;王红英;刘志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应用便携式治疗车预防医院感染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便携式治疗车在防止操作中交叉感染环节临床效果,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2012年5月起对同一组护理人员分别使用便携式治疗车(40次)和治疗盘(40次)的临床应用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护理人员分别使用自行设计便携式治疗车和治疗盘进行操作时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废物分类执行、节力度、方便度、护士的满意度等,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描述统计。结果护理人员使用自行设计便携式治疗车在节力度、操作方便度、出入处置室次数、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护士的满意度得分为(2.92±0.28)、(2.69±0.63)、(2.77±0.60)、(2.85±0.38)、(2.88±0.35)、(2.92±0.28)分,明显高于治疗盘使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行设计便携式治疗车的使用,在临床治疗密集的时间段,为能够及时规范的完成治疗项目提供保障。

    作者:芦芳;李江华;朱焕改;杜晓霞;许艳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及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成人及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明确M P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3月129例C A P患者取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 R )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 IC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株进行23S rRNA 基因测序,并与标准菌株MPFH (ATCC 15531)基因序列对比分析。结果129例CAP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肺炎支原体20株,分离率15.50%;对四环素类及氟喹诺酮类敏感性较好,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机制均为23S rRNA基因2063位点由A突变为G。结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形式严峻,23S rRNA基因位点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作者:赵茂茂;宋波;蒲增惠;于红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产K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流行。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感染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检测出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的科室和月份分布与其他感染K PC酶细菌患者的接触史、检测出KPC酶细菌之前1个月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等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61例产K PC酶细菌感染患者中住IC U和神经外科的患者占63.9%;在7~12月份产K PC酶细菌感染的患者占82.0%;55.7%的患者与感染或曾经感染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的患者同时住在同一病区,患者在检测出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前1个月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率分别为55.7%和27.9%。结论入住IC U和神经外科、与感染产K PC酶细菌的患者入住同一病区及7~12月为产K PC酶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早期监测、隔离、控制、加强手卫生等措施,防止K PC碳青霉烯酶流行。

    作者:季丽杭;丁卉;朱延焱;华俊彦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基因及膜孔蛋白突变检测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表达,为临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 )2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下呼吸道痰液标本,通过药敏试验检测耐药率,PCR法及基因测序检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的表达。结果共2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西丁耐药率分别为100.0%、95.0%、70.0%、70.0%、55.0%、30.0%;共检出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分别为A 类 SHV、TEM、CTX-M-1、LA P ,C类 DHA-1和D类 OXA-1,ompK35膜孔蛋白基因检测10株为基因缺失和8株为基因突变,ompK36膜孔蛋白基因7株缺失和2株突变;6株非产 ESBLs株均同时存在om p K35/36的突变或缺失,且伴有β-内酰胺酶基因的表达。结论20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检出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om p K35/36膜孔蛋白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几乎均有缺陷;提示该组耐β-内酰胺类药物为产β-内酰胺酶和ompK膜孔蛋白缺陷的双重作用,特别是非产ESBLs菌株。

    作者:吴水燕;丁云芳;陶云珍;华军;谢敏慧;李莺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神经内科2096例脑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64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7.8%,感染331例次,例次感染率15.8%;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占41.4%;检出病原菌14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1.8%,革兰阳性菌占20.6%,真菌占27.6%;年龄>70岁、入住IC U、手术、意识模糊、营养状态差、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脑出血、气管切开等因素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很高,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尚;刘洪庆;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贾宁;高岩;任世旺;刘伯伟;谢丽君;刘运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2013年1-12月的1122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分析,应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危险因素与医院感染关系。结果2013年1-12月全院出院患者29150例,发生医院感染1122例,医院感染率为3.85%;发生医院感染1326例次,例次感染率4.55%;医院感染率前3位的科室是军人病房、神经外科、肿瘤科,分别为19.06%、11.04%、7.6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5.75%,其次为上呼吸道和泌尿系统,分别占19.61%和12.52%;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中心静脉插管天数、泌尿道插管天数及气管切开或插管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P<0.001)。结论监测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规律,保护易感人群,缩短住院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器械相关感染的监测,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彦;李岩;张建勇;陈同利;时利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