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薛菊兰;王向荣;艾彪;朱丽莎

关键词:神经内科,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 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患者和科学选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3月神经内科患者送检的痰标本,对其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分析,病原体分离与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纸片法。结果神经内科患者送检的痰标本共检出病原体307株,其中真菌148株占48.21%,革兰阴性菌100株占32.57%,革兰阳性菌58株占18.89%,支原体属1株占0.33%;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83.04%,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80.00%,革兰阳性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噻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耐药率>80.00%,但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以真菌感染为主,临床医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脑卒中患者经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3~7d后,患者仍持续发热且原因不明者,应考虑真菌感染,并立即送检患者痰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和药敏监测,及时根据病原体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状况,以预防与降低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7月14741例肺部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感染例次率、感染部位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4741例肺部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65例、292例次,感染率1.80%、例次感染率1.98%,各年度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前5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留置尿管相关、血液、器官腔隙,分别占59.93%、21.92%、6.17%、3.77%、3.43%;肺部肿瘤患者留置尿管使用率0.77%,各年度留置尿管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肺部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预防与控制,减少留置尿管等有创操作,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高红军;冯其梅;汤传昊;曹艳艳;翟红岩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中、英文摘要的书写方法

    1.英文文题下应有全部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不同单位作者全称、城市和邮政编码及国名加括号置于作者姓名之后。例:OU Long ,LIU Hong-wei(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China)。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经验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达到合理使用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的目的。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12月医院呼吸内科重症肺炎应用利奈唑胺初始经验治疗的5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初始应用时间、联合用药、肺C T特征、治疗48 h后病原学结果,观察各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差异性比较和原因分析。结果52例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经验治疗后,总有效率82.69%、治愈率38.46%、病死率17.31%;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发生率,分别为19.23%、19.23%、10.15%,血尿发生率为7.69%,随着肝损伤程度加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结论采用利奈唑胺经验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提高其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可能与肝功能的基础状态有关。

    作者:车春莉;张一梅;鲁犇;董福实;张利娟;张春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12月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各类送检标本进行培养,统计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5884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812株,阳性率为13.8%;其中革兰阴性菌552株,占67.98%,革兰阳性菌259株,占32.02%;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菌,检出率分别为20.81%、16.87%、14.29%、11.33%和7.1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 ESBLs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6.44%和23.64%,未检出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少量肺炎克雷伯菌显示对碳青霉烯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 RS A的检出率为13.9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患儿检出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周凤玲;靳桂明;董玉梅;张帆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监测分析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2年7月儿科收治的82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痰液进行培养和细菌鉴定,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然后对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出革兰阴性菌452株占54.9%,革兰阳性菌347株占42.1%,真菌25株占3.0%,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0.0%、90.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8.0%、88.0%和78.0%、98.0%。结论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检测中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玲玲;俞秀英;邹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及抗菌药物应用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医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4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未发生肺部感染的45例受试者为对照组,对患者血清样本进行免疫学指标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样本的免疫指标差异,对所有患者的感染样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IgA、IgG、IgM、CD3+、CD4+、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CD8+、IL-6、IL-8、IL-10和T N F-α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离培养鉴定的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分别占33.87%、24.19%、19.35%;头孢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有较强的耐药性,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43例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控制,预后良好。结论治疗时应根据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有针对性的敏感抗菌药物,以控制患者体内感染症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利娟;张红巧;巴楠;郑晓珂;吴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小儿内科患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

    目的:研究小儿内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小儿内科3063例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小儿内科3063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1021例,感染率3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儿内科患儿住院时间>14 d、有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恶性肿瘤等的感染率,分别为57.37%、96.43%、76.12%、58.17%、49.34%、42.60%,其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及恶性肿瘤是小儿内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儿内科患儿感染与住院时间、白血病及侵入性操作等相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感染率。

    作者:王莎莎;陈会波;尚积玉;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贾宁;高岩;任世旺;刘伯伟;谢丽君;刘运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临床特点变化,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监护经验。方法选择2009-2013年治疗的167例IE患者,将2009-2010年治疗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2013年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病原体分布、超声心电图、基础心脏病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无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患者分别占20.35%、13.92%,观察组分别占9.09%、39.7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常见,占37.50,其次为贫血占12.50%,对照组发热、贫血患者分别占15.19%、16.46%;两组患者病原体分布均以链球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32.91%、52.27%及18.99%、20.45%;4年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率明显升高( P<0.05)。结论 IE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基础心脏病为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属,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上对基础心脏病患者应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对患者采取有效的监护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桑文凤;桑桂梅;赵习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产K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流行。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感染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检测出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的科室和月份分布与其他感染K PC酶细菌患者的接触史、检测出KPC酶细菌之前1个月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等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61例产K PC酶细菌感染患者中住IC U和神经外科的患者占63.9%;在7~12月份产K PC酶细菌感染的患者占82.0%;55.7%的患者与感染或曾经感染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的患者同时住在同一病区,患者在检测出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前1个月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率分别为55.7%和27.9%。结论入住IC U和神经外科、与感染产K PC酶细菌的患者入住同一病区及7~12月为产K PC酶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早期监测、隔离、控制、加强手卫生等措施,防止K PC碳青霉烯酶流行。

    作者:季丽杭;丁卉;朱延焱;华俊彦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品管圈在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增加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再生无菌器械包质量进行分析,探讨品管圈在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管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质量管理工作中成立“品管圈”小组,实施“品管圈”,活动中采用 PDCA循环的过程方法与新的统计技术工具,使活动的全过程在PDC A循环中得到优化。结果再生无菌器械包缺陷发生率由改进前的1.26%降低至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临床科室满意度由84.78%提高至97.8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推动了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质量持续改进,有效降低了无菌物品不合格率,临床满意度明显提升,同时提高了员工的质量意识、工作现场管理水平以及团队的凝聚力。

    作者:陈洁;谈夏阳;刘云娥;檀丽冰;卢敬钗;宋卜;董海铰;郭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老年患者感染的控制和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感染的773例老年患者临床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合格标本进行接种、培养、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73例老年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393例、泌尿道138例、上呼吸道106例,分别占50.8%、17.9%、13.7%;培养出病原菌508株,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5.8%、18.1%、11.6%、11.6%、5.9%和5.3%;125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环丙沙星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2%、86.4%、84.8%、81.6%和75.2%,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8%、8.0%、13.6%及19.2%,369株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3%、88.6%、83.7%、81.0%和50.9%,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5%和5.4%。结论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耐药率高,且多为多药耐药,除亚胺培南外,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敏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老年患者感染。

    作者:吴明德;叶霞;邹艳;王祎;蒋新文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声门下积液清除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声门下积液清除方法对下呼吸道细菌数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M V )时间、IC U入住时间、病死率的影响,为临床预防V A P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1-12月入住综合IC U行机械通气>48 h的57例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27例,A组在常规气道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声门下冲洗;B组在常规气道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分别于M V<48 h、4、7 d收集气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观察MV患者VAP发生率、MV时间、ICU入住时间、病死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V<5 d VAP发生率A组为46.67%、B为1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 V≥5 dV A P发生率A组为70.00%、B为5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M V时间、IC U入住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生与未发生VAP患者的MV时间、ICU入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与未发生VAP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比单纯声门下冲洗能更有效地降低早发性VAP的发生率;VAP的发生可使重症患者的MV时间、ICU入住时间明显延长。

    作者:权明桃;曾慧;胡龙凤;陈伟;刘黄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

    目的:调查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危险因素,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2012年对全院行气管切开术56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特殊菌群分布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56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例、18例次,感染率23.21%、例次感染率32.14%;病原菌检出排前3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分别占23.08%、14.70%、6.41%;气管切开>18 d ,4个月内留置气管套管、无菌技术操作、内套管处置、伤口敷料保持干燥及手卫生依从性是气管切开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实行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措施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气管切开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夏静;夏晴;许朝晖;胡丹丹;郭爽;杨洋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患者和科学选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3月神经内科患者送检的痰标本,对其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分析,病原体分离与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纸片法。结果神经内科患者送检的痰标本共检出病原体307株,其中真菌148株占48.21%,革兰阴性菌100株占32.57%,革兰阳性菌58株占18.89%,支原体属1株占0.33%;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83.04%,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80.00%,革兰阳性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噻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耐药率>80.00%,但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以真菌感染为主,临床医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脑卒中患者经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3~7d后,患者仍持续发热且原因不明者,应考虑真菌感染,并立即送检患者痰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和药敏监测,及时根据病原体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薛菊兰;王向荣;艾彪;朱丽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基因及膜孔蛋白突变检测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表达,为临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 )2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下呼吸道痰液标本,通过药敏试验检测耐药率,PCR法及基因测序检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的表达。结果共2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西丁耐药率分别为100.0%、95.0%、70.0%、70.0%、55.0%、30.0%;共检出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分别为A 类 SHV、TEM、CTX-M-1、LA P ,C类 DHA-1和D类 OXA-1,ompK35膜孔蛋白基因检测10株为基因缺失和8株为基因突变,ompK36膜孔蛋白基因7株缺失和2株突变;6株非产 ESBLs株均同时存在om p K35/36的突变或缺失,且伴有β-内酰胺酶基因的表达。结论20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检出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om p K35/36膜孔蛋白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几乎均有缺陷;提示该组耐β-内酰胺类药物为产β-内酰胺酶和ompK膜孔蛋白缺陷的双重作用,特别是非产ESBLs菌株。

    作者:吴水燕;丁云芳;陶云珍;华军;谢敏慧;李莺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儿童分离株功能基因分型

    目的:调查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 A-M RS A )分离株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的分型情况。方法20株C A-M RS A分离自2010年1-12月儿童专科医院门诊因皮肤软组织感染就诊者,为病灶部拭子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菌株进行了6种真性毒力基因(sasX、pvl、psm-mec、tst、hla、hlg)、4种黏附毒力基因(fnbA、clfA、clfB、icaA)和8种耐药相关基因(mecA、aac(6′)/aph(2″)、aph(3′)-Ⅲ、ant(4′)、er-mA/B/C、tetM、qacA/B、nes)检测,并进行毒力与耐药功能基因分型。结果20株CA-M RSA对苯唑西林、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100.0%;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合并检出18株,阳性率90.0%,20株C A-M RS A毒力与耐药功能基因分型可分13种类型,其中11和19号菌无毒力基因检出率为10.0%。结论对CA-MRSA进行毒力与耐药基因分型尝试国内鲜有报道,MRSA毒力基因的高检出率和菌株致病性高度相关,耐药基因的高检出率和菌株多药耐药表型一致,但未检出 sasX与hlg。

    作者:程运涛;吴为民;常青;朱健铭;翁幸鐾;欧阳冰;李琴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艾滋病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配体表达变化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配体(PD-L1/B7-H1)的表达水平,分析B7-H1/PD-1表达水平与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探讨其在HIV/AI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传染科、艾滋病门诊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 HIV、AIDS患者,依据CD4+ T 细胞数减少<50 copies/μl的患者为疾病稳定组,≥50 copies/μl的患者为疾病进展组,将15例AIDS患者和21例 HIV感染者分为疾病稳定组和疾病进展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CD4+ T细胞上的B7-H1/PD-1的表达频率,并与21名健康对照组比较,所有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D-1与 B7-H1的表达率 AIDS 患者为(1.21±0.25)%与(0.57±0.20)%,显著高于HIV患者的(1.08±0.17)%与(0.4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V患者PD-1和B7-H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的(0.57±0.14)%与(0.19±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外周血中PD-1表达频率疾病进展组患者为(1.17±0.25)%,疾病稳定组为(0.94±0.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B7-H1在疾病进展组和稳定组中的表达频率分别为(0.51±0.20)%和(0.37±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HIV/AIDS患者CD4+ T细胞数与PD-1和B7-H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病毒载量与PD-1和B7-H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不同疾病进展阶段的HIV/AIDS患者B7-H1和PD-1表达水平显著不同,随着疾病的进展,B7-H1和PD-1的表达水平升高。

    作者:许文芳;吴勇;潘国绍;钟建平;吕秋琼;周亚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医院感染老年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医院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2年1-11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8例医院感染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名称、使用天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结果108例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3例次,其中发生肺部感染多40例次占35.4%,其次为呼吸道及泌尿道,分别占31.0%及21.2%;101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93.5%,抗菌药物使用231例次,联合应用52例次,占47.2%,静脉给药221例次,占95.7%,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药物利用指数(DUI)为1.8,其他均<1;发生不良反应27例发生率为24.1%。结论医院感染老年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还存在抗菌药物使用率高、档次高、给药剂量不当等问题,应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领弟;苏银法;胡国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因素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探讨引起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有效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3年7月妇产科经阴道行会阴侧切分娩的1968例产妇资料,按照感染与未感染,选择切口感染的101例产妇与同时期行侧切切口未感染的100例产妇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968例经阴道分娩行侧切切口产妇发生切口感染101例,感染率为5.13%;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感染组产妇,分别为(27.1±1.3)kg/m2、(13.6±5.7) d、(5697.78±1548.62)元,对照组分别为(24.1±1.4)kg/m2、(5.1±1.5)d、(2896.55±648.97)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妊娠并发症、生殖道感染多、产程较长、阴道检查次数过多、胎膜早破、阴道助产血肿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消除影响因素,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孟公平;范伟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元件检测及样本聚类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20株鲍氏不动杆菌(ABA )耐药性,研究其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耐药元件的携带特点,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株ABA分离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药敏试验采用K-B法;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耐药元件的遗传标记均采用PCR法;样本聚类分析采用UPGMA法。结果20株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80.0%;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耐药与携带 blaT EM、blaA DC、blaOX A-23群、bla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携带 aph(3′)-Ⅰ、aac(6′)-Ⅰ b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相关;并在国内首次检出 blaA DC-17型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显示,1~19、7~10~20、2~6~8~9~12~14~15~17~18号株分别携带完全相同的耐药基因,具有亲缘性,该3个克隆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结论 ABA的多药耐药性与其携带多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有关,研究医院流行细菌的同源性和启动预防控制机制很有必要。

    作者:蒋海平;向华珍;吴艳涛;江玮;田琼书;刘堂江;胡锦娟;张旭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