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种病原体感染后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状态检测

夏骏;周永列;辜芳;高瑞兰

关键词:EB病毒, 巨细胞病毒, 肺炎支原体, 柯萨奇病毒, T淋巴细胞
摘要:目的 检测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支原体(MP)和柯萨奇病毒(COX)4种病原体感染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探讨不同病原体感染后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原体感染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3+、CD4+、CD8+、CD3+ HLA-DR+、CD3+ CD25+、CD8+ HLA-DR+、CD8+ CD38+和CD4+ CD25+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并与健康儿童对照比较.结果 EB感染后,患儿急性期CD3+、CD8+、CD3+ HLA-DR+、CD8+ HLA-DR+和CD8+ CD38+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CD4+、CD4 +/CD8+和CD4+ CD25+T细胞亚群显著降低;CD3+ HLA-DR+、CD8+ HLA-DR+、CD8+ CD38+细胞比例与患儿体温呈负相关,CD3+ CD25+与患儿的发热时间呈正相关;其他病原体感染中,CMV感染患儿CD4+细胞比例显著高于MP、COX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CD4+/CD8+显著高于MP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CD8+ CD38+细胞比例显著高于MP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MP感染患儿急性期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儿童,CD8+ CD38+细胞比例显著低于COX感染息儿.结论 4种病原体感染后患儿体内呈免疫活化和失衡状态;不同病原感染后,患儿T细胞免疫改变各具特点;检测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一种鉴别和监测手段,为临床区别该4种病原体感染和掌握患儿病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浙江杭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调查浙江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流行因素,探寻如何保证新形势下血液安全的策略.方法 2005-2010年浙江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经HIV初筛,阳性者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确认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数据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浙江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总计873 230人次,确认发现75人HIV感染,总体平均感染率约为0.009%,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HIV感染率达0.019%;HIV感染者主要为<40岁的男性,94.7%的感染者通过性接触传播;多数为单纯性感染,其次为合并苍白密螺旋体(TP)、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病原体感染;在初次献血和再次献血的无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HIV感染率占61.8%.结论 浙江杭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率显著低于普通人群,但呈上升势头,应加强献血的健康评估和献血前咨询工作,加强对高危献血者的甄别,并做好献血后回告,进一步在无偿献血宣传中加强健康教育,同时发展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

    作者:王拥军;孟忠华;郭志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泌尿外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对策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对策,为临床治疗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6年2月-2012年2月在医院行泌尿外科手术后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原学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病原学检测共分离病原菌121株,前5位菌株依次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6.4%、14.0%、12.4%、9.1%、8.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9%、16.7%、9.1%;肠球菌属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11.8%,MSSA、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明显低于其他药物的耐药率(P<0.05).结论 泌尿外科术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MSSA,在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报告之前,可根据伤口感染的情况大致判断感染病原菌类型,同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相应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作者:刘昌茂;张琼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探讨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356例入住医院神经外科的脑外伤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需行气管切开,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根据其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56例脑外伤患者中有1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3.7%;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气管切开时间、有糖尿病史、有吸烟史、留置胃管、抗菌药物的使用、激素的使用、有合并伤分别为(10.4±3.2)d、56.7%、58.3%、54.2%、58.3%、64.2%、56.7%,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7.7±3.3)d、44.9%、46.6%、40.7%、44.9%、44.9%、42.8%,而GCS评分(3.2±0.9)及白蛋白水平(29.0±3.2)g/L明显低于未感染组患者的(6.8±1.3)分、(36.9±4.2)g/L,气管切开时间的延长、存在糖尿病史、吸烟史、合并伤及白蛋白水平的低下、GCS评分越低、有留置胃管、抗菌药物及激素使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气管切开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史、GCS评分低下及使用激素是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与气管切开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史、GCS评分低下及使用激素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春燕;李东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手外伤感染创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手外伤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29例创面感染的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1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换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二次手术率、术后1周愈合率、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二次手术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愈合率为(95.4±2.1)%,高于对照组的(45.7±1.8)%;愈合时间为(17.4±2.4)d,短于对照组(28.7±2.9)d;组织病理学评分为(8.7±0.7)分,高于对照组(4.2±0.4)分;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6.1±1.2)d,短于对照组(12.4±2.3)d;住院时间为(18.1±2.1)d,短于对照组(30.4±1.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应用于手外伤创面感染的修复中,可有效促进组织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缩短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二次手术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玉花;王俊波;张全英;宋传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下降,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我院外二科2012年开展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6例,通过加强预防感染和精细护理,降低了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效果满意.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63~87岁,平均75.6岁;Ⅱ型骨折15例,Ⅲ型骨折13例,Ⅳ型18例,均为外伤引起的骨折,分别与受伤后4~7 d内接受手术.

    作者:蒋月姜;黄小云;夏经慧;胡玉梅;肖建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老年胆囊切除术后感染及对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胆囊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的因素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胆囊切除术患者354例,其中腹腔镜组235例、开腹组119例,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后感染率为1.70%,显著低于开腹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无差异;术后2、6周,腹腔镜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11.7±7.0)、(121.5±7.3)分,开腹组为(106.7±7.8)、(116.4±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开腹手术,而腹腔镜组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开腹组.

    作者:王利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12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液学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血液学特点,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127例临床确诊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观察组)的血液检查结果,包括血清MP抗体、冷凝集试验、红细胞沉降速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酶学检测,并与100例小儿细菌性肺炎(对照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清MP抗体阳性92例,阳性率72.4%;对照组阳性5例,阳性率5.0%;观察组血清冷凝剂试验阳性78例,阳性率61.4%;对照组阳性31例,阳性率31.0%;观察组ESR、CRP分别为(22.5±2.5)mm/h、(12.5±3.5)mg/L,对照组分别为(50.5±8.5)mm/h、(57.5±5.5) mg/L;观察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别为(134.8±25.5)、(125.6±32.5)、(60.5±10.4)U/L,对照组分别为(45.3±7.4)、(45.3±7.4)、(27.5±11.3)U/L,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抗体阳性率、血清冷凝剂试验阳性阳性率及血清ALT、AST、CK-MB水平升高,而ESR、CRP升高不明显,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液学特点.

    作者:胡海雷;钱泽全;周兴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加强细节管理预防与控制血透室医院感染

    目的 将细节管理落实到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血透室医院感染.方法 自2008年5月起科室针对血透室医院感染管理各个环节中易忽略的细节逐项评估,制定并落实具体措施,采用PDCA循环,加强各环节的细节管理,注重管理质量和管理实效,确保医疗安全.结果 2008年5月-2012年3月透析25 972例次,无医院感染发生.结论 注重细节管理对预防和控制血透室医院感染是积极有效的.

    作者:周梅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09-2011年ICU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ICU2009-2011年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ICU住院患者下呼吸道送检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板条和Microscan Walk-A-way40鉴定仪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稀释法.结果 2009-2011年共检出鲍氏不动杆菌174株,检出率逐年增加,分别为19.5%、22.8%、26.7%;耐药率>90.0%的抗菌药物有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菌素等,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46.6%、头孢哌酮/舒巴坦为35.4%,耐药现象严重,且为多药耐药和交叉耐药.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和耐药率呈逐年加重趋势,通过分析鲍氏不动杆菌感染途径与耐药机制,对控制医院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敏;周玉贵;宣世海;万晓龙;吴李培;茅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县级医院外科医院感染的部位、感染病原菌构成比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统计外科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3993份;数据处理采用WHONET 5.4-5.5版本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3993例外科患者发生感染197例、345例次,感染率为4.9%、例次感染率为8.6%;外科医院感染的好发部位主要是手术切口、泌尿道、皮肤及黏膜、呼吸道,分别占25.5%、20.9%、20.0%、17.7%;检出病原菌213株,按分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1.6%、15.8%、12.6%、11.7%;敏感率除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糖肽类分别为100.0%、83.3%、100.0%以外,外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阳性率为42.2%.结论 护理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配合临床医师、严密监测、力图延缓细菌耐药性增长速度,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作者:谭易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护生掌握艾滋病感染知识现状及个人防护意识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护生掌握艾滋病知识现状,针对个人防护意识薄弱的护生加强标准预防教育,提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个人防护意识,降低护生艾滋病感染职业危害.方法 采用问卷方法调查2011年90名不同学历的护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现状及个人防护意识.结果 不同学历护生掌握艾滋病知识及个人防护水平存在差异,护生艾滋病知识得分:本科(19.3±1.9)分、大专(16.8±1.8)分、中专(14.3±1.7)分,个人防护知识碍分:本科(17.7±1.7)分、大专(15.1±1.4)分、中专(12.9±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艾滋病知识和个人防护知识回答正确率调查: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危害范围、标准预防的定义、洗手及手消毒指征、标准预防措施、戴手套指征、戴口罩指征、防护用品注意事项、医疗废物的处置及锐器伤处理流程分别为86.7%、84.4%、83.3%、66.7%、78.9%、72.2%、92.2%、97.8%、82.2%、76.7%及83.3%,护生在个人防护方面知识薄弱.结论 护生在护理艾滋病感染患者时个人防护意识差,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全面启动护生职业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严格按照标准预防进行操作,有效减低艾滋病感染.

    作者:林群英;薛水兰;黄丽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家庭感染及防护意识调查

    目的 调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家庭感染状况及对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护意识,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月的3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针对家庭感染及防护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30户家庭已明确有乙型肝炎家族病史的患者有15例,占50.00%,属于非家庭内感染的患者有8例,占26.67%;63.33%的家庭对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了解,56.67%的家庭能主动为家人注射乙型肝炎疫苗,53.33%的家庭了解并采取了相关的隔离措施和手段.结论 家庭内感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的主要途径,多数人群对于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相关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

    作者:彭亚珍;彭亚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2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所有患者均采用快速尿素酶检测确诊有Hp感染,A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降脂等常规治疗方法,B组患者120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Hp感染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常规指标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C-反应蛋白(CRP),并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血脂的影响分析比较发现,治疗前A组TC、TG、LDL-C、HDL-C、CRP及IMT厚度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月后比较,A组TC、TG、LDL-C、HDL-C、CRP及IMT厚度分别为(5.0±0.9)mmol/L、(1.8±0.4) mmol/L、(2.9±0.8) mmol/L、(5.9±2.8) mmol/L、(0.9±0.5)mm,B组分别为(4.2±0.6) mmol/L、(1.1±0.2)mmol/L、(2.2±0.6) mmol/L、(3.2±1.6) mmol/L、(0.5±0.3)mm,B组患者TC、TG、LDL-C、CRP及IMT厚度均有明显下降,而HDL-C(1.2±0.3 mmol/L、1.6±0.5 mmol/L)有明显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Hp感染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显示,给予Hp感染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性因子、血脂有更明显的下降,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1、0.70、0.76、0.72、0.73、0.74(P<0.01).结论 Hp感染主要是通过引起炎性反应及脂类代谢的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病理反应的发生参与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对Hp感染要积极给予治疗及干预,可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刘玲梅;罗雁;刘会领;孙丽;陈营清;成瑞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以期能为更好地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6月在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77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医院感染及病原菌培养结果、感染危险因素等.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39例,感染率5.06%;感染部位分布为呼吸系统21例、血液系统6例、皮肤4例、泌尿系统2例、其他部位6例,各占53.85%、15.38%、10.26%、5.13%、15.38%;医院感染新生儿在血液、分泌物、粪便、导管头中共培养出29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7株,鲍氏不动杆菌5株,无乳链球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株,分别占58.62%、17.24%、10.35%、6.90%、3.45%、3.45%;不同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有无侵入性操作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之间感染率明显存在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对象,呼吸系统是感染常见部位,大肠埃希菌是常见感染病原菌,应针对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高危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士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TICU多药耐药菌感染的调查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

    目的 调查结核病重症监护病房(TICU)的多药耐药菌(MDRBs)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期更好地防范MDRBs的出现.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1年6月TICU81例MDRBs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MDRBs的分布和检出部位等,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在81例MDRBs感染患者中,年龄≥60岁55例,占67.90%; APACHEⅡ评分为20~30分48例,占59.26%,血清白蛋白<30 g/L 66例,占81.48%;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分别占34.57%、29.63%、27.16%;具有4、>4、3、2种侵入性操作者分别占37.04%、30.87%、24.69%、7.40%;细菌分布调查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47株占58.0%,革兰阳性菌18株占22.2%,真菌16株占19.8%.结论 TICU中MDRBs感染患者主要以老年人多见,病情危重,且存在侵入性操作多、反复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等危险因素,加强危险因素的实时监测,制定完善的预防控制措施对控制MDRBs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黄金鹏;周玲霞;陈园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63例肺真菌病临床与病原学调查

    目的 了解肺真菌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2011年12月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肺真菌病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确诊肺真菌病患者63例,肺假丝酵母菌病多,为38例,肺曲霉菌病25例,未发现肺隐球酵母菌病、肺组织胞浆菌病、肺孢子丝菌病;社区感染35例,医院感染28例;63例肺真菌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分别为32例和9例;7株医院感染假丝酵母菌属对5种抗真菌药物全部敏感;31株社区感染假丝酵母菌属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均<20.00%.结论 应做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同时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真菌病的认识,积极对症治疗,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向欣;刘运秋;尹素凤;李学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10年与2011年流感病毒广州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目的 研究2010与2011年广州地区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特性与变异特点,为预防控制流感暴发提供参考.方法 参照GenBank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分段扩增引物,进行RT-PCR一次扩出全基因组序列后,再分段扩增病毒各基因片段,PCR产物直接进行序列测定,用ClustalW/X、DNASTAR、MEGA5.0等软件分析基因组序列.结果 克隆了4株广州株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将4株广州株流感病毒与墨西哥株和中国四川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ClustalW比较,发现除PB2片段为98%外,其他各片段均为99%,将基因组序列与北美地区和欧亚地区的猪流感进行CLUSTALW比较,广州株GZ49号基因组的第1、2、3、4、5和第8片段与北美和亚洲地区HIN2型猪流感具有94%~95%相似性,广州株GZ49号基因组的第6和7片段与欧亚大陆的H1N1型猪流感病毒同源性分别为90%~93%和94%~95%;对4株病毒PB2、PB1、PA片段进行了点突变分析,其中4株病毒在PB2基因均出现的位点突变为D195N,R293K,V344M,I354L,V731I.结论 4株广州株新甲流病毒(H1N1)与墨西哥株和中国四川株全基因组具有很高同源性,这4株流感病毒很可能是起源于同一株病毒;PB2基因变异相对较大,这些氨基酸点突变均是新出现的突变.

    作者:朱冰;钟家禹;周荣;夏慧敏;肖密丝;陈焕辉;施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女性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西安市不同情形女性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情况,为临床治疗妇科疾患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不同年份、不同年龄及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女性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苍白密螺旋体(TP)、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行检测.结果 2003-2009年HBsAb、HB-sAg、TP、HCV及HIV的阳性率分别为50.09%、5.37%、0.61%、0.49%和0.01%,其中HBsAb和TP阳性率随年份增加;从年龄看,HBsAb阳性率≥20岁者随年龄增长而降低,HBsAg阳性率<40岁者随年龄增大而增大,≥40岁者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态势,TP、HCV阳性率与年龄(15~49岁)成正相关;另外2~14岁组与60~81岁组的HCV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从生理病理状态看,妇科疾患组(43.29%)、不孕组(44.09%)的HBsAb阳性率低于妊娠组(52.22%)、正常体检组(51.32%),HBsAg阳性率妇科疾患组(5.94%)>妊娠组(5.03%)>正常体检组(4.01%)、不孕组(4.42%),TP的阳性率妇科疾患组(1.26%)>正常体检组(0.74%)>不孕组(0.72%)>妊娠组(0.41%).结论 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要关心年长、妇科疾患和不孕者的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警惕高龄女性的HCV感染;积极防治妇科疾患,降低HBsAg、TP的阳性率;关注孕妇减少病原体母婴传播;重视TP的防治,阻止不孕症的发生.

    作者:邵明明;李萍;钱燕;许林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神经外科113例下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与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方法,对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并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3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共发生感染141例次;病原菌检出116株,革兰阴性菌90株占77.59%,革兰阳性菌21株占18.10%,真菌5株占4.31%;危险因素除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外,主要为手术、气管切开/插管、昏迷和留置胃管.结论 神经外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高、死亡率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重点预防控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林光霞;李敏;许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加强夜间急诊清创室的管理预防感染

    急诊清创室承担大部分患者创伤伤口的清创、抢救止血等工作,夜间医务人员减少,需清创的患者较多,造成人员进出频繁,流动性大,给室内空气带来污染.为了改善以上因素,制定管理措施如下.1 夜间清创室感染因素1.1特殊环境空气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发生事件时突然,患者就诊时衣物、伤口均存在被污染;需要清创的患者流动性大、陪护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是易感因素.1.2消毒工作不到位 因夜间急诊手术室人员是值班制,无规律和连续的清创工作是造成清创室内的空气和地面消毒工作不能有效完成的主要原因.1.3操作不规范与设备不完善 急诊清创时因急救的需要,工作人员难免出现不规范操作,如不洗手、重复使用器械、敷料等会造成严重感染.

    作者:李静;闫仁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