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钟家禹;周荣;夏慧敏;肖密丝;陈焕辉;施静
目的 探讨县级医院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现状及病原菌耐药性特点,为防范及控制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2717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培养及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和药敏结果的判读采用CLSI推荐的K-B法及新折点进行.结果 2717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89例,感染率为10.6%;289例医院感染患者共发生感染334例次,例次感染率12.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常见,占57.2%,其次泌尿道占23.0%、皮肤黏膜占6.9%、消化道占6.3%;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0.0%;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占21.9%;真菌占8.1%;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所有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100.0%,其余病原菌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中泛耐药菌株分别达到9.2%和17.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44.2%.结论 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病原菌耐药性强,医护人员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2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所有患者均采用快速尿素酶检测确诊有Hp感染,A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降脂等常规治疗方法,B组患者120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Hp感染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常规指标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C-反应蛋白(CRP),并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血脂的影响分析比较发现,治疗前A组TC、TG、LDL-C、HDL-C、CRP及IMT厚度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月后比较,A组TC、TG、LDL-C、HDL-C、CRP及IMT厚度分别为(5.0±0.9)mmol/L、(1.8±0.4) mmol/L、(2.9±0.8) mmol/L、(5.9±2.8) mmol/L、(0.9±0.5)mm,B组分别为(4.2±0.6) mmol/L、(1.1±0.2)mmol/L、(2.2±0.6) mmol/L、(3.2±1.6) mmol/L、(0.5±0.3)mm,B组患者TC、TG、LDL-C、CRP及IMT厚度均有明显下降,而HDL-C(1.2±0.3 mmol/L、1.6±0.5 mmol/L)有明显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Hp感染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显示,给予Hp感染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性因子、血脂有更明显的下降,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1、0.70、0.76、0.72、0.73、0.74(P<0.01).结论 Hp感染主要是通过引起炎性反应及脂类代谢的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病理反应的发生参与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对Hp感染要积极给予治疗及干预,可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刘玲梅;罗雁;刘会领;孙丽;陈营清;成瑞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方法 2011年1月起在ICU、新生儿室、供应室、内镜室4个医院感染重点部门设立助理护士,取代护工,承担基础护理和清洁消毒工作;院感科分别于2010年12月和2012年1月对以上科室的护工或助理护士进行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基础知识的调查,并比较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前后的差异.结果 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前后平均年龄分别是55岁和20岁,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前文化程度以小学为主,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后均为护理学中专;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前后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为34.3%、69.2%,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合格率为31.6%、89.5%;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前后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实施助理护士的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并为中专护士就业难找到了一条出路,值得推广.
作者:董叶丽;钟征翔;徐善超;金钰梅;邵翠颖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医院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由分散管理逐步转变为集中式管理.基层医院由于人员与条件的限制,夜间的手术器械不能及时回收至供应室清洗,造成夜间手术器械放置时间过长,从而影响器械的清洗质量.可靠的清洗质量有利于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功能完整性,有利于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有利于保证灭菌效果.为了做好器械的清洗质量,我院采取从源头抓起,从手术器械的预处理抓起.2011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对新增的10个清创包器械进行分组试验.对10个清创包进行编号,号码是从1~10号.1~5号是A组,6~10号是B组.以上两组均有135件器械,通过记录使用次数,在同样的使用次数下进行对比实验.
作者:郑银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急诊清创室承担大部分患者创伤伤口的清创、抢救止血等工作,夜间医务人员减少,需清创的患者较多,造成人员进出频繁,流动性大,给室内空气带来污染.为了改善以上因素,制定管理措施如下.1 夜间清创室感染因素1.1特殊环境空气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发生事件时突然,患者就诊时衣物、伤口均存在被污染;需要清创的患者流动性大、陪护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是易感因素.1.2消毒工作不到位 因夜间急诊手术室人员是值班制,无规律和连续的清创工作是造成清创室内的空气和地面消毒工作不能有效完成的主要原因.1.3操作不规范与设备不完善 急诊清创时因急救的需要,工作人员难免出现不规范操作,如不洗手、重复使用器械、敷料等会造成严重感染.
作者:李静;闫仁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监测并分析2007-2011年尿分离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尿路感染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2011年尿标本分离菌的菌种分布和药敏率,采用WalkAway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酵母菌鉴定采用API系统.结果 共分离出403株病原菌,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30株占32.3%、肺炎克雷伯菌28株占6.9%、粪肠球菌27株占6.7%、铜绿假单胞菌24株占6.0%、屎肠球菌21株占5.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2.3%和53.6%;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7.7%和11.1%;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株.结论 大肠埃希菌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可作为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经验用药;氨苄西林和呋喃妥因可用于粪肠球菌尿路感染经验治疗.
作者:李晖婷;刘霞;蔡小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助产士丙型肝炎病毒(HCV)职业暴露现状,探讨医源性感染HCV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方法 问卷调查156名发生过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助产士.结果 156名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助产士中,3名血源性感染HCV,感染率1.9%;可见血液污染、静脉注射或抽吸血标本、中重度损伤程度及未佩戴手套为医源性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论 助产士职业暴露HCV感染机遇较大,应实施有效的管理对策,加强HCV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供有效措施防护HCV血源性感染,制定安全可行的操作程序,改善助产士工作条件,降低HCV职业暴露发生率和医源性感染率.
作者:李卢新;丁汀;郑少银;陈罗佳;余旭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中医医院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5所中医医院2011年5-12月98例清洁手术病例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与评价.结果 98例清洁手术患者全部预防使用了抗菌药物,比例为100.0%,其中品种选择合格7例合格率为7.14%,用药时机合格24例合格率为24.49%,使用疗程合格4例合格率为4.08%;单一用药96例占97.96%,二联用药2例占2.04%.结论 应重点加强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加强教育培训,树立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理念,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杨飞;张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对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医院急诊ICU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住35例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后,在12个危险因素中,糖尿病、深静脉置管、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2周、广谱抗菌药物应用种类>2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只有糖尿病、深静脉置管、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2周及广谱抗菌药物应用>2种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急诊ICU对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并适当采取预防措施,达到控制真菌感染的目的.
作者:李吉明;杨建中;彭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结核病重症监护病房(TICU)的多药耐药菌(MDRBs)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期更好地防范MDRBs的出现.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1年6月TICU81例MDRBs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MDRBs的分布和检出部位等,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在81例MDRBs感染患者中,年龄≥60岁55例,占67.90%; APACHEⅡ评分为20~30分48例,占59.26%,血清白蛋白<30 g/L 66例,占81.48%;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分别占34.57%、29.63%、27.16%;具有4、>4、3、2种侵入性操作者分别占37.04%、30.87%、24.69%、7.40%;细菌分布调查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47株占58.0%,革兰阳性菌18株占22.2%,真菌16株占19.8%.结论 TICU中MDRBs感染患者主要以老年人多见,病情危重,且存在侵入性操作多、反复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等危险因素,加强危险因素的实时监测,制定完善的预防控制措施对控制MDRBs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黄金鹏;周玲霞;陈园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易患危险因素,为减低老年患者HAP的发生率、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246例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发生HAP的100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老年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老年患者HAP的易患相关因素.结果 观察组的卧床率、留置胃管、留置深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3.81±5.15)、(37.32±4.53) g/L(P<0.01);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7.47±19.01)、(123.02±15.98)g/L,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HAP的发生率高,长期卧床、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低白蛋白血症、贫血为HAP的易患因素;控制易感因素,有利于降低老年患者HAP的发生率.
作者:吴锡林;诸葛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支原体(MP)和柯萨奇病毒(COX)4种病原体感染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探讨不同病原体感染后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原体感染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3+、CD4+、CD8+、CD3+ HLA-DR+、CD3+ CD25+、CD8+ HLA-DR+、CD8+ CD38+和CD4+ CD25+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并与健康儿童对照比较.结果 EB感染后,患儿急性期CD3+、CD8+、CD3+ HLA-DR+、CD8+ HLA-DR+和CD8+ CD38+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CD4+、CD4 +/CD8+和CD4+ CD25+T细胞亚群显著降低;CD3+ HLA-DR+、CD8+ HLA-DR+、CD8+ CD38+细胞比例与患儿体温呈负相关,CD3+ CD25+与患儿的发热时间呈正相关;其他病原体感染中,CMV感染患儿CD4+细胞比例显著高于MP、COX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CD4+/CD8+显著高于MP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CD8+ CD38+细胞比例显著高于MP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MP感染患儿急性期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儿童,CD8+ CD38+细胞比例显著低于COX感染息儿.结论 4种病原体感染后患儿体内呈免疫活化和失衡状态;不同病原感染后,患儿T细胞免疫改变各具特点;检测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一种鉴别和监测手段,为临床区别该4种病原体感染和掌握患儿病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夏骏;周永列;辜芳;高瑞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7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致病微生物、超声心动图、诊治方法及疗效,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基础疾病、血培养病原学种类、药敏试验结果、超声心动图改变及治疗效果、预后等.结果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的临床特征仍为发热与心脏听诊有杂音;7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检出病原菌49株,其中酿脓链球菌19株占38.78%,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占36.73%;心脏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74例,占93.67%,高于血培养阳性率;右心感染13例,占17.58%;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好转及康复的55例占69.62%,需手术的18例占22.78%.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心脏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有较高的检出率,右心感染比例有所上升,多学科合作能使疾病得到较好的治疗.
作者:张健瑜;杨超;梁茜;岑锦明;刘大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以期能为更好地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6月在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77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医院感染及病原菌培养结果、感染危险因素等.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39例,感染率5.06%;感染部位分布为呼吸系统21例、血液系统6例、皮肤4例、泌尿系统2例、其他部位6例,各占53.85%、15.38%、10.26%、5.13%、15.38%;医院感染新生儿在血液、分泌物、粪便、导管头中共培养出29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7株,鲍氏不动杆菌5株,无乳链球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株,分别占58.62%、17.24%、10.35%、6.90%、3.45%、3.45%;不同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有无侵入性操作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之间感染率明显存在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对象,呼吸系统是感染常见部位,大肠埃希菌是常见感染病原菌,应针对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高危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士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2008-2010年儿童专科医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来源分布及其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5356株病原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3年中病原菌分离数逐年增加,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病原菌按标本来源以呼吸道多,占63.00%,其次是血液占21.92%,按科室分布以NICU多,占32.49%,其次是PICU占28.79%,3年中革兰阳性球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MRSA检出率为11.11%~19.75%,MRSE检出率为89.78%~91.54%;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90.0%,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敏感性高;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60.57%~66.67%和45.83%~65.82%;3年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均呈高度耐药,耐药率>96.0%.结论 2008-2010年医院检出的临床病原菌逐年增加,儿童感染疾病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临床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吴端宗;傅清流;周凤华;林建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肝移植术后感染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307例肝移植患者中有112例术后发生感染,感染率36.5%;分离出196株病原菌包括176株细菌和20株真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43株占21.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4株占12.2%,粪肠球菌24株占12.2%,白色假丝酵母菌12株占6.1%,曲霉菌属5株占2.5%;病原菌耐药性较高,碳青霉烯类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有效的抗菌药物,氟康唑与伏立康唑是治疗真菌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结论 感染是肝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原菌呈多药耐药性,有效预防与早期治疗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作者:程艳爽;吕少诚;万涛;何蕾;徐明月;张雯雯;刘同友;史宪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方法,对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并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3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共发生感染141例次;病原菌检出116株,革兰阴性菌90株占77.59%,革兰阳性菌21株占18.10%,真菌5株占4.31%;危险因素除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外,主要为手术、气管切开/插管、昏迷和留置胃管.结论 神经外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高、死亡率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重点预防控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林光霞;李敏;许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麻醉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麻醉科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对策.方法 以麻醉科工作人员为中心,分析麻醉科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结果 麻醉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麻醉科本身的因素,机械性及生物性危险因素、空气污染、X射线.结论 麻醉科的职业安全防护应得到医院领导及科室主任的重视,及时配备医护人员、改善工作环境、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等多方面考虑,改善职业安全防护.
作者:蔡建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某综合性医院所有专科ICU送检感染病原菌类型、分布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ICU住院患者各类感染性标本分离的4116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分离出的411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2791株占67.81%;革兰阳性菌979株占23.78%;真菌346株占8.41%,其中常见病原菌前5位为鲍氏不动杆菌802株占19.48%;金黄色葡萄球菌699株占16.98%;铜绿假单胞菌640株占15.55%;肺炎克雷伯菌468株占11.37%;大肠埃希菌303株占7.36%;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分别占61.54%和68.65%,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占91.42%;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4.09%,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在ICU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药敏试验对多种药物耐药,治疗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王磊;宋立强;徐修礼;刘玲莉;陈洁;王婧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开胸手术围术期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SSI)之间的关系,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SSI发生率.方法 选择医院2011年9-12月择期开胸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试验组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加以保温措施,观察两组低体温及SSI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SSI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体温发生率100.0%,而试验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胸手术围术期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有关,并且成正相关,保温措施可预防轻度低体温发生,降低术后SSI发生率.
作者:吴桂芬;周学颖;李静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