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张平
目的 调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家庭感染状况及对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护意识,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月的3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针对家庭感染及防护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30户家庭已明确有乙型肝炎家族病史的患者有15例,占50.00%,属于非家庭内感染的患者有8例,占26.67%;63.33%的家庭对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了解,56.67%的家庭能主动为家人注射乙型肝炎疫苗,53.33%的家庭了解并采取了相关的隔离措施和手段.结论 家庭内感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的主要途径,多数人群对于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相关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
作者:彭亚珍;彭亚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516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为A组;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为B组,对两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3hB组占40.2%、A组占15.1%,合并糖尿病B组占29.0%、A组占9.5%,患者体重指数≥30 B组占22.6%、A组占7.8%,年龄>60岁B组占29.0%、A组占13.0%,B组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酗酒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时间≥3h、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30、年龄>60岁是可以独立预测脊柱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屈伟俊;孙建军;李跃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麻醉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麻醉科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对策.方法 以麻醉科工作人员为中心,分析麻醉科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结果 麻醉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麻醉科本身的因素,机械性及生物性危险因素、空气污染、X射线.结论 麻醉科的职业安全防护应得到医院领导及科室主任的重视,及时配备医护人员、改善工作环境、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等多方面考虑,改善职业安全防护.
作者:蔡建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感染发生原因及其手术室感染预防措施,严防术后二次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医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后再次行翻修术患者72例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手术室采取相应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做好患者、工作人员、环境、物品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规范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流程.结果 72例患者中有2例术后发生感染,均为浅部感染.结论 严格遵守感染预防原则,严格患者进入手术室手术的感染预防与控制,保障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医院感染率,使患者术后伤口一级愈合顺利恢复健康,提高了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效益.
作者:刘玉红;高建萍;孙建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监测并分析2007-2011年尿分离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尿路感染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2011年尿标本分离菌的菌种分布和药敏率,采用WalkAway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酵母菌鉴定采用API系统.结果 共分离出403株病原菌,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30株占32.3%、肺炎克雷伯菌28株占6.9%、粪肠球菌27株占6.7%、铜绿假单胞菌24株占6.0%、屎肠球菌21株占5.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2.3%和53.6%;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7.7%和11.1%;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株.结论 大肠埃希菌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可作为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经验用药;氨苄西林和呋喃妥因可用于粪肠球菌尿路感染经验治疗.
作者:李晖婷;刘霞;蔡小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皮肤科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治疗皮肤科感染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196株感染病原菌来自皮肤科感染患者的脓性分泌物或伤口引流液,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K-B法和判读标准进行药敏监测.结果 皮肤科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分离多87株占49.2%;革兰阴性杆菌75株占42.3%;真菌15株占8.5%;检出前3位的菌株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1株占23.2%,铜绿假单胞菌26株占14.7%,大肠埃希菌16株占9.0%;所有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11.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34.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为30.8%,但革兰阴性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100.0%;A群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 皮肤科感染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特性,因此,应注重感染性标本的病原学检查,参照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姚岚;张才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医院3年烧伤患者创面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医院收治的324例烧伤患者进行创面培养,对其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24例烧伤患者中有286例发生创面感染,其中13例发生混合感染;共培养出29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19株占73.49%;革兰阳性球菌63株占21.14%;真菌16株占5.37%;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5.84%、18.12%、14.43%;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率分别高达71.43%和86.05%,两者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较高,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分别高达75.93%和79.71%;在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分别为71.43%和72.00%,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红霉素严重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高;真菌则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 烧伤患者分离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离率逐渐上升,相关菌株耐药性严重,及时监测病原菌耐药性对指导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作者:方爱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护生掌握艾滋病知识现状,针对个人防护意识薄弱的护生加强标准预防教育,提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个人防护意识,降低护生艾滋病感染职业危害.方法 采用问卷方法调查2011年90名不同学历的护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现状及个人防护意识.结果 不同学历护生掌握艾滋病知识及个人防护水平存在差异,护生艾滋病知识得分:本科(19.3±1.9)分、大专(16.8±1.8)分、中专(14.3±1.7)分,个人防护知识碍分:本科(17.7±1.7)分、大专(15.1±1.4)分、中专(12.9±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艾滋病知识和个人防护知识回答正确率调查: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危害范围、标准预防的定义、洗手及手消毒指征、标准预防措施、戴手套指征、戴口罩指征、防护用品注意事项、医疗废物的处置及锐器伤处理流程分别为86.7%、84.4%、83.3%、66.7%、78.9%、72.2%、92.2%、97.8%、82.2%、76.7%及83.3%,护生在个人防护方面知识薄弱.结论 护生在护理艾滋病感染患者时个人防护意识差,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全面启动护生职业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严格按照标准预防进行操作,有效减低艾滋病感染.
作者:林群英;薛水兰;黄丽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控制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并分析耳鼻喉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对手术室空气及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进行检测,记录手术过程,查看病历,床旁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患者共35例,感染率为4.27%,其中并发呼吸系统感染15例占42.86%,泌尿系统感染12例占34.29%,消化系统感染6例占17.14%,其他感染2例占5.71%;感染并发部位、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以降低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发生率,提高耳鼻喉手术质量.
作者:侯丽达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以期能为更好地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6月在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77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医院感染及病原菌培养结果、感染危险因素等.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39例,感染率5.06%;感染部位分布为呼吸系统21例、血液系统6例、皮肤4例、泌尿系统2例、其他部位6例,各占53.85%、15.38%、10.26%、5.13%、15.38%;医院感染新生儿在血液、分泌物、粪便、导管头中共培养出29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7株,鲍氏不动杆菌5株,无乳链球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株,分别占58.62%、17.24%、10.35%、6.90%、3.45%、3.45%;不同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有无侵入性操作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之间感染率明显存在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对象,呼吸系统是感染常见部位,大肠埃希菌是常见感染病原菌,应针对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高危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士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下降,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我院外二科2012年开展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6例,通过加强预防感染和精细护理,降低了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效果满意.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63~87岁,平均75.6岁;Ⅱ型骨折15例,Ⅲ型骨折13例,Ⅳ型18例,均为外伤引起的骨折,分别与受伤后4~7 d内接受手术.
作者:蒋月姜;黄小云;夏经慧;胡玉梅;肖建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将细节管理落实到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血透室医院感染.方法 自2008年5月起科室针对血透室医院感染管理各个环节中易忽略的细节逐项评估,制定并落实具体措施,采用PDCA循环,加强各环节的细节管理,注重管理质量和管理实效,确保医疗安全.结果 2008年5月-2012年3月透析25 972例次,无医院感染发生.结论 注重细节管理对预防和控制血透室医院感染是积极有效的.
作者:周梅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肝移植术后感染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307例肝移植患者中有112例术后发生感染,感染率36.5%;分离出196株病原菌包括176株细菌和20株真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43株占21.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4株占12.2%,粪肠球菌24株占12.2%,白色假丝酵母菌12株占6.1%,曲霉菌属5株占2.5%;病原菌耐药性较高,碳青霉烯类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有效的抗菌药物,氟康唑与伏立康唑是治疗真菌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结论 感染是肝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原菌呈多药耐药性,有效预防与早期治疗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作者:程艳爽;吕少诚;万涛;何蕾;徐明月;张雯雯;刘同友;史宪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三级甲等医院ICU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ABA)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科学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ICU2009-2011年分离的346株ABA耐药性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采集感染性标本进行细菌培养,ABA分离培养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相应鉴定试剂盒进行菌种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依据CLSI 2009-2011年折点判读结果.结果 ICU医院感染的ABA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高,为65.9%,其次是泌尿道标本;3年ABA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耐亚胺培南ABA检出率3年分别达到20.2%、21.6%、26.0%;ABA泛耐药菌株检出率3年分别达到20.2%、21.6%、24.4%.结论 3年ICU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长,应加强对多药耐药ABA的目标性监测,开展细菌耐药性的预警机制,控制ICU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快速上升的不良趋势.
作者:刘学政;董虹;雷选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支原体(MP)和柯萨奇病毒(COX)4种病原体感染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探讨不同病原体感染后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原体感染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3+、CD4+、CD8+、CD3+ HLA-DR+、CD3+ CD25+、CD8+ HLA-DR+、CD8+ CD38+和CD4+ CD25+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并与健康儿童对照比较.结果 EB感染后,患儿急性期CD3+、CD8+、CD3+ HLA-DR+、CD8+ HLA-DR+和CD8+ CD38+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CD4+、CD4 +/CD8+和CD4+ CD25+T细胞亚群显著降低;CD3+ HLA-DR+、CD8+ HLA-DR+、CD8+ CD38+细胞比例与患儿体温呈负相关,CD3+ CD25+与患儿的发热时间呈正相关;其他病原体感染中,CMV感染患儿CD4+细胞比例显著高于MP、COX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CD4+/CD8+显著高于MP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CD8+ CD38+细胞比例显著高于MP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MP感染患儿急性期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儿童,CD8+ CD38+细胞比例显著低于COX感染息儿.结论 4种病原体感染后患儿体内呈免疫活化和失衡状态;不同病原感染后,患儿T细胞免疫改变各具特点;检测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一种鉴别和监测手段,为临床区别该4种病原体感染和掌握患儿病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夏骏;周永列;辜芳;高瑞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兰州地区2006-2011年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及其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液体培养法检测支原体属及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2006-2011年支原体属检出率分别为52.5%、58.5%、46.9%、51.0%、47.9%、52.7%;单一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比例高(96.3%~65.0%),其次为Uu、人支原体(Mh)混合感染,且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2%~34.0%);支原体属对1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逐年下降,对克拉霉素、交沙霉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敏感性高,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低,螺旋霉素、环丙沙星敏感性低.结论 兰州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Uu合并Mh感染逐年升高;克拉霉素、交沙霉素是目前兰州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螺旋霉素、环丙沙星不适宜支原体属感染治疗的经验性用药,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孟灵;李恕君;王应芳;蒋春梅;朱金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细菌污染与导管感染的关系,以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方法 选取普外科行深静脉置管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置管部位,设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为A组;股静脉置管患者为B组,每组42例患者,分别于置管后1、3、7、10 d对两组患者进行细菌学监测.结果 A组患者细菌学阳性率分别为为0、0、4.76%、2.38%,B组细菌学阳性率分别为2.38%、16.67%、7.14%、0;第3d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感染与置管位置有关,在实践中要规范相关操作,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傅建芬;张芳芳;胡文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医院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由分散管理逐步转变为集中式管理.基层医院由于人员与条件的限制,夜间的手术器械不能及时回收至供应室清洗,造成夜间手术器械放置时间过长,从而影响器械的清洗质量.可靠的清洗质量有利于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功能完整性,有利于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有利于保证灭菌效果.为了做好器械的清洗质量,我院采取从源头抓起,从手术器械的预处理抓起.2011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对新增的10个清创包器械进行分组试验.对10个清创包进行编号,号码是从1~10号.1~5号是A组,6~10号是B组.以上两组均有135件器械,通过记录使用次数,在同样的使用次数下进行对比实验.
作者:郑银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手外伤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29例创面感染的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1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换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二次手术率、术后1周愈合率、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二次手术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愈合率为(95.4±2.1)%,高于对照组的(45.7±1.8)%;愈合时间为(17.4±2.4)d,短于对照组(28.7±2.9)d;组织病理学评分为(8.7±0.7)分,高于对照组(4.2±0.4)分;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6.1±1.2)d,短于对照组(12.4±2.3)d;住院时间为(18.1±2.1)d,短于对照组(30.4±1.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应用于手外伤创面感染的修复中,可有效促进组织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缩短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二次手术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玉花;王俊波;张全英;宋传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以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神经内科170例医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170例患者中脑梗死比例高,为41.18%,高于其他原发疾病;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55.88%;70~79岁患者感染率为35.29%,高于其他年龄组;住院时间30~39 d组感染率高,为55.88%;在侵入性操作中,气管插管患者占18.82%,气管切开占12.35%,留置导尿管占37.06%,留置胃管占30.59%,中心静脉穿刺占40.00%;17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占47.06%,高于其他感染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以及侵入性操作等是神经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严格消毒隔离、加强病房管理及严格无菌操作有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
作者:黎良达;施善芬;占刘俭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