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UF-1000i尿液分析流水线对尿路感染诊断效率评价

罗春华;李国静;刘敏;田卫群

关键词:尿路感染, UF-1000i尿液分析, 诊断效率
摘要:目的 评价UF-1000i尿液分析流水线对尿路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效率.方法 留取疑为尿路感染的414例患者清洁中段尿各两份,一份做细菌定量培养,结果作为标准;另一份在UF-1000i仪上检测干化学白细胞、尿沉渣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结果与前者进行对照评价.结果 仪器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干化学白细胞3项联合判断与尿定量细菌培养结果对尿路感染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项联合判断尿路感染其阳性预测值为88.5%,阴性预测值为98.8%,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7.0%,诊断准确性为96.6%.结论 综合应用SYSMEX UF1000i尿液分析仪流水线检测与中段尿细菌培养对尿路感染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对尿路感染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恒温聚维酮碘对手术野消毒效果的观察

    为减少室温对聚维酮碘在手术消毒时带来强烈冷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笔者于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6796例患者采用36~38℃5%恒温聚维酮碘进行手术野皮肤消毒,并观察其消毒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期手术患者6796例,男3465例,女3331例;年龄3~91岁,平均36.2岁.其中骨科3150例,普外科1367例,妇产科1168例,泌尿科381例,神经外科368例,胸外科362例.1.2方法 (1)术前备皮:病区按常规术前皮肤准备.(2)手术室准备:层流手术间,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50%~60%,手术间空气菌落数≤75 CFU/m3;5%聚维酮碘100ml/瓶,电热恒温水浴锅,水温计.

    作者:郭彩云;于美华;谢玮娜;何丽云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针感染相关因素及处理措施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局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措施,为降低穿刺局部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268例年龄67~80岁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行静脉留置针后的穿刺局部感染情况.结果 268例行静脉留置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穿刺局部感染的有15例,感染率为5.60%;>7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局部的感染率为9.52%,明显高于<70岁患者的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4 d,穿刺局部感染的发生率高,达10.98%;行下肢静脉留置针的糖尿病患者穿刺局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1.67%,明显高于行上肢静脉穿刺患者的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70岁、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选择正确的血管及穿刺部位、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对患者血糖的控制等,是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局部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

    作者:赵云霞;梁莉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国产与进口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并将国产与进口左氧氟沙星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2月住院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分别使用国产与进口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治愈率对照组分别为76.0%、80.0%,治疗组分别为70.0%、84.0%,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总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92.0%、100.0%,治疗组分别为92.0%、9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为100.0%,细菌培养清除率均为97.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分离出病原菌160株,对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纸片法均敏感.结论 国产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适用于呼吸道感染及泌尿道感染性疾病,且价格低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振卿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90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单用IFN组、单用ADV组,各30例,分别给予PegIFN联合ADV治疗和单用PegIFN及ADV治疗,持续48周;观察治疗12、24、48周时患者HBV-DNA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学指标、耐药基因变异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时3组均能快速降低HBVDNA载量,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8周时联合组、IFN组、ADV组3组比较HBV-DNA转阴率分别为60.0%、86.7%,36.7%、63.0%,20.0%、50.0%,HBeAg阴转率分别为13.3%、53.3%,6.0%、33.3%,3.3%、16.7%,HBeAg转换率分别为10.0%、50.0%,6.0%、26.7%,3.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周时3组HBsAg转阴率均为0,48周时HBsAg转阴率分别为联合组17.0%、IFN组10.0%、ADV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病毒变异发生,联合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增加.结论 PegIFN联合ADV能快速有效地抗病毒,使HBV-DNA下降,HBeAg血清学转换,甚至出现HBsAg转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梁江萍;张祥明;夏俊;洪帆;车瑾;秦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泌尿外科1575例住院患者行中段尿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PHOENIX 100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75例标本共检出59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79株,占63.38%,革兰阳性菌162株,占27.09%,真菌57株,占9.53%,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37.63%、9.03%、5.02%、3.85%、3.68%;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氨苄西林、喹诺酮类、四环素、氨曲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庆大霉素等耐药率较高,>50.00%;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均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0.89%、4.00%、5.33%;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等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5.56%、7.41%.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为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菌种,二者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依据药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作者:石华;徐述雄;李凯;罗湘容;白晓峰;王元林;孙兆林;夏术阶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64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给予禁食、胃肠道减压、营养支持及广谱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26例患者痊愈、5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9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肛门排气天数、住院时间为(2.1±1.0)、(7.9±1.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6±1.8)、(14.0±4.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缓解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忠霞;于天英;高汉义;张学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确诊为侵入性真菌感染(IFI)病例,探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1年10月收洽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其在化疗间歇期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及出血,胸部CT见双肺感染、右肺大片实变影,采用比阿培南、万古霉素抗细菌感染效果欠佳,终经过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为侵入性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对伏立康唑敏感性欠佳,之后应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监测其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 确诊IFI感染的患者给予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约2个月,症状、体征及胸部CT影像学的监测,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治愈,临床表现完全消失,病情稳定,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巩固化疗中可出现侵入性真菌感染,病理确诊为金标准,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FI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郭智;陈惠仁;楼金星;何学鹏;刘晓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原因及控制措施

    目的 分析医院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诊治的相关资料,找出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 将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医院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并在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90例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的314例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找出导致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查阅文献和临床经验找出控制感染的相关措施.结果 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为22.28%,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基础疾病(β=0.850,OR=5.123)、感染前有放化疗史(β=1.114,OR=6.517)、低蛋白血症(β=0.997,OR=5.835)、住院天数≥7 d(β=0.907,OR=5.382)是导致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感染率较高,易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危险因素的重视并合理预防,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作者:滕宝群;周好;何宋兵;汪良;朱建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医院获得真菌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发生医院获得性真菌性肺炎(HAFP),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手术的558例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胃癌和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要求HAFP确诊患者应具有肺部感染症状,从痰液或气道刷检液标本中至少2次分离到相同的真菌.结果 3年共发生HAFP患者66例,总感染率为11.8%;感染率以肺癌和食管癌高,分别为24.2%和16.0%,其次是鼻咽癌、纵隔肿瘤和胃癌,分别为14.3%、11.8%和2.2%;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抗肿瘤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的长时间使用是发生HAFP的主要危险因素;HAFP的病原菌主要是假丝酵母菌属,共63株占95.5%.结论 加强对肿瘤患者的心理疏导,加强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控制侵入性医疗操作,合理使用激素及和抗菌药物,严格各项无菌医疗操作是降低HAFP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任惠英;罗解萍;钱小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宫颈癌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宫颈癌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宫颈癌时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医院进行宫颈癌手术并发生术后感染的11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者宫颈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采用纸片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678例宫颈癌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113例,感染率为6.73%,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为主,占49.35%,其次为泌尿道和盆腔,分别占23.38%和20.12%;113例宫颈癌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 5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3.64%;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29.87%和6.49%;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较高,为97.67%及93.02%,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85.00%和75.0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为70.59%,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33.00%.结论 宫颈癌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种类复杂,细菌耐药性较强,临床治疗时应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动态监测其耐药性变化.

    作者:俞晶;杨宏英;朱娇阳;向旭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甘肃省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甘肃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的现状.方法 通过现场访谈调查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48所医院133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48所医疗机构三级7所、二级41所,有独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三级6所、二级14所;133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中,女性96名、男性37名,年龄以40~50岁为主,占57.9%;专业以护理为主,占46.6%;学历以本科多,占32.3%;职称以中级为主,占50.4%;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时间<5年的占55.6%.结论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专业的人员有所加强,但总体数量仍然不足,专业人员比例配备欠合理.

    作者:张映华;张浩军;金凤玲;张俭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贵州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的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设置调查表对贵州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情况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02所医院参加并完成了调查,63.73%的医院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科,79.42%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直接上级是院长或分管院长,94.12%的医院有医院感染管理小组,61.79%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专业为护理.结论 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专业正处在良好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仍有部分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必须给予科室职能、专业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足够的重视,使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状况更加完善.

    作者:牟霞;徐艳;杨锦玲;陈京;杨怀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的构建

    目的 构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为医院内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保障体系、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落实体系和职业暴露追踪体系的构建,探索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通过防护体系的建立、实施,不断健全职业暴露的各种防范、干预制度,规范报告,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及暴露后应急防范与处理能力,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和漏报率.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安全教育,规范医疗操作行为,落实标准预防,逐步完善医院职业暴露的防护体系,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对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作者:赵小莲;金凤玲;脱军运;王怡;房玉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与行为干预

    总结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务人员行为干预前后手卫生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1279人,医师611人、护士668人,观察和记录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2干预措施(1)改善手卫生设施:安装非触式水龙头和干手设施,配备洗手液及速干手消毒剂.(2)加强手卫生培训: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与考试,增强手卫生观念.(3)提高洗手依从性: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持续监督和感控科不定期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监控,定期检查各科室领取手卫生用品的出库单据,确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力.

    作者:杨归兰;郑映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肿瘤医院ICU血流感染病原菌致炎症反应的比较

    目的 比较肿瘤医院ICU血流感染病原菌炎症反应指标及引起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反应程度,以此指导ICU严重感染患者的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住ICU 48 h后血培养阳性患者60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及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炎症反应的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与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发生率分别为4.1%与22.0%(P<0.05),血清脑肽素值分别为(112.0±15.2)pg/ml与(812.0±25.3) pg/ml(P<0.05),行机械通气感染率分别为75.0%与94.4% (P=0.016);两组肾脏替代治疗例数、ICU住院时间、临床死亡率分别为10例与12例、(34.3±16.5)与(26.0±27.1)d及12.50%与22.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分离出病原菌6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60.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25.0%、11.7%,革兰阳性菌24株占40.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分别占16.7%、13.3%.结论 肿瘤医院ICU血流感染中革兰阴性菌的发生率偏高,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相比较,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炎症反应较重,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

    作者:吴莉;方敏峰;许华;杨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通过检测住院患者经支气管肺泡灌洗培养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MicroScanAutoScan-40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药敏系统及配套进行菌株鉴定与药物敏感性测定,并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采用WHONET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849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793株占93.4%;革兰阳性球菌56株占6.6%,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革兰阴性杆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32.0%、23.4%、15.6%、13.6%、8.8%;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8.7%和34.1%,MRSA检出率为32.1%;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20.0%的抗菌药物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为12.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5%,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分别为6.1%、17.4%、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3.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100.0%敏感.结论 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及根据药敏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以减少病原菌耐药的发生.

    作者:凌宙贵;刘卫;蒋连强;蒋荣芳;唐贞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研究

    目的 研究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分布,并为儿童CAP的合理用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的387例住院CAP儿童病例,年龄1月龄~14岁,采集血液、痰液和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同时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属或病毒.结果 在387例患儿中病原体感染有312例,其中157例存在混合感染,占40.57%;不同患儿年龄段的病原体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和病毒感染患儿的年龄显著低于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患儿年龄(P=0.010).结论 细菌、病毒及非典型病原体均是儿童CAP的常见病原体,大量的混合感染显著增加了儿童CAP病因判断及临床经验用药的难度.

    作者:焦明远;聂庆东;伊洁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降低感染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为输 液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PICC置管进行输液的29例血液恶性肿瘤 患者为A组,同期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的29例患者为B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比较.结果 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3.45%,低于A组的10.34%,导管留置时间为(259.4±14.8)d,长于A组的(80.4±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置管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也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相应时段的水平(P<0.05).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好于PICC,患者的炎性反应更为轻微.

    作者:潘小为;侯秋秀;罗金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目的 分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 对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对策.结果 通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加强锐器损伤防护和处理,减少了工作中伤害.结论 根据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可更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

    作者:张爱华;栾丽娟;卢晓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老年患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2012年11月380例老年行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假体周围感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高龄(>70岁)、≥2种并发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手术时间>4 h、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无菌操作不规范、高血糖是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年龄、≥2种并发症、无菌操作不规范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关节假体应早期接受正规内科规范治疗,术前积极控制合并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地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

    作者:亓英国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