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明远;聂庆东;伊洁
目的 比较复杂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分析复杂性阑尾炎手术的感染预防.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医院接受诊治的复杂性阑尾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9.8±23.1)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18.7)min(P<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3±0.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9±1.1)d(P<0.05);观察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5.8±7.5)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6.4±12.2)ml(P<0.05);观察组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28.2±3.1)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0.9±3.8)h(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的有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例(P<0.05);观察组腹腔脓肿的有2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例(P<0.05),观察组的术后感染率为2.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2% (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性阑尾炎具有更优的临床疗效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病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大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哮喘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及感染因素,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296例急性发作患儿进行痰培养以及单因素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7.13%,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革兰阴性菌占73.1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分别为15、13、12、11株;真菌占3.66%,其中克柔假丝酵母菌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1株;共发生医院感染26例,占8.78%,主要为肺部感染占4.39%与气管支气管感染占3.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季节、年龄、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是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卡他莫拉菌等是哮喘患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住院期间应加强对哮喘患儿的管理,尤其是伴易感因素的患儿,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蒋鲲;陈雯;贾德胜;陈和斌;王莹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旨在降低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医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21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及导管的通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置管部位在股静脉的感染率为22.22%,高于颈内静脉的14.3%和锁骨下静脉的11.76%,但各组之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时间<10 d的感染率为8.89%、10~20 d的感染率为17.58%、>20 d的感染率为28.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通畅感染率为15.79%,导管不通畅感染率为27.0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红瑾;安爱军;金文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患者,治疗组给予伏立康唑注射液4 mg/kg静脉滴注,1次/12 h,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大剂量至1 mg/kg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于治疗后2周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有效率治疗组为76.67%、对照组为46.67%,对照组不良反应消化道损害、肾功能损害、低钾血症和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33%,高于治疗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安全性好、疗效确切.
作者:杨海平;米瑞华;胡萌;赵小强;阮林海;魏旭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异烟肼雾化吸入疗法在支气管结核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类似的辅助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慢性病防治中心收治的94例支气管结核伴呼吸道感染患者按照入院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全身抗结核治疗,观察组给予全身抗结核治疗+异烟肼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痰检转阴率为98.0%,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6.1%,支气管镜检查Ⅰ型转归率为88.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分别为69.8%、67.4%、62.8%、6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烟肼雾化吸入显著提高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得到快速缓解,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欧阳国栋;吴渊;谢胜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白血病化疗患者117例,收集体液及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并对感染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分布以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4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8株占25.9%;革兰阴性菌81株占55.1%;真菌28株占19.0%,排名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克雷伯菌属,分别占20.4%、12.9%、11.6%、10.2%;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对于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及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92.5%、61.9%、46.3%、31.3%、42.9%及26.5%,而对于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达100.0%;青霉素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抗菌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病原菌具有种类多、感染部位及耐药谱广等特点,临床应早期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羽;张天栋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医院内外来器械公司人员、器械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医院内外来器械公司人员、器械的管理,保证外来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制定医院、科室对外来器械公司的器械、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手术室质控小组,质控员负责公司人员在医院内相关配合工作的培训、考核、处罚及动态的监测,并把实施程序化管理后的情况与历史性工作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程序化管理后,外来器械送货及时性达到99.9%;器械的功能、数量及清洗质量明显提高,整体合格率由82.6%上升至9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手术量增加前提下,违纪次数反而由157次减少至4次,违纪率从21.7%下降至次0.4%;术后污染器械的消毒处理率达100.0%.结论 对医院外来器械公司的工作状况实施高质量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医疗安全、医疗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符聪;俞丽云;林雪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全程宣教模式在改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程度中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7月医院的15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宣教干预组)和观察组(全程宣教模式组),各75例,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1、2周的感染意识及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感染意识较高率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4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干预后1周及2周观察组的感染意识较高率分别为74.67%、96.00%,均高于对照组的60.00%、7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优良率均为3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干预后1周及2周观察组的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优良率为78.67%和96.00%,高于对照组的53.33%和78.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宣教模式可显著改善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程度,并可有效提高其预防意识.
作者:徐桂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47例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患者的诊治经过并随访,探讨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病情,其中保守治疗25例,保守治疗1周无效而改行手术治疗5例(分析时归入手术组),一期手术治疗17例;运用VAS疼痛评分系统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未出现椎间盘炎复发;保守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88±0.73)、(1.40±1.04)分,ODI指数分别为(22.12±4.10)%、(7.48±1.87)%,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41±0.50)、(1.27±1.08)分,ODI指数分别为(14.27±3.76)%、(6.86±1.93)%,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1个月时手术组VAS评分及ODI指数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1年时这两项指标间的差异则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应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式,对于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病例,应及时手术治疗;正确选择治疗方式,远期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森;彭昊;熊敏;廖梅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注射用喷昔洛韦用于预防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2年6月接受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70例,随机分成注射用喷昔洛韦组和注射用阿昔洛韦组,各35例,记录患者第0、7、10、14、21、28天VAS评分,观察症状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药物治疗1周后,随访第0、7、14、21、28天,阿昔洛韦组VAS评分分别为(7.43±1.68)、(4.68±1.17)、(3.98±0.87)、(3.08±0.56)、(2.75±0.48)分,喷昔洛韦组VAS评分分别为(7.39.±1.62)、(4.32±1.02)、(3.45±0.74)、(2.43±0.42)、(2.06±0.34)分,第14、21、28天喷昔洛韦组VAS评分低于阿昔洛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物治疗后,阿昔洛韦组总有效率为71.4%,喷昔洛韦组总有效率为8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昔洛韦组有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喷昔洛韦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结论 注射用喷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与阿昔洛韦相似,后期预防作用要优于阿昔洛韦,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翔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笔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血液透析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预防控制对策.1现状(1)血液透析中心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大部分的血液透析室建立较早,建筑流程、布局相对落后,分区不合理;透析室手卫生设施缺乏,降低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2)费用问题:由于地区经济问题,使用纠正贫血改善尿毒症用药少、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辅助检查不能定期完成等.(3)人员不足:血透室没有相对固定的医师,有的是肾科医师兼职,多数工程师是兼职人员.(4)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医务人员由于工作量大而忽视消毒隔离.
作者:李庆红;李玉;解林花;蒋梅英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医院临床分离的41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IRAB)的耐药性与同源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5月41株IRAB,采用K-B法检测耐药性,ERIC-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基因分型,引物序列为ERIC2(5′-AAGTAAGTGACTGGGGTGAGCG-3′).结果 41株IRAB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低,为14.6%,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为39.0%,对其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为70.7%~100.0%;41株鲍氏不动杆菌经ERIC-PCR基因分型,分为A、B、C、D、E、F6型,其中A型29株,B型8株,C、D、E、F型各1株;A型分布在外科ICU、呼吸内科ICU、神经外科、急诊科,B型分布在外科ICU、呼吸内科ICU与胃肠外科.结论 IRAB耐药现象严重,对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存在克隆株在病房内以及病房间播散现象.
作者:罗湘蓉;王海霞;牟霞;黄盛文;胡方芳;徐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泌尿外科1575例住院患者行中段尿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PHOENIX 100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75例标本共检出59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79株,占63.38%,革兰阳性菌162株,占27.09%,真菌57株,占9.53%,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37.63%、9.03%、5.02%、3.85%、3.68%;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氨苄西林、喹诺酮类、四环素、氨曲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庆大霉素等耐药率较高,>50.00%;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均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0.89%、4.00%、5.33%;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等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5.56%、7.41%.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为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菌种,二者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依据药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作者:石华;徐述雄;李凯;罗湘容;白晓峰;王元林;孙兆林;夏术阶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15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感染相关因素及感染前后心律失常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5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6例,感染率10.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常见,占52.3%,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36.1%,上呼吸道感染占16.3%;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口腔、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分别占14.0%、11.6%、9.3%、8.1%、2.3%;单部位感染占73.3%,2个部位感染占17.4%,≥3个部位感染占9.3%;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占54.0%,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分别占30.0%和16.0%;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住院天数、有创诊治、器质性心脏病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无关;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室上性、室性早搏及≥2种或心律失常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师应掌握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避免心律失常恶化.
作者:李爱莲;王秀红;王品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1年9月—2012年9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雾化吸入组)和观察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组),各60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后3、5d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及时间、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5d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98.33%,均高于对照组的78.33%和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5d的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及时间分别为(6.79±0.78)、(8.82±0.83) mm/min和(24.60±3.23)、(21.37±2.93) min,均优于对照组的(4.48±0.63)、(6.37±0.71)mm/min和(29.48±4.27)、(25.85±3.36)min、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好于超声雾化吸入,具有疗效好、显效快的优势.
作者:孟丹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某院2010-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该院2010年7月22日、2011年10月1 2日、2012年10月16日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对3年的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共调查住院患者2382例,实查率分别为100.00%、100.00%、98.05%;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6.44%、5.04%、3.43%,现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9.46%、40.32%、34.66%,日使用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12年以治疗为目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1.8%、31.06%、3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原学送检率逐年增加,分别为27.84%、57.46%、63.07%,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控制效果;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旋;陈晓霞;曲惠红;李雅君;黄国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区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为及时预警流感活动强度和流感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2年全区11所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和病原学检测数据,分析流感样病例占门诊就诊病例百分比、病毒分离率及流感病毒各亚型的变化规律.结果 2011年9月—2012年8月11所监测医院共报告流感样病例26 693例,流感样病例占2.11%,2012年第一季度达到高峰;监测医院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1011份,分离流感病毒44株,病毒分离率为4.35%;其中甲型H3N2 1株、乙型Victoria9株、乙型Yamagata 8株、未分型26株.结论 石景山区流感呈现明显的冬季流行高峰,乙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毒株,2011-2012年度流感活动度处于较低水平,流行高峰相对延后.
作者:白云;郭舫茹;朱倩;赵伟;何月莹;白晓潇;吴劲;李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医院2008-2010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泛耐药和多药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规范用药及防止耐药率增加.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病原菌的耐药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药敏试验操作标准(2008-2010年版)进行药敏试验和结果判断,同一患者剔除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临床所得菌种按照全国统一操作规程进行鉴定,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共分离出病原菌1040株,其中多药耐药和泛耐药菌共719株,占69.13%,多药耐药菌及泛耐药菌分别占20.19%、48.94%;2009年共分离出病原菌1485株,其中多药耐药和泛耐药菌共1041株,占70.10%,多药耐药菌及泛耐药菌分别占26.53%、43.57%;2010年共分离出病原菌1568株,其中多药耐药和泛耐药共1177株,占75.06%,多药耐药菌及泛耐药菌分别占20.15%、4.91%;2008-2010年排前5位的多药耐药和泛耐药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分别占24.34%、19.79%、13.34%,16.55%、12.87%、14.53%,13.21%、14.02%、11.38%,10.71%、14.60%、10.28%,6.95%、14.60%、27.27%;多药耐药和泛耐药菌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但泛耐药情况上升较快.结论 2008-2010年临床分离出的多药耐药及泛耐药菌呈增长趋势,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于丽娟;冯玲玲;张建民;李勇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构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为医院内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保障体系、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落实体系和职业暴露追踪体系的构建,探索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通过防护体系的建立、实施,不断健全职业暴露的各种防范、干预制度,规范报告,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及暴露后应急防范与处理能力,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和漏报率.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安全教育,规范医疗操作行为,落实标准预防,逐步完善医院职业暴露的防护体系,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对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作者:赵小莲;金凤玲;脱军运;王怡;房玉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64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给予禁食、胃肠道减压、营养支持及广谱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26例患者痊愈、5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9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肛门排气天数、住院时间为(2.1±1.0)、(7.9±1.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6±1.8)、(14.0±4.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缓解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忠霞;于天英;高汉义;张学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