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陈晓霞;曲惠红;李雅君;黄国玺
目的 了解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加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方法 选取2011年6-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全部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395份,在预先设计的表格上逐项填写内容,采用趋势卡方检验统计分析合格率变化趋势.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75.77%,用药时机合格率60.43%,用药时间合格率17.71%;使用多的抗菌药物是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哌拉西林/舒巴坦;经医院的强化管理,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越来越低,呈不断下降的趋势(x2=111.32,P<0.01);用药时间合格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x2=77.44,P<0.01).结论 目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性,经质控管理,用药情况好转,需继续加强政策调控.
作者:宋志香;薛文英;徐建立;张能为;刘东国;胡凤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菌种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12月医院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细菌鉴定仪ATBExpression系统鉴定细菌,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CLSI推荐的双纸片确证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发生率.结果 临床分离率居前5位的革兰阴性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50株占25.36%、铜绿假单胞菌226株占22.92%、肺炎克雷伯菌149株占15.11%、鲍氏不动杆菌107株占10.85%和阴沟肠杆菌51株占5.17%,其中3种肠杆菌科细菌中未发现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菌株,但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90.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0.8%和32.9%;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6.4%和18.6%;鲍氏不动杆菌中未发现耐头孢哌酮/舒巴坦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4.7%.结论 加强对临床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泌尿系感染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特点,并分析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28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尿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侵入性操作等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6株,占64.71%,革兰阳性菌36株,占35.29%,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变形菌属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0.20%、20.59%、12.75%、9.80%、5.88%;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敏感性较高,敏感率>97.0%,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敏感性较高,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年龄≥70岁、女性、糖尿病病程≥10年、侵入性操作、空腹血糖≥13.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住院时间≥1个月以及具有慢性并发症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治疗时可对老年2型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感染后应进行尿细菌培养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作者:田云龙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笔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血液透析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预防控制对策.1现状(1)血液透析中心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大部分的血液透析室建立较早,建筑流程、布局相对落后,分区不合理;透析室手卫生设施缺乏,降低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2)费用问题:由于地区经济问题,使用纠正贫血改善尿毒症用药少、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辅助检查不能定期完成等.(3)人员不足:血透室没有相对固定的医师,有的是肾科医师兼职,多数工程师是兼职人员.(4)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医务人员由于工作量大而忽视消毒隔离.
作者:李庆红;李玉;解林花;蒋梅英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宫颈癌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宫颈癌时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医院进行宫颈癌手术并发生术后感染的11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者宫颈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采用纸片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678例宫颈癌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113例,感染率为6.73%,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为主,占49.35%,其次为泌尿道和盆腔,分别占23.38%和20.12%;113例宫颈癌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 5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3.64%;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29.87%和6.49%;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较高,为97.67%及93.02%,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85.00%和75.0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为70.59%,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33.00%.结论 宫颈癌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种类复杂,细菌耐药性较强,临床治疗时应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动态监测其耐药性变化.
作者:俞晶;杨宏英;朱娇阳;向旭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区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为及时预警流感活动强度和流感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2年全区11所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和病原学检测数据,分析流感样病例占门诊就诊病例百分比、病毒分离率及流感病毒各亚型的变化规律.结果 2011年9月—2012年8月11所监测医院共报告流感样病例26 693例,流感样病例占2.11%,2012年第一季度达到高峰;监测医院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1011份,分离流感病毒44株,病毒分离率为4.35%;其中甲型H3N2 1株、乙型Victoria9株、乙型Yamagata 8株、未分型26株.结论 石景山区流感呈现明显的冬季流行高峰,乙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毒株,2011-2012年度流感活动度处于较低水平,流行高峰相对延后.
作者:白云;郭舫茹;朱倩;赵伟;何月莹;白晓潇;吴劲;李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确诊为侵入性真菌感染(IFI)病例,探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1年10月收洽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其在化疗间歇期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及出血,胸部CT见双肺感染、右肺大片实变影,采用比阿培南、万古霉素抗细菌感染效果欠佳,终经过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为侵入性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对伏立康唑敏感性欠佳,之后应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监测其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 确诊IFI感染的患者给予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约2个月,症状、体征及胸部CT影像学的监测,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治愈,临床表现完全消失,病情稳定,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巩固化疗中可出现侵入性真菌感染,病理确诊为金标准,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FI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郭智;陈惠仁;楼金星;何学鹏;刘晓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47例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患者的诊治经过并随访,探讨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病情,其中保守治疗25例,保守治疗1周无效而改行手术治疗5例(分析时归入手术组),一期手术治疗17例;运用VAS疼痛评分系统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未出现椎间盘炎复发;保守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88±0.73)、(1.40±1.04)分,ODI指数分别为(22.12±4.10)%、(7.48±1.87)%,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41±0.50)、(1.27±1.08)分,ODI指数分别为(14.27±3.76)%、(6.86±1.93)%,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1个月时手术组VAS评分及ODI指数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1年时这两项指标间的差异则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应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式,对于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病例,应及时手术治疗;正确选择治疗方式,远期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森;彭昊;熊敏;廖梅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培养与强化消毒供应中心员工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依从性,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 采用配对式分组法,对21名消毒供应中心员工于干预前后考核其职业防护认知程度;干预措施:对员工进行理论与操作培训,培训内容为职业暴露概念、因素、后果及防护方法,培训时间为3d,每天1h;采用笔试与操作的形式于培训后进行考核,以百分制计分;配全防护用具,取拿用具方便;由质量管理组长每周督导、检查.结果 培训、干预前职业防护认知考核得分为(46.45±11.14)分,培训、干预后职业防护认知考核得分为(94.15±3.95)分,配对两组考核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干预前6个月的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3.33%,培训、干预后6个月之内的职业暴露发生率为0,配对两组的职业暴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项研究所采用的干预方法有效、可操作性强,它提高了职业防护知识水平,降低了职业暴露发生率.
作者:刘燕玲;吴淑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1年9月—2012年9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雾化吸入组)和观察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组),各60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后3、5d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及时间、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5d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98.33%,均高于对照组的78.33%和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5d的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及时间分别为(6.79±0.78)、(8.82±0.83) mm/min和(24.60±3.23)、(21.37±2.93) min,均优于对照组的(4.48±0.63)、(6.37±0.71)mm/min和(29.48±4.27)、(25.85±3.36)min、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好于超声雾化吸入,具有疗效好、显效快的优势.
作者:孟丹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呼吸内科患者多药耐药菌的感染情况及其相关的对策,从而为临床中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的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对医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0例呼吸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策略.结果 通过对120例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和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P<0.05);共培养出病原菌130株,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35.4%、26.2%、15.4%、13.0%、10.0%.结论 在呼吸内科患者的多药耐药菌感染中,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测,规范用药,并严格执行隔离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多药耐药菌的感染.
作者:杨胜兰;黄毅;田碧谣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贵州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的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设置调查表对贵州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情况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02所医院参加并完成了调查,63.73%的医院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科,79.42%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直接上级是院长或分管院长,94.12%的医院有医院感染管理小组,61.79%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专业为护理.结论 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专业正处在良好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仍有部分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必须给予科室职能、专业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足够的重视,使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状况更加完善.
作者:牟霞;徐艳;杨锦玲;陈京;杨怀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医院内外来器械公司人员、器械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医院内外来器械公司人员、器械的管理,保证外来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制定医院、科室对外来器械公司的器械、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手术室质控小组,质控员负责公司人员在医院内相关配合工作的培训、考核、处罚及动态的监测,并把实施程序化管理后的情况与历史性工作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程序化管理后,外来器械送货及时性达到99.9%;器械的功能、数量及清洗质量明显提高,整体合格率由82.6%上升至9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手术量增加前提下,违纪次数反而由157次减少至4次,违纪率从21.7%下降至次0.4%;术后污染器械的消毒处理率达100.0%.结论 对医院外来器械公司的工作状况实施高质量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医疗安全、医疗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符聪;俞丽云;林雪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不同阶段的表面抗原定量以及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观察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录的1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按照不同分期分为4组,免疫耐受期30例、免疫清除期36例、低复制期35例、再活动期39例,分别检测不同分期的表面抗原定量,探究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4.5±0.3)、(4.0±0.4)、(2.9±0.7)、(3.3±0.5) lgIU/ml;病毒载量分别为(8.4±0.5)、(7.3±1.1)、(2.6±0.2)、(4.7±1.3)lg拷贝/ml; HBsAg/HBV-DNA值分别为0.52±0.03、0.53±0.07、1.11±0.27、0.67±0.26;4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血清HBsAg水平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r=0.724,P<0.05);免疫清除期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r=0.745,P<0.05),而免疫耐受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均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中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阶段的血清HBsAg含量不同,临床中能够依据其不同的含量水平进行判断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情程度,而HBsAg含量与病毒载量具有相关性,临床治疗中可将HBsAg含量与病毒载量作为治疗和监测疗效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黄明清;胡丽;咸建春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 对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对策.结果 通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加强锐器损伤防护和处理,减少了工作中伤害.结论 根据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可更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
作者:张爱华;栾丽娟;卢晓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为其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医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30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史、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可能相关的因素,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9例,感染率3.9%;患者基础疾病、年龄、异体输血、备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基础疾病、年龄等,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应做好防护措施,谨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庄颜峰;魏梅洋;李杰;张迪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以2009年1月-2010年12月骨科Ⅰ类手术患者14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年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2010年实施干预措施,比较两年感染率和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 2009年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麻醉方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医师组(P<0.05),2010年以上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率为2.17%,2010年降至0.24%,两年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监测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发生.
作者:方英英;卢建新;孔三美;王东明;宋慧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其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血中白细胞9.42×109/L,中性粒细胞8.13×109/L,血小板32×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4.36 g/L,D-二聚体定量4559.0 ng/ml;治疗后白细胞8.46×109/L,中性粒细胞6.49×109/L,血小板225×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定量正常.结论 DIC的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充分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抗栓药物,近年来活化蛋白C和凝血调节蛋白也逐渐成为治疗的新手段.
作者:蒋鸿阳;杨杰;王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真武汤联合西药对新生儿肺炎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医院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100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伴肺部感染的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年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真武汤,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动脉收缩压及术后并发症和再感染率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血NO2-水平提高程度和PaCO2、PASP、心率、体温的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低于试验组总有效率88.0%;治疗过程及治疗后,对照组出现5例肺水肿,8例肺部再感染,3例缺氧性大脑损伤,6例死亡;试验组出现4例肺水肿,2例肺部再感染,1例缺氧性大脑损伤,3例死亡;试验组治疗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武汤联合西药能有效治疗新生儿肺炎伴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且能降低治疗后再感染率和并发症.
作者:蒋丽;蓝继奎;蒋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并将国产与进口左氧氟沙星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2月住院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分别使用国产与进口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治愈率对照组分别为76.0%、80.0%,治疗组分别为70.0%、84.0%,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总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92.0%、100.0%,治疗组分别为92.0%、9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为100.0%,细菌培养清除率均为97.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分离出病原菌160株,对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纸片法均敏感.结论 国产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适用于呼吸道感染及泌尿道感染性疾病,且价格低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振卿 刊期: 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