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张爱华;栾丽娟;卢晓强

关键词:医务人员, 职业危害, 职业防护, 对策
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 对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对策.结果 通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加强锐器损伤防护和处理,减少了工作中伤害.结论 根据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可更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内外来器械公司人员及器械的程序化管理

    目的 探讨医院内外来器械公司人员、器械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医院内外来器械公司人员、器械的管理,保证外来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制定医院、科室对外来器械公司的器械、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手术室质控小组,质控员负责公司人员在医院内相关配合工作的培训、考核、处罚及动态的监测,并把实施程序化管理后的情况与历史性工作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程序化管理后,外来器械送货及时性达到99.9%;器械的功能、数量及清洗质量明显提高,整体合格率由82.6%上升至9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手术量增加前提下,违纪次数反而由157次减少至4次,违纪率从21.7%下降至次0.4%;术后污染器械的消毒处理率达100.0%.结论 对医院外来器械公司的工作状况实施高质量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医疗安全、医疗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符聪;俞丽云;林雪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结肠镜清洗消毒结果分析

    目的 调查结肠镜使用后并清洗消毒结果,为提高内镜灭菌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 结肠镜使用之后按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规范》进行全管道灌流清洗,均经专职工人用酸化水进行灭菌消毒,检测结肠镜镜头、钳道及附件消毒前后病原菌检出结果,应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肠镜消毒前检出主要病原菌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奇异变形菌、铜绿假单胞菌、幽门螺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该5种病原菌菌落数镜头分别检出4.5×105、4.1×105、4.0×105、3.6×106、2.4×105 CFU/件,钳道分别检出6.1×105.、7.6×107、1.4×107、3.1×107、2.1×106 CFU/件,附件分别检出1.6×105、3.3×106、2.7×106、5.4×106、4.4×106CFU/件;消毒后无病原菌检出.结论 结肠镜使用后由专职人员用酸化水消毒内镜,灭菌率较高,为临床检查及治疗提供了时间保障.

    作者:田雅军;李永生;吴敏奎;许秀娟;罗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探讨临床防治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医院2008年12月—2012年8月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切除且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患者30例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并以同期未出现肺部感染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单变量及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年龄、吸烟例数、合并低蛋白血症例数、病程、术中出血量、镇痛药物使用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例数分别为(46.1±5.5)岁、15例、11例、(5.1±1.7)个月、(269.5±68.5)ml、7例、8例;观察组患者分别为(57.5±6.3)岁、16例、15例、(6.4±2.3)个月、(516.7±104.0)ml、9例、1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证实术中出血量、低蛋白血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与患者术中出血量、合并低蛋白血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应当加强围手术期感染防治工作以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

    作者:万清廉;于洪涛;侯向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90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单用IFN组、单用ADV组,各30例,分别给予PegIFN联合ADV治疗和单用PegIFN及ADV治疗,持续48周;观察治疗12、24、48周时患者HBV-DNA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学指标、耐药基因变异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时3组均能快速降低HBVDNA载量,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8周时联合组、IFN组、ADV组3组比较HBV-DNA转阴率分别为60.0%、86.7%,36.7%、63.0%,20.0%、50.0%,HBeAg阴转率分别为13.3%、53.3%,6.0%、33.3%,3.3%、16.7%,HBeAg转换率分别为10.0%、50.0%,6.0%、26.7%,3.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周时3组HBsAg转阴率均为0,48周时HBsAg转阴率分别为联合组17.0%、IFN组10.0%、ADV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病毒变异发生,联合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增加.结论 PegIFN联合ADV能快速有效地抗病毒,使HBV-DNA下降,HBeAg血清学转换,甚至出现HBsAg转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梁江萍;张祥明;夏俊;洪帆;车瑾;秦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泌尿系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泌尿系感染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特点,并分析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28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尿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侵入性操作等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6株,占64.71%,革兰阳性菌36株,占35.29%,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变形菌属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0.20%、20.59%、12.75%、9.80%、5.88%;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敏感性较高,敏感率>97.0%,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敏感性较高,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年龄≥70岁、女性、糖尿病病程≥10年、侵入性操作、空腹血糖≥13.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住院时间≥1个月以及具有慢性并发症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治疗时可对老年2型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感染后应进行尿细菌培养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作者:田云龙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研究

    目的 研究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分布,并为儿童CAP的合理用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的387例住院CAP儿童病例,年龄1月龄~14岁,采集血液、痰液和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同时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属或病毒.结果 在387例患儿中病原体感染有312例,其中157例存在混合感染,占40.57%;不同患儿年龄段的病原体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和病毒感染患儿的年龄显著低于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患儿年龄(P=0.010).结论 细菌、病毒及非典型病原体均是儿童CAP的常见病原体,大量的混合感染显著增加了儿童CAP病因判断及临床经验用药的难度.

    作者:焦明远;聂庆东;伊洁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妊娠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选取妊娠期尿路感染患者108例及同期无尿路感染的孕妇103例,对两组孕妇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测定两组患者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结果 ≥35岁、文化程度较低、以往有尿路感染史、分娩史、流产史、贫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均为妊娠期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5岁、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既往有尿路感染史、分娩史、流产史以及贫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08例尿路感染患者在清洁中段尿中分离出89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多,占67.42%,其他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变形菌属、屎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分别占6.74%、6.74%、4.49%、3.37%、2.25%.结论 妊娠期尿路感染的因素是相对复杂的,发生尿路感染的孕妇在使用药物时需要顾及到胎儿的安全,应给予孕妇必要的健康教育.

    作者:张澍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基层医院泌尿生殖道解脲脲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泌尿生殖道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状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无菌手法采集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送检,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 LST试剂盒进行支原体属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972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中支原体属培养阳性395例,阳性率为40.6%,其中Uu阳性350例,占88.6%;Uu对普那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在84.0%~95.0%,对大环内酯类敏感率在25.0%~37.0%,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约90.0%.结论 支原体属培养和药敏试验对临床正确诊断及有效治疗支原体属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姚岚;余军;李明莉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血液透析血源性疾病感染预防控制对策

    笔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血液透析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预防控制对策.1现状(1)血液透析中心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大部分的血液透析室建立较早,建筑流程、布局相对落后,分区不合理;透析室手卫生设施缺乏,降低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2)费用问题:由于地区经济问题,使用纠正贫血改善尿毒症用药少、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辅助检查不能定期完成等.(3)人员不足:血透室没有相对固定的医师,有的是肾科医师兼职,多数工程师是兼职人员.(4)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医务人员由于工作量大而忽视消毒隔离.

    作者:李庆红;李玉;解林花;蒋梅英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目的 分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 对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对策.结果 通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加强锐器损伤防护和处理,减少了工作中伤害.结论 根据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可更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

    作者:张爱华;栾丽娟;卢晓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临床特征,为预防与控制CLABS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2011年CLABSI资料汇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0例住院患者发生CLABSI53例,发病率为7.1‰;在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27株占50.94%,真菌14株占26.42%,革兰阴性杆菌12株占22.64%;CLABSI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TPN)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BSI发病率与大无菌屏障及灌注抗菌药物无关(P>0.05).结论 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是CLABSI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CLABSI的发生.

    作者:杨大运;齐战;高少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分析引发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1例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 感染组患者的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主,开放性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36.9%,明显高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4.5%;年龄(OR=2.504)、手术持续时间(OR=3.398)、手术方式(OR=6.474)和导尿管留置时间(OR=2.120)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手术方式、导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持续时间与医院感染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是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尹海军;徐学军;王磊;高景宇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64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给予禁食、胃肠道减压、营养支持及广谱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26例患者痊愈、5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9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肛门排气天数、住院时间为(2.1±1.0)、(7.9±1.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6±1.8)、(14.0±4.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缓解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忠霞;于天英;高汉义;张学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管腔批量监测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

    目的 探讨影响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的因素,找出原因,及时纠正,保证灭菌的质量.方法 排查指示物质量是否存在问题,PCD装置是否存在故障,蒸汽质量是否合格,灭菌器密闭性是否完好等原因,同时做程序分析,查找批量监测频繁不通过的原因.结果 指示物、PCD装置、蒸汽质量及灭菌器的密闭性不存在问题,抽真空深度和脉冲高度不足,是造成批量监测频繁不通过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终批量监测通过.结论 排气阶段的抽真空深度和脉冲高度对空气的排出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终的灭菌效果.

    作者:严行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和田县传染病控制工作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和田县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寻求完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思路.方法 分析和田县传染病控制工作的特点,提出适于当地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和田县传染病控制工作存在传染病预防控制队伍素质不高;传染病知识宣传不到位;传染病监测体系不完善;传染病控制实施机构执行力不强等特点.结论 着眼于长远,培养素质过硬的传染病预防控制队伍;选择合适的宣传方式,保证宣传效果;完善传染病监测体系;提高传染病控制实施机构执行力是完善和田地区传染病控制工作的必要措施.

    作者:戚广浩;艾比布拉·买买提明;王江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控制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以2009年1月-2010年12月骨科Ⅰ类手术患者14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年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2010年实施干预措施,比较两年感染率和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 2009年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麻醉方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医师组(P<0.05),2010年以上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率为2.17%,2010年降至0.24%,两年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监测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发生.

    作者:方英英;卢建新;孔三美;王东明;宋慧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颈椎手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旨在分析颈椎后路手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23例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结果 233例患者中有13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5.58%;平均年龄对照组为(55.51±3.12)岁、感染组为(60.00±4.97)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感染组的体重指数分别为24.87±3.81和33.33±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手术时间为(172.65±28.75)min,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9.96±15.80)min(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65.81±32.51)ml和(270.00±23.8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后路手术术后感染与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有关,体重指数越大、手术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风险越大.

    作者:潘磊;薛厚军;李捷;陈伟雄;王诗城;张帆;尹庆水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的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患者,治疗组给予伏立康唑注射液4 mg/kg静脉滴注,1次/12 h,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大剂量至1 mg/kg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于治疗后2周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有效率治疗组为76.67%、对照组为46.67%,对照组不良反应消化道损害、肾功能损害、低钾血症和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33%,高于治疗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安全性好、疗效确切.

    作者:杨海平;米瑞华;胡萌;赵小强;阮林海;魏旭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B型尿钠肽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B型尿钠肽(BNP)水平变化,作为动态观察患者情况的敏感性指标.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2年7月入住医院的老年性肺部感染并排除心脑血管及其他疾病18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单纯肺部感染患者组82例,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组98例,观察上述两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BN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单纯性肺部感染患者组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浓度分别为(133.1±13.2)、(199.9±53.2)、(157.7±35.4)、(17.2±6.5)、(31.1±11.5)U/L,肺部感染伴心力衰竭患者组上述各指标分别为(221.3±77.3)、(292.9±90.7)、(208.7±75.3)、(39.9±11.2)、(66.7±22.6)U/L,两组患者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浓度(25.8±3.6)pg/ml,要明显高于单纯肺部感染患者血清BNP浓度(11.3±1.3) pg/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分级Ⅳ级患者均高于Ⅱ级及Ⅲ级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心肌酶谱及BNP水平变化可以作为动态观察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的敏感性指标.

    作者:施保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为其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医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30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史、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可能相关的因素,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9例,感染率3.9%;患者基础疾病、年龄、异体输血、备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基础疾病、年龄等,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应做好防护措施,谨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庄颜峰;魏梅洋;李杰;张迪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