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磊;薛厚军;李捷;陈伟雄;王诗城;张帆;尹庆水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泌尿外科1575例住院患者行中段尿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PHOENIX 100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75例标本共检出59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79株,占63.38%,革兰阳性菌162株,占27.09%,真菌57株,占9.53%,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37.63%、9.03%、5.02%、3.85%、3.68%;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氨苄西林、喹诺酮类、四环素、氨曲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庆大霉素等耐药率较高,>50.00%;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均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0.89%、4.00%、5.33%;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等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5.56%、7.41%.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为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菌种,二者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依据药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作者:石华;徐述雄;李凯;罗湘容;白晓峰;王元林;孙兆林;夏术阶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为减少室温对聚维酮碘在手术消毒时带来强烈冷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笔者于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6796例患者采用36~38℃5%恒温聚维酮碘进行手术野皮肤消毒,并观察其消毒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期手术患者6796例,男3465例,女3331例;年龄3~91岁,平均36.2岁.其中骨科3150例,普外科1367例,妇产科1168例,泌尿科381例,神经外科368例,胸外科362例.1.2方法 (1)术前备皮:病区按常规术前皮肤准备.(2)手术室准备:层流手术间,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50%~60%,手术间空气菌落数≤75 CFU/m3;5%聚维酮碘100ml/瓶,电热恒温水浴锅,水温计.
作者:郭彩云;于美华;谢玮娜;何丽云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医院内外来器械公司人员、器械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医院内外来器械公司人员、器械的管理,保证外来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制定医院、科室对外来器械公司的器械、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手术室质控小组,质控员负责公司人员在医院内相关配合工作的培训、考核、处罚及动态的监测,并把实施程序化管理后的情况与历史性工作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程序化管理后,外来器械送货及时性达到99.9%;器械的功能、数量及清洗质量明显提高,整体合格率由82.6%上升至9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手术量增加前提下,违纪次数反而由157次减少至4次,违纪率从21.7%下降至次0.4%;术后污染器械的消毒处理率达100.0%.结论 对医院外来器械公司的工作状况实施高质量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医疗安全、医疗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符聪;俞丽云;林雪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建立妇产科专科器械标准化清洗流程对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为临床优化器械清洗流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012年4-5月回收的复用器械共37 582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专科器械标准化的清洗流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清洗流程,通过分析两组的器械清洗质量记录,统计每组器械的返洗率,每组中再随机抽取器械305件,应用蛋白测试棒检测表面残留蛋白,统计阳性率.结果 标准化专科器械清洗流程组的总返洗率和蛋白测试阳性率分别为2.4%和2.0%,常规器械清洗流程组的总返洗率和蛋白测试阳性率分别为9.5%和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并应用专科器械标准化清洗流程,器械清洗的返洗率和蛋白测试阳性率更低,能够有效地提高器械清洗质量.
作者:穆玉霞;崔改英;李霞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和掌握某二级职业病专科医院2006-2011年的医院感染情况,为有效地做好职业病专科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6-2011年649例职业病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6年共发生医院感染90例,感染率为13.87%,医院感染率以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较高,分别为20.51%和24.70%,各年度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乙烯中毒及药疹样皮炎、矽肺及尘肺、慢性苯中毒、正己烷中毒、职业性铅中毒及铅职检5种职业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7.59%、30.91%、17.07%、7.32%、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例次感染率依次为36.21%、45.45%、25.61%、7.32%、3.4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8.89%,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均占18.52%.结论 职业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相对高,各种职业病医院感染率的高低与各种职业病的病理损害特点有关,职业病医院的医院感染工作,要根据各种职业病的特点,前瞻性做好预防措施,实施目标性监测,降低职业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
作者:戴逢春;熊煌;方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64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给予禁食、胃肠道减压、营养支持及广谱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26例患者痊愈、5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9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肛门排气天数、住院时间为(2.1±1.0)、(7.9±1.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6±1.8)、(14.0±4.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缓解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忠霞;于天英;高汉义;张学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总结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务人员行为干预前后手卫生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1279人,医师611人、护士668人,观察和记录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2干预措施(1)改善手卫生设施:安装非触式水龙头和干手设施,配备洗手液及速干手消毒剂.(2)加强手卫生培训: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与考试,增强手卫生观念.(3)提高洗手依从性: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持续监督和感控科不定期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监控,定期检查各科室领取手卫生用品的出库单据,确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力.
作者:杨归兰;郑映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内科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住院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根据其是否并发血管栓塞分为栓塞组与未栓塞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20例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率为16.7%,其中14例患者存在赘生物;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患者患高血压15例占75.0%、糖尿病14例占70.0%、血培养阳性14例占70.0%、赘生物培养阳性14例占70.0%,赘生物≥10 mm 10例占50.0%;未并发血管栓塞组患者高血压50例占50.0%,糖尿病50例占50.0%、血培养阳性45例占45.0%、赘生物培养阳性40例占40.0%,赘生物≥10 mm 25例占2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赘生物培养阳性及赘生物直径≥10 mm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亦并发血管栓塞的发生,赘生物培养阳性及赘生物直径≥10 mm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感染活动期应积极控制感染,能更好地预防栓塞的发生.
作者:陈志刚;秦瑞英;席鸿霞;姚红波;桑文凤 刊期: 2013年第14期
调查总装驻京部队4个干休所卫生所的2400张门诊处方,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及存在的问题,以指导合理用药.1资料与方法于2012年1-12月随机抽取总装驻京部队4个干休所中的卫生所2400张门诊处方(保健用药固定处方不在调查之内),其中每个卫生所每月抽取50张,患者年龄78~92岁,用药品种少1种、多5种,均由门诊部或干休所的医师开出的处方.
作者:张平文;詹才智;王书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其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血中白细胞9.42×109/L,中性粒细胞8.13×109/L,血小板32×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4.36 g/L,D-二聚体定量4559.0 ng/ml;治疗后白细胞8.46×109/L,中性粒细胞6.49×109/L,血小板225×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定量正常.结论 DIC的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充分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抗栓药物,近年来活化蛋白C和凝血调节蛋白也逐渐成为治疗的新手段.
作者:蒋鸿阳;杨杰;王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2012年11月380例老年行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假体周围感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高龄(>70岁)、≥2种并发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手术时间>4 h、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无菌操作不规范、高血糖是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年龄、≥2种并发症、无菌操作不规范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关节假体应早期接受正规内科规范治疗,术前积极控制合并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地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
作者:亓英国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分布,并为儿童CAP的合理用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的387例住院CAP儿童病例,年龄1月龄~14岁,采集血液、痰液和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同时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属或病毒.结果 在387例患儿中病原体感染有312例,其中157例存在混合感染,占40.57%;不同患儿年龄段的病原体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和病毒感染患儿的年龄显著低于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患儿年龄(P=0.010).结论 细菌、病毒及非典型病原体均是儿童CAP的常见病原体,大量的混合感染显著增加了儿童CAP病因判断及临床经验用药的难度.
作者:焦明远;聂庆东;伊洁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白血病化疗患者117例,收集体液及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并对感染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分布以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4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8株占25.9%;革兰阴性菌81株占55.1%;真菌28株占19.0%,排名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克雷伯菌属,分别占20.4%、12.9%、11.6%、10.2%;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对于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及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92.5%、61.9%、46.3%、31.3%、42.9%及26.5%,而对于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达100.0%;青霉素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抗菌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病原菌具有种类多、感染部位及耐药谱广等特点,临床应早期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羽;张天栋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确诊为侵入性真菌感染(IFI)病例,探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1年10月收洽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其在化疗间歇期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及出血,胸部CT见双肺感染、右肺大片实变影,采用比阿培南、万古霉素抗细菌感染效果欠佳,终经过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为侵入性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对伏立康唑敏感性欠佳,之后应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监测其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 确诊IFI感染的患者给予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约2个月,症状、体征及胸部CT影像学的监测,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治愈,临床表现完全消失,病情稳定,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巩固化疗中可出现侵入性真菌感染,病理确诊为金标准,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FI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郭智;陈惠仁;楼金星;何学鹏;刘晓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绵阳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评价医院感染日常监测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针对问题制定控制措施,为医院感染管理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1年6月22日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填写统一的调查表,并对调查日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且与日常综合监测对比.结果 应查519例,实查515例,实查率99.23%,发生医院感染22例、24例次,现患率4.27%、例次感染率4.60%;医院感染高的科室为综合ICU,感染率为40.00%,其次为神经外科,感染率为12.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29.16%,其次为皮肤软组织和泌尿道感染,均占16.67%;共调查22例医院感染患者中检出病原菌16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5.00%、18.75%、18.75%、12.50%、12.50%、12.50%;日抗菌药物使用率57.48%,治疗用抗菌药物占56.76%,一联使用占59.80%.结论 全面综合性监测易存在漏报现象,临床医师对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的意识有待提高;针对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部位进行重点监测与干预,提高治疗用药标本的送检率,加强对手术科室预防用药的管理.
作者:黄海燕;赵德林;翁秀英;刘跃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47例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患者的诊治经过并随访,探讨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病情,其中保守治疗25例,保守治疗1周无效而改行手术治疗5例(分析时归入手术组),一期手术治疗17例;运用VAS疼痛评分系统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未出现椎间盘炎复发;保守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88±0.73)、(1.40±1.04)分,ODI指数分别为(22.12±4.10)%、(7.48±1.87)%,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41±0.50)、(1.27±1.08)分,ODI指数分别为(14.27±3.76)%、(6.86±1.93)%,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1个月时手术组VAS评分及ODI指数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1年时这两项指标间的差异则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应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式,对于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病例,应及时手术治疗;正确选择治疗方式,远期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森;彭昊;熊敏;廖梅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预防途径选择,以有效预防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方法 将2008年7月—2012年7月入住医院的50例行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50例行阴式子宫切除术未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引起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50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50株病原菌,检出革兰阳性菌25株占50.0%,革兰阴性菌21株占42.0%,真菌4株占8.0%;根据Pearson单因素分析法筛选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剖宫产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剖宫产史为导致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剖宫产史为引起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在临床治疗中加以重视,并科学地选择预防途径,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易小英;程琪梅;朱雯惠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监测并分析某医院鲍氏不动杆菌(ABA)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AB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医院2009-2011年所分离ABA菌株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年共分离出ABA 895株,2009年检出病原菌3125株,ABA 144株,占4.61%;2010年检出病原菌2922株,其中ABA 440株,占15.06%;2011年检出病原菌2522株,其中ABA 311株,占12.33%;ICU 2009-2011年分离ABA 29、251、189株,分别占全院ABA的20.14%、57.05%、60.77%;体外药敏试验显示,ABA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逐年增加,其中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均明显上升,3年总耐药率分别为50.81%、81.32%、87.01%.结论 该院从2010年开始可能处于鲍氏不动杆菌的流行状态,其中重灾区为ICU,同样从2010年起该院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也骤然升高,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阻断流行.
作者:李新芳;陈燕明;马维华;刘月秀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构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为医院内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保障体系、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落实体系和职业暴露追踪体系的构建,探索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通过防护体系的建立、实施,不断健全职业暴露的各种防范、干预制度,规范报告,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及暴露后应急防范与处理能力,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和漏报率.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安全教育,规范医疗操作行为,落实标准预防,逐步完善医院职业暴露的防护体系,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对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作者:赵小莲;金凤玲;脱军运;王怡;房玉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浙江北部山区某医院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120及专用血培养瓶培养细菌,阳性瓶转种血平板,细菌鉴定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K-B法,按CLIS 2009年标准判定结果;采用WHONET 5.4软件对2009年1月—2012年10月7941例血培养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941份血培养标本共检出病原菌588株,阳性率为7.40%,其中革兰阳性菌376株占64.0%,革兰阴性菌164株占27.9%,真菌22株占3.7%,排名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50.7%、9.9%、9.5%、8.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除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100.0%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其中MRSA占57.1%,MRCNS占41.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除对其中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除1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外,其余菌株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等均敏感.结论 血液标本病原菌检出率相对较低,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占比例高,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对减少医院感染、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利涛;王晶莹;付雅捷 刊期: 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