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玉霞;崔改英;李霞
为减少室温对聚维酮碘在手术消毒时带来强烈冷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笔者于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6796例患者采用36~38℃5%恒温聚维酮碘进行手术野皮肤消毒,并观察其消毒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期手术患者6796例,男3465例,女3331例;年龄3~91岁,平均36.2岁.其中骨科3150例,普外科1367例,妇产科1168例,泌尿科381例,神经外科368例,胸外科362例.1.2方法 (1)术前备皮:病区按常规术前皮肤准备.(2)手术室准备:层流手术间,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50%~60%,手术间空气菌落数≤75 CFU/m3;5%聚维酮碘100ml/瓶,电热恒温水浴锅,水温计.
作者:郭彩云;于美华;谢玮娜;何丽云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90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单用IFN组、单用ADV组,各30例,分别给予PegIFN联合ADV治疗和单用PegIFN及ADV治疗,持续48周;观察治疗12、24、48周时患者HBV-DNA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学指标、耐药基因变异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时3组均能快速降低HBVDNA载量,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8周时联合组、IFN组、ADV组3组比较HBV-DNA转阴率分别为60.0%、86.7%,36.7%、63.0%,20.0%、50.0%,HBeAg阴转率分别为13.3%、53.3%,6.0%、33.3%,3.3%、16.7%,HBeAg转换率分别为10.0%、50.0%,6.0%、26.7%,3.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周时3组HBsAg转阴率均为0,48周时HBsAg转阴率分别为联合组17.0%、IFN组10.0%、ADV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病毒变异发生,联合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增加.结论 PegIFN联合ADV能快速有效地抗病毒,使HBV-DNA下降,HBeAg血清学转换,甚至出现HBsAg转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梁江萍;张祥明;夏俊;洪帆;车瑾;秦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哮喘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及感染因素,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296例急性发作患儿进行痰培养以及单因素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7.13%,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革兰阴性菌占73.1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分别为15、13、12、11株;真菌占3.66%,其中克柔假丝酵母菌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1株;共发生医院感染26例,占8.78%,主要为肺部感染占4.39%与气管支气管感染占3.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季节、年龄、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是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卡他莫拉菌等是哮喘患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住院期间应加强对哮喘患儿的管理,尤其是伴易感因素的患儿,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蒋鲲;陈雯;贾德胜;陈和斌;王莹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泌尿生殖道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状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无菌手法采集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送检,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 LST试剂盒进行支原体属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972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中支原体属培养阳性395例,阳性率为40.6%,其中Uu阳性350例,占88.6%;Uu对普那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在84.0%~95.0%,对大环内酯类敏感率在25.0%~37.0%,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约90.0%.结论 支原体属培养和药敏试验对临床正确诊断及有效治疗支原体属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姚岚;余军;李明莉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构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为医院内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保障体系、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落实体系和职业暴露追踪体系的构建,探索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通过防护体系的建立、实施,不断健全职业暴露的各种防范、干预制度,规范报告,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及暴露后应急防范与处理能力,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和漏报率.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安全教育,规范医疗操作行为,落实标准预防,逐步完善医院职业暴露的防护体系,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对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作者:赵小莲;金凤玲;脱军运;王怡;房玉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引起糖尿病足患者多药耐药菌(MDRMs)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处理对策.方法 将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医院就诊的83例MDRMs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未感染的83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对照组,找出引起MDRMs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观察组患者共分离出123株MDRMs,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4.47%,革兰阳性菌占45.5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占40.65%,其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5.20%和肠杆菌属21.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抗菌药物(OR=1.75,95%CI:1.38~2.21)、抗菌药物治疗疗程(OR=3.53,95% CI:1.58~7.87)、住院次数(OR=2.10,95%CI:1.12~3.92)、合并骨髓炎(OR=5.81,95% CI:2.93~11.54)、使用三代头孢(OR=1.54,95% CI:1.10~2.15)和神经缺损性伤口(OR=4.81,95%CI:1.40~16.52)与MDRMs感染有着密切关系.结论 糖尿病足MDRMs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规范化和无菌化.
作者:赵琪;郑永波;胡增祥;李金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脊柱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率,指导脊柱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选择2008-2012年180例脊柱外科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男124例,女56例,年龄41~72岁;收集标本后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80例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2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9株占74.6%;革兰阳性菌32株占25.4%;排名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2.2%、16.7%、13.5%、11.1%;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多黏菌素B敏感性强,耐药率均为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苄西林均保持较高耐药性,耐药率>66.7%;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5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20.0%.结论 脊柱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为预防感染,应加强消毒、隔离措施,早期感染需及时进行病原菌检查,指导合理用药.
作者:赵枫;吕辉照;艾建国;张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应用蒙特卡罗模拟,优化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感染患者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提高其感染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已发表的万古霉素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医院2011年万古霉素对MRSE的低抑菌浓度(MIC)分布数据;设置AUC24 h/MIC>400,利用蒙特卡罗仿真软件模拟出5000例患者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A组),当MIC为0.5μg/ml时,万古霉素低1500 mg/d,PTA为99.93%;当MIC为1μg/ml时,万古霉素低2500 mg/d,PTA为95.48%;肌酐清除率在50~80 ml/min的患者(B组),当MIC为0.5 μg/ml时,低给予万古霉素1000 mg/d,PTA为94.30%;当MIC为1μg/ml时,低需给予万古霉素2000 mg/d,PTA为94.03%;而肌酐清除率在10~50 ml/min的患者(C组),只有在MIC为0.5μg/ml时给予750 mg/d,PTA为95.36%;各组MIC≥2μg/ml时,即使较高剂量亦难达到满意的抗菌疗效.结论 万古霉素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利用PK/PD理论进行优化给药方案,可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赵学群;王屏;姜伟;徐彦贵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腹腔感染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的关系,为腹腔感染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66例腹腔感染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感染程度不同分为一般感染组40例,重症感染组26例,另选取32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CT水平.结果 重症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为(67.47±12.83)μg/L,一般感染组为(17.19±5.45)μg/L,对照组为(0.33±0.07)μg/L,3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经Newmen-Keuls法检验,重症感染组高于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一般感染组高于对照组(P<0.05);APACHE-Ⅱ评分重症感染组为(23.18±5.28)分,一般感染组为(3.23±1.8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程度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治疗前PCT水平为(40.19±8.78) μg/L、治疗后PCT水平为(6.29±2.10)μg/L,对照组PCT水平为(0.33±0.07)μg/L,3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经Newmen-Keuls法检验,观察组治疗前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可反映腹腔感染的严重程度,并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新军;王雷;秦玉刚;王煜霞;金建云;闫争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64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给予禁食、胃肠道减压、营养支持及广谱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26例患者痊愈、5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9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肛门排气天数、住院时间为(2.1±1.0)、(7.9±1.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6±1.8)、(14.0±4.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缓解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忠霞;于天英;高汉义;张学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47例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患者的诊治经过并随访,探讨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病情,其中保守治疗25例,保守治疗1周无效而改行手术治疗5例(分析时归入手术组),一期手术治疗17例;运用VAS疼痛评分系统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未出现椎间盘炎复发;保守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88±0.73)、(1.40±1.04)分,ODI指数分别为(22.12±4.10)%、(7.48±1.87)%,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41±0.50)、(1.27±1.08)分,ODI指数分别为(14.27±3.76)%、(6.86±1.93)%,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1个月时手术组VAS评分及ODI指数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1年时这两项指标间的差异则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应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式,对于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病例,应及时手术治疗;正确选择治疗方式,远期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森;彭昊;熊敏;廖梅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UF-1000i尿液分析流水线对尿路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效率.方法 留取疑为尿路感染的414例患者清洁中段尿各两份,一份做细菌定量培养,结果作为标准;另一份在UF-1000i仪上检测干化学白细胞、尿沉渣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结果与前者进行对照评价.结果 仪器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干化学白细胞3项联合判断与尿定量细菌培养结果对尿路感染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项联合判断尿路感染其阳性预测值为88.5%,阴性预测值为98.8%,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7.0%,诊断准确性为96.6%.结论 综合应用SYSMEX UF1000i尿液分析仪流水线检测与中段尿细菌培养对尿路感染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对尿路感染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罗春华;李国静;刘敏;田卫群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医院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诊治的相关资料,找出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 将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医院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并在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90例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的314例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找出导致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查阅文献和临床经验找出控制感染的相关措施.结果 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为22.28%,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基础疾病(β=0.850,OR=5.123)、感染前有放化疗史(β=1.114,OR=6.517)、低蛋白血症(β=0.997,OR=5.835)、住院天数≥7 d(β=0.907,OR=5.382)是导致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感染率较高,易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危险因素的重视并合理预防,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作者:滕宝群;周好;何宋兵;汪良;朱建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总结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务人员行为干预前后手卫生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1279人,医师611人、护士668人,观察和记录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2干预措施(1)改善手卫生设施:安装非触式水龙头和干手设施,配备洗手液及速干手消毒剂.(2)加强手卫生培训: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与考试,增强手卫生观念.(3)提高洗手依从性: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持续监督和感控科不定期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监控,定期检查各科室领取手卫生用品的出库单据,确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力.
作者:杨归兰;郑映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临床特征,为预防与控制CLABS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2011年CLABSI资料汇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0例住院患者发生CLABSI53例,发病率为7.1‰;在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27株占50.94%,真菌14株占26.42%,革兰阴性杆菌12株占22.64%;CLABSI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TPN)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BSI发病率与大无菌屏障及灌注抗菌药物无关(P>0.05).结论 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是CLABSI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CLABSI的发生.
作者:杨大运;齐战;高少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干预慢性胆囊炎治疗疗效.方法 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8例,对照组58例;入组患者均采用西医治疗,干预组病例根据患者的病证分型,肝气郁结型,予以大柴胡汤疏肝理气解郁;肝胆湿热型,予温胆汤清利胆经痰热;肝阴不足型,予一贯煎加味养阴柔肝止痛,配合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中医护理配合西医治疗,而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结果 中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中医护理配合西医治疗总有效率达77.94%,较单纯西医治疗总有效率48.27%疗效显著,干预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护理配合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探索.
作者:章建霞;林元秀;詹银初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2012年11月380例老年行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假体周围感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高龄(>70岁)、≥2种并发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手术时间>4 h、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无菌操作不规范、高血糖是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年龄、≥2种并发症、无菌操作不规范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关节假体应早期接受正规内科规范治疗,术前积极控制合并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地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
作者:亓英国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15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感染相关因素及感染前后心律失常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5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6例,感染率10.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常见,占52.3%,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36.1%,上呼吸道感染占16.3%;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口腔、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分别占14.0%、11.6%、9.3%、8.1%、2.3%;单部位感染占73.3%,2个部位感染占17.4%,≥3个部位感染占9.3%;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占54.0%,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分别占30.0%和16.0%;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住院天数、有创诊治、器质性心脏病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无关;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室上性、室性早搏及≥2种或心律失常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师应掌握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避免心律失常恶化.
作者:李爱莲;王秀红;王品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调查研究手术室工作人员感染防护知识掌握情况及个人防护情况,提出合理改进措施,以更好保护手术室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方法 随机抽取50名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感染防护知识及个人防护措施掌握两个部分,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有56.00%的医护人员有锐器伤经历,78.00%的医护人员掌握锐器伤后正确处理措施;在进行感染手术及为患者抽血输液时多数缺乏感染防护知识,分别占22.00%及26.00%;放射辅助手术及消毒液防护意识知识缺乏,分别占68.00%及48.00%.结论 手术室工作人员在感染知识及个人防护上存在欠缺,需针对性加强防护意识及防护技能培训.
作者:高宝琴;王丽娜;杨彬霞;朱玉花;张永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肿瘤医院ICU血流感染病原菌炎症反应指标及引起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反应程度,以此指导ICU严重感染患者的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住ICU 48 h后血培养阳性患者60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及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炎症反应的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与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发生率分别为4.1%与22.0%(P<0.05),血清脑肽素值分别为(112.0±15.2)pg/ml与(812.0±25.3) pg/ml(P<0.05),行机械通气感染率分别为75.0%与94.4% (P=0.016);两组肾脏替代治疗例数、ICU住院时间、临床死亡率分别为10例与12例、(34.3±16.5)与(26.0±27.1)d及12.50%与22.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分离出病原菌6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60.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25.0%、11.7%,革兰阳性菌24株占40.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分别占16.7%、13.3%.结论 肿瘤医院ICU血流感染中革兰阴性菌的发生率偏高,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相比较,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炎症反应较重,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
作者:吴莉;方敏峰;许华;杨峰 刊期: 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