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的临床研究

陈志刚;秦瑞英;席鸿霞;姚红波;桑文凤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管栓塞, 危险因素, 多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内科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住院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根据其是否并发血管栓塞分为栓塞组与未栓塞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20例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率为16.7%,其中14例患者存在赘生物;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患者患高血压15例占75.0%、糖尿病14例占70.0%、血培养阳性14例占70.0%、赘生物培养阳性14例占70.0%,赘生物≥10 mm 10例占50.0%;未并发血管栓塞组患者高血压50例占50.0%,糖尿病50例占50.0%、血培养阳性45例占45.0%、赘生物培养阳性40例占40.0%,赘生物≥10 mm 25例占2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赘生物培养阳性及赘生物直径≥10 mm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亦并发血管栓塞的发生,赘生物培养阳性及赘生物直径≥10 mm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感染活动期应积极控制感染,能更好地预防栓塞的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5-2011年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分布特点和变迁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2011年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分布构成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年检出鲍氏不动杆菌共1973株,来源标本为呼吸道、尿液、伤口分泌物、血液、引流液,分别占85.4%、3.7%、3.2%、2.1%、2.1%;分离自ICU占35.0%、非ICU占65.0%;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及多药耐药菌检出率逐年增加;ICU比非ICU科室的整体耐药水平偏高;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2.4%、28.7%和29.2%,仍是经验用药的首选;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头孢吡肟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6.4%和44.5%;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4.3%、37.1%和52.2%;对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8.1%和36.8%.结论 7年鲍氏不动杆菌的构成比及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的细菌学监测和动态分析,对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杜绝感染暴发流行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晔华;张坚磊;王世瑜;陈锦艳;穆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腹腔感染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腹腔感染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的关系,为腹腔感染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66例腹腔感染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感染程度不同分为一般感染组40例,重症感染组26例,另选取32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CT水平.结果 重症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为(67.47±12.83)μg/L,一般感染组为(17.19±5.45)μg/L,对照组为(0.33±0.07)μg/L,3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经Newmen-Keuls法检验,重症感染组高于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一般感染组高于对照组(P<0.05);APACHE-Ⅱ评分重症感染组为(23.18±5.28)分,一般感染组为(3.23±1.8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程度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治疗前PCT水平为(40.19±8.78) μg/L、治疗后PCT水平为(6.29±2.10)μg/L,对照组PCT水平为(0.33±0.07)μg/L,3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经Newmen-Keuls法检验,观察组治疗前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可反映腹腔感染的严重程度,并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新军;王雷;秦玉刚;王煜霞;金建云;闫争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急性哮喘患儿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哮喘患儿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的构成,以期更有效降低急性哮喘患儿的肺部感染率.方法 将2007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389例急性哮喘并发肺部感染的患儿作为病例组,将同期住院的411例单纯急性哮喘患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入院时均常规进行深部痰培养,对急性哮喘患儿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构成进行回顾性分析,急性哮喘患儿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平喘药糖皮质激素或氨茶碱应用(OR=2.72;95%CI=1.66~4.47)、滥用抗菌药物(OR=1.35;95 %CI=1.05~1.73)、合并鼻炎或鼻息肉或鼻窦炎(OR=3.18;95%CI=1.80~5.62)、革兰阴性菌感染(OR=4.01;95%CI=1.20~13.38)是小儿急性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患儿革兰阴性菌构成比比较,病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是小儿急性哮喘并发肺部感染常见的致病菌.结论 小儿急性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病情严重、复杂,应用平喘药糖皮质激素或氨茶碱、滥用抗菌药物、合并鼻炎或鼻息肉或鼻窦炎、革兰阴性菌感染是小儿急性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尽早明确诊断,实施正确及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

    作者:闫向真;温慧敏;刘新健;牛芳;叶文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绵阳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评价医院感染日常监测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针对问题制定控制措施,为医院感染管理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1年6月22日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填写统一的调查表,并对调查日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且与日常综合监测对比.结果 应查519例,实查515例,实查率99.23%,发生医院感染22例、24例次,现患率4.27%、例次感染率4.60%;医院感染高的科室为综合ICU,感染率为40.00%,其次为神经外科,感染率为12.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29.16%,其次为皮肤软组织和泌尿道感染,均占16.67%;共调查22例医院感染患者中检出病原菌16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5.00%、18.75%、18.75%、12.50%、12.50%、12.50%;日抗菌药物使用率57.48%,治疗用抗菌药物占56.76%,一联使用占59.80%.结论 全面综合性监测易存在漏报现象,临床医师对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的意识有待提高;针对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部位进行重点监测与干预,提高治疗用药标本的送检率,加强对手术科室预防用药的管理.

    作者:黄海燕;赵德林;翁秀英;刘跃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为其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医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30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史、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可能相关的因素,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9例,感染率3.9%;患者基础疾病、年龄、异体输血、备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基础疾病、年龄等,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应做好防护措施,谨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庄颜峰;魏梅洋;李杰;张迪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糖尿病足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引起糖尿病足患者多药耐药菌(MDRMs)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处理对策.方法 将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医院就诊的83例MDRMs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未感染的83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对照组,找出引起MDRMs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观察组患者共分离出123株MDRMs,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4.47%,革兰阳性菌占45.5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占40.65%,其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5.20%和肠杆菌属21.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抗菌药物(OR=1.75,95%CI:1.38~2.21)、抗菌药物治疗疗程(OR=3.53,95% CI:1.58~7.87)、住院次数(OR=2.10,95%CI:1.12~3.92)、合并骨髓炎(OR=5.81,95% CI:2.93~11.54)、使用三代头孢(OR=1.54,95% CI:1.10~2.15)和神经缺损性伤口(OR=4.81,95%CI:1.40~16.52)与MDRMs感染有着密切关系.结论 糖尿病足MDRMs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规范化和无菌化.

    作者:赵琪;郑永波;胡增祥;李金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心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原因,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降低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32例心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432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者64例,感染率为14.81%;患者高龄、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种类较多、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长、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较长等是引起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64例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5株占66.18%,革兰阴性菌21株占30.88%,真菌2株占2.94%,革兰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5.00%、17.65%、11.76%,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分别占11.76%、7.35%、4.41%,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94%.结论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主要与高龄、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种类较多、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长、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较长等原因有关,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应针对以上高危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黄小媚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目的 分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 对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对策.结果 通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加强锐器损伤防护和处理,减少了工作中伤害.结论 根据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可更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

    作者:张爱华;栾丽娟;卢晓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UF-1000i尿液分析流水线对尿路感染诊断效率评价

    目的 评价UF-1000i尿液分析流水线对尿路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效率.方法 留取疑为尿路感染的414例患者清洁中段尿各两份,一份做细菌定量培养,结果作为标准;另一份在UF-1000i仪上检测干化学白细胞、尿沉渣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结果与前者进行对照评价.结果 仪器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干化学白细胞3项联合判断与尿定量细菌培养结果对尿路感染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项联合判断尿路感染其阳性预测值为88.5%,阴性预测值为98.8%,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7.0%,诊断准确性为96.6%.结论 综合应用SYSMEX UF1000i尿液分析仪流水线检测与中段尿细菌培养对尿路感染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对尿路感染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罗春华;李国静;刘敏;田卫群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医院获得真菌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发生医院获得性真菌性肺炎(HAFP),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手术的558例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胃癌和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要求HAFP确诊患者应具有肺部感染症状,从痰液或气道刷检液标本中至少2次分离到相同的真菌.结果 3年共发生HAFP患者66例,总感染率为11.8%;感染率以肺癌和食管癌高,分别为24.2%和16.0%,其次是鼻咽癌、纵隔肿瘤和胃癌,分别为14.3%、11.8%和2.2%;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抗肿瘤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的长时间使用是发生HAFP的主要危险因素;HAFP的病原菌主要是假丝酵母菌属,共63株占95.5%.结论 加强对肿瘤患者的心理疏导,加强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控制侵入性医疗操作,合理使用激素及和抗菌药物,严格各项无菌医疗操作是降低HAFP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任惠英;罗解萍;钱小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恒温聚维酮碘对手术野消毒效果的观察

    为减少室温对聚维酮碘在手术消毒时带来强烈冷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笔者于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6796例患者采用36~38℃5%恒温聚维酮碘进行手术野皮肤消毒,并观察其消毒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期手术患者6796例,男3465例,女3331例;年龄3~91岁,平均36.2岁.其中骨科3150例,普外科1367例,妇产科1168例,泌尿科381例,神经外科368例,胸外科362例.1.2方法 (1)术前备皮:病区按常规术前皮肤准备.(2)手术室准备:层流手术间,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50%~60%,手术间空气菌落数≤75 CFU/m3;5%聚维酮碘100ml/瓶,电热恒温水浴锅,水温计.

    作者:郭彩云;于美华;谢玮娜;何丽云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连续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目的 比较某院2010-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该院2010年7月22日、2011年10月1 2日、2012年10月16日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对3年的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共调查住院患者2382例,实查率分别为100.00%、100.00%、98.05%;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6.44%、5.04%、3.43%,现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9.46%、40.32%、34.66%,日使用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12年以治疗为目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1.8%、31.06%、3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原学送检率逐年增加,分别为27.84%、57.46%、63.07%,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控制效果;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旋;陈晓霞;曲惠红;李雅君;黄国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探讨

    目的 应用蒙特卡罗模拟,优化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感染患者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提高其感染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已发表的万古霉素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医院2011年万古霉素对MRSE的低抑菌浓度(MIC)分布数据;设置AUC24 h/MIC>400,利用蒙特卡罗仿真软件模拟出5000例患者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A组),当MIC为0.5μg/ml时,万古霉素低1500 mg/d,PTA为99.93%;当MIC为1μg/ml时,万古霉素低2500 mg/d,PTA为95.48%;肌酐清除率在50~80 ml/min的患者(B组),当MIC为0.5 μg/ml时,低给予万古霉素1000 mg/d,PTA为94.30%;当MIC为1μg/ml时,低需给予万古霉素2000 mg/d,PTA为94.03%;而肌酐清除率在10~50 ml/min的患者(C组),只有在MIC为0.5μg/ml时给予750 mg/d,PTA为95.36%;各组MIC≥2μg/ml时,即使较高剂量亦难达到满意的抗菌疗效.结论 万古霉素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利用PK/PD理论进行优化给药方案,可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赵学群;王屏;姜伟;徐彦贵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5月—2012年8月医院收治的132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感染率为7.3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66.66%,其次为泌尿系统和胃肠道,分别占13.63%和12.12%;在并发症、心功能、患者住院时间、有无侵入性操作、是否使用过预防性的抗菌药物、是否使用过抑酸药物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感染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基础情况,以降低感染率.

    作者:黄家芹;刘静;刘薇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管腔批量监测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

    目的 探讨影响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的因素,找出原因,及时纠正,保证灭菌的质量.方法 排查指示物质量是否存在问题,PCD装置是否存在故障,蒸汽质量是否合格,灭菌器密闭性是否完好等原因,同时做程序分析,查找批量监测频繁不通过的原因.结果 指示物、PCD装置、蒸汽质量及灭菌器的密闭性不存在问题,抽真空深度和脉冲高度不足,是造成批量监测频繁不通过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终批量监测通过.结论 排气阶段的抽真空深度和脉冲高度对空气的排出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终的灭菌效果.

    作者:严行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分布与药敏性分析

    目的 通过非手术方式了解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主要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性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415例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插管成功后抽吸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结果 415份胆汁标本中有397份检出细菌,检出率为95.7%,其中革兰阴性菌317株,占73.9%;革兰阴性菌96株,占22.4%;真菌16株,占3.7%;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低的是亚胺培南,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耐药率均<30.0%;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15.0%.结论 415例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属明显增多,喹诺酮类耐药性增高.

    作者:孙斌;郭源;李坤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贵州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的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设置调查表对贵州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情况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02所医院参加并完成了调查,63.73%的医院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科,79.42%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直接上级是院长或分管院长,94.12%的医院有医院感染管理小组,61.79%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专业为护理.结论 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专业正处在良好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仍有部分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必须给予科室职能、专业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足够的重视,使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状况更加完善.

    作者:牟霞;徐艳;杨锦玲;陈京;杨怀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老年患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2012年11月380例老年行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假体周围感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高龄(>70岁)、≥2种并发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手术时间>4 h、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无菌操作不规范、高血糖是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年龄、≥2种并发症、无菌操作不规范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关节假体应早期接受正规内科规范治疗,术前积极控制合并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地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

    作者:亓英国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降低感染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为输 液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PICC置管进行输液的29例血液恶性肿瘤 患者为A组,同期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的29例患者为B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比较.结果 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3.45%,低于A组的10.34%,导管留置时间为(259.4±14.8)d,长于A组的(80.4±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置管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也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相应时段的水平(P<0.05).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好于PICC,患者的炎性反应更为轻微.

    作者:潘小为;侯秋秀;罗金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探讨临床防治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医院2008年12月—2012年8月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切除且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患者30例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并以同期未出现肺部感染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单变量及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年龄、吸烟例数、合并低蛋白血症例数、病程、术中出血量、镇痛药物使用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例数分别为(46.1±5.5)岁、15例、11例、(5.1±1.7)个月、(269.5±68.5)ml、7例、8例;观察组患者分别为(57.5±6.3)岁、16例、15例、(6.4±2.3)个月、(516.7±104.0)ml、9例、1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证实术中出血量、低蛋白血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与患者术中出血量、合并低蛋白血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应当加强围手术期感染防治工作以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

    作者:万清廉;于洪涛;侯向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