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媚
目的 了解和掌握某二级职业病专科医院2006-2011年的医院感染情况,为有效地做好职业病专科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6-2011年649例职业病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6年共发生医院感染90例,感染率为13.87%,医院感染率以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较高,分别为20.51%和24.70%,各年度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乙烯中毒及药疹样皮炎、矽肺及尘肺、慢性苯中毒、正己烷中毒、职业性铅中毒及铅职检5种职业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7.59%、30.91%、17.07%、7.32%、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例次感染率依次为36.21%、45.45%、25.61%、7.32%、3.4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8.89%,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均占18.52%.结论 职业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相对高,各种职业病医院感染率的高低与各种职业病的病理损害特点有关,职业病医院的医院感染工作,要根据各种职业病的特点,前瞻性做好预防措施,实施目标性监测,降低职业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
作者:戴逢春;熊煌;方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贵州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的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设置调查表对贵州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情况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02所医院参加并完成了调查,63.73%的医院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科,79.42%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直接上级是院长或分管院长,94.12%的医院有医院感染管理小组,61.79%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专业为护理.结论 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专业正处在良好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仍有部分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必须给予科室职能、专业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足够的重视,使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状况更加完善.
作者:牟霞;徐艳;杨锦玲;陈京;杨怀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心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原因,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降低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32例心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432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者64例,感染率为14.81%;患者高龄、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种类较多、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长、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较长等是引起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64例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5株占66.18%,革兰阴性菌21株占30.88%,真菌2株占2.94%,革兰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5.00%、17.65%、11.76%,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分别占11.76%、7.35%、4.41%,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94%.结论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主要与高龄、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种类较多、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长、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较长等原因有关,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应针对以上高危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黄小媚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宫颈癌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宫颈癌时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医院进行宫颈癌手术并发生术后感染的11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者宫颈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采用纸片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678例宫颈癌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113例,感染率为6.73%,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为主,占49.35%,其次为泌尿道和盆腔,分别占23.38%和20.12%;113例宫颈癌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 5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3.64%;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29.87%和6.49%;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较高,为97.67%及93.02%,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85.00%和75.0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为70.59%,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33.00%.结论 宫颈癌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种类复杂,细菌耐药性较强,临床治疗时应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动态监测其耐药性变化.
作者:俞晶;杨宏英;朱娇阳;向旭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医院临床分离的41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IRAB)的耐药性与同源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5月41株IRAB,采用K-B法检测耐药性,ERIC-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基因分型,引物序列为ERIC2(5′-AAGTAAGTGACTGGGGTGAGCG-3′).结果 41株IRAB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低,为14.6%,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为39.0%,对其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为70.7%~100.0%;41株鲍氏不动杆菌经ERIC-PCR基因分型,分为A、B、C、D、E、F6型,其中A型29株,B型8株,C、D、E、F型各1株;A型分布在外科ICU、呼吸内科ICU、神经外科、急诊科,B型分布在外科ICU、呼吸内科ICU与胃肠外科.结论 IRAB耐药现象严重,对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存在克隆株在病房内以及病房间播散现象.
作者:罗湘蓉;王海霞;牟霞;黄盛文;胡方芳;徐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B型尿钠肽(BNP)水平变化,作为动态观察患者情况的敏感性指标.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2年7月入住医院的老年性肺部感染并排除心脑血管及其他疾病18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单纯肺部感染患者组82例,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组98例,观察上述两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BN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单纯性肺部感染患者组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浓度分别为(133.1±13.2)、(199.9±53.2)、(157.7±35.4)、(17.2±6.5)、(31.1±11.5)U/L,肺部感染伴心力衰竭患者组上述各指标分别为(221.3±77.3)、(292.9±90.7)、(208.7±75.3)、(39.9±11.2)、(66.7±22.6)U/L,两组患者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浓度(25.8±3.6)pg/ml,要明显高于单纯肺部感染患者血清BNP浓度(11.3±1.3) pg/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分级Ⅳ级患者均高于Ⅱ级及Ⅲ级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心肌酶谱及BNP水平变化可以作为动态观察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的敏感性指标.
作者:施保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应用蒙特卡罗模拟,优化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感染患者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提高其感染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已发表的万古霉素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医院2011年万古霉素对MRSE的低抑菌浓度(MIC)分布数据;设置AUC24 h/MIC>400,利用蒙特卡罗仿真软件模拟出5000例患者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A组),当MIC为0.5μg/ml时,万古霉素低1500 mg/d,PTA为99.93%;当MIC为1μg/ml时,万古霉素低2500 mg/d,PTA为95.48%;肌酐清除率在50~80 ml/min的患者(B组),当MIC为0.5 μg/ml时,低给予万古霉素1000 mg/d,PTA为94.30%;当MIC为1μg/ml时,低需给予万古霉素2000 mg/d,PTA为94.03%;而肌酐清除率在10~50 ml/min的患者(C组),只有在MIC为0.5μg/ml时给予750 mg/d,PTA为95.36%;各组MIC≥2μg/ml时,即使较高剂量亦难达到满意的抗菌疗效.结论 万古霉素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利用PK/PD理论进行优化给药方案,可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赵学群;王屏;姜伟;徐彦贵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ICU患者应用呼吸机后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呼吸道感染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12月医院收治的ICU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5例患者中发生呼吸道感染168例,感染率为36.13%;患者基础疾病数量为1~4种时的感染率分别为24.00%、34.54%、51.28%、75.61%,显示随着患者基础疾病数量的增加,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比例不断升高,各组间逐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带机时间为≤3、4~7、8~14、≥15d时的感染率分别为10.37%、43.68%、68.18%、84.51%,显示随着患者带机时间的不断增加,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比例不断升高,各组间逐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声门下吸引感染率为28.21%,采用无创通气感染率为21.28%,均低于不采用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ICU患者来说,应用呼吸机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比例与患者基础疾病的数量、呼吸机通气时间等因素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应通过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鹏;许兆军;杨群;张玉楚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不同阶段的表面抗原定量以及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观察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录的1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按照不同分期分为4组,免疫耐受期30例、免疫清除期36例、低复制期35例、再活动期39例,分别检测不同分期的表面抗原定量,探究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4.5±0.3)、(4.0±0.4)、(2.9±0.7)、(3.3±0.5) lgIU/ml;病毒载量分别为(8.4±0.5)、(7.3±1.1)、(2.6±0.2)、(4.7±1.3)lg拷贝/ml; HBsAg/HBV-DNA值分别为0.52±0.03、0.53±0.07、1.11±0.27、0.67±0.26;4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血清HBsAg水平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r=0.724,P<0.05);免疫清除期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r=0.745,P<0.05),而免疫耐受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均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中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阶段的血清HBsAg含量不同,临床中能够依据其不同的含量水平进行判断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情程度,而HBsAg含量与病毒载量具有相关性,临床治疗中可将HBsAg含量与病毒载量作为治疗和监测疗效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黄明清;胡丽;咸建春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其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血中白细胞9.42×109/L,中性粒细胞8.13×109/L,血小板32×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4.36 g/L,D-二聚体定量4559.0 ng/ml;治疗后白细胞8.46×109/L,中性粒细胞6.49×109/L,血小板225×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定量正常.结论 DIC的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充分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抗栓药物,近年来活化蛋白C和凝血调节蛋白也逐渐成为治疗的新手段.
作者:蒋鸿阳;杨杰;王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干预慢性胆囊炎治疗疗效.方法 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8例,对照组58例;入组患者均采用西医治疗,干预组病例根据患者的病证分型,肝气郁结型,予以大柴胡汤疏肝理气解郁;肝胆湿热型,予温胆汤清利胆经痰热;肝阴不足型,予一贯煎加味养阴柔肝止痛,配合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中医护理配合西医治疗,而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结果 中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中医护理配合西医治疗总有效率达77.94%,较单纯西医治疗总有效率48.27%疗效显著,干预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护理配合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探索.
作者:章建霞;林元秀;詹银初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复杂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分析复杂性阑尾炎手术的感染预防.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医院接受诊治的复杂性阑尾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9.8±23.1)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18.7)min(P<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3±0.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9±1.1)d(P<0.05);观察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5.8±7.5)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6.4±12.2)ml(P<0.05);观察组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28.2±3.1)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0.9±3.8)h(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的有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例(P<0.05);观察组腹腔脓肿的有2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例(P<0.05),观察组的术后感染率为2.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2% (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性阑尾炎具有更优的临床疗效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病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大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UF-1000i尿液分析流水线对尿路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效率.方法 留取疑为尿路感染的414例患者清洁中段尿各两份,一份做细菌定量培养,结果作为标准;另一份在UF-1000i仪上检测干化学白细胞、尿沉渣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结果与前者进行对照评价.结果 仪器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干化学白细胞3项联合判断与尿定量细菌培养结果对尿路感染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项联合判断尿路感染其阳性预测值为88.5%,阴性预测值为98.8%,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7.0%,诊断准确性为96.6%.结论 综合应用SYSMEX UF1000i尿液分析仪流水线检测与中段尿细菌培养对尿路感染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对尿路感染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罗春华;李国静;刘敏;田卫群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2012年11月380例老年行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假体周围感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高龄(>70岁)、≥2种并发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手术时间>4 h、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无菌操作不规范、高血糖是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年龄、≥2种并发症、无菌操作不规范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关节假体应早期接受正规内科规范治疗,术前积极控制合并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地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
作者:亓英国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ICU发生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采取措施,降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ICU341例患者送检各种标本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资料,寻找发生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41株铜绿假单胞菌共分离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2株,占9.4%;单因素分析,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与年龄、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使用内酰胺酶抑制复剂、使用碳青霉烯类、糖尿病、深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明显相关,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使用免疫抑制剂、冠心病、肿瘤、导尿管插管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使用碳青霉烯类、深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是铜绿假单胞菌发生泛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引发ICU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作者:郑喜胜;李充璧;董照刚;贾明雅;冯永利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区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为及时预警流感活动强度和流感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2年全区11所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和病原学检测数据,分析流感样病例占门诊就诊病例百分比、病毒分离率及流感病毒各亚型的变化规律.结果 2011年9月—2012年8月11所监测医院共报告流感样病例26 693例,流感样病例占2.11%,2012年第一季度达到高峰;监测医院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1011份,分离流感病毒44株,病毒分离率为4.35%;其中甲型H3N2 1株、乙型Victoria9株、乙型Yamagata 8株、未分型26株.结论 石景山区流感呈现明显的冬季流行高峰,乙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毒株,2011-2012年度流感活动度处于较低水平,流行高峰相对延后.
作者:白云;郭舫茹;朱倩;赵伟;何月莹;白晓潇;吴劲;李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47例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患者的诊治经过并随访,探讨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病情,其中保守治疗25例,保守治疗1周无效而改行手术治疗5例(分析时归入手术组),一期手术治疗17例;运用VAS疼痛评分系统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未出现椎间盘炎复发;保守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88±0.73)、(1.40±1.04)分,ODI指数分别为(22.12±4.10)%、(7.48±1.87)%,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41±0.50)、(1.27±1.08)分,ODI指数分别为(14.27±3.76)%、(6.86±1.93)%,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1个月时手术组VAS评分及ODI指数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1年时这两项指标间的差异则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应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式,对于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病例,应及时手术治疗;正确选择治疗方式,远期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森;彭昊;熊敏;廖梅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临床特征,为预防与控制CLABS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2011年CLABSI资料汇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0例住院患者发生CLABSI53例,发病率为7.1‰;在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27株占50.94%,真菌14株占26.42%,革兰阴性杆菌12株占22.64%;CLABSI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TPN)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BSI发病率与大无菌屏障及灌注抗菌药物无关(P>0.05).结论 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是CLABSI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CLABSI的发生.
作者:杨大运;齐战;高少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以2009年1月-2010年12月骨科Ⅰ类手术患者14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年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2010年实施干预措施,比较两年感染率和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 2009年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麻醉方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医师组(P<0.05),2010年以上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率为2.17%,2010年降至0.24%,两年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监测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发生.
作者:方英英;卢建新;孔三美;王东明;宋慧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培养与强化消毒供应中心员工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依从性,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 采用配对式分组法,对21名消毒供应中心员工于干预前后考核其职业防护认知程度;干预措施:对员工进行理论与操作培训,培训内容为职业暴露概念、因素、后果及防护方法,培训时间为3d,每天1h;采用笔试与操作的形式于培训后进行考核,以百分制计分;配全防护用具,取拿用具方便;由质量管理组长每周督导、检查.结果 培训、干预前职业防护认知考核得分为(46.45±11.14)分,培训、干预后职业防护认知考核得分为(94.15±3.95)分,配对两组考核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干预前6个月的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3.33%,培训、干预后6个月之内的职业暴露发生率为0,配对两组的职业暴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项研究所采用的干预方法有效、可操作性强,它提高了职业防护知识水平,降低了职业暴露发生率.
作者:刘燕玲;吴淑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