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万清廉;于洪涛;侯向生

关键词:食管癌, 贲门癌,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分析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探讨临床防治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医院2008年12月—2012年8月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切除且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患者30例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并以同期未出现肺部感染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单变量及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年龄、吸烟例数、合并低蛋白血症例数、病程、术中出血量、镇痛药物使用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例数分别为(46.1±5.5)岁、15例、11例、(5.1±1.7)个月、(269.5±68.5)ml、7例、8例;观察组患者分别为(57.5±6.3)岁、16例、15例、(6.4±2.3)个月、(516.7±104.0)ml、9例、1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证实术中出血量、低蛋白血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与患者术中出血量、合并低蛋白血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应当加强围手术期感染防治工作以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阴沟肠杆菌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母婴同室病房新生儿皮肤阴沟肠杆菌感染情况及药敏结果,为有效防治阴沟肠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产科206例皮肤感染的新生儿皮损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分析阴沟肠杆菌的药敏结果.结果 新生儿皮肤感染率为2.3%;检出病原菌15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位列前3位,分别占29.2%、12.3%和9.1%;阴沟肠杆菌19株,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常见;其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性为100.0%,对加替沙星、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耐药率均<27.0%,但其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50.0%.结论 阴沟肠杆菌是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其多药耐药现象严重,应监测其耐药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马秀华;宋风丽;马丽丽;石鑫;王春霞;刘盈;马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异烟肼雾化吸入对支气管结核伴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异烟肼雾化吸入疗法在支气管结核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类似的辅助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慢性病防治中心收治的94例支气管结核伴呼吸道感染患者按照入院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全身抗结核治疗,观察组给予全身抗结核治疗+异烟肼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痰检转阴率为98.0%,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6.1%,支气管镜检查Ⅰ型转归率为88.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分别为69.8%、67.4%、62.8%、6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烟肼雾化吸入显著提高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得到快速缓解,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欧阳国栋;吴渊;谢胜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老年患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2012年11月380例老年行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假体周围感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高龄(>70岁)、≥2种并发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手术时间>4 h、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无菌操作不规范、高血糖是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年龄、≥2种并发症、无菌操作不规范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关节假体应早期接受正规内科规范治疗,术前积极控制合并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地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

    作者:亓英国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2005-2011年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分布特点和变迁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2011年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分布构成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年检出鲍氏不动杆菌共1973株,来源标本为呼吸道、尿液、伤口分泌物、血液、引流液,分别占85.4%、3.7%、3.2%、2.1%、2.1%;分离自ICU占35.0%、非ICU占65.0%;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及多药耐药菌检出率逐年增加;ICU比非ICU科室的整体耐药水平偏高;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2.4%、28.7%和29.2%,仍是经验用药的首选;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头孢吡肟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6.4%和44.5%;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4.3%、37.1%和52.2%;对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8.1%和36.8%.结论 7年鲍氏不动杆菌的构成比及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的细菌学监测和动态分析,对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杜绝感染暴发流行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晔华;张坚磊;王世瑜;陈锦艳;穆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原因及控制措施

    目的 分析医院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诊治的相关资料,找出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 将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医院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并在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90例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的314例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找出导致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查阅文献和临床经验找出控制感染的相关措施.结果 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为22.28%,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基础疾病(β=0.850,OR=5.123)、感染前有放化疗史(β=1.114,OR=6.517)、低蛋白血症(β=0.997,OR=5.835)、住院天数≥7 d(β=0.907,OR=5.382)是导致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感染率较高,易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危险因素的重视并合理预防,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作者:滕宝群;周好;何宋兵;汪良;朱建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临沂市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调查临沂市手足口病患者并对其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临沂市报告的3621例手足口病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分布进行分析,并对采集的样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的RT-PCR检测.结果 临沂市2010-2012年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分别为490、1543、1588例,其中重症病例为3、8、14例,分别占0.61%、0.52%、0.88%;以3-6月份发病多、集中,2010年3-6月、2011年3-6月、2012年3-6月发病例数分别为393、1241、1356例,分别占全年发病数的80.2%、80.4%、85.4%;发病多的在费县、临沭和河东,为985、607、564例,分别占27.20%、16.76%、15.58%;1~4岁发病人数为2568例,占70.9%;散居儿童发病人数2125例,占58.7%;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1月—2011年2月病原型别为EV71 A基因型;2011年3月—2012年12月病原型别以EV71 C4亚型和CA16为主.结论 2010年1月—2011年2月由EV71引起手足口流行,而2011年3月—2012年12月主要由EV71和CA16等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流行,1~4岁儿童为易感人群.

    作者:王翔军;徐国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阴式子宫切除术后医院感染预防

    目的 探讨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预防途径选择,以有效预防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方法 将2008年7月—2012年7月入住医院的50例行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50例行阴式子宫切除术未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引起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50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50株病原菌,检出革兰阳性菌25株占50.0%,革兰阴性菌21株占42.0%,真菌4株占8.0%;根据Pearson单因素分析法筛选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剖宫产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剖宫产史为导致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剖宫产史为引起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在临床治疗中加以重视,并科学地选择预防途径,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易小英;程琪梅;朱雯惠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产房医院感染的隐患及预防控制对策

    目的 调查产房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探讨预防产房医院感染的干预措施及控制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宜昌地区二级以上医院产房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措施.结果 产房在医院感染预防和管理工作方面尚存在很多缺陷,如在产房区域布局设施、规范设置、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的落实、无菌操作、手卫生、人员培训、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医院感染的隐患.结论 产房作为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部门,需加大医院感染监控及管理力度,产房布局应科学合理,重视无菌物品的消毒、管理及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采取全方位、综合性的干预措施,才能达到有效预防与控制产房医院感染的目的.

    作者:吴小玲;叶红;向娟;周云琴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泌尿外科1575例住院患者行中段尿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PHOENIX 100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75例标本共检出59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79株,占63.38%,革兰阳性菌162株,占27.09%,真菌57株,占9.53%,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37.63%、9.03%、5.02%、3.85%、3.68%;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氨苄西林、喹诺酮类、四环素、氨曲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庆大霉素等耐药率较高,>50.00%;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均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0.89%、4.00%、5.33%;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等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5.56%、7.41%.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为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菌种,二者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依据药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作者:石华;徐述雄;李凯;罗湘容;白晓峰;王元林;孙兆林;夏术阶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肿瘤医院ICU血流感染病原菌致炎症反应的比较

    目的 比较肿瘤医院ICU血流感染病原菌炎症反应指标及引起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反应程度,以此指导ICU严重感染患者的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住ICU 48 h后血培养阳性患者60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及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炎症反应的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与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发生率分别为4.1%与22.0%(P<0.05),血清脑肽素值分别为(112.0±15.2)pg/ml与(812.0±25.3) pg/ml(P<0.05),行机械通气感染率分别为75.0%与94.4% (P=0.016);两组肾脏替代治疗例数、ICU住院时间、临床死亡率分别为10例与12例、(34.3±16.5)与(26.0±27.1)d及12.50%与22.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分离出病原菌6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60.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25.0%、11.7%,革兰阳性菌24株占40.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分别占16.7%、13.3%.结论 肿瘤医院ICU血流感染中革兰阴性菌的发生率偏高,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相比较,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炎症反应较重,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

    作者:吴莉;方敏峰;许华;杨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新生儿肺炎伴肺动脉高压采用真武汤联合西药的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真武汤联合西药对新生儿肺炎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医院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100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伴肺部感染的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年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真武汤,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动脉收缩压及术后并发症和再感染率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血NO2-水平提高程度和PaCO2、PASP、心率、体温的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低于试验组总有效率88.0%;治疗过程及治疗后,对照组出现5例肺水肿,8例肺部再感染,3例缺氧性大脑损伤,6例死亡;试验组出现4例肺水肿,2例肺部再感染,1例缺氧性大脑损伤,3例死亡;试验组治疗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武汤联合西药能有效治疗新生儿肺炎伴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且能降低治疗后再感染率和并发症.

    作者:蒋丽;蓝继奎;蒋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心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原因,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降低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32例心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432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者64例,感染率为14.81%;患者高龄、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种类较多、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长、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较长等是引起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64例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5株占66.18%,革兰阴性菌21株占30.88%,真菌2株占2.94%,革兰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5.00%、17.65%、11.76%,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分别占11.76%、7.35%、4.41%,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94%.结论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主要与高龄、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种类较多、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长、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较长等原因有关,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应针对以上高危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黄小媚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脊柱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脊柱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率,指导脊柱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选择2008-2012年180例脊柱外科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男124例,女56例,年龄41~72岁;收集标本后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80例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2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9株占74.6%;革兰阳性菌32株占25.4%;排名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2.2%、16.7%、13.5%、11.1%;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多黏菌素B敏感性强,耐药率均为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苄西林均保持较高耐药性,耐药率>66.7%;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5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20.0%.结论 脊柱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为预防感染,应加强消毒、隔离措施,早期感染需及时进行病原菌检查,指导合理用药.

    作者:赵枫;吕辉照;艾建国;张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浙江北部山区某医院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120及专用血培养瓶培养细菌,阳性瓶转种血平板,细菌鉴定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K-B法,按CLIS 2009年标准判定结果;采用WHONET 5.4软件对2009年1月—2012年10月7941例血培养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941份血培养标本共检出病原菌588株,阳性率为7.40%,其中革兰阳性菌376株占64.0%,革兰阴性菌164株占27.9%,真菌22株占3.7%,排名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50.7%、9.9%、9.5%、8.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除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100.0%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其中MRSA占57.1%,MRCNS占41.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除对其中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除1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外,其余菌株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等均敏感.结论 血液标本病原菌检出率相对较低,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占比例高,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对减少医院感染、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利涛;王晶莹;付雅捷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90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单用IFN组、单用ADV组,各30例,分别给予PegIFN联合ADV治疗和单用PegIFN及ADV治疗,持续48周;观察治疗12、24、48周时患者HBV-DNA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学指标、耐药基因变异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时3组均能快速降低HBVDNA载量,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8周时联合组、IFN组、ADV组3组比较HBV-DNA转阴率分别为60.0%、86.7%,36.7%、63.0%,20.0%、50.0%,HBeAg阴转率分别为13.3%、53.3%,6.0%、33.3%,3.3%、16.7%,HBeAg转换率分别为10.0%、50.0%,6.0%、26.7%,3.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周时3组HBsAg转阴率均为0,48周时HBsAg转阴率分别为联合组17.0%、IFN组10.0%、ADV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病毒变异发生,联合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增加.结论 PegIFN联合ADV能快速有效地抗病毒,使HBV-DNA下降,HBeAg血清学转换,甚至出现HBsAg转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梁江萍;张祥明;夏俊;洪帆;车瑾;秦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手术后发生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感染特征的差异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1月于医院手术室行手术后确诊为IRPA感染的432例患者为IRPA组,并将同期无IRPA感染的94 495例患者作为非IRPA组,对两组患者感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后IRPA感染患者年龄>59岁占95.0%,平均术后住院(4.79±26.57)d,首位的基础疾病为脑血管疾病,占15.05%,其次为烧伤和胰腺疾病,分别占14.58%和13.89%;手术后IRPA感染中侵入性操作使用频率远高于非IRPA医院感染者.结论 IRPA医院感染患者群集中在老年患者,以脑部疾病患者为主,术后感染部位多集中于泌尿道感染,临床应针对上述感染特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IRPA感染的发生.

    作者:丛连华;王宏兰;孙宝文;林影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加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方法 选取2011年6-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全部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395份,在预先设计的表格上逐项填写内容,采用趋势卡方检验统计分析合格率变化趋势.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75.77%,用药时机合格率60.43%,用药时间合格率17.71%;使用多的抗菌药物是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哌拉西林/舒巴坦;经医院的强化管理,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越来越低,呈不断下降的趋势(x2=111.32,P<0.01);用药时间合格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x2=77.44,P<0.01).结论 目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性,经质控管理,用药情况好转,需继续加强政策调控.

    作者:宋志香;薛文英;徐建立;张能为;刘东国;胡凤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腹腔感染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腹腔感染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的关系,为腹腔感染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66例腹腔感染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感染程度不同分为一般感染组40例,重症感染组26例,另选取32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CT水平.结果 重症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为(67.47±12.83)μg/L,一般感染组为(17.19±5.45)μg/L,对照组为(0.33±0.07)μg/L,3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经Newmen-Keuls法检验,重症感染组高于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一般感染组高于对照组(P<0.05);APACHE-Ⅱ评分重症感染组为(23.18±5.28)分,一般感染组为(3.23±1.8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程度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治疗前PCT水平为(40.19±8.78) μg/L、治疗后PCT水平为(6.29±2.10)μg/L,对照组PCT水平为(0.33±0.07)μg/L,3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经Newmen-Keuls法检验,观察组治疗前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可反映腹腔感染的严重程度,并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新军;王雷;秦玉刚;王煜霞;金建云;闫争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血液透析血源性疾病感染预防控制对策

    笔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血液透析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预防控制对策.1现状(1)血液透析中心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大部分的血液透析室建立较早,建筑流程、布局相对落后,分区不合理;透析室手卫生设施缺乏,降低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2)费用问题:由于地区经济问题,使用纠正贫血改善尿毒症用药少、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辅助检查不能定期完成等.(3)人员不足:血透室没有相对固定的医师,有的是肾科医师兼职,多数工程师是兼职人员.(4)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医务人员由于工作量大而忽视消毒隔离.

    作者:李庆红;李玉;解林花;蒋梅英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恒温聚维酮碘对手术野消毒效果的观察

    为减少室温对聚维酮碘在手术消毒时带来强烈冷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笔者于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6796例患者采用36~38℃5%恒温聚维酮碘进行手术野皮肤消毒,并观察其消毒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期手术患者6796例,男3465例,女3331例;年龄3~91岁,平均36.2岁.其中骨科3150例,普外科1367例,妇产科1168例,泌尿科381例,神经外科368例,胸外科362例.1.2方法 (1)术前备皮:病区按常规术前皮肤准备.(2)手术室准备:层流手术间,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50%~60%,手术间空气菌落数≤75 CFU/m3;5%聚维酮碘100ml/瓶,电热恒温水浴锅,水温计.

    作者:郭彩云;于美华;谢玮娜;何丽云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