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尹海军;徐学军;王磊;高景宇

关键词:前列腺术后, 膀胱痉挛, 医院感染,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引发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1例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 感染组患者的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主,开放性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36.9%,明显高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4.5%;年龄(OR=2.504)、手术持续时间(OR=3.398)、手术方式(OR=6.474)和导尿管留置时间(OR=2.120)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手术方式、导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持续时间与医院感染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是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颈椎手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旨在分析颈椎后路手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23例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结果 233例患者中有13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5.58%;平均年龄对照组为(55.51±3.12)岁、感染组为(60.00±4.97)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感染组的体重指数分别为24.87±3.81和33.33±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手术时间为(172.65±28.75)min,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9.96±15.80)min(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65.81±32.51)ml和(270.00±23.8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后路手术术后感染与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有关,体重指数越大、手术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风险越大.

    作者:潘磊;薛厚军;李捷;陈伟雄;王诗城;张帆;尹庆水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64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给予禁食、胃肠道减压、营养支持及广谱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26例患者痊愈、5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9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肛门排气天数、住院时间为(2.1±1.0)、(7.9±1.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6±1.8)、(14.0±4.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缓解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忠霞;于天英;高汉义;张学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确诊为侵入性真菌感染(IFI)病例,探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1年10月收洽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其在化疗间歇期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及出血,胸部CT见双肺感染、右肺大片实变影,采用比阿培南、万古霉素抗细菌感染效果欠佳,终经过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为侵入性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对伏立康唑敏感性欠佳,之后应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监测其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 确诊IFI感染的患者给予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约2个月,症状、体征及胸部CT影像学的监测,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治愈,临床表现完全消失,病情稳定,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巩固化疗中可出现侵入性真菌感染,病理确诊为金标准,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FI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郭智;陈惠仁;楼金星;何学鹏;刘晓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妊娠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选取妊娠期尿路感染患者108例及同期无尿路感染的孕妇103例,对两组孕妇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测定两组患者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结果 ≥35岁、文化程度较低、以往有尿路感染史、分娩史、流产史、贫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均为妊娠期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5岁、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既往有尿路感染史、分娩史、流产史以及贫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08例尿路感染患者在清洁中段尿中分离出89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多,占67.42%,其他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变形菌属、屎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分别占6.74%、6.74%、4.49%、3.37%、2.25%.结论 妊娠期尿路感染的因素是相对复杂的,发生尿路感染的孕妇在使用药物时需要顾及到胎儿的安全,应给予孕妇必要的健康教育.

    作者:张澍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甘肃省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甘肃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的现状.方法 通过现场访谈调查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48所医院133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48所医疗机构三级7所、二级41所,有独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三级6所、二级14所;133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中,女性96名、男性37名,年龄以40~50岁为主,占57.9%;专业以护理为主,占46.6%;学历以本科多,占32.3%;职称以中级为主,占50.4%;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时间<5年的占55.6%.结论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专业的人员有所加强,但总体数量仍然不足,专业人员比例配备欠合理.

    作者:张映华;张浩军;金凤玲;张俭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2008-2010年病原菌监测结果及多药耐药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2008-2010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泛耐药和多药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规范用药及防止耐药率增加.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病原菌的耐药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药敏试验操作标准(2008-2010年版)进行药敏试验和结果判断,同一患者剔除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临床所得菌种按照全国统一操作规程进行鉴定,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共分离出病原菌1040株,其中多药耐药和泛耐药菌共719株,占69.13%,多药耐药菌及泛耐药菌分别占20.19%、48.94%;2009年共分离出病原菌1485株,其中多药耐药和泛耐药菌共1041株,占70.10%,多药耐药菌及泛耐药菌分别占26.53%、43.57%;2010年共分离出病原菌1568株,其中多药耐药和泛耐药共1177株,占75.06%,多药耐药菌及泛耐药菌分别占20.15%、4.91%;2008-2010年排前5位的多药耐药和泛耐药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分别占24.34%、19.79%、13.34%,16.55%、12.87%、14.53%,13.21%、14.02%、11.38%,10.71%、14.60%、10.28%,6.95%、14.60%、27.27%;多药耐药和泛耐药菌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但泛耐药情况上升较快.结论 2008-2010年临床分离出的多药耐药及泛耐药菌呈增长趋势,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于丽娟;冯玲玲;张建民;李勇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原因及控制措施

    目的 分析医院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诊治的相关资料,找出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 将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医院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并在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90例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的314例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找出导致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查阅文献和临床经验找出控制感染的相关措施.结果 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为22.28%,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基础疾病(β=0.850,OR=5.123)、感染前有放化疗史(β=1.114,OR=6.517)、低蛋白血症(β=0.997,OR=5.835)、住院天数≥7 d(β=0.907,OR=5.382)是导致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感染率较高,易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危险因素的重视并合理预防,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作者:滕宝群;周好;何宋兵;汪良;朱建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注射用喷昔洛韦预防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注射用喷昔洛韦用于预防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2年6月接受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70例,随机分成注射用喷昔洛韦组和注射用阿昔洛韦组,各35例,记录患者第0、7、10、14、21、28天VAS评分,观察症状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药物治疗1周后,随访第0、7、14、21、28天,阿昔洛韦组VAS评分分别为(7.43±1.68)、(4.68±1.17)、(3.98±0.87)、(3.08±0.56)、(2.75±0.48)分,喷昔洛韦组VAS评分分别为(7.39.±1.62)、(4.32±1.02)、(3.45±0.74)、(2.43±0.42)、(2.06±0.34)分,第14、21、28天喷昔洛韦组VAS评分低于阿昔洛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物治疗后,阿昔洛韦组总有效率为71.4%,喷昔洛韦组总有效率为8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昔洛韦组有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喷昔洛韦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结论 注射用喷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与阿昔洛韦相似,后期预防作用要优于阿昔洛韦,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翔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糖尿病足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引起糖尿病足患者多药耐药菌(MDRMs)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处理对策.方法 将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医院就诊的83例MDRMs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未感染的83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对照组,找出引起MDRMs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观察组患者共分离出123株MDRMs,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4.47%,革兰阳性菌占45.5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占40.65%,其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5.20%和肠杆菌属21.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抗菌药物(OR=1.75,95%CI:1.38~2.21)、抗菌药物治疗疗程(OR=3.53,95% CI:1.58~7.87)、住院次数(OR=2.10,95%CI:1.12~3.92)、合并骨髓炎(OR=5.81,95% CI:2.93~11.54)、使用三代头孢(OR=1.54,95% CI:1.10~2.15)和神经缺损性伤口(OR=4.81,95%CI:1.40~16.52)与MDRMs感染有着密切关系.结论 糖尿病足MDRMs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规范化和无菌化.

    作者:赵琪;郑永波;胡增祥;李金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菌种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12月医院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细菌鉴定仪ATBExpression系统鉴定细菌,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CLSI推荐的双纸片确证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发生率.结果 临床分离率居前5位的革兰阴性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50株占25.36%、铜绿假单胞菌226株占22.92%、肺炎克雷伯菌149株占15.11%、鲍氏不动杆菌107株占10.85%和阴沟肠杆菌51株占5.17%,其中3种肠杆菌科细菌中未发现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菌株,但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90.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0.8%和32.9%;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6.4%和18.6%;鲍氏不动杆菌中未发现耐头孢哌酮/舒巴坦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4.7%.结论 加强对临床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和田县传染病控制工作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和田县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寻求完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思路.方法 分析和田县传染病控制工作的特点,提出适于当地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和田县传染病控制工作存在传染病预防控制队伍素质不高;传染病知识宣传不到位;传染病监测体系不完善;传染病控制实施机构执行力不强等特点.结论 着眼于长远,培养素质过硬的传染病预防控制队伍;选择合适的宣传方式,保证宣传效果;完善传染病监测体系;提高传染病控制实施机构执行力是完善和田地区传染病控制工作的必要措施.

    作者:戚广浩;艾比布拉·买买提明;王江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胸部为主多发伤并发感染的预测与辅助诊断

    目的 探讨胸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lβ(IL-1β)、IL-4、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LFNγ)与感染的关系,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265例以胸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并发感染分为感染组69例与非感染组196例;分析其并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变量分析,探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影响胸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高(>15分)、手术次数多(>2次)、使用呼吸机时间长(>7 d)、并发症多(>2种)、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和胃内容物误吸(P<0.05);感染患者的血浆IL-1β、IL-4、IL-8、TNFα、TNFγ比非感染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有MOFS评分高,有多种合并症、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和胃内容物误吸等,血浆中的IL-1β、IL-4、IL-8、TNFα、LFNγ值的升高可作为感染的参考指标.

    作者:郭晖;鲁加祥;吴文渊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的构建

    目的 构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为医院内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保障体系、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落实体系和职业暴露追踪体系的构建,探索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通过防护体系的建立、实施,不断健全职业暴露的各种防范、干预制度,规范报告,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及暴露后应急防范与处理能力,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和漏报率.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安全教育,规范医疗操作行为,落实标准预防,逐步完善医院职业暴露的防护体系,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对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作者:赵小莲;金凤玲;脱军运;王怡;房玉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结肠镜清洗消毒结果分析

    目的 调查结肠镜使用后并清洗消毒结果,为提高内镜灭菌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 结肠镜使用之后按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规范》进行全管道灌流清洗,均经专职工人用酸化水进行灭菌消毒,检测结肠镜镜头、钳道及附件消毒前后病原菌检出结果,应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肠镜消毒前检出主要病原菌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奇异变形菌、铜绿假单胞菌、幽门螺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该5种病原菌菌落数镜头分别检出4.5×105、4.1×105、4.0×105、3.6×106、2.4×105 CFU/件,钳道分别检出6.1×105.、7.6×107、1.4×107、3.1×107、2.1×106 CFU/件,附件分别检出1.6×105、3.3×106、2.7×106、5.4×106、4.4×106CFU/件;消毒后无病原菌检出.结论 结肠镜使用后由专职人员用酸化水消毒内镜,灭菌率较高,为临床检查及治疗提供了时间保障.

    作者:田雅军;李永生;吴敏奎;许秀娟;罗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新生儿肺炎伴肺动脉高压采用真武汤联合西药的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真武汤联合西药对新生儿肺炎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医院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100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伴肺部感染的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年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真武汤,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动脉收缩压及术后并发症和再感染率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血NO2-水平提高程度和PaCO2、PASP、心率、体温的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低于试验组总有效率88.0%;治疗过程及治疗后,对照组出现5例肺水肿,8例肺部再感染,3例缺氧性大脑损伤,6例死亡;试验组出现4例肺水肿,2例肺部再感染,1例缺氧性大脑损伤,3例死亡;试验组治疗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武汤联合西药能有效治疗新生儿肺炎伴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且能降低治疗后再感染率和并发症.

    作者:蒋丽;蓝继奎;蒋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管腔批量监测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

    目的 探讨影响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的因素,找出原因,及时纠正,保证灭菌的质量.方法 排查指示物质量是否存在问题,PCD装置是否存在故障,蒸汽质量是否合格,灭菌器密闭性是否完好等原因,同时做程序分析,查找批量监测频繁不通过的原因.结果 指示物、PCD装置、蒸汽质量及灭菌器的密闭性不存在问题,抽真空深度和脉冲高度不足,是造成批量监测频繁不通过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终批量监测通过.结论 排气阶段的抽真空深度和脉冲高度对空气的排出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终的灭菌效果.

    作者:严行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肿瘤医院ICU血流感染病原菌致炎症反应的比较

    目的 比较肿瘤医院ICU血流感染病原菌炎症反应指标及引起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反应程度,以此指导ICU严重感染患者的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住ICU 48 h后血培养阳性患者60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及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炎症反应的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与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发生率分别为4.1%与22.0%(P<0.05),血清脑肽素值分别为(112.0±15.2)pg/ml与(812.0±25.3) pg/ml(P<0.05),行机械通气感染率分别为75.0%与94.4% (P=0.016);两组肾脏替代治疗例数、ICU住院时间、临床死亡率分别为10例与12例、(34.3±16.5)与(26.0±27.1)d及12.50%与22.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分离出病原菌6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60.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25.0%、11.7%,革兰阳性菌24株占40.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分别占16.7%、13.3%.结论 肿瘤医院ICU血流感染中革兰阴性菌的发生率偏高,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相比较,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炎症反应较重,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

    作者:吴莉;方敏峰;许华;杨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糖尿病患者败血症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其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血中白细胞9.42×109/L,中性粒细胞8.13×109/L,血小板32×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4.36 g/L,D-二聚体定量4559.0 ng/ml;治疗后白细胞8.46×109/L,中性粒细胞6.49×109/L,血小板225×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定量正常.结论 DIC的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充分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抗栓药物,近年来活化蛋白C和凝血调节蛋白也逐渐成为治疗的新手段.

    作者:蒋鸿阳;杨杰;王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降低感染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为输 液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PICC置管进行输液的29例血液恶性肿瘤 患者为A组,同期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的29例患者为B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比较.结果 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3.45%,低于A组的10.34%,导管留置时间为(259.4±14.8)d,长于A组的(80.4±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置管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也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相应时段的水平(P<0.05).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好于PICC,患者的炎性反应更为轻微.

    作者:潘小为;侯秋秀;罗金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白血病化疗患者117例,收集体液及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并对感染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分布以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4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8株占25.9%;革兰阴性菌81株占55.1%;真菌28株占19.0%,排名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克雷伯菌属,分别占20.4%、12.9%、11.6%、10.2%;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对于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及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92.5%、61.9%、46.3%、31.3%、42.9%及26.5%,而对于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达100.0%;青霉素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抗菌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病原菌具有种类多、感染部位及耐药谱广等特点,临床应早期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羽;张天栋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