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条形码包外标签应用体会

任燕敏

关键词:条形码, 包外标签, 器械包装
摘要:包外标签是医疗器械包装时包外必须要粘贴的标志,它不单是灭菌效果检测的重要标志,同时还记录品名、日期、打包者等一些重要信息.包外标签的优劣可以反应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发展建设水平.目前CSSD应用的条形码包外标签有突出的优点:(1)条形码的可追溯作用:我们的外标签上设有条形码,每包器械进入CSSD后都有一个与其相匹配的条形码,根据条形码去实现对器械在清洗、包装、灭菌甚至到使用全过程的追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主动外排泵系统介导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鲍氏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医院环境和人体的皮肤黏膜表面,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菌血症、尿路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通过DNA杂交技术,不动杆菌属被分为32个基因种,其中7个已命名[1],其中临床样本中分离到多的是鲍氏不动杆菌.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的广泛应用,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日趋增多,2000年来自SENTRY的调查显示[2],该菌对-线药物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从2.0%上升至46.0%~54.0%.这一事件成为全球性的标志事件.多药耐药甚至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出现,给医院感染控制及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被称为21世纪革兰阴性菌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近年来有关主动外排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笔者就鲍氏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泵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凤春;任爱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预防多药耐药菌感染

    多药耐药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创伤性诊疗方法的增多、耐药菌株不断出现造成人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必须切实从源头抓起.

    作者:李小玲;马德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血液病房医院真菌感染的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血液病房住院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2010年收治的4243例血液病患者,对其真菌感染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24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01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3.0%,其中真菌感染478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1.3%,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升高;基础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占61.1%;真菌感染部位以口咽部居首,占 59.2%,其次为肺部,占18.2%;以肺部及血液真菌感染治疗费用高;粒细胞缺乏、长期住院(≥14 d),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7 d)、原发疾病未缓解是医院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发病率升高,危险因素多,治疗费用高,需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封蔚莹;高建红;钟永根;傅佳萍;罗洪强;刘忠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危重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349例危重病患者分离的病原菌及非发酵菌的耐药性.结果 44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343株,占77.1%,革兰阳性菌40株,占9.0%,真菌62株,占13.9%;常见病原菌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129株,占28.9%,铜绿假单胞菌56株,占12.6%,白色假丝酵母菌54株,占12.1%,洋葱伯克翟尔德菌42株,占9.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9株,占8.8%;在几种主要非发酵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及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敏感性较高;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仅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较为敏感.结论 非发酵菌为危重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抗菌治疗应以病原学及耐药性监测结果为依据.

    作者:李明晖;沈巨信;阮永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骨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现状及管理措施

    目的 掌握骨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原始资料,对其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7-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进行持续监测,并对所得实验室监测数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骨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伤口感染为主,临床送检标本主要是伤口分泌物,占89.6%;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现出增高趋势,新监测数据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耐药率低,为12.3%,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在12.3%~10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个别种类抗菌药物耐药率3年内持续>40.0%,对这类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应是今后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

    作者:裴卫国;李妙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脉冲场电泳及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源性的比较

    目的 分析脂肪酸气相色谱方法能否应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同源性分析.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43株MRSA;分别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和脂肪酸气相色谱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43株菌有8个克隆;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结果,43株菌存在6个克隆,符合率仅32.56%.结论 在菌株同源性判断的准确性上与脉冲场电泳分型还有差距;脂肪酸气相色谱应用于MRSA的同源性分析仍需严谨.

    作者:毛璞;吴松林;叶丹;单靖岚;林美仪;李常安;黎毅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放射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原因与对策

    目的 分析医院放射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现状和感染因素,针对性提出相应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6年2月-2010年2月放射介入手术医院感染病例168例;对采取预防控制干预措施前(2006年1月-2008年1月)、后(2008年2月-2010年2月)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干预前放射介入手术室发生106例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4%,其原因主要与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认知不足有关,占44.4%,其次为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缺陷,占33.0%、22.6%与手术室布局不合理有关;干预后感染率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高发区域;介入手术室布局、医院感染监测与管理制度的执行、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良好认识、感染控制措施的认真落实是控制放射介入手术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

    作者:田荣华;马芬;王艳;肖刚;戴一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泌尿生殖道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特点及耐药性

    目的 了解医院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发生特点及耐药性.方法 对2010年6月-2011年10月在医院全科及妇科门诊检查的200例患者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属检测,并同时选择10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受检的标本检出支原体属阳性108例,感染率为54.00%,其中男性感染率为32.10%,女性感染率为68.91%,以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为主,男性与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3.46%、52.94%,支原体总感染率与Uu感染率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Uu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为94.44%、90.28%、93.06%,对环丙沙星、壮观霉素耐药率较高.为90.28%、77.78%;人支原体(Mh)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0%,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均为100.00%;Uu+Mh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高,为77.78%、72.22%,对环丙沙星、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为94.44%、88.89%.结论 泌尿生殖道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率相对较为多见,其中以Uu感染为主,女性高于男性,临床一线常用药物均耐药.

    作者:余昊微;姚银霜;王智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信息化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改革传统医院感染管理的模式,建立信息化的医院感染监控方法.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化平台,建立医院感染信息网上直报、抗菌药物监测管理、病原菌及药敏信息监测、目标性监测、信息反馈功能为一体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结果 实时、准确的医院感染信息,提高了感染控制的时效性,2009年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监控实施前平均漏报率为40.40%,2010年实施后平均漏报率为6.53%,漏报病例明显减少,医院感染报告、管理和控制的时效性、防控性增强,现患率调查的效率明显提高,有效地提高抗菌药物合理的使用.结论 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实现了全员、全方位的管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和效率.

    作者:李超;闫洪泉;袁崇光;刘苏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微生物酵素预防治疗肠道细菌易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微生物酵素对他克莫司(FK506)作用下肠道细菌易位情况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4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免疫抑制组和预防治疗组;比较3组间肝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肠黏膜病理分析.结果 免疫抑制组第5、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8.57%、4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P<0.05);各时间点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预防治疗组第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14%,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的0(P<0.05);第3、5、7天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P<0.05).结论 FK506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皮损伤,肠道机械屏障功能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应用微生物酵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FK506引起的肠黏膜上皮损害,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

    作者:马伟立;侯垒;李宁;高居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菌血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菌血症患者菌种的分布和阳性报警时间( TTP)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血培养阳性的461株病原菌进行菌种分布和TTP的比较分析.结果 菌血症的菌种分布以肠杆菌科细菌和葡萄球菌属为主,两者之和>80.0%;各菌种TTP以肠杆菌科细菌较短、肠球菌属次之,假丝酵母菌属长;除假丝酵母菌属和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外,所有细菌的TTP均<72 h.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葡萄球菌属是菌血症的重要病原菌;TTP对于判断菌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非苛养菌的血培养报告时间建议缩短至72h.

    作者:许健波;朱以军;单小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条形码包外标签应用体会

    包外标签是医疗器械包装时包外必须要粘贴的标志,它不单是灭菌效果检测的重要标志,同时还记录品名、日期、打包者等一些重要信息.包外标签的优劣可以反应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发展建设水平.目前CSSD应用的条形码包外标签有突出的优点:(1)条形码的可追溯作用:我们的外标签上设有条形码,每包器械进入CSSD后都有一个与其相匹配的条形码,根据条形码去实现对器械在清洗、包装、灭菌甚至到使用全过程的追踪.

    作者:任燕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交腿皮瓣移植术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交腿皮瓣移植术适用于因创伤和慢性骨髓炎导致的小腿软组织缺损、骨质外露,以健侧皮肤为供皮区,等待创面长出肉芽,然后游离植皮.我院72例交腿皮瓣移植术,修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为我院创伤骨科中心2006年1月-2011年6月72例交腿皮瓣手术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72例患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作者:杨归兰;郑映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2009-2010年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

    目的 了解使用抗菌药物的具体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管理依据,方法 选择2009-2010年出院病例,每月随机抽查各科室当月约10.0%的出院病历,对抗菌药物应用及治疗用药病原学检查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两年共监测出院病历5782份,使用抗菌药物4347例,抗菌药物使用率75.2%,联合用药:单用3497例,占80.5%,二联用药804例,占18.5%,≥三联用药44例,占1.0%,特殊用药92例,使用率为2.1%;4347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中,治疗用药1873例,占43.1%,预防用药1893例,占43.5%,治疗+预防例581例,占13.4%;治疗用药病原学检查1331例,送检率为54.2%,特殊用药92例,特殊用药病原学检查90例,送检率为97.8%.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率处于较高的水平,治疗用药病原学检查得到进一步改善;应加强管理力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黄冠新;廖丹;莫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80例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

    目的 探讨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发生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医院2008年8月-2011年9月收治的8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共57例,占71.2%,其中下呼吸道31例,占38.7%,上呼吸道26例,占32.5%,其次为胃肠道感染11例,占13.7%;患者的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以及住院时间>14 d是胸外科术后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结论 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多,其次是胃肠道;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是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外科医师在临床中应充分的给予重视,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要采取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在术后要缩短住院时间以及加强对患者的呼吸道管理等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雷国荣;谭黎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洗婴室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洗婴室是新生儿沐浴、护理的主要场所,很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由于我院加强了洗婴室医院感染的预防及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健全管理体系与普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我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各科均成立了感染监控小组,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了工作流程,根据各科各专业特点分类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者:徐凤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后深部真菌感染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在医院确诊的90例化疗后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留取口腔、痰、尿、血液等,进行真菌培养;依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特定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焦虑的影响.结果 90例感染患者中,常见的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0.00%,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占27.78%;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缓解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048,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为(36.67±3.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70±4.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5).结论 白血病化疗后深部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特定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病情,减轻焦虑情况,对治疗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滕玉琴;施鹏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护理措施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78例医院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结果 78例患者肺部感染性标本中培养出10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8.6%;革兰阳性球菌占25.7%,真菌占5.7%;病原菌均为耐药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结论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护理部应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修定护理制度,完善护理程序,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暴发流行.

    作者:孔双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研究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所以,采用相关的措施处理及预防VAP是当今临床上一个重要的课题.我科在控制和预防VAP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 选择2010年1-12月入住呼吸科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35例为试验组,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70.01±8.19)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6例,重症肺炎6例,肺癌3例.选择2009年1-12月入住呼吸科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3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73.23±6.32)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例,重症肺炎5例,肺癌3例,有机磷中毒1例.两组均采用经鼻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在年龄、性别、病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徐海英;万晓蓉;张彩云;杜国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黑热病1例的诊断

    患者,男,21岁,因发热1个多月入院.1月前患者因受凉后出现不规则发热,伴畏寒、寒颤,体温高40.5℃,咳嗽,咳少许泡沫痰,气促,活动后明显,鼻衄6次,每次量少,能自行停止,在当地按肺部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仍反复发热.患者两年前在甘肃陇南打工1年,曾接触确诊为黑热病患者.查体:体温39.1℃,急性热病容,轻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巩膜无黄染,左侧腋窝及双侧耳后可扪及数个大小不一淋巴结,约1.5 cm×1.0 cm,双侧鼻腔黏膜见糜烂、出血,心、肺均阴性,肝肋下4 cm、质中等,脾肋下8 cm、质中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36×109/L,红细胞3.48×1012/L,血红蛋白96 g/L,PLT 40×109/L;肝功:丙胺酸氨基转移酶32.6 U/L,天东氨酸基转移酶83.2 U/L,白蛋白26.9 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0.54.血沉66 mm/h.B超:肝肋下4.5 cm,脾肋下8.8 cm.骨髓涂片:增生像,未找到利杜体,黑热病抗体阳性.胸部CT提示:双肺纹理稍增多,其内见少许点状影.

    作者:朱其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