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护理措施

孔双红

关键词:颅脑外伤, 气管切开术, 肺部感染, 病原菌, 预防, 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78例医院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结果 78例患者肺部感染性标本中培养出10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8.6%;革兰阳性球菌占25.7%,真菌占5.7%;病原菌均为耐药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结论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护理部应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修定护理制度,完善护理程序,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暴发流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与分析

    目的 分析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源菌及药敏分析.方法 选择2003年6月-2011年6月医院收治的223例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98例,女125例,年龄25~78岁,平均(44.5±5.2)岁,回顾性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结果 223例患者手术后病原学检测有45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0.2%;共检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占28.2%,主要为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3%、9.9%,革兰阴性菌51株,占71.8%,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3.9%、16.9%、15.5%、8.5%、7.0%;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中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喹喏酮类较敏感,敏感率高的是万古霉素,为100.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为敏感,敏感率为100.0%.结论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上切口感染较轻时,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若切口感染呈中重度,则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严重感染时可选用亚胺培南.

    作者:王向群;张庆;陈金敏;罗俊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手卫生整合管理对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影响

    目的 了解针对手术人员实施手卫生整合管理后,对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月起对手术医护人员实施以手术间内实行手消毒剂干洗手法、外科手消毒揉搓、无触式戴无菌手套方法及戴双层手套等为主要措施的规范化手卫生整合管理,并回顾性分析实施前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对参加手术人员手卫生进行整合管理方法后,手术人员的手卫生清洁消毒合格率和洗手依从性得到提高,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由2007-2008年的0.87%降至2009-2010年的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63,P<0.01).结论 规范的手卫生整合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消毒隔离质量,减少外源性接触感染,对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月琼;许琍文;熊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2011年3、4月份出院的121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121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术前30 min给药116例,占95.9%;抗菌药物使用前5名的分别是:头孢曲松、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单一、二联用药分别占91.7%、8.3%.结论 医院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预防使用率过高、用药级别过高、用药时间过长、更换药物频繁等,应加强监管,促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作者:张勤;朱华云;刘亮宝;黄春蓉;谌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发病情况及耐药性.方法 选取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535例,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接种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535例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共感染6种真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24株,占60.56%,热带假丝酵母菌108株,占20.19%,啤酒假丝酵母菌42株,占7.85%,克柔假丝酵母菌36株,占6.73%;另有光滑假丝酵母菌18株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7株;535株假丝酵母菌属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以及伊曲康唑耐药性较高,分别为95.51%、94.39%以及81.87%.结论 调查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发病情况,分析感染菌株及其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有积极意义.

    作者:姚慕崑;刘玮;高珊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联机在线血液透析仪滤过透析液与置换液的检测结果

    目的 预警干预联机在线血液透析滤过(On-line HDF)机器透析液、置换液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的结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25台On-line HDF机器,对内毒素滤过器更换后不同时间抽检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透析液、置换液内毒素滤过器更换30 d后细菌菌落数为(0.4000±0.8700)CFU/ml,内毒素数量为0 EU/ml,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析液、置换液内毒素过滤器在更换60 d即使用120次必须更换;On-line HDF治疗的微生物学质量合格,医院感染控制要高度重视.

    作者:沈霞;周晓玲;汤兵;俞青松;叶红;杨俊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方法 收集110株不重复鲍氏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分析多药耐药谱.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为58.2%~83.8%,且MIC值多>512 μg/ml;对多黏菌素B敏感率为100.0%,其余药物耐药率为43.6%~93.6%;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率高达97.8%,泛耐药率为10.9%.结论 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多为多药耐药菌株.

    作者:刘振茹;凌保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ELISPOT及ELISA鉴别HBV感染免疫状态的研究

    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状态.方法 临床诊断的慢性HBV感染者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患者各16例,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用HBcAg或培养液刺激,分别用ELISPOT及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PBMC分泌的r-干扰素(INFr).结果 用ELISA方法,两组患者PBMC受HBcAg刺激分泌IFNr,分别为(655.25±3.80)、(578.37±7.73)ng/L,阳性率分别为68.81%、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ELISPOT方法,两组患者PBMC受HBcAg刺激分泌IFNr,阳性率分别为87.5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PBMC对HBcAg刺激的免疫反应不同,鉴别二者,ELISPOT优于ELISA.

    作者:施理;许小珍;符健;林锋;贾杰;陈所贤;蔡笃运;王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糖肽类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2010年1-12月医院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的687例次住院患者病历,分析研究患者病情、药物联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评价临床用药合理性.结果 687例次中使用去甲万古霉素278例次、万古霉素283例次、替考拉宁126例次;其中109例次患者培养出细菌,根据药敏结果用药105例次占15.3%,经验用药占87.4%;用药合理197例次,占28.7%,用药基本合理269例次,占39.1%,用药不合理221例次,占32.2%;不合理用药中无适应证用药问题突出,有91例次,占不合理用药数的41.2%.结论 应规范应用糖肽类抗菌药物,以避免出现难以控制的耐药局面.

    作者:钱春艳;许建平;陈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疱疹病毒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单纯性疱疹病毒(HSV)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编入研究组,另选取50例同期医院健康门诊体检者列入对照组,取两组研究对象血液进行抗体检测和结果判定,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HSV-1 IgM和HSV-2 IgM抗体滴度OD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HSV-1 IgM抗体滴度OD值为0.30±0.09,对照组为0.29±1.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HSV 2 IgM抗体滴度OD值为0.08±0.0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1±0.00,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V-2组的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顾大东;魏莉;杨越;周劲建;赵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信息化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改革传统医院感染管理的模式,建立信息化的医院感染监控方法.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化平台,建立医院感染信息网上直报、抗菌药物监测管理、病原菌及药敏信息监测、目标性监测、信息反馈功能为一体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结果 实时、准确的医院感染信息,提高了感染控制的时效性,2009年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监控实施前平均漏报率为40.40%,2010年实施后平均漏报率为6.53%,漏报病例明显减少,医院感染报告、管理和控制的时效性、防控性增强,现患率调查的效率明显提高,有效地提高抗菌药物合理的使用.结论 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实现了全员、全方位的管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和效率.

    作者:李超;闫洪泉;袁崇光;刘苏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老年男性尿路感染病原菌生物膜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产生物膜阴性及阳性病原菌在耐药性上的差异,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358例老年男性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进行培养,对培养出的致病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以及生物膜检测,并对产生物膜阴性及阳性病原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对比统计.结果 共分离出36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9.89%,革兰阳性球菌次之,占20.44%,真菌和其他病原菌占9.67%,革兰阳性球菌生物膜的检出率为40.54%,革兰阴性杆菌生物膜的检出率为41.11%,分离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和变形菌属,分别占53.87%、15.75%、7.74%,其生物膜检出率分别为41.03%、45.61%、39.29%;生物膜检出阳性病原菌的耐药率高于生物膜检出阴性的病原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引起老年男性尿路感染的本研究以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和变形菌属为主;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呋辛以及青霉素;生物膜检出阳性病原菌的耐药率高于生物膜检出阴性的病原菌.

    作者:余祖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利奈唑胺对E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治疗EICU内耐甲氧西株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MRSA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观察组给予利奈唑胺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利奈唑胺组总有效率为82.1%,明显优于万古霉素组的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奈唑胺组的细菌清除率为78.6%,明显优于万古霉素组的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均明显下降,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EICU内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顾益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血液病房医院真菌感染的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血液病房住院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2010年收治的4243例血液病患者,对其真菌感染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24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01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3.0%,其中真菌感染478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1.3%,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升高;基础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占61.1%;真菌感染部位以口咽部居首,占 59.2%,其次为肺部,占18.2%;以肺部及血液真菌感染治疗费用高;粒细胞缺乏、长期住院(≥14 d),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7 d)、原发疾病未缓解是医院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发病率升高,危险因素多,治疗费用高,需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封蔚莹;高建红;钟永根;傅佳萍;罗洪强;刘忠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慢性创面的病原菌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慢性创面中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2010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慢性创面感染患者创面病原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收治的117例患者中,有86例患者送检174份标本行创面病原菌培养,其中141份病原学检测阳性,阳性率为81.03%,141份阳性标本中,126份为单纯细菌感染,占89.36%,7份为单纯真菌感染,占5.56%,8份为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占5.68%;共检出134株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分别检出24、18、18、13株,各占17.91%、13.43%、13.43%、9.70%,共检出16株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0.00%.结论 细菌、真菌感染在慢性创面中的发生率极高,及时准确了解创面病原菌分布,利于有效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张凯;朱家源;唐冰;陈斌;郭栋;胡志成;李晓卉;朱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循证医学应用于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流程的管理

    目的 探讨循征医学应用于门诊医院感染控制流程建立及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通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医务人员培训流程、预检流程、操作流程、重点部门监测流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进行系统评价、整合证据、优化流程、应用实施,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质量持续改进的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流程.结果 流程管理实施前医院感染预防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标准预防执行率分别为78.9%、51.1%、77.8%,实施后为88.6%、87.2%、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管理实施后明显改善了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及废弃物处理管理.结论 循证医学向医院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基于此基础的流程管理,使门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并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常态化.

    作者:姒怡冰;朱会耕;叶婷;冯蔚如;秦越翠;李光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7例危重症深静脉置管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将深静脉置管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医疗差异,分析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年龄(63.5±11.7)、(53.2±18.3)岁,股静脉置管19、25例,颈内静脉置管11、28例,外周静脉置管7、157例,置管次数(2.2±1.2)、(1.3±1.0)次,置管留置时间(33.4±2.7)、(21.4±3.1)d,人均激素使用(4.5±2.6)、(2.3±1.7)例次,单间病房使用4、49例,责任护士年资>5年7、8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采用股静脉置管、置管留置时间长、置管次数多、激素频繁使用、病房环境差、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是深静脉置管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在对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做好医院感染控制的规范管理,降低深静脉置管术术后感染发生率.

    作者:田洪忆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及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56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目标监测,对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抗菌药物耐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为23.81%,其次为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34.92%~53.97%,对其余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5.56%~100.00%;共检出34株耐亚胺培南PAE,3株泛耐药菌株.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多药耐药;VAP感染已十分严重,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治疗应选择科学的联合用药方案;首选药物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作者:吴丽丽;王丽君;胡勤辛;沈世恩;于小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黑热病1例的诊断

    患者,男,21岁,因发热1个多月入院.1月前患者因受凉后出现不规则发热,伴畏寒、寒颤,体温高40.5℃,咳嗽,咳少许泡沫痰,气促,活动后明显,鼻衄6次,每次量少,能自行停止,在当地按肺部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仍反复发热.患者两年前在甘肃陇南打工1年,曾接触确诊为黑热病患者.查体:体温39.1℃,急性热病容,轻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巩膜无黄染,左侧腋窝及双侧耳后可扪及数个大小不一淋巴结,约1.5 cm×1.0 cm,双侧鼻腔黏膜见糜烂、出血,心、肺均阴性,肝肋下4 cm、质中等,脾肋下8 cm、质中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36×109/L,红细胞3.48×1012/L,血红蛋白96 g/L,PLT 40×109/L;肝功:丙胺酸氨基转移酶32.6 U/L,天东氨酸基转移酶83.2 U/L,白蛋白26.9 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0.54.血沉66 mm/h.B超:肝肋下4.5 cm,脾肋下8.8 cm.骨髓涂片:增生像,未找到利杜体,黑热病抗体阳性.胸部CT提示:双肺纹理稍增多,其内见少许点状影.

    作者:朱其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爱护佳洗手液在外科手消毒中应用前景的研究

    目的 比较爱护佳手消毒液与传统的聚维酮碘在外科术前洗手消毒的效果.方法 受试医务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即聚维酮碘组(对照组)和爱护佳组(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手感染率差异、两组洗手时间的差异,在不同时间点(消毒后即刻、30、60、120min)的手部检出细菌数量的差异;另选择Ⅰ、Ⅱ、Ⅲ三类不同切口的患者,分别使用两种消毒剂消毒,比较它们对三类切口感染率的差异.结果 聚维酮碘组和爱护佳组的手部带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洗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爱护佳组时间较短;两组间消毒后<120min手部细菌检出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3类切口患者分别使用两种消毒剂消毒后,切口感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爱护佳手消液是一种新型的良好的外科洗手消毒液.

    作者:宋勤;王美女;方艳飞;方燕姿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危重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349例危重病患者分离的病原菌及非发酵菌的耐药性.结果 44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343株,占77.1%,革兰阳性菌40株,占9.0%,真菌62株,占13.9%;常见病原菌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129株,占28.9%,铜绿假单胞菌56株,占12.6%,白色假丝酵母菌54株,占12.1%,洋葱伯克翟尔德菌42株,占9.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9株,占8.8%;在几种主要非发酵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及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敏感性较高;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仅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较为敏感.结论 非发酵菌为危重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抗菌治疗应以病原学及耐药性监测结果为依据.

    作者:李明晖;沈巨信;阮永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