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肽类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调查分析

钱春艳;许建平;陈荣

关键词:糖肽类抗菌药物, 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合理应用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2010年1-12月医院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的687例次住院患者病历,分析研究患者病情、药物联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评价临床用药合理性.结果 687例次中使用去甲万古霉素278例次、万古霉素283例次、替考拉宁126例次;其中109例次患者培养出细菌,根据药敏结果用药105例次占15.3%,经验用药占87.4%;用药合理197例次,占28.7%,用药基本合理269例次,占39.1%,用药不合理221例次,占32.2%;不合理用药中无适应证用药问题突出,有91例次,占不合理用药数的41.2%.结论 应规范应用糖肽类抗菌药物,以避免出现难以控制的耐药局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肛周脓肿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 了解肛周脓肿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便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医院2009-2011年收治82例肛周脓肿患者,对其脓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82例患者临床共分离病原菌143株,其中厌氧菌80株占55.9%,需氧菌63株占44.1%,革兰阴性菌125株占87.4%,革兰阳性菌18株占12.6%,检出株数居首位的为脆弱拟杆菌,检出63株占44.0%,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占28.0% ;82例肛周脓肿患者中,单纯厌氧菌感染26例占31.7%,单纯需氧菌感染2例占2.4%,混合感染54例占65.9%;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高,达100.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达99.2%.结论 肛周脓肿多为内源性细菌感染,是以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感染为主的混合性感染,治疗时应首选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物治疗.

    作者:何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基层医院发热门诊放射检查室医院感染控制

    基层医院发热门诊建立之初,因疫情形势的紧迫,成立比较仓促,设施不够完善,房间结构不能完全适应传染病控制的需要.疫情过后又疏于进一步建设,特别是放射机房,空间狭小,机器设备只能简单配置,放射医师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往返发热门诊与放射科之间,其防止医院感染自觉意识较差,消毒隔离操作不够规范,增加了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如何防范发热门诊放射医师医院感染发生,其控制措施:(1)强化放射医师医院感染管理意识,要求必须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消毒、灭菌、洗手、穿隔离衣等各种基本操作技能.(2)工作时须穿隔离衣、戴手套、口罩,处理每例患者前及时更换手套.

    作者:滕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利奈唑胺对E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治疗EICU内耐甲氧西株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MRSA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观察组给予利奈唑胺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利奈唑胺组总有效率为82.1%,明显优于万古霉素组的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奈唑胺组的细菌清除率为78.6%,明显优于万古霉素组的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均明显下降,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EICU内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顾益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烧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便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1年2月-2011年9月390例烧伤患者创面培养出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调查.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546株,革兰阴性杆菌352株占64.47%,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175株占32.0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分别占12.45%、10.62%,真菌19株占3.48%,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1.83%;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低,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一代耐药性均高.结论 烧伤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严重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治疗.

    作者:蔡海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集中管理模式下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集中管理模式下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作用,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2009年8月消毒供应中心对全院重复使用医疗器械、清洁医疗护理用具进行集中清洗消毒灭菌,拓展消毒供应中心为临床的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频次,并分析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结果 集中管理模式下的消毒供应中心不仅为临床提供有质量保障的无菌物品、清洁用具,实现无菌物品的信息追踪,而且降低污染器械对诊疗环境的污染,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结论 集中管理模式的消毒供应中心在为全院提供无菌物品、清洁物品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作者:张萍;郭卫华;梁卓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出口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出口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以便掌握其动态,制定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6月医院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出口处分泌物培养阳性者,进行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76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70株占92.1%,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棒杆菌属,占48.7%、31.6%,革兰阴性菌5株占6.6%,真菌1株占1.3%;37株表皮葡萄球菌中,28株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为75.7%;检出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引起出口处感染的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患者多为免疫力低下人群;建立分泌物细菌监测机制,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多药耐药菌感染或定植,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晓梅;潘恬;许晓妹;何慧芬;程亚菲;葛玉英;费晓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后深部真菌感染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在医院确诊的90例化疗后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留取口腔、痰、尿、血液等,进行真菌培养;依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特定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焦虑的影响.结果 90例感染患者中,常见的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0.00%,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占27.78%;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缓解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048,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为(36.67±3.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70±4.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5).结论 白血病化疗后深部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特定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病情,减轻焦虑情况,对治疗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滕玉琴;施鹏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护理毕业实习生手卫生执行率分析

    护理毕业生是医院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实习期间,也是与患者接触多的医务工作者之一.笔者在2010-2011年招聘护理新员工,通过考核护理操作过程中现场观察的方法,记录护理毕业生手卫生的执行情况,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 2010-2011年护理毕业生应聘人员1178名,其中本科936名,专科242名,应聘者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安徽、武汉、上海、重庆、黑龙江、江西、北京、山东等省市高等护理院校.

    作者:许瑛;沈慧珠;李君;陈芳;汤红鹰;周娟华;张兰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联合检测幽门螺杆菌CagA、VacA、Ure、Hsp60及RdxA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相关蛋白(VacA)、尿素酶(Ure)、热休克蛋白60(Hsp60)和氮素还原酶(RdxA)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86例患者以免疫斑点试验(蛋白芯片)检测幽门螺杆菌CagA、VacA、Ure、Hsp60及RdxA抗体,对照组106例为健康体检人员.结果 患者组中CagA、VacA、Ure、Hsp60的总阳性率分别为65.02%、52.67%、71.40%、11.7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agA、VacA和Ure检测对萎缩性胃炎、胃癌的阳性率为80.00%~90.00%,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阳性率为70.00%~78.00%,其余的阳性率均<74.00%,但VacA、Ure、Hsp60检测对胃癌的阳性率均为89.47%.结论 5种Hp抗体检测对表浅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诊治有较高参考价值.

    作者:陈海潮;单平囡;许德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诊断及多重PCR SCCmec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对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基因诊断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mec基因盒(SCCmec)基因分型的方法.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双重PCR(emA和mecA)鉴定,再将鉴定为MRSA的临床菌株和3株标准株用多重PCR方法在一个反应体系(针对MRSA的8个基因)中进行SCCmec基因分型.结果 临床分离株中有6株鉴定为MRSA,对其和MRSA标准株的多重PCR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两株临床株为SCCmecⅡ型,4株为Ⅲ型,标准株SA-w2为Ⅰ型,MRSA252为Ⅱ型.结论 该研究可以很好地对临床MRSA进行基因诊断和分型,对MRSA的诊断和分型、耐药研究以及分子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建平;曾浩;邹全明;毛旭虎;郭鹰;肖斌;丁红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2011年3、4月份出院的121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121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术前30 min给药116例,占95.9%;抗菌药物使用前5名的分别是:头孢曲松、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单一、二联用药分别占91.7%、8.3%.结论 医院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预防使用率过高、用药级别过高、用药时间过长、更换药物频繁等,应加强监管,促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作者:张勤;朱华云;刘亮宝;黄春蓉;谌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状况.方法 对2008-2010年呼吸内科患者送检痰标本分离培养用VITEK-2 Compact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菌种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4版本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1150株,革兰阴性杆菌664株,占57.7%,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球菌270株占23.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6株,占18.8%;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结论 呼吸内科感染病原菌耐药性较为严重,应不断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万莉萍;史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2008-2010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感染特征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8-2010年临床标本中分离的SAU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获得1198株SAU,其中来源于呼吸道943株,占78.7%,分泌物149株,占12.4%,尿液56株,占4.7%;SAU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008-2010年检出率分别84.1%、84.7%、84.0%;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及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均>75.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部分敏感,耐药率<50.0%;对利福平较敏感,耐药率8.9%~16.9%,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无耐药.结论 SAU耐药严重,应加大监控力度,预防MRSA感染的发生、传播及流行.

    作者:张正银;窦蓉;周强华;孙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预防多药耐药菌感染

    多药耐药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创伤性诊疗方法的增多、耐药菌株不断出现造成人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必须切实从源头抓起.

    作者:李小玲;马德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慢性创面的病原菌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慢性创面中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2010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慢性创面感染患者创面病原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收治的117例患者中,有86例患者送检174份标本行创面病原菌培养,其中141份病原学检测阳性,阳性率为81.03%,141份阳性标本中,126份为单纯细菌感染,占89.36%,7份为单纯真菌感染,占5.56%,8份为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占5.68%;共检出134株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分别检出24、18、18、13株,各占17.91%、13.43%、13.43%、9.70%,共检出16株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0.00%.结论 细菌、真菌感染在慢性创面中的发生率极高,及时准确了解创面病原菌分布,利于有效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张凯;朱家源;唐冰;陈斌;郭栋;胡志成;李晓卉;朱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酸化水消毒呼吸管道的效果观察

    我科于2008年对全院呼吸管道实行集中回收管理,运用酸化水取代“84”消毒剂进行呼吸管道消毒,效果很好.1 方法1.1酶洗 将污染呼吸管道储水罐及湿化罐、管道小接头浸泡于1 ∶ 150手洗或1∶400机洗的多酶清洗液中2~10min.1.2 自来水冲洗 经含酶清洗液浸泡后的管道使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仔细检查管道内有无痰痂、血渍及其他污物残留后,使用毛刷彻底清洁干净,用自来水冲洗.1.3酸化水消毒 将清洗的所有管道及接头运用酸化水浸泡消毒15 min.

    作者:杨兴玉;侯秋华;陈春丽;谭家琼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医院工作人员HBV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工作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加强医院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防止和减少HBV的感染.方法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检测;并统计不同职业、年龄医院工作人员的感染率.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全阴占52.3%,乙型肝炎主要感染模式为抗-HBs合并抗-HBc阳性占6.0%,抗-HBs合并抗-HBe、抗-HBc阳性占2.9%,HBsAg合并抗-HBe、抗-HBc阳性占1.7%;医院不同职务HBV感染率明显不同,全院821名职工被检血清中,其中护士感染率为12.1%,医师感染率为18.3%,医技人员感染率为12.6%,行政人员感染率为4.7%,后勤人员感染率为4.6%;总感染率为11.3%,医院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感染率明显高于机关、后勤人员(x2=15.043,P<0.01);医院工作人员中HBV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40~59岁感染率高,达16.0%,各年龄组HB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P<0.05).结论 医院工作人员尤其是医务人员HBV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感染.

    作者:聂新乾;徐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医院尿路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内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住院患者医院内尿路感染的临床资料,并用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05例尿路感染患者中,共检出19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97株,占49.49%,革兰阳性杆菌61株,占31.12%,真菌38株,占19.39%;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认为与尿路感染显著关联的因素有:年龄、留置导尿管时间、侵入性操作和白细胞数.结论 及时明确医院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合理控制,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对降低尿路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艳;全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微生物酵素预防治疗肠道细菌易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微生物酵素对他克莫司(FK506)作用下肠道细菌易位情况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4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免疫抑制组和预防治疗组;比较3组间肝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肠黏膜病理分析.结果 免疫抑制组第5、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8.57%、4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P<0.05);各时间点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预防治疗组第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14%,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的0(P<0.05);第3、5、7天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P<0.05).结论 FK506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皮损伤,肠道机械屏障功能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应用微生物酵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FK506引起的肠黏膜上皮损害,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

    作者:马伟立;侯垒;李宁;高居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两种胆囊结石术后胆道感染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并分析胆囊结石腹腔镜切除及保胆取石术后胆道感染率.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1月医院收治胆囊结石患者120例,将其分为胆囊结石腹腔镜切除组和保胆取石组,观察术后胆道感染的情况,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囊结石腹腔镜切除术无1例发生术后胆道感染(胆管炎),感染率为0;保胆取石手术55例患者中,6例发生胆道感染,感染率为10.91%,与腹腔镜切除术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结石腹腔镜切除在减少甚至避免术后感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海;孙可望;孙国强;刘庭华;徐文卓;程林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