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郭卫华;梁卓
目的 了解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选择在医院治疗的32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2d~12岁,其中男172例,女148例;对所有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320例患者中共培养出2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68株,占63.6%,分布在前几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以及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阳性菌70株,占26.6%,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6株,占9.8%,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药敏试验表明,革兰阴性菌耐药性低为亚胺培南,而对于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高为头孢一代,低为万古霉素.结论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严重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
作者:李上淼;李绍锦;丁振尧;郭爱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肛周脓肿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应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双纸片扩散确诊试验检测ESBLs.结果 从肛周脓肿中共分离出12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7株,占71.31%,革兰阳性菌32株,占26.23%,真菌3株,占2.4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检出19株,检出率为32.7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6株,检出率为33.33%,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 病原菌耐药性问题是抗感染治疗的主要威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性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康振华;许向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针对手术人员实施手卫生整合管理后,对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月起对手术医护人员实施以手术间内实行手消毒剂干洗手法、外科手消毒揉搓、无触式戴无菌手套方法及戴双层手套等为主要措施的规范化手卫生整合管理,并回顾性分析实施前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对参加手术人员手卫生进行整合管理方法后,手术人员的手卫生清洁消毒合格率和洗手依从性得到提高,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由2007-2008年的0.87%降至2009-2010年的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63,P<0.01).结论 规范的手卫生整合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消毒隔离质量,减少外源性接触感染,对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月琼;许琍文;熊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生物酵素对他克莫司(FK506)作用下肠道细菌易位情况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4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免疫抑制组和预防治疗组;比较3组间肝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肠黏膜病理分析.结果 免疫抑制组第5、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8.57%、4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P<0.05);各时间点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预防治疗组第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14%,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的0(P<0.05);第3、5、7天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P<0.05).结论 FK506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皮损伤,肠道机械屏障功能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应用微生物酵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FK506引起的肠黏膜上皮损害,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
作者:马伟立;侯垒;李宁;高居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预警干预联机在线血液透析滤过(On-line HDF)机器透析液、置换液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的结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25台On-line HDF机器,对内毒素滤过器更换后不同时间抽检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透析液、置换液内毒素滤过器更换30 d后细菌菌落数为(0.4000±0.8700)CFU/ml,内毒素数量为0 EU/ml,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析液、置换液内毒素过滤器在更换60 d即使用120次必须更换;On-line HDF治疗的微生物学质量合格,医院感染控制要高度重视.
作者:沈霞;周晓玲;汤兵;俞青松;叶红;杨俊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包外标签是医疗器械包装时包外必须要粘贴的标志,它不单是灭菌效果检测的重要标志,同时还记录品名、日期、打包者等一些重要信息.包外标签的优劣可以反应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发展建设水平.目前CSSD应用的条形码包外标签有突出的优点:(1)条形码的可追溯作用:我们的外标签上设有条形码,每包器械进入CSSD后都有一个与其相匹配的条形码,根据条形码去实现对器械在清洗、包装、灭菌甚至到使用全过程的追踪.
作者:任燕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对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基因诊断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mec基因盒(SCCmec)基因分型的方法.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双重PCR(emA和mecA)鉴定,再将鉴定为MRSA的临床菌株和3株标准株用多重PCR方法在一个反应体系(针对MRSA的8个基因)中进行SCCmec基因分型.结果 临床分离株中有6株鉴定为MRSA,对其和MRSA标准株的多重PCR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两株临床株为SCCmecⅡ型,4株为Ⅲ型,标准株SA-w2为Ⅰ型,MRSA252为Ⅱ型.结论 该研究可以很好地对临床MRSA进行基因诊断和分型,对MRSA的诊断和分型、耐药研究以及分子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建平;曾浩;邹全明;毛旭虎;郭鹰;肖斌;丁红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伏立康唑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中真菌感染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6月-2011年8月的38例既往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AML患者,再次化疗后应用伏立康唑片进行二级预防,按照开始预防时间分为中性粒细胞>1×109/L和中性粒细胞<1×109/L两组,总结分析预防用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应用伏立康唑片进行真菌感染的二级预防,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整体预防失败的比例为10.5%,中性粒细胞>1×109/L开始预防的患者无预防失败发生,中性粒细胞<1×109/L开始预防的患者,预防失败者占18.2%.结论 应用伏立康唑片进行真菌感染的二级预防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有可能降低真菌感染的复发,在中性粒细胞>1×109/L开始二级预防,可以提高二级预防的成功率.
作者:赵邢力;李巍;林冬;刘兵城;周春林;王津雨;宫本法;刘凯奇;魏述宁;张广吉;秘营昌;王建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多药耐药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创伤性诊疗方法的增多、耐药菌株不断出现造成人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必须切实从源头抓起.
作者:李小玲;马德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所以,采用相关的措施处理及预防VAP是当今临床上一个重要的课题.我科在控制和预防VAP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 选择2010年1-12月入住呼吸科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35例为试验组,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70.01±8.19)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6例,重症肺炎6例,肺癌3例.选择2009年1-12月入住呼吸科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3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73.23±6.32)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例,重症肺炎5例,肺癌3例,有机磷中毒1例.两组均采用经鼻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在年龄、性别、病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徐海英;万晓蓉;张彩云;杜国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 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112例,对其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中,2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6%;股静脉感染率为21.9%,稍高于颈内静脉的17.1%及锁骨下静脉的15.4%,然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10 d患者的感染率为11.5%,低于置管10~20、>20 d患者的17.4%及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感染率为31.6%,显著高于其他基础疾病(P<0.05);中心静脉置管血流通畅患者感染率为17.9%,血流不通畅感染率为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减少感染发生,首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部位,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要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预防感染发生.
作者:吕忠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交腿皮瓣移植术适用于因创伤和慢性骨髓炎导致的小腿软组织缺损、骨质外露,以健侧皮肤为供皮区,等待创面长出肉芽,然后游离植皮.我院72例交腿皮瓣移植术,修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为我院创伤骨科中心2006年1月-2011年6月72例交腿皮瓣手术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72例患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作者:杨归兰;郑映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因1G/2G多态性在支气管结核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支气管结核狭窄的关系.方法 采用DNA测序方法,对114例支气管结核患者和11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进行MMP-1基因1G/2G多态性的基因型分析,比较基因型分布和支气管结核组织浸润和治疗后狭窄指标的关系.结果 MMP-1基因1G/2G多态的1G/1G、1G/2G和2G/2G基因型在支气管结核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4.7%、38.6%、16.7%;1G/2G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与支气管结核治疗后支气管狭窄显著相关(P=0.003);与2G/2G纯合子基因型相比,携带1G等位基因的支气管结核患者治疗后发生支气管狭窄情况更严重(P<0.05);1G/2G基因型分布与支气管结核患者的年龄、性别、支气管结核分型无明显相关.结论 MMP-1基因1G/2G多态性与治疗后支气管结核的狭窄性有关,携带1G等位基因可能是支气管结核治疗后支气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作者:梁莉;乐军;刘丽蓉;韩敏;唐神结;肖和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口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便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8-2011年收治的230例口腔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30例口腔感染患者检出细菌522株,其中厌氧菌344株,占65.9%,需氧菌178株,占34.1%;在厌氧菌中,主要检出的黑色素普氏菌127株,中间普氏菌88株,口腔链球菌34株,牙龈卟啉单胞菌29株,二氧化碳嗜纤维菌22株,核梭杆菌16株,韦荣球菌14株,共生放线杆菌9株,福赛类杆菌5株;药敏试验表明,厌氧菌株对万古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高度敏感,敏感率均>90.0%.结论 口腔感染患者病原体以厌氧菌为主,可选用万古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卢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感染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医院2008-2010年,老年病房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分离,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检测;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结果 分离的10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亚胺培南的菌株有205株,检出率为19.4%,其中产金属酶的有57株,阳性率为27.8%;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于老年重症病房、老年呼吸内科、老年神经内科,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有明显差异.结论 加强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按照药敏试验选择治疗药物,以防止菌株扩散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陈键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2010年1-12月医院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的687例次住院患者病历,分析研究患者病情、药物联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评价临床用药合理性.结果 687例次中使用去甲万古霉素278例次、万古霉素283例次、替考拉宁126例次;其中109例次患者培养出细菌,根据药敏结果用药105例次占15.3%,经验用药占87.4%;用药合理197例次,占28.7%,用药基本合理269例次,占39.1%,用药不合理221例次,占32.2%;不合理用药中无适应证用药问题突出,有91例次,占不合理用药数的41.2%.结论 应规范应用糖肽类抗菌药物,以避免出现难以控制的耐药局面.
作者:钱春艳;许建平;陈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导致下呼吸道黄杆菌属感染的临床特点、黄杆菌属对抗菌药的敏感性,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对医院加强医疗室2001-2010年30例行机械通气发生下呼吸道黄杆菌属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0例机械通气发生下呼吸道黄杆菌属感染的病例均有基础疾病、长期应用多种抗菌药史;共分离出30株黄杆菌属,主要为脑膜脓毒金黄杆菌,占33.33%;黄杆菌属对红霉素、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较敏感;30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6.7%.结论 黄杆菌属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老年、有基础疾病、应用广谱抗菌药、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黄杆菌属耐药率较高;严格落实清洁、消毒、隔离措施、无菌操作规程,可以预防黄杆菌属的感染.
作者:孙健龙;张素梅;管晓芸;张仁仙;宋秀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NICU 36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医院NICU重症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10.33%,其危险因素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神智状态、住院时间、床单位使用面积、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有密切关系.结论 减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是降低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作者:付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以207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乙型肝炎(HBV)及丙型肝炎(HCV)感染率,研究HBV及HCV感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按肿瘤类别、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癌的HBV、HCV及混合感染的感染率高,分别为82.87%、6.71%和4.86%;45~55岁年龄段HBV及HCV单项感染率高,为22.26%、3.71%;而55~65岁年龄段HBV及HCV混合感染率高,为2.91%;肝癌及胃癌HBV和HCV单项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而肺癌及结肠癌HBV及HCV单项感染率男性低于女性,肝癌及结肠癌的HBV及HCV混合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肺癌及胃癌则男性低于女性.结论 肝癌的HBV、HCV及混合感染的感染率高;在HBV及HCV单项感染情况下,45~55岁年龄段感染率高并且男性高于女性.
作者:李晓阳;王金英;李致远;郑燕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源菌及药敏分析.方法 选择2003年6月-2011年6月医院收治的223例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98例,女125例,年龄25~78岁,平均(44.5±5.2)岁,回顾性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结果 223例患者手术后病原学检测有45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0.2%;共检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占28.2%,主要为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3%、9.9%,革兰阴性菌51株,占71.8%,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3.9%、16.9%、15.5%、8.5%、7.0%;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中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喹喏酮类较敏感,敏感率高的是万古霉素,为100.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为敏感,敏感率为100.0%.结论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上切口感染较轻时,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若切口感染呈中重度,则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严重感染时可选用亚胺培南.
作者:王向群;张庆;陈金敏;罗俊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