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乐军;刘丽蓉;韩敏;唐神结;肖和平
目的 分析脂肪酸气相色谱方法能否应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同源性分析.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43株MRSA;分别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和脂肪酸气相色谱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43株菌有8个克隆;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结果,43株菌存在6个克隆,符合率仅32.56%.结论 在菌株同源性判断的准确性上与脉冲场电泳分型还有差距;脂肪酸气相色谱应用于MRSA的同源性分析仍需严谨.
作者:毛璞;吴松林;叶丹;单靖岚;林美仪;李常安;黎毅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对器械的清洗进行质量控制及规范化管理,降低医院的综合成本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复用器械经过清洗前的预处理,多酶清洗剂浸泡后流水下手工清洗,用毛刷或洁布去除黏附在器械上的污物,使用除锈剂,经过漂洗、终未漂洗、上光养护.结果 通过肉眼目测法检测器械清洁、光亮、无污渍、功能完好,报废率由5.9%降至2.0%,器械使用寿命延长;复用器械规范化清洗后,使用科室满意度由50.0%升至99.0%.结论 复用器械规范化清洗能降低器械报废率,提高使用科室满意度;专业清洗复用器械管理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者:徐国凤;吕宝丽;周海林;李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急性生理功能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用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风险预警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的对216例NICU患者进行入院<24 h G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依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组,研究组间医院感染率、平均住院日及器械使用日的统计差异性.结果 按照APACHEⅡ评分分组的高、中及低危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8.6%、19.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H和器械使用日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与APACHEⅡ评分不仅可用于N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警,还可用于患者住院日和器械使用H的初步预测.
作者:李海英;李淑娟;杨楠;秦伟;张晓丹;胡文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2006年1月-2011年9月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谱的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普遍耐药,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9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W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克林霉素类及利福平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MS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分离株对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均敏感,对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和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的耐药率均<10.0%;MRSA分离率呈下降趋势;大部分测试药物在6年内耐药率变化不大,但少数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所有增加,如利福平、红霉素等.结论 6年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MRSA的分离率有下降趋势;MRSA呈多药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及喹奴普汀/达福普汀仍保持较高敏感性.
作者:周勇;杨乐和;林雪峰;李云雷;郑隆;方超;李继法;徐显;余方友;王良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包外标签是医疗器械包装时包外必须要粘贴的标志,它不单是灭菌效果检测的重要标志,同时还记录品名、日期、打包者等一些重要信息.包外标签的优劣可以反应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发展建设水平.目前CSSD应用的条形码包外标签有突出的优点:(1)条形码的可追溯作用:我们的外标签上设有条形码,每包器械进入CSSD后都有一个与其相匹配的条形码,根据条形码去实现对器械在清洗、包装、灭菌甚至到使用全过程的追踪.
作者:任燕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通过倡导人性化服务理念,注重人性化护理管理,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以便更好地满足护理服务对象的需求,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升供应室护理质量.作为护士长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娴熟的技术水平及人性化的护理管理理念,才能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动性,为临床服务更加完善.现将人性化管理在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作者:陈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生物酵素对他克莫司(FK506)作用下肠道细菌易位情况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4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免疫抑制组和预防治疗组;比较3组间肝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肠黏膜病理分析.结果 免疫抑制组第5、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8.57%、4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P<0.05);各时间点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预防治疗组第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14%,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的0(P<0.05);第3、5、7天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P<0.05).结论 FK506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皮损伤,肠道机械屏障功能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应用微生物酵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FK506引起的肠黏膜上皮损害,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
作者:马伟立;侯垒;李宁;高居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产生物膜阴性及阳性病原菌在耐药性上的差异,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358例老年男性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进行培养,对培养出的致病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以及生物膜检测,并对产生物膜阴性及阳性病原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对比统计.结果 共分离出36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9.89%,革兰阳性球菌次之,占20.44%,真菌和其他病原菌占9.67%,革兰阳性球菌生物膜的检出率为40.54%,革兰阴性杆菌生物膜的检出率为41.11%,分离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和变形菌属,分别占53.87%、15.75%、7.74%,其生物膜检出率分别为41.03%、45.61%、39.29%;生物膜检出阳性病原菌的耐药率高于生物膜检出阴性的病原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引起老年男性尿路感染的本研究以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和变形菌属为主;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呋辛以及青霉素;生物膜检出阳性病原菌的耐药率高于生物膜检出阴性的病原菌.
作者:余祖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多药耐药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创伤性诊疗方法的增多、耐药菌株不断出现造成人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必须切实从源头抓起.
作者:李小玲;马德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便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1年2月-2011年9月390例烧伤患者创面培养出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调查.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546株,革兰阴性杆菌352株占64.47%,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175株占32.0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分别占12.45%、10.62%,真菌19株占3.48%,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1.83%;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低,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一代耐药性均高.结论 烧伤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严重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治疗.
作者:蔡海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在医院确诊的90例化疗后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留取口腔、痰、尿、血液等,进行真菌培养;依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特定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焦虑的影响.结果 90例感染患者中,常见的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0.00%,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占27.78%;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缓解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048,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为(36.67±3.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70±4.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5).结论 白血病化疗后深部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特定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病情,减轻焦虑情况,对治疗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滕玉琴;施鹏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循征医学应用于门诊医院感染控制流程建立及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通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医务人员培训流程、预检流程、操作流程、重点部门监测流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进行系统评价、整合证据、优化流程、应用实施,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质量持续改进的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流程.结果 流程管理实施前医院感染预防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标准预防执行率分别为78.9%、51.1%、77.8%,实施后为88.6%、87.2%、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管理实施后明显改善了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及废弃物处理管理.结论 循证医学向医院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基于此基础的流程管理,使门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并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常态化.
作者:姒怡冰;朱会耕;叶婷;冯蔚如;秦越翠;李光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对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基因诊断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mec基因盒(SCCmec)基因分型的方法.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双重PCR(emA和mecA)鉴定,再将鉴定为MRSA的临床菌株和3株标准株用多重PCR方法在一个反应体系(针对MRSA的8个基因)中进行SCCmec基因分型.结果 临床分离株中有6株鉴定为MRSA,对其和MRSA标准株的多重PCR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两株临床株为SCCmecⅡ型,4株为Ⅲ型,标准株SA-w2为Ⅰ型,MRSA252为Ⅱ型.结论 该研究可以很好地对临床MRSA进行基因诊断和分型,对MRSA的诊断和分型、耐药研究以及分子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建平;曾浩;邹全明;毛旭虎;郭鹰;肖斌;丁红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选择在医院治疗的32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2d~12岁,其中男172例,女148例;对所有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320例患者中共培养出2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68株,占63.6%,分布在前几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以及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阳性菌70株,占26.6%,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6株,占9.8%,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药敏试验表明,革兰阴性菌耐药性低为亚胺培南,而对于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高为头孢一代,低为万古霉素.结论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严重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
作者:李上淼;李绍锦;丁振尧;郭爱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分析菌血症患者菌种的分布和阳性报警时间( TTP)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血培养阳性的461株病原菌进行菌种分布和TTP的比较分析.结果 菌血症的菌种分布以肠杆菌科细菌和葡萄球菌属为主,两者之和>80.0%;各菌种TTP以肠杆菌科细菌较短、肠球菌属次之,假丝酵母菌属长;除假丝酵母菌属和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外,所有细菌的TTP均<72 h.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葡萄球菌属是菌血症的重要病原菌;TTP对于判断菌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非苛养菌的血培养报告时间建议缩短至72h.
作者:许健波;朱以军;单小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出院病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临床科室医务人员采用现场检查、提问以及发放医院感染知识问卷,调查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人员构成等内容.结果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人员构成,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14名,占28.0%,15名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占30.0%;240份出院病历中,医院感染病例迟报、漏报12例,有210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7.5%;3名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原为护理人员,其中两人的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结论 医院感染病例管理存在问题较多,应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学习、开展前瞻性监测,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性、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及医疗废物的管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素质.
作者:林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社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的认知状况并分析,了解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社区医院在职医护人员.结果 部分医护人员已经具备了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在工作中积极进行了预防和控制,但在一些具体概念及操作方面仍存在问题,对职业防护及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偏低,护士、医师、医技人员的知晓率分别为42.8%、43.8%、27.5%;大多数社区医院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并建立了部分规章制度,但管理力度仍不够.结论 社区医院感染管理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并加大社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力度.
作者:章奇珍;郑敏芳;朱莲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换药时循环风消毒对烧伤病房空气质量的影响.方法 设计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烧伤病房换药同时用循环风消毒机对空气进行现场试验,对换药前、后的病房空气进行细菌采样;对照组换药时,不进行循环风消毒,空气采样同试验组,分析两组菌落数变化.结果 两组换药前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换药后试验组菌落数为(111.0±42.9)CFU/m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97.4±220.0)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消毒后菌落数少于消毒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换药后菌落数高于换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烧伤病房换药时循环风持续消毒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作者:金汉宏;郑建美;何燕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伏立康唑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中真菌感染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6月-2011年8月的38例既往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AML患者,再次化疗后应用伏立康唑片进行二级预防,按照开始预防时间分为中性粒细胞>1×109/L和中性粒细胞<1×109/L两组,总结分析预防用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应用伏立康唑片进行真菌感染的二级预防,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整体预防失败的比例为10.5%,中性粒细胞>1×109/L开始预防的患者无预防失败发生,中性粒细胞<1×109/L开始预防的患者,预防失败者占18.2%.结论 应用伏立康唑片进行真菌感染的二级预防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有可能降低真菌感染的复发,在中性粒细胞>1×109/L开始二级预防,可以提高二级预防的成功率.
作者:赵邢力;李巍;林冬;刘兵城;周春林;王津雨;宫本法;刘凯奇;魏述宁;张广吉;秘营昌;王建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4月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加用恩替卡韦组)各30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质(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2周血清ALT、AST、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分别为(202.S±31.4)U/L、(1984±32.5)U/L、(78.7±12.1)μmol/L、(7.2±1.2)分,治疗后24周血清ALT、AST、TB水平及Child- Pugh评分分别为(50.3±12.5)U/L、(52.3±11.9)U/L、(35.7±6.1)μmol/L、(6.1±1.1)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可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作者:侯山平;周鑫;金成益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