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分析

张勤;朱华云;刘亮宝;黄春蓉;谌科

关键词:围手术期, 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2011年3、4月份出院的121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121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术前30 min给药116例,占95.9%;抗菌药物使用前5名的分别是:头孢曲松、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单一、二联用药分别占91.7%、8.3%.结论 医院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预防使用率过高、用药级别过高、用药时间过长、更换药物频繁等,应加强监管,促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控制

    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针对新生儿的易感因素,加强了医疗、护理管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新生儿病房感染,现报道如下.1 易感因素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胎龄越小或出生体重越低,感染的发生率越高;新生儿病房内患儿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差和侵入性操作多等为其共同特点,因而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医护人员手是造成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媒介;抗菌药物及激素的滥用易导致菌群失调,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患儿住院时间长短有关,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降低患儿平均住院日数可降低医院感染率;病房布局不合理、面积较小、床位多,也增加了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机会.

    作者:吴慧杰;杨丽丽;尹建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社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认知与管理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社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的认知状况并分析,了解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社区医院在职医护人员.结果 部分医护人员已经具备了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在工作中积极进行了预防和控制,但在一些具体概念及操作方面仍存在问题,对职业防护及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偏低,护士、医师、医技人员的知晓率分别为42.8%、43.8%、27.5%;大多数社区医院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并建立了部分规章制度,但管理力度仍不够.结论 社区医院感染管理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并加大社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力度.

    作者:章奇珍;郑敏芳;朱莲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骨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现状及管理措施

    目的 掌握骨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原始资料,对其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7-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进行持续监测,并对所得实验室监测数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骨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伤口感染为主,临床送检标本主要是伤口分泌物,占89.6%;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现出增高趋势,新监测数据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耐药率低,为12.3%,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在12.3%~10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个别种类抗菌药物耐药率3年内持续>40.0%,对这类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应是今后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

    作者:裴卫国;李妙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循环风持续消毒对烧伤病房空气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换药时循环风消毒对烧伤病房空气质量的影响.方法 设计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烧伤病房换药同时用循环风消毒机对空气进行现场试验,对换药前、后的病房空气进行细菌采样;对照组换药时,不进行循环风消毒,空气采样同试验组,分析两组菌落数变化.结果 两组换药前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换药后试验组菌落数为(111.0±42.9)CFU/m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97.4±220.0)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消毒后菌落数少于消毒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换药后菌落数高于换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烧伤病房换药时循环风持续消毒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作者:金汉宏;郑建美;何燕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护理毕业实习生手卫生执行率分析

    护理毕业生是医院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实习期间,也是与患者接触多的医务工作者之一.笔者在2010-2011年招聘护理新员工,通过考核护理操作过程中现场观察的方法,记录护理毕业生手卫生的执行情况,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 2010-2011年护理毕业生应聘人员1178名,其中本科936名,专科242名,应聘者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安徽、武汉、上海、重庆、黑龙江、江西、北京、山东等省市高等护理院校.

    作者:许瑛;沈慧珠;李君;陈芳;汤红鹰;周娟华;张兰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2010年河南省中原地区临床分离菌耐药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2010年河南省中原地区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2010年河南省中原地区7所医院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ESBLs的检测,按CLSI 2008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并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所医院共分离病原菌501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402株占67.9%,革兰阳性菌1612株占32.1%;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克雷伯菌属为常见临床分离菌,分别占20.6%、16.2%、11.4%、9.2%、9.2%;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8.7%、36.2%和18.1%;葡萄球菌属中MRSA和MRSCN的检出率分别为67.4%和81.4%;SAU和CNS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高度耐药,对呋喃妥因、利福平耐药率较低,未见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依次为0.9%、27.0%、36.0%和41.4%,庆大霉素高耐药株已达67.6%.结论 该地区细菌耐药性仍呈上升趋势,定期对该地区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有重要价值.

    作者:陆建福;戴启宇;邢志广;冯真真;李华信;王海霞;李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消毒供应中心卫生员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为了加强卫生员管理,使消毒隔离制度得到落实,对近年来消毒供应中心卫生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存在的问题(1)卫生员文化程度低:缺乏医学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2)缺乏消毒隔离知识:由于卫生员缺乏消毒隔离知识,常出现不戴口罩出入无菌区和不戴手套直接接触污物,处理污物后不摘手套和不清洗双手便接触清洁物品,致双手污染或被锐器刺伤等.(3)工作分工不明确:科室虽制定了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但缺乏量化考核方案,工作不到位,自觉性差.(4)无完善的管理体制:因卫生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较低,科室无考核及奖惩制度加以约束,所以工作缺乏积极性.

    作者:韩玲;袁选英;徐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与分析

    目的 分析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源菌及药敏分析.方法 选择2003年6月-2011年6月医院收治的223例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98例,女125例,年龄25~78岁,平均(44.5±5.2)岁,回顾性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结果 223例患者手术后病原学检测有45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0.2%;共检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占28.2%,主要为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3%、9.9%,革兰阴性菌51株,占71.8%,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3.9%、16.9%、15.5%、8.5%、7.0%;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中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喹喏酮类较敏感,敏感率高的是万古霉素,为100.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为敏感,敏感率为100.0%.结论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上切口感染较轻时,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若切口感染呈中重度,则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严重感染时可选用亚胺培南.

    作者:王向群;张庆;陈金敏;罗俊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产科门诊患者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 探讨产科门诊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易患因素监测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10月医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240例孕产妇的资料,统计并比较产妇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所导致呼吸道感染的情况.结果 在所有孕产妇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个人因素中,因自身免疫力低下所引起呼吸道感染率为65.00%,明显高于其他个人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孕产妇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环境因素中,因季节因素所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感染率为78.75%,明显高于其他环境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起孕产妇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个人因素是自身免疫力低下、季节变化的因素,所以应合理安排饮食、补充机体免疫力、完善医院产科 门诊的取暖设施,改善因季节变化对产妇产生的不良影响.

    作者:杨仙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规范供应室护士的操作方法

    自2010年开始我科尝试制定供应室各项工作的操作步骤,依据管理规范将各种操作制定详细的操作要领和评分方法与标准,形成考试卷形式,便于护士对操作方法的掌握.现报道如下.1 资料供应室承担了全院各临床科室各类器械包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及无菌发放的全过程.每日高压灭菌两次,手工清洗器械50~100件次.现有护士7名,年龄29~48岁;本科1名,大专2名,中专4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1名,工人4名.

    作者:孙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百级层流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空气细菌数量的调查

    目的 探讨医院百级层流手术室在进行手术状态下,空气中沉降细菌数量监测结果,了解影响其因素和探讨改进层流手术室洁净度的措施.方法 测定百级层流手术室在进行手术状态下(即动态条件下)不同时段空气中沉降细菌菌落数.结果 静态条件下不同手术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条件下不同手术室之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第一台手术开始时与结束前比较,1、3室沉降菌数量随手术时间延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室内5~10人时,空气沉降菌数量为(10.978±7.275)CFU/平板,11~16人时,沉降菌数量为(23.399±17.334)CFU/平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空气沉降菌数量与手术室人数呈正相关.结论 人员是层流手术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应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是保障手术中空气清净度的一项关键措施.

    作者:张亚莉;于芳;周浩;姚翠军;汪能平;孙树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泌尿生殖道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特点及耐药性

    目的 了解医院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发生特点及耐药性.方法 对2010年6月-2011年10月在医院全科及妇科门诊检查的200例患者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属检测,并同时选择10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受检的标本检出支原体属阳性108例,感染率为54.00%,其中男性感染率为32.10%,女性感染率为68.91%,以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为主,男性与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3.46%、52.94%,支原体总感染率与Uu感染率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Uu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为94.44%、90.28%、93.06%,对环丙沙星、壮观霉素耐药率较高.为90.28%、77.78%;人支原体(Mh)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0%,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均为100.00%;Uu+Mh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高,为77.78%、72.22%,对环丙沙星、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为94.44%、88.89%.结论 泌尿生殖道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率相对较为多见,其中以Uu感染为主,女性高于男性,临床一线常用药物均耐药.

    作者:余昊微;姚银霜;王智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出院病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临床科室医务人员采用现场检查、提问以及发放医院感染知识问卷,调查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人员构成等内容.结果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人员构成,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14名,占28.0%,15名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占30.0%;240份出院病历中,医院感染病例迟报、漏报12例,有210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7.5%;3名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原为护理人员,其中两人的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结论 医院感染病例管理存在问题较多,应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学习、开展前瞻性监测,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性、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及医疗废物的管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素质.

    作者:林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微生物酵素预防治疗肠道细菌易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微生物酵素对他克莫司(FK506)作用下肠道细菌易位情况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4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免疫抑制组和预防治疗组;比较3组间肝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肠黏膜病理分析.结果 免疫抑制组第5、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8.57%、4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P<0.05);各时间点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预防治疗组第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14%,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的0(P<0.05);第3、5、7天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P<0.05).结论 FK506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皮损伤,肠道机械屏障功能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应用微生物酵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FK506引起的肠黏膜上皮损害,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

    作者:马伟立;侯垒;李宁;高居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危重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349例危重病患者分离的病原菌及非发酵菌的耐药性.结果 44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343株,占77.1%,革兰阳性菌40株,占9.0%,真菌62株,占13.9%;常见病原菌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129株,占28.9%,铜绿假单胞菌56株,占12.6%,白色假丝酵母菌54株,占12.1%,洋葱伯克翟尔德菌42株,占9.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9株,占8.8%;在几种主要非发酵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及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敏感性较高;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仅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较为敏感.结论 非发酵菌为危重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抗菌治疗应以病原学及耐药性监测结果为依据.

    作者:李明晖;沈巨信;阮永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手卫生整合管理对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影响

    目的 了解针对手术人员实施手卫生整合管理后,对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月起对手术医护人员实施以手术间内实行手消毒剂干洗手法、外科手消毒揉搓、无触式戴无菌手套方法及戴双层手套等为主要措施的规范化手卫生整合管理,并回顾性分析实施前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对参加手术人员手卫生进行整合管理方法后,手术人员的手卫生清洁消毒合格率和洗手依从性得到提高,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由2007-2008年的0.87%降至2009-2010年的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63,P<0.01).结论 规范的手卫生整合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消毒隔离质量,减少外源性接触感染,对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月琼;许琍文;熊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主动外排泵系统介导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鲍氏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医院环境和人体的皮肤黏膜表面,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菌血症、尿路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通过DNA杂交技术,不动杆菌属被分为32个基因种,其中7个已命名[1],其中临床样本中分离到多的是鲍氏不动杆菌.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的广泛应用,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日趋增多,2000年来自SENTRY的调查显示[2],该菌对-线药物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从2.0%上升至46.0%~54.0%.这一事件成为全球性的标志事件.多药耐药甚至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出现,给医院感染控制及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被称为21世纪革兰阴性菌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近年来有关主动外排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笔者就鲍氏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泵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凤春;任爱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糖肽类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2010年1-12月医院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的687例次住院患者病历,分析研究患者病情、药物联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评价临床用药合理性.结果 687例次中使用去甲万古霉素278例次、万古霉素283例次、替考拉宁126例次;其中109例次患者培养出细菌,根据药敏结果用药105例次占15.3%,经验用药占87.4%;用药合理197例次,占28.7%,用药基本合理269例次,占39.1%,用药不合理221例次,占32.2%;不合理用药中无适应证用药问题突出,有91例次,占不合理用药数的41.2%.结论 应规范应用糖肽类抗菌药物,以避免出现难以控制的耐药局面.

    作者:钱春艳;许建平;陈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联合检测幽门螺杆菌CagA、VacA、Ure、Hsp60及RdxA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相关蛋白(VacA)、尿素酶(Ure)、热休克蛋白60(Hsp60)和氮素还原酶(RdxA)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86例患者以免疫斑点试验(蛋白芯片)检测幽门螺杆菌CagA、VacA、Ure、Hsp60及RdxA抗体,对照组106例为健康体检人员.结果 患者组中CagA、VacA、Ure、Hsp60的总阳性率分别为65.02%、52.67%、71.40%、11.7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agA、VacA和Ure检测对萎缩性胃炎、胃癌的阳性率为80.00%~90.00%,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阳性率为70.00%~78.00%,其余的阳性率均<74.00%,但VacA、Ure、Hsp60检测对胃癌的阳性率均为89.47%.结论 5种Hp抗体检测对表浅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诊治有较高参考价值.

    作者:陈海潮;单平囡;许德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口腔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口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便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8-2011年收治的230例口腔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30例口腔感染患者检出细菌522株,其中厌氧菌344株,占65.9%,需氧菌178株,占34.1%;在厌氧菌中,主要检出的黑色素普氏菌127株,中间普氏菌88株,口腔链球菌34株,牙龈卟啉单胞菌29株,二氧化碳嗜纤维菌22株,核梭杆菌16株,韦荣球菌14株,共生放线杆菌9株,福赛类杆菌5株;药敏试验表明,厌氧菌株对万古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高度敏感,敏感率均>90.0%.结论 口腔感染患者病原体以厌氧菌为主,可选用万古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卢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