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玲;袁选英;徐丹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出院病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临床科室医务人员采用现场检查、提问以及发放医院感染知识问卷,调查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人员构成等内容.结果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人员构成,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14名,占28.0%,15名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占30.0%;240份出院病历中,医院感染病例迟报、漏报12例,有210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7.5%;3名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原为护理人员,其中两人的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结论 医院感染病例管理存在问题较多,应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学习、开展前瞻性监测,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性、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及医疗废物的管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素质.
作者:林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谱的变化,为临床预防感染以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标本,对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医院获得性肺炎与社区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从351份标本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73株,分离率为20.8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体外抗菌性好,敏感率为100.00%;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5.65%、50.00%、26.09%,而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41%、14.81%、22.22%、18.52%;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为73.91%,显著高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25.93% (P<0.01).结论 大肠埃希菌在肺炎患者中的分离率及耐药率较高,其中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严重;对多药耐药菌的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建立耐药监控体系,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作者:朱锦宏;王瑶瑶;金小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针对新生儿的易感因素,加强了医疗、护理管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新生儿病房感染,现报道如下.1 易感因素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胎龄越小或出生体重越低,感染的发生率越高;新生儿病房内患儿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差和侵入性操作多等为其共同特点,因而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医护人员手是造成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媒介;抗菌药物及激素的滥用易导致菌群失调,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患儿住院时间长短有关,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降低患儿平均住院日数可降低医院感染率;病房布局不合理、面积较小、床位多,也增加了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机会.
作者:吴慧杰;杨丽丽;尹建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以207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乙型肝炎(HBV)及丙型肝炎(HCV)感染率,研究HBV及HCV感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按肿瘤类别、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癌的HBV、HCV及混合感染的感染率高,分别为82.87%、6.71%和4.86%;45~55岁年龄段HBV及HCV单项感染率高,为22.26%、3.71%;而55~65岁年龄段HBV及HCV混合感染率高,为2.91%;肝癌及胃癌HBV和HCV单项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而肺癌及结肠癌HBV及HCV单项感染率男性低于女性,肝癌及结肠癌的HBV及HCV混合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肺癌及胃癌则男性低于女性.结论 肝癌的HBV、HCV及混合感染的感染率高;在HBV及HCV单项感染情况下,45~55岁年龄段感染率高并且男性高于女性.
作者:李晓阳;王金英;李致远;郑燕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分析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48例肺炎患儿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健康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C-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血常规检测,对148例肺炎患儿治疗前后进行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比较健康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细菌性肺炎患儿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C-反应蛋白对不同类型肺炎患儿的阳性检测率,综合评价C-反应蛋白在肺炎患儿诊断鉴别中的价值.结果 健康患儿、肺炎支原体患儿、细菌性肺炎患儿的C反应蛋白分别为(3.58±0.79)、(14.82±3.69)、(68.54±28.31)mg/L;组间比较,肺炎组患儿明显高于健康组患儿(P<0.05),而细菌性肺炎组患儿明显高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P<0.05);细菌性肺炎患儿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为93.3%、支原体肺炎患儿为45.6%,患儿经治疗后,C-反应蛋白均明显下降,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检测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临床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及早治疗患儿,以免耽误病情.
作者:贺箭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 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112例,对其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中,2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6%;股静脉感染率为21.9%,稍高于颈内静脉的17.1%及锁骨下静脉的15.4%,然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10 d患者的感染率为11.5%,低于置管10~20、>20 d患者的17.4%及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感染率为31.6%,显著高于其他基础疾病(P<0.05);中心静脉置管血流通畅患者感染率为17.9%,血流不通畅感染率为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减少感染发生,首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部位,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要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预防感染发生.
作者:吕忠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病原菌种类,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追踪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0 547导管日,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1.13/1000导管口;季节、导管维护护周期、导管移动、机体免疫功能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穿刺技术为保护因素:感染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清酒假丝酵母菌、沃氏葡萄球菌.结论 使用赛丁格穿刺技术,提高夏季导管维护频次,导管维护标准化及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晓燕;高玉芳;魏丽丽;张宏岩;陈伟芬;房芳;池小锋;黄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7例危重症深静脉置管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将深静脉置管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医疗差异,分析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年龄(63.5±11.7)、(53.2±18.3)岁,股静脉置管19、25例,颈内静脉置管11、28例,外周静脉置管7、157例,置管次数(2.2±1.2)、(1.3±1.0)次,置管留置时间(33.4±2.7)、(21.4±3.1)d,人均激素使用(4.5±2.6)、(2.3±1.7)例次,单间病房使用4、49例,责任护士年资>5年7、8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采用股静脉置管、置管留置时间长、置管次数多、激素频繁使用、病房环境差、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是深静脉置管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在对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做好医院感染控制的规范管理,降低深静脉置管术术后感染发生率.
作者:田洪忆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NICU 36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医院NICU重症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10.33%,其危险因素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神智状态、住院时间、床单位使用面积、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有密切关系.结论 减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是降低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作者:付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4月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加用恩替卡韦组)各30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质(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2周血清ALT、AST、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分别为(202.S±31.4)U/L、(1984±32.5)U/L、(78.7±12.1)μmol/L、(7.2±1.2)分,治疗后24周血清ALT、AST、TB水平及Child- Pugh评分分别为(50.3±12.5)U/L、(52.3±11.9)U/L、(35.7±6.1)μmol/L、(6.1±1.1)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可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作者:侯山平;周鑫;金成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爱护佳手消毒液与传统的聚维酮碘在外科术前洗手消毒的效果.方法 受试医务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即聚维酮碘组(对照组)和爱护佳组(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手感染率差异、两组洗手时间的差异,在不同时间点(消毒后即刻、30、60、120min)的手部检出细菌数量的差异;另选择Ⅰ、Ⅱ、Ⅲ三类不同切口的患者,分别使用两种消毒剂消毒,比较它们对三类切口感染率的差异.结果 聚维酮碘组和爱护佳组的手部带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洗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爱护佳组时间较短;两组间消毒后<120min手部细菌检出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3类切口患者分别使用两种消毒剂消毒后,切口感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爱护佳手消液是一种新型的良好的外科洗手消毒液.
作者:宋勤;王美女;方艳飞;方燕姿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鲍氏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医院环境和人体的皮肤黏膜表面,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菌血症、尿路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通过DNA杂交技术,不动杆菌属被分为32个基因种,其中7个已命名[1],其中临床样本中分离到多的是鲍氏不动杆菌.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的广泛应用,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日趋增多,2000年来自SENTRY的调查显示[2],该菌对-线药物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从2.0%上升至46.0%~54.0%.这一事件成为全球性的标志事件.多药耐药甚至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出现,给医院感染控制及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被称为21世纪革兰阴性菌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近年来有关主动外排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笔者就鲍氏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泵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凤春;任爱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状态.方法 临床诊断的慢性HBV感染者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患者各16例,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用HBcAg或培养液刺激,分别用ELISPOT及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PBMC分泌的r-干扰素(INFr).结果 用ELISA方法,两组患者PBMC受HBcAg刺激分泌IFNr,分别为(655.25±3.80)、(578.37±7.73)ng/L,阳性率分别为68.81%、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ELISPOT方法,两组患者PBMC受HBcAg刺激分泌IFNr,阳性率分别为87.5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PBMC对HBcAg刺激的免疫反应不同,鉴别二者,ELISPOT优于ELISA.
作者:施理;许小珍;符健;林锋;贾杰;陈所贤;蔡笃运;王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口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便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8-2011年收治的230例口腔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30例口腔感染患者检出细菌522株,其中厌氧菌344株,占65.9%,需氧菌178株,占34.1%;在厌氧菌中,主要检出的黑色素普氏菌127株,中间普氏菌88株,口腔链球菌34株,牙龈卟啉单胞菌29株,二氧化碳嗜纤维菌22株,核梭杆菌16株,韦荣球菌14株,共生放线杆菌9株,福赛类杆菌5株;药敏试验表明,厌氧菌株对万古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高度敏感,敏感率均>90.0%.结论 口腔感染患者病原体以厌氧菌为主,可选用万古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卢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349例危重病患者分离的病原菌及非发酵菌的耐药性.结果 44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343株,占77.1%,革兰阳性菌40株,占9.0%,真菌62株,占13.9%;常见病原菌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129株,占28.9%,铜绿假单胞菌56株,占12.6%,白色假丝酵母菌54株,占12.1%,洋葱伯克翟尔德菌42株,占9.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9株,占8.8%;在几种主要非发酵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及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敏感性较高;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仅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较为敏感.结论 非发酵菌为危重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抗菌治疗应以病原学及耐药性监测结果为依据.
作者:李明晖;沈巨信;阮永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医院百级层流手术室在进行手术状态下,空气中沉降细菌数量监测结果,了解影响其因素和探讨改进层流手术室洁净度的措施.方法 测定百级层流手术室在进行手术状态下(即动态条件下)不同时段空气中沉降细菌菌落数.结果 静态条件下不同手术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条件下不同手术室之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第一台手术开始时与结束前比较,1、3室沉降菌数量随手术时间延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室内5~10人时,空气沉降菌数量为(10.978±7.275)CFU/平板,11~16人时,沉降菌数量为(23.399±17.334)CFU/平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空气沉降菌数量与手术室人数呈正相关.结论 人员是层流手术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应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是保障手术中空气清净度的一项关键措施.
作者:张亚莉;于芳;周浩;姚翠军;汪能平;孙树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多药耐药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创伤性诊疗方法的增多、耐药菌株不断出现造成人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必须切实从源头抓起.
作者:李小玲;马德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掌握骨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原始资料,对其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7-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进行持续监测,并对所得实验室监测数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骨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伤口感染为主,临床送检标本主要是伤口分泌物,占89.6%;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现出增高趋势,新监测数据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耐药率低,为12.3%,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在12.3%~10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个别种类抗菌药物耐药率3年内持续>40.0%,对这类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应是今后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
作者:裴卫国;李妙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发生特点及耐药性.方法 对2010年6月-2011年10月在医院全科及妇科门诊检查的200例患者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属检测,并同时选择10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受检的标本检出支原体属阳性108例,感染率为54.00%,其中男性感染率为32.10%,女性感染率为68.91%,以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为主,男性与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3.46%、52.94%,支原体总感染率与Uu感染率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Uu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为94.44%、90.28%、93.06%,对环丙沙星、壮观霉素耐药率较高.为90.28%、77.78%;人支原体(Mh)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0%,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均为100.00%;Uu+Mh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高,为77.78%、72.22%,对环丙沙星、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为94.44%、88.89%.结论 泌尿生殖道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率相对较为多见,其中以Uu感染为主,女性高于男性,临床一线常用药物均耐药.
作者:余昊微;姚银霜;王智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新型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是由于真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脑膜炎病,起病隐匿、较缓的头痛及恶心呕吐,表现复杂,无特异性,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1 病例患者,男性,40岁,农民,中等体重,因3d前咳嗽、咳痰并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于2010年3月31日入住我院神经内科.查体:无明显的周身麻木及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无外伤史、出血热病史,辅助检查脑CT示颅骨陈旧性骨折.初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颅骨陈旧性骨折.
作者:李伟宏;白雪;丰佳;刘丽 刊期: 2012年第11期